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章 什么,你又有事情要上奏?

作者:罄竹难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东宫内,暖风轻拂,宫灯摇曳。


    娇美的宫女正轻柔地替朱雄英揉捏着肩膀,这力道拿捏得可谓是恰到好处,令人身心舒泰。


    朱雄英感受着宫女身体传来的清香,静静端坐于榻上,看似闭目养神,实则心神早已沉入了面板中。


    【大明国运系统】


    此时,他正在系统面板上扫视着两则正在解决中的小型积弊。


    【小型积弊:大明朝粮食产量过低】


    【小型积弊:大明朝火药落后,威能不足】


    嗯...其实兑换土豆红薯的粮食种子,以及兑换火药改良手册,它们还有着另外的作用,那就是解决相应的两则积弊。


    这两个问题,分别对应着四千和三千的国运值,总计七千。


    等到他所种下的土豆、红薯在东宫后院,过段时日到了收获的时候,亩产量和想象中的一样三四千斤,那么【大明朝粮食产量过低】这则小型积弊就算是解决了。


    宝源局那边新型火药成功制造出来,并检验成功威能,在简单投入使用一下,【大明朝火药落后威能不足】,这则小型积弊也相当于完成了。


    国运值到手,就可以兑换他想要的东西了,比如某些修炼功法或者秘术,不过现在看起来仅仅几千的国运值,兑换修仙法术还是太难了,可能武功秘术可以?


    不想这些。


    朱雄英忽然发现【大明朝粮食产量过低】这个问题,其实并非一个小型积弊与问题。


    按理说,它理应属于中型甚至大型积弊。


    不过,如今是大明朝建国初期,经过元末战乱,人口锐减,现有土地的产出尚能勉强维持温饱,因此系统将其归类为小型积弊,也能理解。


    随着时间推移。


    到了大明朝中期,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这个问题便会演变为中型。


    到了大明朝后期,人口爆炸性增长,土地兼并达到顶峰,便会彻底成为一个大型积弊,动摇国本。


    心中思索间,朱雄英也清楚目前是解决诸多积弊和问题最好的时候,一是皇爷爷朱元璋经过胡惟庸案件杀了不少人,彻底的乾纲独断,整个朝堂无人敢忤逆他的意志,二是现在这个时期,许多问题和积弊还并不算那么严重,有着化解的可能。


    等到了明朝中后期,那才是真正的回天乏术呢。


    再者,他现在能和父亲朱标一起监国,有充足的机会接触到大明朝的各种问题,在朝堂上更是可以随时提出来这些事情,就比如罢黜四辅官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制度般。


    看来需要抓紧时间了。


    不然。


    哪一天,皇爷爷朱元璋突然心血来潮重新上朝,他失去了监国的机会,岂不是解决积弊将会开始麻烦起来了?


    朱雄英心中开始盘算。


    “殿阁大学士制度已经推行,四辅官的积弊也已解决,粮食和火药的问题也在同步进行,但它们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效。”


    “趁着这段时间,在朝堂上解决其他问题,不能浪费这个机会和时间。”


    朱雄英思索的同时,开始挑选适合解决的积弊。


    寻找积弊,也是需要技巧的。


    可不是看到一个积弊,觉得国运值不错,就直接动手解决。


    现在这个阶段,自然是需要寻找一些既能快速解决,又能获得丰厚国运值的积弊。


    毕竟他仅仅只是个皇长孙,没有权力。


    而且他也没有监国的权力,监国的是父亲朱标。


    他就是个陪同的,若非父亲朱标想带着他参与政事历练历练,他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时间紧迫啊。


    朱雄英在系统面板诸多积弊中寻找了良久。


    很快。


    他锁定了一个问题。


    大明宝钞。


    这大明宝钞,问题可太大了。


    大明宝钞,是皇爷爷朱元璋为了解决铜钱短缺、方便交易而创设的官方纸币。


    洪武八年,朱元璋正式发行宝钞,并严令百姓使用,禁止金银私下流通,在朱元璋的设想中,宝钞作为大明朝廷的一种信用货币,或许能够调控民间的交易、财物、货币问题,避免铜钱运输的麻烦,甚至能让大明朝如唐朝汉朝那边强大,如宋朝那般富裕。


