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章 朱元璋震动,土豆红薯?亩产三千斤的神物?

作者:罄竹难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脸色皆是很怪异。


    文官们,武将们,不禁私底下交头接耳起来,他们的脸上感到好奇。


    朱雄英见朱标允许自己上奏,他随即出列,走到奉天殿的中心中心,环顾四周,目光扫过文武百官。


    然后看向朱标。


    “父王,儿臣感觉,现在我大明朝的宝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嗯?


    众人脸色发变。


    朝堂哗然。


    所有人都愣住了。


    他们没有听错吧。


    大明宝钞?


    这...


    谁都没想到,朱雄英把这件事情提出来。


    “皇爷爷设立宝钞,本是为了方便交易,富国强民。但如今,大明宝钞却已形同废纸,非但没有利国利民,反而成为了祸国殃民的毒瘤。”


    朱雄英虽然不过八岁,声音稚嫩,显得不大,但这每一个字,都含有力量。


    “当今宝钞,贬值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甚至感到荒谬,民间有言,一贯宝钞,甚至换不来一文铜钱;百姓们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在无声无息中化为乌有,加剧了民间的贫困!”


    “为何如此?因为我大明宝钞,无锚印钞,没有金银作为支撑,朝廷滥发宝钞,导致其信用荡然无存;同时,税赋征收只收实物与铜钱,拒收宝钞,使得宝钞只流向民间,无法回流,最终堆积成山,一文不值。”


    “更甚者,朝廷严令百姓使用宝钞,若有拒收者,便施以重罚。可这种以皇权强压的方式,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黑市交易的盛行,如今,在民间,金银交易已是常态,大明宝钞,早已名存实亡!”


    朱雄英的话很平淡。


    可如同一记重锤。


    就这么带有声响的,敲在文武百官的心中。


    所有人心中发顿,宝钞,确实存在着问题。


    这是谁都清楚的事情。


    不过,他们这些臣子们,也仅仅是从日常的生活,一些流言中感觉到宝钞存在着些许问题罢了,至于研究?从未研究过。


    因为但凡能在这朝堂上的官员,都可谓是位高权重,每个人一天各种事情数不过来,谁会关心什么大明宝钞的事情?


    皇长孙有心了。


    看来是真的好好了解了一下宝钞的事情,能这般直白深入的指出了宝钞要害。


    朱标也感到意外。


    他看着朱雄英。


    心中思绪涌动。


    他没想到,朱雄英能将大明宝钞的问题,看得这般透彻。


    不过,确确实实谁都清楚宝钞是存在问题的,可在朱雄英的话说完后,奉天殿内却显得寂静起来,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皆沉默不语。


    宝钞问题,在场的每个人心里都门清。


    这是一个碰不得的地方。


    为何?


    因为陛下不准!!


    他们都是朱元璋手下的臣子,虽说在朝堂中各有各的心思,但也为大明殚精竭虑过。


    这宝钞刚发行时,当今陛下和大臣们商议了很久。


    还未发行前,确实觉得很不错。


    但很快。


    宝钞的问题就出现了。


    宝钞滥发、通货膨胀、民间怨声载道。


    但凡是个官员,都能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


    其实这些年来,也有不少臣子向朱元璋进谏,指出宝钞的弊端。


    然而。


    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


    朱元璋对宝钞的态度,太强硬了,远超所有大臣的想象。


    这么说吧。


    在朱元璋看来,宝钞就是解决财政问题的万金油工具了


    但凡朝廷缺钱,亦或者需要钱的话,那就不用考虑其他的了,印钱就完事了。


    攻打北元缺钱?印!


    赈济灾民缺钱?印!


    只要缺钱,印宝钞就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而且,朱元璋对于昔日朝臣们关于大明宝钞存在问题的进言,他非但不听,反而大发雷霆。


    认为这些大臣是在动摇大明的国本。


    若是朱元璋仅仅是训斥,或者不听也就罢了,但当今陛下是个杀伐果断、乾纲独断的人,对于官员下手也特别的狠,有的时候陛下心情不好了,谁这个时候提出来宝钞的事情,陛下可能就要动刀子了。


    久而久之。


    再也没有人敢提起宝钞的事情。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最终大明宝钞只能渐渐的在民间贬值,最终沦为废纸。


    现在朝堂上,皇长孙朱雄英殿下当着所有人的面,直言宝钞之弊。


    确实让不少大臣心中震动。


    皇长孙殿下,胆子可真大啊。


    可惜,胆子大没用,陛下不会听的,也不会做的,就算是陛下很宠溺这个长孙,但也不会听从这件事情。


    很多大臣们想到这里,就有人站出来劝道:


    “皇长孙殿下所言,句句属实,臣深以为然。”


    “但,宝钞之弊,已是积重难返;如今民间早已不信宝钞,金银私下交易成风,朝廷即便想要改革,又从何下手呢?”


