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4章 “惊喜”连连

作者:念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九月的日头依旧带着几分毒辣,晒得临安城青灰色的城墙有些晃眼。


    城门外,蜿蜒如长蛇的队伍缓慢挪动着,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尘土味,还有牲畜粪便的混合气息。


    宋家的四辆板车夹杂其中,车轮在夯实的土路上发出沉闷的辘辘声。


    众人望着近在咫尺的城门洞,脸上刻满了兴奋与期待。


    终于,轮到他们了。


    守门的兵丁甲胄在日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他面无表情查验着宋瑞峰递上来的路引和南迁文书。


    粗糙的手指在名单上划过,又抬眼扫视了一下宋家这一大群形容憔悴,风尘仆仆的人。


    他的目光又在推车上堆放的锅碗瓢盆和被褥上停留片刻,最终挥了挥手:“过!”


    穿过阴凉却嘈杂不堪的城门洞,仿佛穿过一道无形的屏障。


    震耳欲聋的喧嚣声浪猛地扑面而来,几乎要将人掀翻。


    宽阔了许多的青石板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幌子招摇。


    粮店的伙计吆喝着新米,布庄门口挂着鲜艳的绸缎,铁匠铺里叮当作响,茶楼里飘出若有似无的丝竹声,更多的是沿街叫卖的小食摊子,蒸腾的热气和食物的香气混在空气中。


    街道上,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属于大城特有的,浓烈而喧嚣的烟火气。


    “嚯,到底是府城,比路上那些小地方强多了。”宋金秋看着四周拥挤的人流,忍不住咋舌。


    宋家姐弟跟在父母板车旁,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开始观察周围。


    左右看看路边的小吃摊子,宋安沐心里盘算着自家能不能捣鼓点新花样在这里试试水。


    宋安宇留意着街边玩耍的孩童和偶尔走过的货郎担子,小脑袋里转着做些简易玩具的可能性。


    苏明华低声对旁边的丈夫说:“老宋你看这街上做吃食营生的不少,人流也足,等咱们安顿下来,也琢磨点小买卖来卖,光靠种地肯定不行。”


    “嗯,先安顿再细想,这城里机会是多,但花销也大。”宋瑞峰目光扫过一家挂着“悦来客栈”招牌的店,“去那看看,听说有大通铺。”


    悦来客栈的后院专辟了一处安置南迁的百姓,名曰“栖身阁”。


    说是阁,实则是几间打通的大屋子,里面密密麻麻排满了简陋的草席铺位,空气十分的浑浊。


    混合着汗味,脚臭味和霉味,光线昏暗,人声嘈杂。


    宋家这一大群人涌进来后,更是显得拥挤不堪。


    “就这儿了,一人一天五文钱,铺位自己找,车马杂物统一放后院,丢了不管!”客栈伙计甩下话就走了。


    众人也顾不上挑拣,赶紧卸下行囊,抢占相连的几个铺位。


    宋瑞峰带着人把车推到后院拴好,又把要紧的东西随身带着,苏明华带着妯娌们把铺位归置起来。


    这环境,宋安沐皱着鼻子,比她想象中的还糟,弟弟倒是平静,已经开始打量四周形形色色的同住者。


    陈三罐一放下行李,就摸出路上摘的蔫巴巴野果啃了起来,眼睛滴溜溜转着,似乎在寻找什么。


    老头老太们都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着,柳文渊在慢条斯理地整理着他那个写着“铁口直断”的破布幡。


    稍作安顿,留下宋老头等人在客栈休息,穿越四人组以及早就等不及的萧景琰,动身前往县衙。


    穿行在喧嚣的街道上,萧景琰步履轻快,脸上带着终于要脱离苦海的轻松笑意,连带着看这嘈杂的市井都觉得顺眼了几分。


    宋家四人则更多的是观察和评估:哪条街人流最旺?卖吃食的摊子哪个生意最好?价格几何?街面是否干净?有没有看到巡街的差役?


