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章 天下竟有如此神物!

作者:罄竹难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乾清宫内,灯火通明。


    虽是朱元璋养病的地方,却隐隐有嘈杂的声音传来。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紧锁着眉头。


    手中的奏折被他攥着。


    似乎心情很不好的样子。


    他看了一眼奏折,又看了一眼。


    然后。


    忽的,将其摔在桌案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就连奏折上的墨迹,都被震得微微模糊。


    “又要钱!就知道要钱!”


    朱元璋心绪不宁,哪怕他现在已经是帝王了,但从未装的高高在上,他喜欢随心所欲,遇到自己不高兴的事情,就骂骂咧咧表达自己的不满。


    他现在心情确实很烦躁。


    治天下,远远比打天下更难啊。


    朝廷的开支,就像一个无底洞。


    朱元璋发现无论他怎么填,都填不满。


    这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太多了。


    北边的边关要钱,南边的水患要钱,就连京城的城墙,也要修缮。


    当上皇帝的感觉,并没有朱元璋想象的那么美好,身为帝王需要处理的诸多事情太多了。


    无数的奏折、无数的开销。


    几乎能将一位帝王压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朱元璋心情烦躁的时候。


    这时。


    有人匆匆的走了进来。


    能不需要禀告,就直接进入到仁寿宫的,在大明朝也唯有锦衣卫了。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有事禀报。”


    锦衣卫。


    这是朱元璋特意打造,用来监听百官的部门。


    通常而言,锦衣卫都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直属于皇帝,拥有侦查、缉捕、审讯等特权。


    锦衣卫最大的能力就是监听,他们的人手遍布大明朝京城内的每一个角落,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他们的监控之下。


    当然。


    锦衣卫也仅仅局限于京城了。


    若是整个天下都有这种监听能力,那就夸张了,不过仅仅局限于京城其实已经完全够用了,大明朝九成的重臣都在京城中。


    而只需要监督好这群人,就够了。


    在京城重,没有锦衣卫不知道的事情,也没有锦衣卫不敢做的事情。


    现在的锦衣卫指挥使,就是毛骧。


    “说吧。”


    朱元璋看了毛骧一眼,淡声道。


    随即,毛骧跪在地上,将今日奉天殿上发生的一切,一五一十地禀告给了朱元璋。


    从朱雄英提出宝钞问题,到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二人的密谈,毛骧一字不漏地全部复述了一遍。


    朱元璋听着,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大明宝钞有什么问题?这东西多好用,想印钞就印钞,现在却要改变?”


    “逆子啊,逆孙!!竟然还想着瞒着朕?”


    朱元璋气的胸膛不断起伏,本来他就因为财政的问题,心情很是不好,现在更是有些怒了。


    “朱雄英这个小兔崽子,到底在搞什么?”


    朱元璋真的有些不高兴了。


    大明宝钞这制度,到底有没有用,他身为皇帝比谁都清楚,若是没有大明宝钞的话,这些年来大明拿来的钱?


    他无法容忍有人质疑他的决定。


    乾清宫内,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如水。


    他听着毛骧的禀报,心中怒火中烧,但又带着一丝困惑。


    “宝钞有什么问题?简直是胡言乱语!”


    当初自己初创宝钞时,可谓是费劲了心思。


    说一句呕心沥血也不为过。


    大明朝刚刚建国的时候,铜钱短缺,交易不便。


    也是宝钞的出现,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只要国库缺钱,他只需一道圣旨,便可印制宝钞,这简直是再好用不过的东西了。


    现在,说宝钞有问题?


    还要改革?


    朱雄英那小兔崽子,虽然聪明。


    但。


    在这件事上,很明显他看错了。


    朱雄英能提出殿阁大学士制度,这确实让他这个皇帝都感到欣慰。


    这孙子是个有大才的人。


    但他绝不相信,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够比他这个皇帝,更懂大明朝的经济。


    “不能让这两个家伙胡乱搞...”


    朱元璋心中思索着,朱雄英和朱标若是真的准备改动大明宝钞的话,简直是在动摇国本。


    没想到这孙子孙子不让他省心,儿子儿子也不懂事起来,让朱标监国,这才多久就出了乱子?


    不能坐视不理了。


    思索间,朱元璋准备对毛骧下达命令,让他去东宫,将朱标叫来。


    可就在这时,内侍总管忽然匆匆走了进来。


    “陛下,皇长孙殿下求见。”


    朱元璋闻言,眉头再次紧锁。


    他心中的怒火,并未因此平息。


    好好好。


    这小兔崽子,自己主动来了?


    这小子,方才不是还和朱标商量着要瞒着自己,偷偷摸摸地去改革宝钞吗,怎么这会反倒自己送上门来了?


    看自己怎么把他的屁股给打烂!!