    可惜。


    事与愿违。


    大明宝钞制度,这么说吧。


    从一开始就是个残缺的制度。


    朱元璋打仗是个能耐的人物。


    治国也可以。


    但对于财政,可谓是一窍不通。


    朝廷滥发宝钞,却缺乏足够的准备金作为支撑,导致宝钞的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同时,朱元璋多次下令禁止金银流通,却又在某些特定场合使用金银,又很大程度上的动摇了宝钞的信用根基。


    如今,宝钞已经贬值得厉害,几乎成了废纸。


    在民间,一贯宝钞甚至换不来一文铜钱。


    百姓们早已对宝钞失去了信心,私下里依旧用金银交易,使得宝钞在市场上的流通变得举步维艰。


    现在大明的宝钞,非但没有起到朱元璋当初心中所想的作用,反而成了祸国殃民的东西,这东西不但使得大明的经济陷入混乱,民间市场秩序荡然无存。


    百姓们手中的宝钞,更是一天比一天不值钱!


    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在无声无息中化为乌有。


    百姓们越来越穷,民间越来越贫困。


    这特么干的是人事吗?


    同时,朝廷每年依旧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印制宝钞,这笔开销,更是巨大的浪费。


    可以这么说吧。


    当初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现在大明宝钞,已经彻底没有用了!!


    需要好好改改!


    想到这里,朱雄英立刻打开系统面板,查看起大明宝钞的积弊详情。


    这大明宝钞的问题,已经被系统标记为中型积弊。


    中型积弊,自然比小型积弊解决起来困难多了。


    可一旦彻底解决,获得的国运值也多上数倍。


    就比如大明宝钞这则积弊,若是能成功解决的话,可以获得五万国运值。


    这个数字,朱雄英眼睛都红了!


    五万国运值,太香了。


    但。


    朱雄英也清楚,这么多的国运值,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到的。


    这则中型积弊,是由诸多小型积弊融合而成的。


    大量的小型积弊共同组成了‘大明宝钞’这个中型积弊。


    譬如宝钞制度崩溃、假钞横行、宝钞制造技术存在缺陷、宝钞信誉度低、无准备金制度、宝钞税收系统瘫痪等等,每一个小型积弊,都对应着三千到五千不等的国运值。


    这些积弊和问题...


    嗯,看起来虽然多。


    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它们是都是一连串的。


    万事开头难。


    只要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续的大部分问题,都会变得简单许多。


    “宝钞问题,虽然棘手,但并非无解,慢慢来就可以了。”


    朱雄英心中思绪涌动。


    思索再三后,他挑选了三道目前最适合解决的大明宝钞积弊。


    第一个就是无锚印钞。


    这东西代表着信用缺失。


    朱元璋发行宝钞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实这个设计,依然存在缺陷。


    宝钞的发行完全没有金银铜作为支撑,也就是‘无锚印’,朱元璋认为‘钞即皇权,朕之所出即是信用’。


    这也太霸道了。


    简直一点经济常识都不懂。


    宝钞渐渐的成为朝廷肆意掠夺财富的工具。


    自洪武八年发行宝钞以来,朝廷在短短二十二年间,宝钞增发了足足二百四十六倍。


    从一千万贯暴涨至二十四点六亿贯!


    这么疯狂的增发,听起来就离谱。


    后果也很明显。


    很快就导致了宝钞的急剧贬值,大明宝钞是一点信用都没有了,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洪武三十年,处于洪武十五年,但大明宝钞以增加了几十倍之多。


    第二个问题是单向流通,税收排斥。


    大明宝钞只从朝廷流向民间,却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回流到朝廷。


    朱元璋在税赋征收上,严令只收实物与铜钱,拒收宝钞,这就形成了一个只泄洪不蓄水的货币湖泊,宝钞如同洪水般在民间泛滥,而朝廷却拒绝回收。


    简单的说,就是机制崩坏。


    说难听点,没把百姓当人。


    宝钞也彻底市场上的流通变得毫无意义。


    百姓们即便持有宝钞,也无法用来缴纳最重要的赋税,最终只能沦为废纸。


    第三个问题是面值虚高,价格刚性。


    朝廷强行规定一贯宝钞等同于一千文铜钱,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兑换机制作为支持,当宝钞在市场中自发贬值时,朱元璋非但没有意识到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反而跟疯了一样,颁布起来了《大诰》,这种事情听起来都荒唐,朱元璋的做法是用严刑峻法镇压那些拒收宝钞、抬高物价的商民。


    这种强硬的手段,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剧了大明朝暗中的黑市的繁荣。


    黑市,这能是什么正经地方吗?