    这些都是未来可能的生计来源和环境参考。


    临安县衙坐落在相对清净的府前街上,青砖灰瓦,门前一对石狮子张牙舞爪,透着一股子肃穆威严。


    门口站着两名腰挎朴刀的衙役,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过往行人。


    五人走近,萧景琰整了整身上的衣衫,昂首阔步的径直走向其中一位年长些,面相精明的衙役。


    他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矜贵,压着嗓音道:“这位班头,我乃七皇子萧景琰,此番游历不慎与侍卫失散,来找我堂弟萧钰逸帮忙,你快快去通报一声,让他过来相见。”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羊脂玉佩和一枚小巧精致的铜制私印,亮在那班头眼前。


    徐班头本来听到有人竟敢到这来冒充七皇子,想赶人来着,结果眼前就出现了玉佩和私印。


    那玉佩看着雕工繁复,隐有龙纹,私印虽小,篆刻的“琰”字却古朴大气,一看就不是俗物。


    徐班头半信半疑的验看信物,皇子站在他面前,他未必认得出,但是这信物,无论是做工还是手感,都绝非寻常百姓,甚至普通富商能有的。


    下一秒,他态度变得无比恭敬,微微躬着身道:“是小的眼拙,竟然没认出来是七皇子!还请您稍等片刻,小的这就进去通禀管事大人!”


    他不敢有一丝怠慢,得到回应后,立刻转身跑进衙门内。


    这边,宋瑞峰也走向门口另一位年轻些的衙役,他拱手道:“差爷辛苦,我是自北地南迁而来,过来打听后续安置事宜,烦请通禀一声县令大人,宋氏宋瑞峰携家人求见。”


    李差役一听眼前人的自称,又看四人的容貌身形和大人交代的相似,他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哦!你们就是周大人特意交代过的宋家!稍等。”


    他转身也进了衙门,不多时便拿着一张盖了鲜红官印的纸出来:“给,这是落户文书和地契凭证,周大人已在新城县留下镇太平村安排好了一切事宜,你们持此凭证,直接去村里找里正交割便是。”


    “太好了!”苏明华忍不住低呼出声,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


    终于有根了!


    宋瑞峰也是大喜,连连拱手:“多谢差爷!多谢差爷!大人的恩情宋家没齿难忘!不知周大人此刻可在衙内?我等想当面拜谢。”


    李差役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诧异:“周大人?他不在临安城啊,他是新城县的县令,自然是在新城县衙坐镇,这文书就是他前两日从新城县发来,交代我等转交的。”


    “啊?!”宋家四人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如同被当头泼了一盆冰水。


    新城县?


    不是临安城?!


    宋安宇反应最快,小眉头皱得死紧:“差爷,您的意思是…周大人,他不是临安城的县令?”


    “当然不是啊!”李差役觉得这家人有些奇怪,“新城县是隶属咱们临安府辖下的一个县,周大人是新城县的父母官,你们莫不是弄错了?”


    他看着宋家人那副如遭雷击的样子,心里嘀咕:这周大人是怎么跟他们说的?能让人误会成这样?


    就在这时,刚刚通禀完返回的徐班头,引着一位穿着青色吏员服饰,留着山羊胡的管事匆匆出来。


    刘主簿一见到门外站着的翩翩少年郎,脸上堆起满溢的恭敬笑容,正要上前见礼说话。


    萧景琰却摆摆手,示意他稍等。


    他方才在等刘主簿出来时,就站在离宋家四人不远的地方,将李差役的话听得一清二楚。


    此刻,看着宋家夫妻瞬间垮下来的脸,小姑娘下意识搓了搓胳膊的动作,小男孩一副眼神放空的表情。


    再联想到那个地名——太平村。


    一股强烈的反差感和荒诞感猛地冲上心头!


    “噗…”萧景琰差点笑出声来。


    他连忙用拳头抵住嘴,强行压下喉咙里翻涌的笑意,肩膀却控制不住地微微抖动,脸也憋得有点泛红。


    心中疯狂吐槽:“哈哈哈!这家人也太有意思了!周正啊周正,你这“临安城的县令”当得可真够“实诚”!太平村还有留下镇,哈哈哈!这名字配上他们现在的表情,不行!太好笑了!”


    他努力深呼吸,试图平复心情,但嘴角还是不受控制地往上翘。


    刘主簿不明所以,但见七皇子似乎对旁边那蔫头耷脑的一家子很感兴趣,他也不敢多问,只是更加恭敬地垂手侍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