    朱元璋脸上不知道为何,忽然露出笑容来,他得好好训斥训斥这个不懂事的孙子了。


    虽然说,他是个很重视感情的人,更疼自己这个大孙子,


    但他不能容忍朱雄英在宝钞这个问题上犯糊涂。


    正好朱雄英来了,今天需要把他的这个想法给纠正一下,不然的话灯塔朱元璋百年之后,朱雄英他当了皇帝,还不得将大明朝的经济搅得一团乱麻?


    “传。”


    朱元璋沉声道。


    内侍闻言立刻退下。


    很快。


    朱雄英走了进来,对着朱元璋躬身行礼。


    “孙儿见过皇爷爷。”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原本心中很不爽,正盘算着如何训斥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孙子,可当见到朱雄英的时候,心中的火气不知道为何,忽然消失了。


    唉。


    哪个爷爷,又愿意责罚训斥自己的孙子呢?


    老儿子,大孙子。


    心疼还来不及呢。


    更何况朱雄英也就八岁啊,训斥他干什么?


    这个年龄,正是不懂事的时候,朱雄英能担忧大明朝的宝钞制度,这是好事,证明他心系国家,自己训斥那就不好了。


    “咱的大孙子来了?”


    “快,到皇爷爷这里来。”朱元璋的语气,充满了宠溺。


    哪有什么训斥?


    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兄长皆因饥荒而亡。


    在他的一生中,亲情是他最看重的东西。


    虽然他嘴上说着要训斥朱雄英,但在见到乖孙子的那一刻,心中的所有怒气立刻就化作了满满的柔情。


    朱雄英随即起身,走进了很多,这个时候朱元璋的目光才发现,朱雄英那身整洁的锦衣上,沾满了泥土。


    双手也黑乎乎的。


    这是怎么弄得?


    “乖孙,怎么弄得这么脏?赶紧去洗洗。”


    说完这话,朱元璋又见朱雄英捧着几个圆滚滚、沾满泥土的疙瘩,右手提着一串红色的长条状根茎。


    “你手里拿的,又是什么东西?”


    朱雄英闻言,立刻就递了上去。


    “皇爷爷,这是孙儿给您献上的圣物!”


    圣物?


    朱元璋脸色微顿。


    这年头,什么东西能称得上‘圣物’?


    看起来也不像是多贵的东西啊?


    心中好奇的同时,朱元璋仔细端详着,那几个疙瘩,其貌不扬,像是地里挖出来的野果,而那红色的根茎,他更是从未见过。


    “这是什么宝物?”


    “这是孙儿在东宫后院种出来的土豆和红薯。”


    “土豆和红薯?”


    朱元璋目光闪了闪,土豆、红薯是啥东西?


    他听着这两个从未听过的名字,心中疑惑。


    随即便将手中的奏折放在一旁,接过朱雄英递来的土豆、红薯,放在桌案上,仔细端详起来。


    朱元璋先是拿起一个土豆。


    这东西圆滚滚的,表面坑坑洼洼,还带着未洗净的泥土。


    表皮呈黄褐色,摸上去有些粗糙。


    朱元璋伸出老手,用指甲抠了抠。


    嗯...


    传来的感觉怎么说呢。


    这东西质地坚硬,根本不像寻常的瓜果蔬菜。


    他左看右看,也看不出这东西有什么特别之处。


    接着,他又拿起了一串红薯。


    红薯呈长条状,表皮光滑,颜色鲜红。


    朱元璋用手掂了掂,分量不轻。


    他仔细观察,只见红薯的根部,还有细小的根须缠绕着,显然是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


    朱元璋将这两样东西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他只觉得,这东西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土气。


    与朱雄英口中所称的‘圣物’两字,相差甚远。


    “也看不出来,哪里之前的地方啊?”


    “这,莫非是吃的?”


    朱元璋用力捏了捏,发现能捏出来水,立刻意识到了,这可能是某种食物。


    “就是吃的。”朱雄英点了点头。


    朱元璋闻言,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能吃,那就是好东西。


    不过能吃,也不意味着有用。


    大明朝能吃的东西多了。


    山珍海味、鹿肉虎血。


    可这东西,仅仅是少数人能吃得起的,也就是说很贵重的食物,其实意义并不大。


    在他看来,这东西虽然能吃。


    但天底下能吃的农作物多了去了。


    关键是能不能让人吃饱,能不能养活更多的人。


    这土豆和红薯,其貌不扬,甚至不如寻常的麦子、稻谷。


    嗯...


    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


    朱雄英见状,没有卖关子。


    他深知朱元璋最关心的是什么。


    他随即道:“皇爷爷,这红薯和土豆之所以是圣物,是因为他们能够让天下百姓吃饱饭。”


    “红薯,若是在江南水乡,亩产可达三千斤左右,就算是在贫瘠寒冷的土地上,也能达到两千斤;这产量,胜过寻常稻谷足足十倍。”


    “土豆同样如此。”


    “土豆的产量也能达到三千斤,并且对周围环境要求不高,就算是在环境恶劣,稻谷无法生长的地方,它也能达到两千百斤的亩产。”


    朱雄英的话,不紧不慢。


    可却在朱元璋耳畔震耳欲聋。


    啥?


