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11章 人才兴国

作者:杰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辰时三刻,文渊阁内。


    檀香的青烟于窗棂透入的晨光中袅袅盘旋,悄然漫过堆叠的文书与舆图,却驱不散空气中那份沉凝肃穆。


    魏渊端坐于长案主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一份关于江淮漕粮转运的奏疏,目光却已越过了纸页,落在正在发言的洪承畴身上。


    这位以内阁大学士掌吏部事的重臣,声音平稳而清晰,一如他平日为人处世的老练持重。


    “中原虽定,然江南人心犹待抚慰,川陕之地亦需教化。下官以为,武功之后,当兴文治。”


    洪承畴微微向前倾身,目光诚恳地看向魏渊,


    “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正是重启科举、延揽天下英才的绝佳时机。此举不仅可令士林归心,更可向四海彰显我朝新立之气象,昭示太平已至,文运再昌。”


    魏渊静静地听着,面色沉静如水,心中却已是波澜微起。


    ‘洪亨九此言,老成谋国。’他暗忖。


    吏部掌管天下文官铨选、考课、封勋,这开科取士,确是其分内重中之重。


    洪承畴此举,既是尽忠职守,亦是在为新朝的稳定铺设基石。天下读书人苦于战乱久矣,若能重开科举,给予他们晋身之阶,无疑是一剂安定人心的良药。这与他内心所想,不谋而合。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长案两侧的其他几位阁臣。


    兵部大臣郑成功率先接口,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柱国,洪阁老所言极是!军中虽不乏勇武之辈,然治理州县、安抚地方,终需读书人。末将附议!”


    他掌管军事,深知兵马之后的治理之难,急需文官体系补充新鲜血液。


    接着是魏明,他虽年轻,但他魏渊亲弟弟身份的特殊性亦位列阁臣。他沉吟片刻,道:


    “我以为,开科取士,不仅能收天下士子之心,更能借此机会,将朝廷法度、新政理念传递四海,尤对新附之东南各省至关重要。只是,考题范围与取士标准,需仔细斟酌,务求公允,以免再生南北榜之旧怨。”


    他所虑更为深远,想到了如何借此弥合地域分歧。


    李岩的神色则更为凝重几分,他轻咳一声,道:


    “下官赞同开科。然之前的科举积弊甚深,八股取士,空疏无用者众。永熙朝廷新立,正当革故鼎新。下官建议,此次科举,除经义外,应加重策论分量,考题当贴近钱谷、刑名、水利、边防等实务,方能选拔出真能任事之才,而非只会吟风弄墨的酸儒。”


    李岩出身底层,又历经动荡,对科举弊病深恶痛绝,迫切希望借此机会进行改革。


    李邦华与范景文两位老成持重的阁臣相继颔首。


    李邦华缓声道:


    “李岩大人所虑甚是。科举章程、考官人选,须得反复推敲,务求稳妥。礼部当尽快拟定详细条陈,昭告天下,以安学子之心。”


    范景文补充道:


    “各地学宫、书院需提前整顿,确保士子有备考之所。此事关乎国本,急不得,也乱不得。”


    阁内一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汇聚到了魏渊身上。


    魏渊的手指在光滑的案面上轻轻一点,发出了细微却清晰的声响,仿佛为这场讨论画下了一个短暂的休止符。


    他抬起眼,目光深邃,缓缓看过每一位阁臣的脸庞,将他们或急切、或凝重、或期待的神情尽收眼底。


    他能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新朝文治的起点,是向天下人宣告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片刻的沉默后,魏渊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公所言,皆有其理。科举,当开!”


    他顿了顿,继续道,条理分明:


    “其一,便依洪阁老之言,昭告天下,今岁开科取士,以为朝廷庆贺平定、拔擢贤才之盛典。”


    “其二,李岩所提改革甚合吾意。着礼部、吏部共议,此次春闱……”


    他特意加重了这两个字,明确了考试层级(注:春闱即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录取者称贡士,再经殿试成进士),这也就意味着,本次科举将跳过之前州府选拔的环节,一考定生死,颇有些后世高考的感觉。


    “策论权重需加重,考题务求实学,选拔能佐治世之干才,而非空谈之辈。”


    “其三,便如郑将军、李阁老、范阁老所虑,章程、考官、地方筹备,务必周全、公允、迅速。此事由洪阁老总揽,礼部、吏部协同办理,尽快将详细章程呈报内阁。”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洪承畴身上:


    “洪大人,此事关乎国运人才,吏部责任重大,望你尽心竭力。”


    “臣,遵柱国令!”


    洪承畴立刻起身,肃然拱手。


    魏渊微微颔首,心中那幅关于帝国未来的蓝图,似乎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渊阁内的空气,仿佛也因这项重大决策的落定而重新流动起来,带着一种蓄势待发的蓬勃力量。


    诏书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携着帝国的意志,驿马流星般驰过尚未完全散尽烽烟的官道,将一道石破天惊的消息传遍九州:


    新朝将于今岁春季,在京师重开春闱!


    这消息如同投入久闭潭水中的巨石,顷刻间在所有府、州、县的士林阶层中激荡起滔天巨浪。


    自战乱以来,科举停废已久,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前路茫茫,或困顿于乡野,或辗转于沟壑,青云之路仿佛已被铁蹄踏断。


    如今,新朝鼎立,万象更新,竟率先重启这最为读书人所看重的抡才大典!


