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章 含烟点灶,匠骨铮铮

作者:毒酒飘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河滩上的喧闹渐渐散去,


    留下船板缝隙里乌黑油亮的防水膏,


    在浑浊河水的拍打下纹丝不动。


    赵老抠那艘破船,如同披上了油亮的铠甲,稳稳浮在河面上。


    船民们热切的目光和沉甸甸的铜钱订单,


    让陈石头推着独轮车回小院的脚步都带着风。


    “东家!十五斤!


    赵老抠定了十五斤防水膏!


    还有张老三要五斤,王老五要三斤!”


    陈石头冲进后院,激动得语无伦次,


    把一串还带着河腥味的铜钱捧到李烜面前。


    “咱…咱发了!”


    李烜靠在新搭起的窝棚木架旁。


    他看着那串铜钱,眼神沉静,只微微颔首:


    “钱收好。


    蜡膏不够,去鬼窑再刮几罐黑油来静置。


    孙叔,”


    他转向正用瓦刀仔细修整新灶基座的孙老蔫:


    “分馏炉的进度,抓紧。”


    “东家放心!”


    孙老蔫佝偻着背,布满老茧的手稳稳地抹平最后一块土坯,


    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专注和自豪。


    他指着地上李烜用木炭勾勒的分馏炉结构图


    ——一个粗陶罐为主体,连接着自制的弯曲陶管冷凝器,


    结构简陋却透着超越时代的思路。


    “您这图…俺老蔫砌了半辈子灶,


    没见过这么…这么‘刁钻’的!


    火膛在这儿,烟道这么拐…省柴!


    火还匀实!就是这拐弯抹角的地方…得用点心…”


    ---


    日头爬过中天,深秋的阳光带着暖意,透过稀疏的窝棚木架洒在后院。


    新分馏炉的基座已经砌好,


    孙老蔫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块特制的、


    内壁带着螺旋凹槽的粗陶罐


    (李烜咬牙从回春堂预支油钱定制的)往炉膛上安放。


    汗水顺着他沟壑纵横的额头流下,


    他全神贯注,嘴里念念叨叨地调整着角度。


    “爹!吃饭了!”


    一个清亮、带着几分泼辣劲儿的少女声音在院门口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


    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挎着个旧竹篮,正站在院门口。


    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


    打了好几个同色补丁的碎花旧夹袄,


    身量不高却显得利落。


    乌黑的头发用一根木簪简单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眼睛,


    大而明亮,眼珠黑白分明,如同浸在溪水里的黑石子,


    透着远超年龄的灵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


    只是脸色有些营养不良的蜡黄,嘴唇也略显干裂。


    她正是孙老蔫的女儿(继女),柳含烟。


    “哎!丫头来了!”


    孙老蔫直起酸痛的腰,脸上露出难得的慈祥笑意,


    又带着点局促,生怕女儿看到自己满手泥灰的样子。


    柳含烟脚步轻快地走进来,


    对一旁拄着棍的李烜和忙着搬黑油罐的陈石头只是飞快地扫了一眼,


    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眼神清澈,并无多少惧色或好奇。


    她径直走到孙老蔫刚安放好的粗陶罐旁,


    把竹篮放在旁边一块干净的石头上。


    “爹,趁热吃,贴饼子,还有点咸菜疙瘩。”


    她声音清脆,目光却落在了地上那张李烜画的、被泥脚印模糊了边缘的分馏炉结构图上。


    图纸上,陶罐与冷凝陶管的连接处,画得有些潦草。


    柳含烟秀气的眉毛微微蹙起,伸出一根手指


    ——那手指并不纤细,指节略显粗大,


    指尖和指腹覆盖着一层薄茧,


    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手,


    但指甲修剪得很干净


    ——点在图纸上陶罐和冷凝管连接的那个弯曲拐角处。


    “爹,您这罐子安得…有点歪吧?”


    她声音不大,却让孙老蔫老脸一红。


    “您看这图,这拐角地方受力最吃劲,


    您底下垫的这块砖,楔得不够紧实,


    炉子烧热了,罐子一胀,这拐角准得裂!”


    孙老蔫凑近一看,图纸上那拐角确实画得有些含糊,


    他自己琢磨着砌,只想着尽量对齐,没细想热胀冷缩的力道。


    被女儿点破,他有些讪讪:


    “啊…这…东家画的图高深…爹…”


    “高深也得讲道理呀。”


    柳含烟打断他,语气带着点娇嗔的自然,眼神却异常认真。


    她目光扫过旁边李烜堆着的几种黄泥坯。


    “您用的这红胶泥太‘脆’,光掺沙子不够,得加点‘筋’。”


    她走到墙角,抓起一把晒干的、金黄色的稻草,


    三两下扯碎成寸许长的草段,又捧起一捧筛过的细黄土。


    “用这个!三份黄土,一份碎稻草段,水要少,使劲揉!揉透了!筋道!”