    也因为黑市的出现,让宝钞的信用彻底崩盘。


    嗯。


    明日朝堂上,就提一下这件事情。


    ......


    第二日。


    天还未亮,朱雄英便早早地醒了过来。


    他睁开眼,便有美貌的侍女轻手轻脚地为他更衣、洗漱。


    锦衣玉食,前呼后拥。


    朱雄英心中不禁感叹,这皇家的生活,当真不错。


    他收拾妥当后,便前往东宫拜见太子朱标。


    父子二人一同用过早膳,便乘坐轿辇,前往奉天殿上朝。


    一路上,宫墙巍峨,红墙黄瓦,处处透着皇家的威严。


    朱雄英坐在轿辇中,看着窗外的风景,心中思索着今日朝会的内容。


    很快,轿辇停在了奉天殿外。


    朱标牵着朱雄英的手,一同走入大殿。


    此时,奉天殿内,文武百官已经陆续到齐。


    大殿之上,五彩斑斓的官袍如潮水般涌动。


    朱雄英环顾四周,官员们的官袍各不相同。


    一品大员,官袍上绣着仙鹤、麒麟,庄重而威严;二品官员,则绣着狮子、云豹,气势不凡;三品、四品,官袍上则绣着老虎、大雁,各显其职。


    他们的官帽上也插着华丽的羽翎,随着他们的动作,微微颤动。


    这些官袍,就能很明显的代表他们的品级与地位了,别说整个大明王朝了,就连朝堂上的臣子们,都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这个时候,文武百官都已经到了奉天殿内,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好。


    站在文臣之首的,是韩国公李善长。


    他年过六旬,须发皆白,身形高大,神情端肃。


    武将一列,为首的则是威名赫赫的魏国公徐达。


    徐达年岁其实也不小了,年近五旬,身形魁梧,面容显得沉稳。


    徐达身旁,是信国公汤和,汤河身形略胖,脸上总是带着一丝和善的笑容,另一侧是永昌侯蓝玉,蓝玉年约四十,面容英俊,身材挺拔,神情中却带着一股桀骜不驯。


    他看人的眼神很特殊,就如同刀锋般锐利,让人不敢直视。


    早朝正式开始。


    文武百官纷纷出列,向朱标禀报政务。


    今日的重要事情,还是前段时间旱灾的事情。


    目前朝廷已经开始赈济受灾的区域。


    户部官员禀报,朝廷拨发的赈灾款项,已经陆续下发到了山东、河南等受灾地区。


    朱雄英站在朱标身后,静静地听着这些奏疏,心中却不禁泛起一阵冷笑。


    赈灾款项,真的能如数下发下去吗?


    历史上大明朝的官场,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那些拨付下去的银两、粮食,恐怕在层层转运的过程中,早就被克扣了不少。


    真正能到灾民手里的,又能剩下几成?


    这官员贪污的问题,也是大明朝的一个巨大积弊。


    至于为何贪污?


    这其中固然有朱元璋所发的俸禄太少的原因。


    开国之初,为了杜绝腐败,朱元璋对官员的俸禄采取了极为严苛的制度。


    但朱雄英认为,这绝不是官员贪污的借口。


    嫌弃俸禄少,你可以不当官,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愿意为国效力。


    可若是当了官,却又贪赃枉法,那便是罪无可恕。


    “官员贪污的问题,也得解决。”


    朱雄英在心中暗自记下。


    随着官员们陆续禀告完各种事情,朝会到这里就快要结束了。


    朱标正欲宣布退朝,却见身旁一个稚嫩的身影缓缓向前一步。


    “父亲,儿臣,有事要禀。”


    朱雄英清脆的声音,在奉天殿内响起。


    打破了即将散去的宁静。


    顿时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文武百官,乃至太子朱标,都面面相觑。


    朱标微微皱眉,压低声音问道:“雄英,你又有何事?”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毕竟,这孩子上次才在朝堂上提出的殿阁大学士制度。


    虽说,朱雄英确实没有瞎胡闹,提出的也是正事。


    可朱雄英毕竟才八岁,不可能每次都是正事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