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1章 杨卫军的道歉

作者:爆炒魔鬼椒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杨卫军这一躬,鞠得又深又沉。


    整个车间里,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所有正在忙碌的工人、专家,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儿,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幕。


    那可是杨卫军啊!


    742厂的总工程师,国家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泰山北斗,军工系统里说一不二的铁腕人物!


    他们这些人,平日里见了他,连大气儿都不敢喘。


    可现在,他竟然,给一个比他儿子还年轻的,浑身沾满了粉尘的毛头小子,鞠躬道歉?


    这世界,是疯了吗?


    李大成也没想到,杨卫军会来这么一出。


    他看着眼前这个,前几天还恨不得把自己生吞活剥了的老头,此刻却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弯着腰,那原本挺得笔直的脊梁,也显得有些佝偻。


    李大成心里,那点因为被算计而产生的怨气,莫名其妙地,就散了。


    他走上前,伸手,扶住了杨卫军的胳膊。


    “杨总工,您这是干什么?使不得,快起来。”


    杨卫军却没起身,他抬起头,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看着李大成,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有羞愧,有懊悔,有敬佩,但更多的,是一种技术人员,在见到了更高维度存在后,那种发自内腑的,震撼。


    “不。”他摇了摇头,声音沙哑,“这一躬,你受得起。”


    “我为我之前的无知和傲慢,向你道歉。”


    “也为我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的那些麻烦和伤害,向你道歉。”


    他说得很诚恳,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这是一个骄傲的男人,在彻底认输之后,所能表现出的,最大的诚意。


    李大成看着他,沉默了片刻。


    他知道,跟这种人,说什么“没关系”、“一场误会”,都是屁话。


    那只会让他觉得,你是在羞辱他。


    对付这种骄傲的,纯粹的技术狂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技术,来跟他对话。


    “杨总工,”李大成松开了扶着他的手,指了指旁边那台巨大的热等静压炉,“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我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这台炉子,虽然试压成功了。但它能不能烧出合格的陶瓷球,还是个未知数。我正为这个粉末配比的事儿,头疼呢。”


    李大成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回到了技术上。


    他这是在给杨卫军,递一个台阶。


    也是在告诉他:我不在乎你之前干了什么,我现在,需要你的专业知识。


    杨卫军是什么人?人精中的人精。


    他一听,就明白了李大成的意思。


    他心里,涌起一股子说不出的滋味。


    这个年轻人,不光技术通天,这为人处世的胸襟和手段,也远非自己能及。


    自己输得,不冤。


    他缓缓地,直起了腰,那原本有些佝偻的背,又重新挺直了。


    他走到那堆白色的粉末前,捻起一点,放在手指上,仔细地捻了捻。


    “氮化硅的纯度,是关键。还有,碳化硅晶须的尺寸和分布均匀度,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韧性。”


    他一开口,就又恢复了那个技术权威的派头。


    “你这个配比,我刚才看了看。大方向没错。但是,烧结助剂的选择上,我觉得,可以再优化一下。”


    “你用的是氧化钇和氧化铝,对吧?这个组合,在低温烧结的时候,效果不错。但我们要的是一千七百度以上的高温。我建议,可以尝试一下,加入少量的,氧化镥。”


    “氧化镥?”李大成心里一动。


    他知道,氧化镥确实是后世最先进的,氮化硅陶瓷烧结助剂之一。


    他本来是想等后面再慢慢“引导”出来的。


    没想到,杨卫军竟然直接就提了出来。


    看来,这个老家伙,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愧是搞了一辈子发动机的。


    “对。”


    杨卫军点了点头,眼神里,重新燃起了那种技术人员特有的,狂热的光芒,


    “氧化镥可以和氮化硅表面的二氧化硅,形成低共熔的液相,从而促进晶粒的重排和致密化。


    而且,它形成的晶界相,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要远远好于氧化钇和氧化铝。”


    “这个想法,我们742厂的材料实验室,也只是在理论推演阶段,从来没敢实际尝试过。因为我们没有设备,能达到它所需要的烧结条件。”


    “但现在,”他抬头,看了一眼那台巨大的热等静压炉,声音里,充满了激动,“我们有了!”


