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2章 盘古开天

作者:爆炒魔鬼椒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盘古基地,热等静压炉控制中心。


    气氛,紧张得像是拉满了弦的弓。


    所有的人,都聚集在这个巨大的,充满了各种仪表和显示屏的房间里。


    他们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控制台正中央那块巨大的屏幕。


    屏幕上,显示的,是热等静压炉内部的实时温度和压力曲线。


    红色的温度曲线,和蓝色的压力曲线,像两条纠缠在一起的巨龙,正在缓缓地,但却坚定地,向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攀升。


    “温度,一千六百五十度!”


    “压力,一百八十兆帕!”


    “进入最后保温阶段!倒计时,六十分钟!”


    操作员的声音,通过广播,回荡在控制中心的每一个角落。


    李大成,杨卫军,还有那帮材料学的专家们,全都站在控制台前,一瞬不瞬地盯着屏幕。


    他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这是第一炉。


    是决定“盘古”计划,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炉。


    为了这一炉料,他们整个团队,已经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


    从粉末的配比,到球磨的工艺,再到成型和排胶,每一个步骤,他们都做到了,近乎于完美的,极致。


    现在,就看这最后一步,烧结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那六十分钟,对于在场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像是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控制中心里,安静得可怕。


    只能听到仪器设备发出的,轻微的“嗡嗡”声,和众人沉重得像是打鼓一样的心跳声。


    “保温结束!”


    “开始降温降压程序!”


    当操作员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下意识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但他们的心,却悬得更高了。


    因为,他们知道,最危险的时刻,还没有过去。


    陶瓷材料,最怕的,就是急冷急热。


    如果降温速度控制不好,炉内巨大的温差,会产生恐怖的热应力,足以让那些还没完全致密化的陶瓷球,在瞬间,全部开裂,变成一堆废渣。


    “降温速率,每分钟五度,严格控制!”李大成拿起对讲机,沉声命令道。


    “收到!”


    巨大的热等静压炉,开始了它漫长的,冷却过程。


    从一千七百多度的高温,降到室温。


    这个过程,需要整整十几个小时。


    这十几个小时里,没有人离开。


    所有的人,都守在控制中心里。


    累了,就在椅子上靠一会儿。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所有人的信念,只有一个。


    那就是,亲眼见证,这个奇迹的诞生。


    ……


    当第二天下午,热等静压炉的炉门,在“咔哒”一声轻响中,缓缓打开时。


    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一股灼热的气浪,从炉膛里,扑面而来。


    一个由特种石墨制成的,巨大的坩埚,被机械臂,平稳地,从炉膛里,取了出来。


    坩埚里,铺着一层厚厚的,白色的氧化锆粉末。


    而在那层粉末之中,一颗颗,龙眼大小,通体漆黑,闪烁着一种近乎于黑曜石般,深邃光泽的,完美无瑕的,球体,静静地躺在那里。


    “成功了……”


    不知道是谁,用一种梦呓般的,颤抖的声音,说了一句。


    “我们……成功了!”


    杨卫军第一个,就冲了上去。


    他戴上厚厚的手套,小心翼翼地,从坩埚里,捏起了一颗,还带着余温的,陶瓷球。


    他把它,托在手心,凑到眼前,仔仔细细地看。


    那颗球,太完美了。


    完美的球形度,完美的表面光洁度。


    在灯光下,它甚至能反射出,杨卫军那张,因为激动而扭曲的,布满了泪痕的老脸。


    “快!拿去检测!”他转过身,冲着身后的专家们,嘶吼道。


    那帮专家,也跟疯了似的,拿着各种精密的仪器,就冲了上来。


    硬度检测!


    密度检测!


    表面粗糙度检测!


    金相组织分析!


    ……


    一项项的检测数据,不断地,从实验室里,传了出来。


    “报告!洛氏硬度,超过95!比我们最好的轴承钢,高了将近一倍!”


    “报告!密度,每立方厘米3.25克!理论致密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


    “报告!表面粗糙度,Ra值小于0.008微米!这……这比镜子还光滑啊!”


    “报告!金相分析显示,内部晶粒细小均匀,无任何明显的气孔和缺陷!”


    每一个数据,都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控制中心里,炸响。


    所有的人,都彻底疯狂了。


    他们知道,他们,不仅是成功了。


    他们是,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甚至可能后无来者的,伟大的,奇迹!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了这个世界上,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氮化硅陶瓷球!


    “组装!”


    李大成看着这群欣喜若狂的人,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最关键的一步,已经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让这个奇迹,展现出它真正的,威力。


    张建军带着他那几个老师傅,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完美的陶瓷球,和那些用“超级马氏体时效钢”制造的,同样完美的内外圈,组装在了一起。


    一枚通体闪烁着金属和陶瓷复合光泽的,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的,混合陶瓷球轴承,就这么,诞生了。


    当这枚轴承,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到那台,从742厂借来的,国内最先进的高速试验台上时。


    所有人的心,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


    “启动!”


    随着李大成一声令下。


    试验台,开始缓缓地加速。


    转速表的指针,开始飞快地攀升。


    一万转……


    五万转……


    十万转!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国内所有金属轴承,所能承受的极限!


    试验台,发出了尖锐的,近乎于嘶吼的轰鸣声。


    可那枚小小的轴承,却依旧在平稳地,无声地,高速旋转着。


    连接着轴承外圈的温度传感器上,那根红色的指针,几乎就没怎么动过!


    “继续加速!”李大成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眼睛里,也冒出了兴奋的光芒。


    “李顾问,不能再加了!试验台的电机,快到极限了!”旁边的操作员,急得满头大汗。


    “我让你加,你就加!”


    “是!”


    操作员咬了咬牙,猛地,将功率推到了最大!


    “嗡——”


    试验台的电机,发出了一声不堪重负的悲鸣。


    转速表的指针,在疯狂地跳动了一下之后,最终,定格在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窒息的数字上。


    十五万转!


    每分钟,十五万转!


    而那枚轴承,那枚由他们亲手制造出来的轴承,依旧在,平稳地,安静地,旋转着。


    像一个优雅的,永不停歇的,黑色的舞者。


    “砰!”


    一声巨响。


    不是轴承炸了。


    是试验台的电机,因为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烧了。


    整个试验台,冒着黑烟,在一阵剧烈的抖动之后,停了下来。


    控制中心里,一片死寂。


    所有的人,都呆呆地,看着那枚在试验台上,因为惯性,还在缓缓旋转的,完好无损的轴承。


    过了好半天。


    杨卫军才颤抖着,走上前去。


    他伸出手,轻轻地,触摸了一下那枚,还带着一丝温热的,轴承。


    然后,他转过身,看着李大成。


    这个骄傲了一辈子,强硬了一辈子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哇”的一声,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了起来。


    他一边哭,一边语无伦次地,嘶喊着:


    “我们……我们有了……”


    “我们有自己的,航空发动机了……”


    ……


    傍晚。


    李大成一个人,走出了戒备森严的盘古基地。


    他拒绝了杨卫国派车送他的好意。


    他就想一个人,走一走。


    夕阳的余晖,把他和他身后,那座巨大的,银白色的热等静压炉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他抬头,看着天边那绚烂的晚霞,心里,却是一片平静。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和他脑子里的那些东西,将彻底改变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命运。


    盘古,开天。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一辆黑色的,挂着特殊牌照的红旗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他的身边。


    车窗摇下,露出了陈默那张,永远都古井无波的脸。


    “李顾问,回家吗?”


    李大成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嗯,回家。”


    他靠在柔软的后座上,闭上了眼睛。


    他有点想他那个温柔的媳妇儿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