    这话除了让朱雄英打退堂鼓,不要再提起来这件事情外,也说的是事实。


    宝钞的信誉已彻底崩溃。


    现在的大明朝宝钞制度,就像一个破了洞的木桶。


    你就算再怎么修补,感觉也无济于事。


    这位大臣的话说完,就又有人站出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是啊,殿下。”


    “宝钞贬值之快,远超想象。”


    “朝廷若是重新发行新钞,百姓如何敢信?若是强行禁止金银流通,只会激起更大的民愤,恐怕会动摇国本。”


    其实,这些臣子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在宝钞已经成为废纸的当下,百姓们唯一能信任的,便是金银。


    现在大明朝民间,虽说对大明宝钞已经不信任了,但起码还能维持,但如果突然采取大的动作,那是会发生乱事的。


    “而且,宝钞的印制,乃是陛下的圣断。”


    “殿下虽然看到了其中的弊端,但陛下是绝不会承认宝钞有问题的。”


    有臣子出列道。


    不过,他没有把话说完。


    这个举动很聪明。


    谁敢把话说的太满啊。


    这岂不是要指责朱元璋的问题?


    所有人都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谁敢说朱元璋错了?


    宝钞的改革,这个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因为宝钞是朱元璋确定的,这么说吧,想要改革宝钞,那就是在挑战朱元璋的权威。


    挑衅皇权!!


    一位乾纲独断、杀伐果断的君王,谁敢招惹啊。


    在场文武百官都清楚,当今圣上的脾气,是不会容忍其他人质疑他的决定的。


    文武百官叹气的叹气,皆觉得所谓大明宝钞改革,就是空谈罢了,朱雄英静静地听着他们的担忧,面色平静。


    大臣们说的没错。


    宝钞的改革,确实难于登天。


    但,难就代表不做了?


    难,就代表着让这个问题继续蔓延下去,以至于越来越严峻?


    难,不代表不能。


    皇爷爷朱元璋当年开局一个碗,造反最终成为了皇帝,这更难,皇爷爷怎么还能做到呢?


    “父亲,也是这个想法吗?”朱雄英看了一眼上方的太子朱标。


    他可是知道。


    自己这位父亲很注重民生,更是很多次深入民间。


    朱标比谁都清楚,大明宝钞的问题。


    这件事情可能直接让朱元璋决定,很难,但若是拉上父亲朱标,可能阻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朱标闻言,并未立刻回复。


    他的心绪涌动,其实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大明宝钞的问题。


    民生的问题,是朱标最在意的,因此他经常深入民间,看看百姓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当然。


    由于身份所限,他这个太子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不可离开京师。


    所能接触到的,也仅仅是京城这片区域。


    但这些年来,朱标意外的发现,就算是京城这样天子脚下的地方,宝钞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百姓们私下里交易,都用金银。


    宝钞呢?早已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以至于,他甚至亲眼见到,有小贩宁愿少收一些铜钱,也不愿多收一张宝钞。


    这民间的种种,确实让他心中大为震动。


    如果连京城都是这般光景。


    那其他地区,宝钞的问题恐怕只会更加严重。


    说实话,他也想改革。


    宝钞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必将动摇大明朝的经济根基。


    可有时候改革大明宝钞不是动动嘴就能行的。


    宝钞已经贬值得如此厉害,如何才能让百姓重新信任它?


