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6章 垄断

作者:是鲤鱼大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孙谨言被他逗乐了。


    嘴角弯起一个好看的弧度。


    懒洋洋地“嗯”了一声,算是默认了这个新头衔。


    她心中默默盘算着此行的收获。


    不仅拿下了红星饭店,还将张爱国这个地头蛇.


    变成了自己在A市餐饮界最卖力的推销员。


    利益的捆绑,远比人情可靠。


    这台财富机器的开关,算是彻底打开了。


    接下来,就等张爱国把“免费试菜”的风声放出去。


    让整个A城的饕客们,都闻着味儿过来。


    夫妻俩并肩走在傍晚的街道上,路灯拉长了他们的影子。


    身后,一个崭新的商业帝国,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在红星饭店的后厨里.


    一场由鹌鹑引发的味觉风暴,正准备席卷整座城市。


    事实证明,张爱国的商业嗅觉,比猎犬还要灵敏。


    “红星秘制香烤鹌鹑”和“金汤玉珠羹”两道菜.


    在推出的第一天,就引爆了食客的味蕾。


    最开始,只是几个老饕客在张爱国的“友情推荐”下尝试了一下。


    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那惊为天人的味道,通过食客们的口口相传。


    以病毒式的速度,在京城上流圈子里迅速扩散。


    “听说了吗?红星饭店出了道神仙菜!”


    “什么神仙菜?就是那个烤鹌鹑?有那么邪乎?”


    “你没吃过你不知道!那味道,啧啧,我跟你说,吃完之后,看什么山珍海味都觉得是糟糠!”


    “真的假的?这么厉害?明儿必须去尝尝!”


    一时间,去红星饭店点一份“李氏鹌鹑”,成了最有面子的事。


    这个名字是张爱国自作主张加上去的,为了彰显其独一无二的来源。


    这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一种身份和资源的象征。


    因为,这道菜,每天限量供应。


    想吃?


    得提前预定,还得是张主任亲自点头的贵客才行。


    饥饿营销和口碑效应,被张爱国这个“特约顾问”玩得明明白白。


    红星饭店的门槛快被踏破了。


    其他几家大饭店的采购主任,在亲自“偷”尝过味道后,彻底坐不住了。


    一个个拎着礼物,火急火燎地找到了张爱国,求他“牵线搭桥”。


    张爱国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心里乐开了花。


    表面上却还要故作为难,拿足了架子。


    最后才在“万般无奈”下,将孙谨言的养殖场介绍给了他们。


    于是,“李氏鹌鹑”这个品牌。


    以一种王者降临的姿态,迅速占领了A市最高端的餐饮市场。


    各大副食店也闻风而动,开始争抢“李氏鹌鹑蛋”的供货权。


    养殖场的仓库,再也没有了堆积的烦恼。


    每天生产出来的鹌鹑和蛋。


    还没等入库,就被各大饭店和商店派来的货车拉得一干二净。


    钞票,像雪花一样,源源不断地飞进了养殖场的账户。


    孙谨言一手打造的财富机器,终于开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巨大的利润,就像黑夜里的火炬,不可避免地吸引来了逐利的飞蛾。


    京郊的一些小养殖户,看着“李氏鹌鹑”的火爆,眼睛都红了。


    一个名叫王老五的养殖户,是这群人里闹得最凶的。


    他本就是个投机倒把的性子,看着红星饭店门口排队的长龙,眼珠子都红了。


    他唾了一口,对身边的人说。


    “一个女学生懂个屁!肯定是李副主任拿公家的技术给她撑腰!”


    “咱们把她那俩工人挖过来,秘方不就到手了?”


    一股模仿和跟风的浪潮,在暗地里悄然兴起。


    他们花高价,从孙谨言厂子里那两个临时工嘴里。


    套出了养殖场的大致构造和管理方法。


    然后,他们依葫芦画瓢。


    也学着建通风口,搞什么半自动喂食。


    一时间,市面上出现了好几种“王氏鹌鹑”。


    “赵氏鹌鹑”,打着“品质媲美李氏,价格更加亲民”的旗号,试图分一杯羹。


    对于这一切,孙谨言早有预料。


    她甚至没等李承云提醒。


    就花了100积分,从系统里兑换了一份【市场信息分析报告(鹌鹑养殖)】。


    报告里,京郊所有鹌鹑养殖户的规模。


    术水平,饲料配方,销售渠道。


    甚至连王老五昨天晚上在哪家小酒馆吹牛,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看着报告上那些拙劣的模仿和幼稚的商业计划,孙谨言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冷笑。


    蝼蚁,也妄图撼树?


