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暗戳戳的争着倒是不显,但若是这两个名字凑到了一起去,可就有的乐子看了。
听到秦少琅这话,胖掌勺没好气的啧了一声,嘴里虽然骂骂咧咧,但却还是拽着手里的秤,朝着后头喊道:“还愣着干啥?”
“小刀子!去,找块干净秤布!先给小兄弟秤个明白!”
刘小石在后头,手心死死攥着麻绳,眼珠子亮得发光。
胖掌勺拇指指肚一搓,慢吞吞把那几只活螃蟹、青口、花螺一样样捡出来,在秤布上摆得整整齐齐。
“这只花螺……啧,肥得能蒸半桌头牌了……”
“还有这海胆,也够敲两道好菜了……”
说着话,他又弯下腰凑近看了眼那颗野海胆,眼神里透出点油光,嘴里压低了点声:“听说……聚顺号这趟回来,船尾还要藏两筐没开壳的大货,嘿嘿……那才叫鲜呢。”
秦少琅垂着眼皮,看着他那双肥手挑挑拣拣,手背在腰后慢慢摩挲着那把卷了口的菜刀刀柄,语气不咸不淡的开口说道:“船尾的大货?”
“这几日海面上这风头,可不是瞎玩的。”
“可要是翻了……走私货栽船里,整条镇子都得跟着吃官司。”
他微微颔首开口说道,语气平淡的不像是在说有关走私的事情。
胖掌勺闻言嘿嘿干笑了一声,手指在秤砣上拍了拍,语气中尽是信誓旦旦:“哪能啊……聚顺号背后是贺青云罩着,县里谁敢多问一句?”
“再说了,就这点货搁咱这儿,不就是换口酒换碗汤,谁查呢?”
这话他压得极低,说完就转头招呼小厮:“快去灶头后头,把那剩的现银给小兄弟换出来!一文不少秤给他!”
小厮嘴上答着“好嘞”,心里却犯着嘀咕,眼神还时不时瞟秦少琅那口背篓,生怕他把那只花螺真给拎回去似的。
秦少琅看着那秤盘一点点落定,掂着铜板响声干脆。
一旁的刘小石搓着冻得发青的手指,瞪着那一小叠散碎的铜板,眼珠子都快要冒光了:“秦哥……咱这,这一回……得了好些钱吧?”
秦少琅没应他,只慢慢抬了下下巴,望着胖掌勺那张肥脸,语气压得透冷:“胖三叔,这点好货要是下回还有,你还收么?”
胖掌勺把那把铜板往秦少琅手里一拍,笑得肥肉都颤:“收!咋不收?”
“只要你有,啥时候来都成!”
“嘿嘿……下回要是……真捞着那条大船扔出来的疏漏,先往我这儿走!”
他胸有成竹的拍着胸脯,很显然是全然不在意这些货是哪来的。
听到胖掌勺这话,秦少琅抿了抿唇,没点头也没拒绝,只是把铜板拨拉进袖口,笑意不咸不淡的开口说道:“胖三叔这话,我记下了。”
刘小石眼看胖掌勺那肥手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抽回去,才悄悄咽了口口水,背着空背篓跟在秦少琅身后出了后门。
秦少琅把袖口那叠铜板掂了掂,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满意。
今儿个这趟收获倒也还算不错,待会儿也能给姐姐买件称身的衣裳。
想到秦温瑾常穿的那几套发白带着补丁的衣裳,秦少琅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不是滋味。
刘小石在后头攥着麻绳,心里憋着一肚子问号,嗓子眼发痒,终于还是忍不住小声挨上来:“秦哥……那聚顺号……那帮子大水产行,真敢这么干啊?”
秦少琅听见这话,嘴角挑了挑,没回头,只把手指在刀柄上慢慢敲了敲。
过了半晌他才微微抿了抿嘴,语气跟说家常似的:“小渔户没啥好说的,背两张网,下三口笼,抓点河鱼滩蟹,照例给官府按人头交一笔钱就完了。”
“那是人头税,少不得,谁都认。”
“可要是赶上打捞船队下海,像聚顺号那种,扯着盐号旗子,雇得起百把个水手,一船一船把鱼仓灌满……那就得老老实实按打上来的成色给官府交税。”
“鱼也好,虾也好,螃蟹也好,见光的、摆出来卖的,谁都跑不了一刀子税银。”
听到秦少琅这话,刘小石“哦”了一声,但似乎还是没听懂,挠了挠耳后根,吧咋把咂嘴开口问道:“那……那这聚顺号还藏啥?打上来就交不就完了……”
秦少琅“呵”了声,抬眼扫了他一眼,眸子里掠过一丝冷意。
“要是打上来的都是寻常鱼虾,谁稀罕藏?可要是碰上了好东西呢?”
“比如说野花螺、金唇贝、红玉胆,或者这两年城里最爱摆酒席的海胆子、石斑……”
说到这里他停了下脚步,抖了抖背篓里那块沾着腥水的湿麻袋,语气低得像是跟自己念叨:“这玩意若是报上去,可得按稀罕价交税。”
“可要是藏船尾,不走公账,只卖给酒楼大户……嘿,税钱就都抠下来了。”
这番话刘小石听得头皮发麻,结结巴巴的开口问道:“可……那不就是偷……偷……”
换做先前,他也就只是个在岸边赶海,摸口饭吃而已,自然也轮不到交税这方面。
现如今听秦少琅这么一说,其中的门道还多着呢。
“偷?说好听点是避税,说难听点,就是走私。”
秦少琅冷冷的打断了他,语气透着点嘲意:“可你瞧见了么?这镇子里谁敢真咬出来一句‘私’字?”
“聚顺号背后是林家盐号,盐号给衙门送多少银子?”
“后面还有谁?贺青云那条巡捕头牌子……县里几个户房书吏都是他拎着走的。”
“官牙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节处打点打点,谁敢真翻?”
“就算翻了也是自己倒霉,后头有人给你背锅?”
刘小石听到这里,舌头几乎快打结了,颤颤巍巍的开口说道:“那咱……咱要是也捞着稀罕货……”
他话音刚落,秦少琅忽然停住脚步,一转身,刀柄啪嗒一声敲在他额头上,不重,但带着点敲打的意味。
“记着,你要跟我,咱捞的是命钱,换的是锅里有粥、院里有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