    而且,就算是想改个也没有好的方法,纯属是空有一腔热血,却不知该如何下手罢了。


    最重要的就是父皇那边不会同意的。


    父皇朱元璋对宝钞的执念,很重很重。


    宝钞这东西,在父皇眼中就是真正的印钞工具了,能自己生产出来钱。


    他也不想因为这件事,和父皇产生嫌隙。


    这也就意味着,当朱雄英提出这个问题时,朱标心中是很欣慰的,这孩子竟能如此深刻地洞察朝政。


    可朱标也感到担忧,这件事情若是传道父皇耳朵里,接下来要面对的可能是父皇的震怒。


    思索至此,朱标看向朱雄英,向朱雄英解释道:“雄英,你所说的宝钞问题,父王都清楚,可这宝钞,已经贬值得如此厉害,民间早已不信,你即便说得再有道理,又有什么用?这东西,根本没办法改革的。”


    不谈父皇那边的阻力。


    就算父皇真的同意宝钞改革。


    也没有好的办法。


    可能朱雄英又有什么想法了,可转念一想,这宝钞问题,文武百官皆束手无策,这孩子又能如何?


    然而。


    听课朱标的话。


    朱雄英却不为所动。


    “父王,儿臣有改革的方法。”


    朝堂静了很多。


    文武百官,包括朱标在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你有?”朱标脸色微微顿。


    宝钞问题,自洪武八年发行以来,便一直困扰着大明朝。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中枢制度问题,这是涉及到整个天下民间的经济货币。


    文武百官尚且束手无策。


    雄英这小子,表示他有改革的方法?


    这孩子,怕不是疯了。


    “这可不是玩闹!!


    以为这是在过家家吗?”


    “殿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啊!”


    “是啊,这种事情不能乱来。”


    朝堂上,文武百官各种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


    大多数人都认为朱雄英是在信口开河罢了。


    同时也不敢让朱雄英拿着他自己那‘方法’去试。


    毕竟,这宝钞问题,涉及到天下百姓的切身利益,一旦改革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看着这群人的质疑,朱雄英脸色很是平静,他注视着衮衮诸公、文武百官,缓声道:


    “诸位,宝钞之所以成为废纸,根本在于朝廷的信用已经破产,而信用破产的根源,便是朝廷无节制的印钞。”


    “因此,改革宝钞的第一步,便是立刻停止无节制地发行宝钞。”


    停止印钞?


    这不是断了陛下的财路吗?


    殿内响起低语。


    陛下因为养病到乾清宫修养,若是现在忽然停止印钞了,陛下不得被活活气死?


    “若是停止印钞,朝廷缺钱,该如何是好?”有人不禁询问道。


    闻言,朱雄英看着这名臣子,“难道缺钱就要源源不断的印钞?”


    “朝廷缺钱,就印宝钞,这看似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实则是在饮鸩止渴,宝钞的疯狂增发,只会让它贬值得更快,最终导致朝廷的信用彻底丧失,百姓再也无法信任朝廷。”


    “就如同一个人,若是他不断地向别人借钱,却从不归还,那么久而久之,便再也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了;宝钞也是如此,若朝廷不断地印发宝钞,却不给它一个坚实的支撑,那么总有一天,它会彻底失去价值,再也无法被百姓所接受。”


    “所以,从现在开始,朝廷必须下定决心,彻底停止无节制地印发宝钞,只有这样,才能向天下百姓证明,朝廷正在努力恢复宝钞的信用,这样才能为后续宝钞的改革打下的基础。”


    朱雄英的话音落下。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河等人心中不禁思量起来,他们觉得这个想法太过激进,但...又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解决宝钞问题的唯一办法。


    但,这件事情的难度,不低啊。


    想想,就容易让人望而却步。


    这个时候,韩国公李善长出列,拱了拱手:


    “殿下所言极是,但如今我大明朝百废待兴,边疆战事不断,灾民需要赈济,处处都要用钱,若是一下子停了印钞,朝廷又从何处获得钱财?”


    大明宝钞确实是个问题。


    也确实需要解决。


    停止印钞,也没问题。


    但突然间没有钱了,正在实行的各种工程、战事,该怎么办。


    李善长的话,立刻迎来了其他大臣的赞同。


    是啊。


    无钞可用,朝廷的开支该如何维系?


    若是不能及时拨付军饷,边关将士军心不稳,又该如何是好?