    她不慌不忙,又花了80积分,兑换了【高效饲料配方(初级)】。


    这个配方,才是她真正的技术壁垒。


    它能通过精准的营养配比。


    极大地优化鹌鹑肉和蛋的风味。


    形成一种独特的,让人吃过就忘不掉的“李氏风味”。


    这,是那些模仿者永远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做完这一切,她让老赵去工商部门,正式注册了“李氏鹌鹑”的商标。


    并且给所有出厂的产品。


    都贴上了一张设计简洁却极具辨识度的标签——“李氏鹌鹑,正品保证”。


    一场无声的战争,就此打响。


    最先感受到不对劲的,是食客。


    “老板,你这‘王氏鹌鹑’不对劲啊!”


    “怎么吃着一股子土腥味?跟我在红星吃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一家试图用仿冒品以次充好的小饭馆里。


    一个客人把筷子重重地拍在桌上。


    饭馆老板满头大汗地解释.“


    这……这不能啊!都是鹌鹑,能有多大区别?”


    “区别大了去了!”客人一脸嫌弃。


    “人家李氏鹌鹑那是鲜香,你这叫腥臊!骗人也不是这么骗的!”


    类似的事情,在各个地方不断上演。


    那些贪便宜买了仿冒品的饭店和副食店。


    很快就遭到了顾客的疯狂吐槽和退货。


    他们的名声一落千丈,生意一泻千里。


    而王老五那些跟风的小养殖户,也彻底傻眼了。


    他们养出来的鹌鹑,无论怎么精心喂养。


    就是没有“李氏鹌鹑”那种独特的风味。


    他们的产品,在“李氏”这个金字招牌面前。


    就像粗制滥造的地摊货,根本无人问津。


    王老五不信邪,想用低价策略冲击市场。


    他把价格降到了“李氏鹌鹑”的一半,找到一家小饭店合作。


    结果,饭店的生意非但没有因为降价而变好,反而被砸了招牌。


    老顾客纷纷流失,新顾客吃过一次再也不来。


    不到一个星期,饭店老板就哭丧着脸。


    跑到孙谨言的养殖场,求老赵高抬贵手。


    恢复对他的供货,哪怕价格再高点也行。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模仿者们彻底绝望了。


    他们这才明白,人家孙谨言的成功


    。根本不是靠运气和关系,而是掌握着他们无法理解的“独家秘方”。


    这道技术鸿沟,是他们无论如何都跨越不过去的。


    竞争,在开始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那些跟风的养殖场,一夜之间,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成千上万只鹌鹑滞销,每天光是饲料钱,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没过多久,当初雄心勃勃的王老五等人。


    就灰溜溜地找到了老赵,姿态放得极低。


    几乎是哀求着,想把手里的活鹌鹑。


    以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价格,卖给“李氏养殖场”。


    老赵请示孙谨言的时候,心里还在打鼓。


    “场长,这……收了他们的货,不是资敌吗?”


    孙谨言躺在她的专属躺椅上。


    手里拿着一份养殖场的财务报表,眼皮都没抬一下。


    “收,为什么不收?”


    她声音懒懒的。


    “把价格再往下压三成,告诉他们,爱卖不卖。”


    用最低的成本,收购竞争对手的失败产品。


    再用自己的“秘方”饲料进行“风味改造”。


    最后贴上“李氏”的标签高价卖出。


    这,才是赢家通吃的商业法则。


    老赵听完,倒吸一口凉气。


    看着自家厂长那张美得不像话的侧脸,后背竟窜起一股寒意。


    狠!


    太狠了!


    这简直是把人往死路上逼,还要扒下别人最后一层皮啊!


    他不敢再多问,连忙领命去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