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编户齐民,进行初步的人口清查,便于征调兵役和税收。
引入汉法当然也是必须的,在保留蒙古习俗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大明律法,处理重大刑事案件。
文化渗透方面,鼓励蒙汉通商、通婚,推广汉语汉字,设立学堂,培养亲明的蒙古青年精英。
巴图汗(猛如虎)放下手中那份由魏渊亲自批阅发回的文书,揉了揉眉心。
文书上不仅同意了他关于减免某个遭了雪灾的小部落当年税赋的请示,更着重强调了三件事:“户册需实”、“刑律需明”、“文教需渐”。
他知道,这是魏渊在催促他将治理深入下去。而他的计划则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编户齐民,他首先召来了几位投诚过来、精通数算的蒙古小台吉和汉人师爷。
一支特殊的“清丈队”组建了起来,带着算盘、尺规和厚厚的册页,开始穿梭于各个部落的牧场之间。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许多牧民对清点人口和牲畜充满了疑虑,认为这是征税和抽丁的前兆,甚至有人传言“登记了名字,魂就会被汉人的簿子收走”。
巴图汗亲自带着队伍,来到了一个抵触情绪最重的部落。
他没有带太多士兵,而是让随从抬来了几口大锅,当场熬煮奶茶,分发粮食。
他坐在老牧民的帐篷里,用纯正的蒙古语解释道:
“登记你们的牛羊,不是为了多要你们的,而是为了知道哪里遭了灾,该像现在这样,给你们送来粮食和盐巴!”
“登记你们的壮丁,不是要把你们都拉去打仗,而是为了知道有多少男儿可以保卫自己的草原!将来组建蒙古人自己的骑兵队,由蒙古的台吉带领,保卫自己的牧场,朝廷还会发饷银!”
他指着算盘:“这东西,不是吸魂的法器,是能帮你们算清楚,到底有多少家底,能过什么样日子的宝贝!”
他承诺,首次编户完成后,将按册公平征税,绝不允许过去那样贵族随意摊派、盘剥贫民的事情发生。
渐渐地,帐篷里的算盘声不再令人恐惧,反而带着一种对更公平、更有序生活的期望。
第二步是引入汉法,不久后,在一次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一名醉酒贵族纵马冲撞赛马队伍,导致一名平民牧民重伤不治。
按照过去的习惯法,贵族只需赔偿一些牛羊即可了事。死者家属悲愤却无可奈何。
巴图汗闻讯,力排众议,决定公开审理此案。
他并没有完全废除蒙古的“赔命价”传统,但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大明律》中“过失杀伤人”的条款。
在那达慕的会场中央,他当众宣布:
“赔偿牛羊,是抚恤家属,是蒙古的规矩。但致人死亡,触犯国法,亦需受罚!”
他判决:该贵族除赔偿大量牛羊给死者家属外,还需罚没自身部分牲畜充入官仓,并枷号示众十日,以儆效尤。
“从今往后,在草原上,人命不再是牛羊可以完全抵偿的!”
巴图汗的声音响彻会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皆需遵从大明律法!这是博格达汗的命令,亦是确保草原长久太平之基!”
这场审判在蒙古各部中引起了巨大震动。
平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正,而贵族们则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有一种超越传统部落习惯的、更强大的律法权威已经降临。
第三步是文化渗透,巴图汗最用心力的是魏渊强调的“文教”。他在归化城内选址,开办了第一所“蒙汉官学堂”。开学那天,他亲自到场。
学堂里,既有蒙古孩子,也有随军而来的汉人子弟。
课程设置颇为巧妙:上午由汉人先生教授《三字经》、《千字文》和汉语算术;下午则由蒙古先生教授蒙古文字、草原历史和骑射基础。
巴图汗对送孩子来的蒙古王公们说:
“学会汉话汉字,不是为了忘记蒙古语,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将来能走得更远,能去北京城看看,能读懂更多的书,能成为管理更大牧场、甚至辅佐博格达汗治理天下的人才!这,才是真正的‘巴特尔’(英雄)!”
