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9章 二凤委屈,二凤不说

作者:切菜切一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苏铭的大脑,一片空白。


    他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两个金光流转,自带龙飞凤舞特效的ID。


    【大唐·白居易】


    【大唐·李白】


    他足足愣了十几秒,心脏的每一次狂跳,都像战鼓般擂在他的耳膜上。


    直到弹幕疯狂滚动,才将他的神思从无尽的震撼中拉回现实。


    苏铭猛地吸了一口气,强行压下几乎要冲出喉咙的惊呼。


    他知道,自己绝不能在直播间失态!


    他清了清无比干涩的喉咙,张开嘴巴:


    “感、感谢……这位白……‘香山居士’打赏的诗集。”


    刚要念出那个名字,苏铭瞬间反应过来。


    连忙紧急撤回,换了个更尊敬的称呼。


    这是他作为历史系学生,最后的体面与谨慎!


    他的声音因极力抑制而微微发颤,目光转向另一个名字时,敬畏之情几乎要溢出屏幕。


    “还要感谢……‘青莲居士’,打赏的《行路难》手稿……”


    “感谢!真的……太感谢二位的厚爱了!”


    ……


    【卧槽!主播今天请的演员有点多啊?】


    【还香山居士、青莲居士?这ID太中二了吧?】


    【别说,这打赏特效搞得还挺像回事的……】


    【等等!如果……我是说如果,真是李白的手稿,那主播岂不是原地起飞?】


    【李白手稿怎么了?楼上科普一下?】


    【怎么了?你对国宝的力量一无所知!李白传世唯一的真迹,是《上阳台帖》,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供着呢!】


    【那是镇馆之宝!!!】


    【我查了,《上阳台帖》全文就二十五个字,专家估价四十六亿!】


    【那就真是故宫一份,我一份了……】


    【那可是诗仙唯一留存于世的书法啊!】


    【而且光是上面宋徽宗的题跋,就已经是国宝中的国宝了!】


    【可惜,盖满了乾隆的狗皮膏药!】


    【不愧是章总,走到哪盖到哪!】


    【说起《上阳台帖》,就必须提张伯驹先生,当年花六万大洋买下,相当于北京四百六十座四合院!】


    【这东西根本不能用钱衡量,是无价的!】


    【听说当年差点卖给了日本人!】


    【草!小日子也配碰咱们的国宝?!】


    【张先生千古!】


    【李白:我就是上了个阳台。宋徽宗:沙发。康熙:前排。乾隆:路过、签到、打卡、冒泡、挽尊、顶、+1……】


    苏铭看着逐渐跑偏的弹幕,悄无声息地松了口气。


    但一想到那份打赏,他的头皮就阵阵发麻。


    李白的真迹手稿!


    这东西怎么处理?


    兑换给APP换成钱?


    怎么可能?!


    那是对先祖和历史的亵渎!


    苏铭想都没想就否定了。


    可不换钱,就这么凭空拿出来?


    谁会信?


    难道拿去跟故宫那份《上阳台帖》做笔迹对比吗?


    苏铭头疼欲裂,只能暂时将这个难题暂时抛在脑后。


    ……


    唐,天宝年间。


    李白刚刚将一杯美酒灌入喉中,脸上豪情未褪。


    天幕上,后世之人竟在热议他的另一幅字。


    《上阳台帖》?


    他微微眯起醉眼,于记忆深处捞出了那段往事。


    好像是当年在王屋山阳台宫,为追忆故友司马承祯所书。


    区区二十五字,竟被后世如此珍藏?


    还值……四十六亿?


    李白眨了眨眼,花了点时间才想明白,这是何等庞大的财富。


    他随即捻须轻笑,摇了摇头。


    “我当年游历王屋,感怀司马子微仙迹,一时兴起,援笔题壁,不过是寄兴山水,抒怀故人罢了。”


    “哪曾想这醉后涂鸦,竟能引得后世千年如此看重……”


    他顿了顿,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的洒脱。


    “只是不知,后人藏我帖子,是爱我之字,还是慕我之名?”


    “若为我字,当知我字远不如我诗。”


    “若为我名……”


    他仰头一笑,声音朗阔。


    “那便是我李太白的荣幸了!”


    ……


    北宋,龙德宫。


    赵佶手持画笔,正于宣纸上勾勒奇石轮廓,天幕上的字,让他笔锋一顿。


    【而且光是上面宋徽宗的题跋,就已经是国宝中的国宝了!】


    赵佶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抑制不住的自得笑意。


    他一生痴迷书画,独创“瘦金体”。


    自认风华绝代,却总被朝中那些老臣腹诽为“玩物丧志”。


    可千年之后呢?


    他的字,竟能与诗仙李白的真迹并列,同被后世誉为“国宝”!


    这,才是对他艺术成就的最高认可!


    赵佶放下画笔,负手而立,目光悠远地看着天幕。


    治国安邦,朕或许不擅。


    但这风雅,这审美。


    他赵佶,于这千古之间,谁人能及?


    ……


    大唐,太极殿。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尘埃落定的了然。


    “陛下。”


    房玄龄上前一步,沉声道:


    “看来,臣之前的猜测,已然应验。”


    “天幕那端的后世小友,确实已经知晓了我们的存在。”


    杜如晦紧跟着补充道:“没错。”


    “陛下您看他此番言行,与之前判若两人。”


    “言语间多有展示,少有随意,显然是刻意为之。”


    “尤其是方才,他称呼李白与白居易为‘居士’,此等急智,绝非常人,定是知晓了内情。”


    李世民闻言一愣。


    “所以,朕上次打赏的夜明珠,他也收到了?”


    房玄龄郑重点头:“正是。”


    一股难以言喻的焦灼与渴望,瞬间攫住了李世民的心。


    那小子……


    他知道了……


    “既然他知道朕在看,为何不将那高铁的建造之法,详尽告知于朕?”


    李世民的声音里,充满了帝王的困惑与不甘。


    房玄龄苦笑着摇了摇头。


    “陛下,这恐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便如尧舜之时,纵有后人告知其造纸之术、火药之法,先民亦是无能为力。”


    “我等与后世,相隔的又何止千年光阴?”


    “其中的天壤之别,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巨大。”


    “此中道理,那位后世小友,想必比我等更为清楚。”


    李世民沉默了。


    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可明白归明白,心里的那股痒意,却像是被无数只猫爪反复抓挠,越发难耐。


    能看到,却摸不着。


    能知晓,却得不到。


    这对于他这样帝王而言,无疑是世间最大的折磨。


    然而更折磨的,还在后头。


    当李世民看到天幕上划过的弹幕,说李白一幅真迹是无价之宝时。


    心里那股酸意,彻底压不住了。


    “一介诗人的醉后涂鸦,竟如此贵重……”


    他忍不住低声自语,带着一丝不忿。


    “也不知道朕的《温泉铭》、《晋祠铭》,在后世眼中,又值几何……”


    殿下,杜如晦与房玄龄再次交换了一个眼神,皆是无奈。


    而一旁的魏征,则是悄悄地、不易察觉地撇了撇嘴。


    您堂堂皇帝。


    跟个诗人争这个名……


    至于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