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6章 三多一少

作者:念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栖身阁里弥漫的怨气与凉意,被宋老头一番话强行按了下去,大家安静了下来,但他们心里依旧夹杂着对未知的忐忑。


    此刻天色尚早,距离日落还有段时辰,大通铺里闷热嘈杂,实在不是个舒心待的地方。


    孩子们坐不住,站在窗边,望着外面街道上人来人往的人群。


    “爹,”苏明华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蔫巴巴的众人,提议道,“左右现在无事,这临安城是咱们落脚的最大府城,离那太平村也不知多远。


    往后怕是难得再来,不如趁这会儿,大伙都出去转转?一来松快松快筋骨,二来也瞧瞧这城里的营生,看看日后能做点啥贴补家用,顺道再打听打听新城县和那太平村的情况?”


    宋老头觉得这个提议好,总比大伙窝在这闹哄哄的地方胡思乱想好。


    下决定很快,一家人又倾巢而出,涌出了憋闷的客栈,汇入了临安城黄昏前最热闹的人流中。


    空气依旧浑浊,但开阔的街道和琳琅的店铺,还是让他们压抑的心情稍稍有所舒展。


    街道上的人比他们南迁途中经过的任何一座小城都要多得多,摩肩接踵,各色人等混杂。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车马声,小孩的哭笑声混成一片巨大的声浪。


    这活力是饱受灾害的北方城市难以企及的,也比路上那些暮气沉沉的小镇鲜活百倍。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湿润的水腥气,混杂着河泥的味道。


    宋瑞峰抬眼望去,能看到远处有石桥横跨,桥下船只穿梭。


    “有运河?”他低声道。


    临河的地方,能看到不少吊脚楼似的建筑,底下是水,上面住人,一派水乡风光,这与北方方正,厚重的院落风格迥异。


    不过,在这繁华之下,角落里的脏污和乞丐蜷缩的阴影,也揭示着这个时代无法避免的另一面。


    街道上的小食摊子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排成一排,香气霸道多样,苏明华做主掏钱买了几样分给大家。


    一人一个热腾腾,表皮焦脆的烤炊饼,孩子们和老人多分了一小包用油纸裹着的,炸得喷香的蚕豆。


    陈三罐捧着烤炊饼,感动得几乎要落泪,他张嘴咬了一口,麦香混合着炭火的焦香在口中弥漫。


    他满足地眯起了眼:“唔…好吃!府城的炊饼都比别处香!”


    宋安沐和宋安宇领着三个小的,一边啃着炊饼,一边好奇地东张西望,蚕豆嚼得嘎嘣脆。


    周边店铺里的货物种类繁多,一家人走走停停,目标明确。


    男丁们主要留意铁匠铺,木匠铺跟杂货铺,有人在翻看木工工具和结实耐用的麻绳,有人在留意篾刀和竹子原料的价格。


    宋瑞峰看着铁匠铺里的农具的价钱,他眉头微皱:“比咱们老家贵了三成不止,开荒的家伙什少不了。”


    女眷们则重点考察各色小吃摊,苏明华仔细观察那些生意好的摊子,看他们是卖什么的,是怎么吆喝的,多久能卖出去一份。


    她低声和赵氏讨论:“娘,您看那卖汤饼的,一锅汤能下几十碗,撒点葱花咸菜,一文钱一碗,咱们的腌菜若是切细了拌点香油,或者炸点菜丸子,说不定也能行。”


    赵氏虽嘟囔着费劲,眼睛却忍不住跟着乱瞟,另外两个媳妇也跟着偷学经验。


    苏老头的目标就更明确了。


    城里的医馆药铺。


    他脱离队伍,踱步到一家名为仁济堂的医馆门口,然而并没有进去,只是站在街对面观察。


    看那进出的病人神色,看伙计抓药的速度和药柜的规模,看坐堂大夫的年纪和气质。


    看完这一家,然后又走到另一家稍小的回春堂,同样驻足片刻。


    他捻着胡须,目光在那些悬挂的的牌匾上扫过,又落在门口晒药的大笸箩里那些药材上,脸上露出一种专业性的审视和兴奋。


    南方的药材种类果然比北方丰富许多,不知可不可以弄些种子到药田里种植。


    他如是想着。


    宋安沐一手牵着堂妹,一手拿着炊饼,眼睛像雷达似的扫视着各种摊位,尤其是卖零碎小玩意的,她的脑子里在飞快运转着。


    宋安宇照顾着两个堂弟,分蚕豆给他们吃,还要回答他们层出不穷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问题。