他还以博格达汗(魏渊)的名义,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蒙汉通婚的优惠措施:凡蒙汉联姻家庭,可多领耕牛、减免部分税赋。
起初响应者寥寥,但当他亲自为一对(一位明军低级军官与一位蒙古工匠的女儿)主持婚礼,并赠送厚礼后,风气渐开。
站在学堂的窗外,听着里面传出的、用两种语言交替朗诵的读书声,巴图汗心中感慨万千。
魏渊交给他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场深刻而缓慢的变革。他正在用算盘、律法和书本,一点点地将这片桀骜不驯的草原,融入一个更庞大、更有序的文明体系之中。
他知道,这个过程远比打仗更复杂,但也更有意义。
最后是军事改造,部分漠南蒙古骑兵被纳入明军边防体系,由明军提供装备、训练和饷银,组成“额尔古纳旅”,成为防御北疆和未来可能远征的辅助力量,之所以以额尔古纳这条蒙古族最为重要的河流来起名,就是为了表示蒙古是一个整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塞外的风卷着沙尘,刮过新夯实的校场。
梅征按了按腰间那柄由妻子李家姑娘亲手缝了剑穗的佩刀,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头那丝因风沙和陌生环境而起的躁意。
三个月前他刚刚升任千户并与心爱的姑娘成了亲,此次奉命轮岗至归化城三年,负责协助整训新组建的“额尔古纳旅”——这支由归附的漠南蒙古骑兵为核心、完全按新军规制打造的骑射劲旅。
站在他面前的,是数百名刚刚换上崭新大明号衣、但眼神中还带着些许野性和审视的蒙古汉子。
他们打量着这位看起来似乎还没他们某些人年纪大、面容尚存几分书生气的汉人千户。
“我叫梅征。”
他用尽量沉稳的声音开口,一旁的通译立刻将他的话翻译成蒙古语,
“从今天起,由我负责教授你们火器阵列与步骑协同的号令。”
底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夹杂着几声不以为然的嗤笑。他们都是自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勇士,更信任手中的弓刀和冲锋的勇气。
梅征没有理会,直接开始了第一次队列训练。过程果然磕磕绊绊。
蒙古勇士们习惯了几骑、几十骑散开冲杀,对于排成整齐的横队、纵队,听着枯燥的金鼓喇叭声统一进退,显得极不适应,队形时常散乱。
“手臂抬平!线列要直!记住你们身边的人!你们现在不是一个在打猎,你们是一个整体!额尔古纳旅!”
梅征一遍遍地吼着,声音在风中有些嘶哑。他亲自示范,纠正每一个人的动作。
下午是火器操练。
当崭新的“崇祯式”火枪分发到这些蒙古士兵手中时,他们好奇地摆弄着,却对繁琐的装填步骤和严格的射击纪律感到不耐烦。
有人甚至觉得不如自己的骑弓来得顺手。
梅征没有生气,他拿起一支火枪,极其熟练地完成了清膛、装药、压实、装弹、举铳、瞄准、击发的一系列动作,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最后一枪精准地命中了百步外的木靶!
校场上瞬间安静了下来。蒙古士兵们可以看不起队列,但对于实实在在的武艺和精准,他们抱有最原始的尊敬。
梅征放下火铳,目光扫过众人:
“我知道,你们觉得弓马才是勇士的根本。但时代变了!未来的战场上,纪律性的齐射比个人的勇武更重要!额尔古纳旅,要成为既能骑射冲阵,又能结阵铳击的全新铁骑!这,才是你们将来建功立业、光耀蒙古的资本!”
他的话通过通译,重重砸在每个蒙古士兵的心头。接下来的训练,虽然依旧艰苦,但抵触情绪明显少了许多。
夜幕降临,喧闹的营地渐渐安静。
梅征回到自己简陋的营房,就着昏黄的油灯,摊开了家书。
妻子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絮絮叨叨地说着西安家中的琐事,说着身体的变化,说着无限的思念…信的末尾,她写道:
“…夫君在外,万事保重。孩儿近日胎动频繁,想必是知父亲在为国效力,亦心向往之…”
梅征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字迹,冰冷的铁甲仿佛也被这遥远的温情浸透。
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猛地攫住了他。他想念西安湿润的空气,想念家中庭院的花香,更想念妻子温暖的微笑和那未出世的孩子。
他想象着孩子出生时会是什么模样,自己能否在他咿呀学语前赶回去…
窗外传来巡逻的“额尔古纳旅”士兵用生硬的汉语对口令的声音:“额尔——古纳!”
“——忠勇!”
这口号声将他从思绪中拉回现实。
他深吸一口气,将家书仔细折好,贴身收起。
他是大明的军官,肩负着将这支以母亲河命名的旅队锤炼成钢的职责。这里的每一个士兵,将来都可能成为守护北疆、联通蒙汉的桥梁。
思乡是私情,而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则是魏公赋予他的、更重大的使命。
他收起柔情,目光再次变得坚定,提笔开始撰写今日的训练总结,以及明日改进操典的建议。
遥远的家,是他心中最柔软的挂念;而眼前的营地和这条名为“额尔古纳”的河流,则是他当下必须坚守的土地。
喜欢明末封疆请大家收藏:()明末封疆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