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8章 代号:盘古

作者:爆炒魔鬼椒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不惜一切代价!”


    这五个字,从杨卫国嘴里说出来,分量重得像一座山,压得李大成心里“咯噔”一下。


    他看着手里这份盖着好几个鲜红“绝密”大印的红头文件,只觉得这玩意儿比他刚到手的那几百万订单,还要烫手得多。


    代号:盘古。


    项目总负责人:李大成。


    好家伙,这帮大佬,还真是不客气。自己昨天晚上就着两杯酒,吹了个牛逼,他们今天就把自己给架到总负责人的位置上了。


    这要是搞砸了,那乐子可就大了。


    “杨哥,这……这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李大成捏着那份文件,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我昨天说的那些,都还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什么氮化硅,什么高温合金,八字都还没一撇呢。


    你们这就直接给我上项目,还让我当总负责人,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


    他这是在试探,也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他得搞清楚,上面到底是个什么态度。是真信了他,还是又在给他挖坑。


    “草率?”杨卫国摇了摇头,表情严肃得吓人,“大成,你太小看你昨天晚上那番话的分量了。”


    “你知道吗?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为什么一直被外国人卡着脖子?就是因为有两样东西,我们搞不定。


    第一,是涡轮叶片的材料。第二,就是这个主轴承。”


    “为了这个轴承,我们请了苏联专家,我们派了最顶尖的团队,花了十几年时间,耗费了国家无数的资源,可到现在,连门都还没摸到。”


    “而你,”杨卫国看着他,那眼神,亮得像两盏探照灯,“你昨天晚上,三言两语,就把这扇困扰了我们十几年的大门,给捅开了一条缝。”


    “我们连夜组织了国内最顶尖的材料学和冶金学专家,研究你写在餐巾纸上的那些东西。


    他们虽然很多都看不懂,但所有人的结论,都出奇的一致——你指出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是极有可能成功的!”


    “大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杨卫国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抖,“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战斗机,将有可能,拥有一颗全世界最强大的心脏!”


    “所以,这不是草率。这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的召唤!”


    “这个项目,只能由你来挂帅。因为,只有你,知道那扇门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杨卫国这番话,说得是情真意切,慷慨激昂。


    李大成听明白了。


    这事儿,没得选了。


    他现在,已经被绑在了国家这辆高速飞驰的战车上,想下都下不来了。


    “行。”李大成深吸一口气,把文件重新放回牛皮纸袋里,脸上那点犹豫和苦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和决绝。


    “既然国家信得过我,那我就豁出去了,干了!”


    “杨哥,丑话说在前头。搞这个东西,跟搞自行车轴承可不一样。


    这是个无底洞,得烧钱,烧人,烧时间。”


    “钱不是问题。”杨卫国大手一挥,“我已经跟上面请示过了,这个项目,预算上不封顶!你需要多少,国家就给你批多少!”


    “人呢?”李大成又问。


    “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只要你看得上,说出名字,我负责给你从各个单位调!就算是别的军工单位的宝贝疙瘩,只要你开口,我也给你抢过来!”


    “设备和场地呢?”


    “这个你更不用担心。”杨卫国笑了笑,“上面已经决定,就在你们红旗厂旁边,那块空地,给你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保密级别等同于核武器研究基地的,‘盘古’项目专用研究所。”


    “所有的设备,只要是国内有的,优先给你调拨。国内没有的,我们想办法从国外给你弄!弄不来的,你就自己画图纸,我们组织全国的力量,给你造!”


    好家伙!


    李大成听得是心潮澎湃。


    预算上不封顶,人员全国随便挑,设备场地要啥给啥。


    这待遇,简直就是开国皇帝的级别了。


    他知道,自己这次,是真的赌对了。


    “好!”李大成猛地一拍桌子,“有您这句话,这事儿,就成了!”