    饶是如此,他的目光还时不时的飘向告示栏和人群聚集处,捕捉着零碎的信息。


    他们这次出来的重重点,是打听太平村的信息,宋瑞峰和苏明华选择了个看起来比较面善,生意不算太忙的卖茶水兼卖些简单糕点的摊子。


    “掌柜的劳驾,两碗凉茶。”宋瑞峰掏出几文钱。


    摊主是个五十来岁的干瘦老头,麻利地倒了两碗颜色浑浊的凉茶递过来:“客官慢用。”


    苏明华喝了一口,味道寡淡,远不如自己煮的,但解渴。


    她脸上堆起笑容闲聊般问道:“掌柜的生意兴隆啊,跟你打听个地儿,你可知道新城县留下镇的太平村?”


    “太平村?”老刘头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一种古怪的神情,像是有点惊讶,“你们打听那儿做什么?”


    宋瑞峰接口道:“哦,是这样的,我们是北边迁来的,官府给安排到那儿落户,这人生地不熟的,想先打听打听情况。”


    “哦…落户啊…”老刘头拖长了音调,眼神在宋家几人风尘仆仆的脸上扫过,带着点同情,“那地方在留下镇的最西头,靠着老林子边了,离这临安城可不近,走旱路的话,脚程快的也得四五天。”


    “四五天旱路?还靠着林子?”苏明华心头一紧,“那会不会有野兽?”


    “野兽倒还好,这些年林子边上的村子都防得紧,大虫啥的少了,”老刘头摆着手,“主要是那地方吧,名字叫太平,可…啧。”


    他咂了下嘴,似乎觉得不太好说:“早年间…咳,算了算了,都是老黄历了,反正那村子地广人稀,地呢不能说不好,就是林子边上的地石头多,树根草根也盘得结实,开荒的话要费老鼻子劲!而且那地儿离镇子有点远,赶个集都得起大早,买卖东西也都不方便,官府把你们安排在那儿,也是地多人少好安置吧。”


    他语气里带着一丝理解,但更多的是对宋家未来生活的担忧。


    旁边一个等着买茶水的中年汉子,听到了他们谈话的内容,插嘴道:“太平村?嘿,老刘头说得实在!那地方是出了名的三多一少!”


    宋家几人的心又提了起来:“敢问这位兄弟,是哪三多一少?”


    汉子灌了口茶,抹抹嘴:“石头多!林子里的野物多!早年开荒不易撂下的荒地多!人嘛,少得可怜!年轻力壮的都嫌路远地贫往外跑,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弱,你们这拖家带口的去那儿落户?新城县地界就那儿荒地最多最便宜,去那儿可有得熬喽!”


    他说完摇摇头,丢下茶钱走了。


    这三多一少像冰冷的大石头,重重砸在宋家人的心上,刚刚逛街带来的一点轻松感瞬间荡然无存。


    陈三罐哀嚎一声:“到这里要四五天?!我的腿哟!荒地多的话那得刨到啥时候才能种出好吃的?”


    柳文渊赶紧掐指:“非也非也!荒地多乃厚积薄发,野物多乃生机勃勃!大吉!大吉之兆!”


    虽是这么说着,但他的声音显得十分的无力,明显是在安慰众人。


    宋家姐弟对视上,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担忧,看来困难模式新手村的远和荒,有了更具体的丈量。


    那片名为太平的土地,笼罩在浓重的迷雾之中。


    夕阳的金辉洒在临安城喧嚣的街道上,宋家人默默付了茶钱,汇入归巢般的人流。


    手中的炊饼早已凉透,蚕豆也嚼完了,孩子们不再雀跃,只是默默地跟着大人走。


    前方四五天的旱路,以及旱路尽头那片石头多,荒地多,人少的太平之地,像一道沉重的阴影,覆盖了刚刚逛街时短暂的新奇与轻松。


    他们朝着那弥漫着汗臭和叹息的悦来客栈走去,每一步都仿佛踏在通往未知艰难的路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