    一考而定前程,有机会跃过龙门,成为天子门生,光耀门楣,施展抱负——这虽非亘古未有的创举,但对于在黑暗中煎熬太久的士子们而言,其吸引力无异于久旱之甘霖,暗夜之明灯。


    江南水乡,苏州府学内,年轻的秀才们围聚一堂,激动地传阅着从知府衙门抄录来的邸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朝廷开科了!终于等到了!”


    有人抚掌而叹,仿佛已看到秦淮河畔的画舫笙歌在为他们的前程庆祝。


    北地寒门,山西一座破旧的书院里,老塾师用颤抖的手捧着消息,对底下寥寥几个衣衫简朴的学生哽咽道:


    “朝廷没有忘了我们读书人!尔等务必要刻苦用功,此番便是鲤鱼化龙之机!”


    消息所至,群情沸腾,学生们攥紧了手中的旧书,目光灼灼,仿佛能穿透冰冷的墙壁,望向遥远的京师。


    西南腹地,川中一带,在崎岖难行的蜀道深处,一座遭过兵燹、半壁焦黑的县城学宫里,消息传来时,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老训导捧着由省城辗转送达的公文,双手颤抖,昏花的老眼反复确认了数遍,最终激动得不能自已,竟当着几名学生的面老泪纵横。


    “开了…朝廷开了恩科了!苍天有眼,文脉不绝啊!”


    他沙哑的呼喊声在残破的学宫里回荡。


    这里的学子,或许比江南或北地的同辈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孙可望乱蜀、地方势力拉锯、土司动荡……连年的战祸让许多人家破人亡,典籍散佚,师友凋零。


    能坚持读书本身就已需要莫大的毅力与运气。他们中的许多人,一面读书,一面还需帮衬家计,在田间地头或废墟瓦砾间寻求片刻清净以供研读。


    一个名叫马伯锐的年轻秀才便是如此。


    他家中原是小地主,乱世中产业尽毁,父母亦亡于兵灾,他仅靠替人抄书写信和族中微薄的接济度日,却始终未曾放下书本。


    听到消息时,他正于城外山崖下一处能避风雨的天然石穴中——那是他寻得的清静读书处——从匆匆赶来的同窗口中得到确信。


    初时是怔忡,随即,一股巨大的、几乎令他站立不稳的热流从胸腔猛地炸开,冲向四肢百骸。


    他紧紧攥住了手中那本边角已磨得发毛的《孟子》。他没有欢呼,也没有流泪,只是猛地抬起头,望向石穴外那片被山峦切割出的湛蓝天空。


    以往,这片天空意味着困锁与隔绝;此刻,却仿佛看到了一条蜿蜒出蜀、直通京师的云途!


    “终于…等到了一条路。”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颤抖。所有的艰辛、所有的坚守,在这一刻似乎都有了明确的意义和奔头。


    他迅速收拾起寥寥几本书籍,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筹措那笔对他而言堪称巨款的盘缠,以及怎样走过那漫长而险峻的蜀道,奔赴那决定命运的京城。


    茶楼酒肆中,学子们交谈的话题瞬间从时局艰难转向了经义策论,彼此打探着此次主考的可能人选,猜测着考题的风向。


    然而,伴随兴奋而来的,亦有疑虑与争论。


    礼部颁布的新规明确要求“策论为重,务求实学”,这与此前多以经义、诗赋为主的考核大相径庭。


    江南一些崇尚清谈、诗书传家的士族私下不免嘀咕:


    “重策论而轻诗赋,岂非舍本逐末?治国岂能全无风雅?”


    但更多有识之士,尤其是历经离乱、深知民生疾苦的寒门学子,却对此深感振奋。


    “国家百废待兴,正需通晓钱谷、水利、刑名的实干之才!空谈诗文何益?”


    他们摩拳擦掌,纷纷翻出以往不屑一顾的《文献通考》、《大学衍义补》等经世致用的着作,埋头苦读。


    在这股席卷全国的浪潮中,京师之内,两个年轻人的反应尤为引人注目。


    魏文正,魏渊的侄儿,如今已在军中历练得沉稳刚毅。


    一次家宴的时候,魏渊问他:


    “朝廷开科,可愿一试?”


    短短两句话,却重若千钧。他深知这不是命令,而是期望。他放下佩刀,拿起久违的书卷,眼中尽是坚定。他要凭自己的本事,去争一个前程。


    另一位,则是杨海龙。作为已经在军队担任职务的他来说,柱国的教育他不敢忘记,“人才难得”这句话也时刻提醒着杨海龙,激励着这个原来连字都不认识的年轻人更加刻苦地攻读。


    无论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是为了经世济民,抑或是为了不辜负那份沉重的期望,天下间的读书人,此刻都心潮澎湃,志在必得。


    他们收拾行囊,告别亲朋,从四面八方开始向京师汇聚。


    科举重开的消息,就像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被春风携着,撒播在饱经战火摧残、尚未完全愈合的大地上。


    它悄然生根,迅速滋长,孕育出一个时代新的希望。无数人的命运轨迹,因此而悄然改变,即将汇入帝国重建的洪流之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