    “杨哥,那我就不客气了。我需要组建一个项目团队。光靠我一个人,可玩不转。”


    “你说。”


    “我们红旗厂这边,我得带几个人过去。张建军,还有我们技术攻关小组那几个老师傅,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老钳工,老车工,手上的活儿,比那些大学生强。到时候很多设备和零件的试制,都得靠他们。”


    “没问题。”杨卫国点了点头,“这几个人,我马上就让厂里给他们办手续,调入‘盘古’项目组,享受专家级待遇。”


    “另外,”李大成沉吟了一下,“我还需要一批真正的专家。材料学的,冶金学的,热处理的,精密加工的,一个都不能少。最好,是那种理论功底扎实,思想又没那么僵化的。我不要那种满嘴‘苏联专家说’的老古董。”


    “这个也好办。”杨卫国从公文包里,又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这是全国几个重点院校和研究所里,所有相关领域副教授以上级别专家的名单和档案。你看上谁,直接在上面画圈。”


    李大成接过来翻了翻,眼睛都亮了。


    这可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有了这份名单,他就能把后世那些如雷贯耳的大牛,提前几十年,都招至麾下。


    “最后一个问题。”李大成看着杨卫国,“我需要绝对的,不受干扰的,技术主导权。”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在这个项目里,关于技术路线,关于研发方向,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由我一个人说了算。


    我可以听取专家组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在我手里。


    我不想天天开会,不想跟一帮外行扯皮,更不想看到有行政命令,来干预我的技术决策。”


    李大成这话,说得极其强硬。


    他很清楚,在中国搞科研,最怕的是什么。


    不是没钱,不是没人。


    最怕的,就是外行领导内行。


    一个好的项目,往往不是死在技术上,而是死在无穷无尽的会议和各种莫名其妙的行政干预上。


    他既然要干,就要用他最熟悉,也最高效的方式来干。


    杨卫国看着他,沉默了。


    他知道,李大成这个要求,很过分。


    这等于是要当这个项目里,说一不二的“独裁者”。


    可他又不得不承认,李大成说的,有道理。


    以李大成展现出来的,那种远超这个时代的技术认知,让他去跟一帮还在摸索阶段的专家们“民主决策”,那不是扯淡吗?


    “好。”杨卫国咬了咬牙,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我答应你。在‘盘古’项目内部,你可以成立一个独立的技术委员会,你担任唯一的主任。


    所有技术问题,你拥有一票否决权和最终决定权。我,只负责在外面,给你挡住所有的风风雨雨。”


    “成交!”


    李大成伸出手。


    杨卫国也伸出手。


    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一握,也意味着,一个足以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科技格局的,庞大而又神秘的计划,在这一刻,正式拉开了序幕。


    ……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红旗厂,乃至旁边的空地,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无数的卡车,拉着水泥、钢筋、砖瓦,日夜不息地往这里运。


    一支穿着军装的工程兵部队,直接开了进来,在空地上安营扎寨,开始了研究所的建设工作。那效率,简直跟打仗一样。


    与此同时,李大成也没闲着。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用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把他脑子里,关于后世那台最先进的“热等静压炉”的图纸,给一点一点地,默画了出来。


    热等静压炉。


    这玩意儿,就是他昨天在宴会上说的,用来烧结氮化硅陶瓷的,最核心的设备。


    也是整个“盘古”计划,要迈出的,第一步。


    这个时代的中国,别说见了,连听都没听说过这种东西。


    那些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专家们,看着李大成画出来的,那张结构复杂,参数变态的图纸,一个个都跟看天书一样,脑子完全转不过来弯。


    “李……李顾问……”


    一个从沈阳金属研究所请来的,国内最顶尖的压力容器专家,拿着图纸,手都在抖,


    “您这个……这个设计……两千度的高温,两百兆帕的压力……这……这在物理上,能实现吗?这要是炸了,威力不比一颗重磅航弹小啊!”


    “是啊,李顾问,这太冒险了!”另一个焊接专家也连连摇头,“这么厚的合金钢筒体,这么复杂的内部结构,我们现有的焊接工艺,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啊!”


    专家组里,充满了悲观和质疑的声音。


    在他们看来,李大成画出来的这个东西,根本就不是地球上的科技,这是科幻小说里的玩意儿。


    杨卫国也急得满头大汗,他跑来找李大成:


    “大成,是不是……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要不,咱们先从压力小一点,温度低一点的开始试?”


    李大成看着这帮被他的图纸给吓破了胆的专家和领导,只是笑了笑。


    他走到那张巨大的图纸前,拿起一支红色的铅笔,在上面圈出了几个关键的部位。


    “谁说,造不出来?”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强大的自信。


    “给我三个月。”


    “我给你们,凭空造一台出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