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5章 参观盐场的收获

作者:携风系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泰目光扫过盐田边缘,注意到盐田里铺设着一层不起眼的黑色材料。


    他好奇地停下脚步,指着那处问道:


    “陈师傅,请问这个……是什么东西?”


    他的语气恭敬,像个虚心求教的学生。


    老陈师傅顺着他的手指望去,脸上露出一丝“识货”的表情:


    “哦,这个啊,是塑料薄膜。算是我们这老盐场为数不多用上的新玩意儿了。”


    “塑料薄膜?”李泰蹲下身,仔细察看,“这东西铺在这里,是做何用处的呢?”


    “用处可大着呢!”陈师傅谈起自己熟悉的领域,话也多了起来,带着几分自豪。


    “你别看它薄薄一层,下面可是都铺满了。这黑色的膜,首先能隔开地下的脏东西,防止宝贵的卤水渗到土里浪费掉。”他用脚点了点地面。


    “其次啊,”他继续解释道,并用手比划着吸热的样子,“这黑色特别吸热,大太阳一晒,它就能让底下的卤水温度更高,水分蒸发得就更快。”


    他接着又指向远处几个工人正在进行的操作:“碰到下雨天就更显它的本事了。工人们会把一边的膜这么掀起来,”


    他做了个对折的动作,“盖到另一边的卤水上去,就像给盐田打了个伞,能挡风遮雨,保住卤水浓度,损失就小多喽。”


    李泰听得极为专注,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和笔,一边喃喃重复着关键点,一边认真地记录下来:“隔离防渗…吸热增温…雨天对折覆盖…”


    这些老师傅并非一味排斥所有现代产物,他们排斥的是可能污染盐质的机械接触,而对于这种能提升效率、且影响出盐品质的东西,他们还乐于接受并巧妙运用。


    记完要点,他凑近苏寅,压低声音,难掩语气中的兴奋与急切:“哥,这种黑色的薄膜……”


    苏寅立刻领会了他的意思,不等他说完便肯定地点点头,同样低声回应:“没问题,这东西不能买,要多少我都能给你们安排。”


    程处默正四处张望,忽然被远处几个工人的动作吸引了。


    他眯起眼,粗壮的手指指向那边,问道:“诶?陈师傅,你们看那边。那几个人弯着腰,拿着长把子的家伙在池子里来回划拉,是在做啥?瞧着倒有点像在耕地。”


    几人闻言,都转头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


    果然,在另一片盐池里,几个工人正手持长木柄的工具,在泛着白光的池水里有节奏地来回拖动,动作确实像是在精心耕作一片白色的土地。


    老师傅陈师傅见状,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嘿,还是你眼尖,那是在‘打花’。走,我带你们凑近点儿瞧瞧去。”


    他一边领着三人走近,一边解释道:“这盐啊,在水里结晶的时候,容易抱成团,黏在一块儿。为了让最后出来的盐粒又细又匀,就得时不时地这么搅和一下,让卤水动起来,不能让它安安稳稳地结出大疙瘩。”


    走到近前,看得更清楚了。


    工人们手持的是一种叫做“盐耙”的工具,木制的长柄,底部是一排平行的木齿或竹齿。


    他们熟练地将盐耙深入池底,然后匀速拖动,洁白的盐花随着他们的动作在水中均匀铺散开来,池底仿佛覆盖了一层晶莹流动的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瞧见没?”陈师傅指着他们的动作和池底的效果,“这就叫‘打花’。这么一来,能把已经结成的大颗粒打散,得到的盐就更细更漂亮。二来呢,不停地搅动,也能防止底下结出死硬的大盐块,那可就不好收拾了。”


    李泰目不转睛地看着池底那层细腻洁白、如同新雪般的结晶,眼中迸发出欣喜的光芒:“老师傅,这…这就是盐了吧?”


    “哈哈,还早着呢!”陈师傅被他的急切逗笑了,“从引海水进来,到一遍遍地打花,差不多得十来天,这盐才能老老实实地、漂漂亮亮地析出来呢。”


    他大手一挥,指向更远处的一片区域:“走,带你们去看看成了的!那边差不多该收盐了。”


    几人跟着他走到另一片盐池。


    这里的景象截然不同,池水几乎完全蒸发,池底堆积着厚厚一层洁白晶莹的盐粒,像一小片雪原。


    工人们正拿着大木锨,一锨一锨地将盐铲起来,在池边堆成一座座小雪山。


    这时,一辆电动三轮车地开了过来,停在一旁。


    工人们便将铲起的盐直接抛到三轮车的车斗里。


    这辆三轮车,恐怕是整个传统盐场里唯一称得上“机械”的设备了。


    它用电驱动,安静且没有油烟,完美地符合了老师傅他们坚持的、不污染盐品的环保理念。


    李泰和程处默看着那堆积如小山的盐和忙碌的工人,忍不住咂咂嘴:“好家伙,这么多白花花的盐,可真喜人。”


    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盐田里荡漾的水波也镀上了一层金辉。


    一天的考察临近尾声,李泰心满意足地合上了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又小心翼翼地检查了一下相机里存储的一张张珍贵照片,心中充满了收获的踏实感。


    他深吸了一口带着咸味的空气,走到陈师傅面前,郑重地拱手,深深鞠了一躬,语气诚挚无比:


    “陈师傅,今日真是太感谢你了。你为我们讲解了这么多诀窍和门道,这些知识对我们而言,实在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陈师傅被他的郑重其事弄得有些不好意思,黝黑的脸上绽开欣慰又略带感慨的笑容。


    他摆摆手,声音里带着老一辈人的豁达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这不算什么,真的不算什么。我懂的这些啊,都是些老掉牙的土法子、老技术啦。”


    “现在外面的大盐场,早就用上更省事、更省力的新机器了,像我们这样全靠老天爷和人力一点点晒出来的老手艺,早就没多少人关心,也没人愿意学喽……”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眼前这三个年轻的学生,眼中又重新燃起一点光。


    “能把这些讲给你们听,我心里头高兴!就盼着这点东西别彻底烂在我肚子里,能传下去,别失传了就好。”


    李泰闻言,神情愈发认真:“陈师傅,你放心。你这门手艺,我们会无比珍惜。我向您保证,它一定会传承下去,绝不会失传。我们会让更多人因为这传统的好手艺,吃上更好的盐。”


    他说这话时,内心感触良多。


    这仙境固然有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奇事物和技术,但它们大多如同空中楼阁,远超大唐现今所能企及。


    反倒是像陈师傅这样坚守的传统工艺,其理念、步骤与方法,恰恰是最适合大唐学习、消化并应用的。


    幸好这里还保留着这样的活化石般的技艺,否则,大唐真不知要摸索多少年,才能掌握如此高效的制盐之法。


    这看似过时的技艺,对于大唐来说,正是无价之宝。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