    他没听错吧。


    朱元璋这对老手,差点一抖,不禁看了看手中的土豆和红薯,感觉忽然间这两个东西沉重了几分。


    他又看向朱雄英,眼中满是震动。


    亩产三千斤?


    这怎么可能?


    大明朝的稻谷,亩产也不过两三百斤罢了。


    要知道,这还是是风调雨顺的年景。


    可朱雄英却说,这两样其貌不扬的作物,亩产竟能达到三千斤!


    这岂不是说,只要种上这两种作物,大明朝的百姓,便再也不会有饥饿之苦了?


    朱元璋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他死死的盯着手中的土豆和红薯。


    仿佛要从它们身上,看出什么来,这特么的真的假的,朱雄英不会是看他老了,糊弄他的吧?


    但,若是朱雄英说的是真的。


    那么这两样东西,可就真的不得了了。


    说的夸张点。


    甚至能彻底改变大明朝的命运!


    如果真的能亩产三千斤,那么大明朝的百姓,将再也不会有饥饿之苦。


    那些曾经因为饥荒而易子而食的惨剧,将永远不会再发生。


    家家户户,都能有余粮,孩子们都能吃饱穿暖。


    他朱元璋,身为天子,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受饥饿之苦吗?


    粮食能够满足人口需求的话,也代表着大明朝的人口将得到空前的增长。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


    都表现出来了一个相同点。


    那就是人口越多,国力越强。


    人口,便是国力。


    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军队。


    到时候,大明朝甚至可以派出更多的军队,去攻打那些侵扰大明的异族。


    甚至能彻底解决北元的残部,可以开疆扩土。


    而且朱雄英可是也说了,土豆和红薯是不看重种植环境的,哪怕种植的环境相对而言恶劣,也能够大面积种植,大明朝地广人稀,一旦这是真的话,大明朝原本贫瘠的土地,也将会因为土豆和红薯的种植,而变得丰饶起来。


    百姓们可以开垦荒芜的土地,去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


    大明的粮食产量,会得到一个恐怖的提升,国库中的粮食,将堆积如山,再也不用担心灾年无粮可发。


    朱元璋的心中,充满了震动。


    老脸都发红起来。


    别看仅仅是两种农作物罢了,可这东西真的如朱雄英所说的那般,那很快就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大明朝。


    一个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兵强马壮,万国来朝的盛世。


    但...


    这到底是真的假的?朱元璋不是小孩子,不是朱雄英说几句话,他就能相信这种事情的,毕竟亩产三千斤,听起来甚至有些荒谬了。


    若是说亩产三百斤、四百斤,他倒是还可能相信。


    亩产三千斤,有些不太现实了,这个数字有些夸张,已经有些超出朱元璋了的认知了。


    现在大明朝的百姓、贵族、皇室成员的主食,基本上就是小米、小麦、大豆这几种。


    小米,又称稷、粟,是北方百姓的主粮,但产量有限。


    小麦,虽然普及,但大多是煮成粗硬的麦饭,或做成面片汤,口感粗糙,产量也不高。


    大豆,主要是用来制作豆酱,或是灾年时用来充饥的。


    除此之外还有黄米,不过这东西黏性强,多用于酿酒和制作糕饼,无法作为主食。


    哦对了,还有稻米。


    稻米虽是南方的主粮,但产量也并不高。


    寻常百姓,也只能吃糙米,富人才能吃上白米饭。


    这些粮食,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下,亩产也就在三百斤左右。


    现在朱雄英竟然说,他手中的这两样其貌不扬的作物,亩产竟然能达到三千斤。


    这是现有粮食产量的十倍。


    这在朱元璋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是痴人说梦!


    别说是他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相信世上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朱雄英看到朱元璋脸上的怀疑,心中早有准备。


    他知道,这种事情,光靠嘴说,是无法让人相信的。


    “皇爷爷,孙儿知道您不信,但孙儿绝不敢妄言!”


    “之前孙儿恳求皇爷爷下令,在东宫后院开垦出来一些田地,孙儿已经将这土豆和红薯种了下去。”


    “如今,这些土豆和红薯都已经成熟了!皇爷爷若是不信,现在就可以随孙儿一同前往,您只需派侍卫去将它们挖出来,看看它们的产量,便知儿臣所言,是真是假!”


    朱元璋闻言,脸色微顿。


    他看着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原来当初朱雄英说请求在后院开垦出来田地,是这个想法。


    唉。


    真是个好孩子啊。


    “好。”朱元璋沉声道,然后猛地站起身来,哪有什么生病的样子?


    “咱就跟你去看看,咱倒要看看,这亩产三千斤的土豆红薯,是真的假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