    李大成看着他那副样子,笑了。


    他知道,这个骄傲的老头,已经彻底被自己,拉上了“贼船”。


    “好!”李大成一拍手,“杨总工,您这个提议,太及时了!那这件事,就交给您了!


    您马上带几个人,去742厂的仓库,把他们库存的氧化镥,全都给我提过来!”


    “我?”杨卫军愣了一下。


    “对,就是您。”李大成看着他,一脸的理所当然,“您是总工程师,您去提货,谁敢不给?再说了,您对材料最熟,您亲自去挑,我才放心。”


    他这是在光明正大地,给杨卫军安排活儿干了。


    杨卫军看着他,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畅快的笑容。


    他知道,李大成这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了隔阂。我们现在,是战友。


    “行!”杨卫军用力地点了点头,那声音,洪亮得像打雷,“你小子,还真会使唤人!”


    “你等着,我今天,就是把742厂的仓库给搬空了,也给你把东西弄来!”


    说完,他转身,大步流星地,就走了。


    那背影,哪还有半点刚才的颓丧和苍老。分明就是一员即将奔赴战场,充满了斗志的老将。


    车间里,那些专家和工人,看着这戏剧性的一幕,一个个都跟在梦里似的。


    他们想不明白,这两个前几天还斗得你死我活的人,怎么三言两语之间,就变得跟穿一条裤子的亲兄弟一样了?


    只有李大成,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知道,对于杨卫军这种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共同追求一个伟大的技术目标,更能化解恩怨的了。


    他需要的,不是李大成的原谅。


    他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继续燃烧自己的,战场。


    而李大成,给了他这个战场。


    ……


    杨卫军的效率,高得吓人。


    当天下午,几辆军用大卡车,就呼啸着,开进了盘古基地。


    车上拉来的,不仅仅是氧化镥,还有742厂材料实验室里,几乎所有能用得上的,珍贵的稀有金属和实验耗材。


    甚至,杨卫军还把他们厂里,最顶尖的几个材料学博士,也一并给“绑”了过来。


    “李顾问,人,我给你带来了。东西,我也给你拉来了。”


    杨卫军指着那几个一脸懵逼的博士,跟李大成说道,“从今天起,他们,连同我,都归你调遣。你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那几个博士,看着眼前这个比他们还年轻的“领导”,一个个都是满脸的不服气。


    可当他们走进那个设备先进得像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实验室,当他们看到李大成写在黑板上的那些,他们连看都看不懂的理论和公式时。


    那点不服气,瞬间就变成了,滔天的震惊。


    当天晚上,杨卫军就没走。


    他带着那几个博士,跟李大成,还有基地里的其他专家,在会议室里,就着那个新的粉末配方,开了一晚上的技术研讨会。


    那是一场,足以载入中国材料学史册的,疯狂的会议。


    李大成,作为会议的主导者,他没有再像以前那样,一点一点地往外“挤牙膏”。


    他把自己脑子里,关于陶瓷材料学的那些,领先了这个时代几十年的知识,毫无保留地,系统地,给这帮中国最顶尖的大脑,进行了一场,彻彻底底的,降维打击式的“科普”。


    从晶体结构,到相图理论,从烧结动力学,到断裂力学……


    他讲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


    底下那帮专家教授,从一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震惊,再到最后的,如痴如醉,五体投地。


    他们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神殿里,聆听神谕的信徒。


    李大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这场会议,一直开到了第二天早上。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会议室的时候。


    所有的人,都是双眼通红,满脸疲惫,但精神,却亢奋到了极点。


    “天才……这才是真正的天才……”那个北钢院的老教授,看着李大成,喃喃自语,“跟他比,我们这些人,都白活了……”


    杨卫军也是一夜没睡,他手里的笔记本,已经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上百页。


    他看着李大成,眼神里,再也没有了任何别的情绪。


    只剩下了一种,最纯粹的,近乎于狂热的,崇拜。


    “李顾问,”他站起身,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别等了。我们现在,就去准备第一炉料。”


    “我们,要亲手,把这个奇迹,给造出来!”


    “好!”


    李大成也站了起来。


    他知道,万事俱备。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