    她边说边麻利地示范起来,


    那双覆着薄茧的手异常灵巧,


    揉捏摔打,很快一团黄中带金、掺杂着草屑的韧性泥团在她手中成型。


    孙老蔫看得一愣一愣。


    柳含烟拿着泥团,走到刚安放好的粗陶罐拐角处。


    那里,孙老蔫原本用普通黄泥抹的砖缝已经有些细微的裂纹。


    她用小瓦刀灵巧地剔掉松动的旧泥,


    手指蘸水,飞快地将新揉好的草筋黄泥填补进缝隙,压实、抹平。


    动作行云流水,精准无比,


    那泥在她手下仿佛有了生命,


    严丝合缝地嵌入,表面光滑平整。


    “喏,这样才吃得住劲,热胀冷缩也不怕裂。”


    她拍拍手,直起身,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李烜拄着棍,一直静静地看着。


    从柳含烟进门指出结构缺陷,


    到选泥、揉泥、补缝,那双灵巧的手和专注的眼神,


    让他识海中《万象油藏录》关于初级分馏装置稳定性的图谱都微微亮了几分。


    这姑娘,有真本事!


    “柳姑娘,”


    李烜开口,声音嘶哑。


    “懂泥瓦?”


    柳含烟这才正眼看向李烜,


    明亮的眼睛里没有寻常女子的羞涩,


    只有坦荡和一丝属于匠人的自信:


    “谈不上懂,打小跟着我爹打下手,


    逃荒路上给人修灶补墙混口饭吃,看多了,也就会点皮毛。”


    她语气平淡,但“逃荒”二字,


    却像石子投入深潭,


    在她眼底荡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


    “逃荒?”


    一旁的陈石头忍不住插嘴。


    “孙叔…你们不是本地人?”


    孙老蔫叹了口气,佝偻的背似乎更弯了,


    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风霜:


    “老家…黄河边上的…大水冲了房,


    淹了地…官府征匠役修河堤,


    工钱克扣得厉害,还摊上疫病…


    没法子…带着丫头一路逃过来的…


    到青崖镇…落了脚…好歹…有条活路…”


    他声音低沉,带着沉重的无奈。


    匠户!流落至此的匠户!


    李烜心头了然。


    难怪孙老蔫手艺扎实却困顿至此,


    难怪柳含烟一个姑娘家手上却有匠人的茧子,


    眼神里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韧。


    他目光落在柳含烟那双灵巧却粗糙的手上,


    又看了看地上那张被她点出关键的结构图,心中一个念头悄然成形。


    “柳姑娘,”


    李烜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


    “这分馏炉,还有后面几个灶,图纸在这。


    你看不懂的,问我。


    觉得哪里不稳当,哪里能改得更好,直接跟你爹说,或者跟我说。”


    他顿了顿,看着柳含烟那双骤然亮起、带着惊讶和一丝期冀的眼睛:


    “工钱,算你一份。按天结,二十文。”


    二十文!


    柳含烟猛地睁大了眼睛,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她跟着父亲给人帮工,累死累活一天,父女俩加起来也挣不到二十文!


    还是按天结!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活命钱!


    孙老蔫也惊呆了,手足无措地看着李烜:“东家!这…这丫头片子…咋能…”


    “能。”


    李烜打断他,目光落在柳含烟那双刚刚修补过炉灶拐角、还沾着新鲜黄泥的手上。


    “她的手艺,值这个价。”


    柳含烟胸口剧烈起伏着,蜡黄的脸上涌起激动的红晕。


    她没有像父亲那样惶恐道谢,


    只是用力抿了抿干裂的嘴唇,


    挺直了那不算高的身板,


    明亮的眼睛迎上李烜的目光,声音清脆而坚定:


    “东家!这炉子拐角,俺刚才补的泥还得阴干半日才能烧火!


    还有您这冷凝陶管架设的法子,


    俺瞧着悬空太多,底下得加个承重的泥墩子!


    图纸上没画,俺待会儿就给您做个样子看看!”


    没有丝毫扭捏,没有多余废话,直指要害,主动请缨!


    李烜眼底闪过一丝激赏。这姑娘,是块好料!


    “好。”他点头,言简意赅。


    柳含烟立刻像换了个人,


    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刚具雏形的分馏炉和地上的图纸,


    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在构思新的加固方案。


    她甚至没顾上吃带来的贴饼子,


    就蹲下身,抓起一把黄土和稻草段,


    重新揉捏起来,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手中的泥团和眼前的炉灶。


    陈石头看着柳含烟那副专注又泼辣的劲儿,


    再看看她爹孙老蔫又喜又忧的复杂表情,挠挠头,憨憨地笑了。


    他抱起一罐新拉回来的、散发着矿物气息的黑油,走向静置的角落。


    李烜拄着棍,目光掠过柳含烟灵巧揉捏草筋黄泥的手,


    掠过孙老蔫小心翼翼调整陶罐角度的佝偻背影,


    掠过陈石头吭哧吭哧搬动油罐的结实臂膀,


    最后落在那张被柳含烟点出关键、此刻显得愈发清晰可行的分馏炉图纸上。


    简陋的窝棚工坊里,匠户之女眼中的光芒,


    如同投入炼炉的第一颗火星。


    分馏真正石油的希望,在这双粗糙而灵巧的手中,悄然变得真切起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