    这,是真正大明朝面临的实际问题。


    谁都知道宝钞问题严重。


    但大家伙也都清楚,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停了印钞,无异于自断财路。


    朱雄英静静地听着,倒是没有打断他们。


    有这些担忧很正常,这也不是大臣们胡乱编造什么亦或者危言耸听,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等到众人说完,朱雄英声音响起道:


    “停印宝钞,也并非是让朝廷就此坐以待毙,我只是建议,停止无节制地印钞,而非彻底停印。”


    “朝廷可规定,每年印钞的数量,不得超过一个固定的数额,且要公之于众,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朝廷正在努力恢复宝钞的信用。”


    “至于朝廷的开支,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开源,我大明朝,地大物博,物产丰饶,朝廷可设立专司,负责海外贸易,从南洋、西洋等地,获取金银财宝,以补充国库。”


    “二是节流,朝廷可严查贪污腐败,杜绝不必要的开支,将那些贪官污吏的家财充公,将那些靡费无度的开销砍掉,如此,便可省下一大笔钱财。”


    哦。


    大臣们懂了。


    原来不是彻底停印。


    而是限制印钞。


    事缓则圆。


    这么看,倒是可能会起到效果。


    朱雄英的这番话,让大臣心中思索。


    思索的同时,也感到些许的惊讶,毕竟在怎么说,朱雄英也仅仅八岁。


    一个八岁的孩子,所说的每一个方法,都直指问题的要害。


    正常孩子这么年纪,可能还不谙世事呢。


    而朱雄英却能对朝政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大明朝,当真是出了一位好圣孙啊。


    朱标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笑容,他看着朱雄英,眼中的赞赏之色溢于言表。


    不过...


    朱标最终还是没有采纳朱雄英的建议。


    这不是小事。


    他现在虽说监国,但这种事情想了想,还是需要和父皇朱元璋商量商量,思索至此他看向下方的臣子道:“今日朝会到此为止,此事事关重大,本宫要禀明父皇,再做定夺。”


    说完,朱标便宣布了退朝。


    朝会,也就这样结束了。


    随着文武百官们退去,他们私底下也不会思索起来,这大明宝钞,难道真的要改革了?


    恐怕,难啊。


    能说服陛下吗?


    另外一边,奉天殿后殿,正当朱标准备离开时,前往乾清宫的时候,朱雄英忽的快步上前,拦住了他。


    “父王!”朱雄英的声音不大,“此事不能禀明皇爷爷。”


    朱标闻言,微微皱眉,


    “雄英,你在说什么?如此大事,怎能不禀告父皇?”


    朱雄英直视朱标,眼中满是认真:“父王,您也知道皇爷爷的脾气。您觉得,您将此事禀告给皇爷爷,皇爷爷会同意吗?”


    朱雄英的话,让朱标陷入了沉默。


    朱雄英说得没错。


    朱元璋对宝钞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更何况,父皇也不会承认自己所创造的大明宝钞,是一个失败的制度。


    “父王也清楚,大明宝钞确实存在问题,对百姓确实有害吧?”朱雄英继续说道,“但皇爷爷又不想改革大明宝钞,所以只能这么做;父王是太子,是未来的大明之主。”


    “父王要做的,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要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大明朝的未来,可能瞒着皇爷爷确实不对,但若真的能把大大明宝钞改革了,这确实对百姓、民生的好事。”


    “再者,皇爷爷给了父王监国之权,也并非下了命令,让父王将任何事情都要禀明皇爷爷,很多大事父王都是有着决断的权力的。”


    朱雄英的话,说的清清楚楚。


    朱标心头一震。


    “也罢,也罢,让我再想想。”


    最终。


    朱标停了下来,向着文华殿的方向而去,并没有继续去乾清宫,他需要好好思索一下这大明宝钞的事情。


    朱雄英没有跟着朱标一同去文华殿。


    算算时间。


    土豆和红薯,估计已经熟了。


    他随即回到东宫。


    刚走进后院,就看到一亩亩田地,充满了绿意。


    藤蔓、枝叶交错蜿蜒。


    他快步走上前去,仔细一看,此时埋在地下的土豆,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茎秆、繁茂的枝叶,红薯也爬满了整个土堆。


    有着新鲜的草木肥料,再加上兑换所获得的[农作物生长催化药剂],这土豆和红薯生长的速度确实快啊。


    “成了。”朱雄英心中大喜。


    这看似不起眼的土豆、红薯,可是未来能改变大明朝数百万百姓的关键。


    他亲自挖出一株土豆,又刨出来几块红薯,也不顾满手的土了,径直向着乾清宫的方向而去。


    也不知道,皇爷爷见到这亩产几千斤的土豆、红薯,会是什么表情。


    意外?激动?欣喜?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