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7章 南下

作者:遇亭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朔风卷过城池,吹得赤红大纛猎猎作响。


    五百铁骑如沉默的钢铁洪流,拱卫着中央的应明。


    应明此时勒马停于御撵前,平静地目光穿透珠帘,落在那个端坐其中、自以为掌控一切的身影上。


    “爱卿忧国忧民之心,朕心甚慰。”


    赵炎的声音带着仿佛施舍般的温和,尾音拖得悠长,如同钝刀割肉。


    “但是此事关系甚多,牵连甚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朕需要时间去权衡,去处理。”


    “不是不处理,而是缓处理,慢处理,有计划的处理,”


    赵炎微微前倾,脸上堆砌着虚假的诚恳,“朕的苦心,爱卿可明白?”


    “不过,此事爱卿且看,不是说不办,那么但是呢,没有说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朕说阻止爱卿为天下人讨公道,说一定怎么怎么样,不行吗它也不是,我们讲,事在人为啊,我们可以想办法,啊,可以想办法…”


    赵炎的话语开始如同滚动的泥球,沾满推诿,粘稠、含糊、毫无实质。


    “这个你这样,晚一点,晚一点咱们到时候呢,对吧,我这个对吧,这个包括,到时候你看一看,是吧,完了呢,我给你把这个事,对吧,好吧啊,先这样。”


    应明端坐马上,嘴角微微一弯。


    身后,五百铁骑纹丝不动,唯有马匹偶尔不安地刨动蹄子,铁甲摩擦发出细微的铿锵,形成一片压抑的低鸣,无声地嘲笑着御撵中那番“太极推手”。


    不愧是坐稳了龙椅的人,这一手拖字诀和糊弄学,玩得炉火纯青。


    应明心中嗤笑,最后一丝平稳过渡的幻想彻底熄灭。


    民意?民心?


    在这位帝王眼中,不过是权衡利弊的筹码,甚至是需要被“调和”、被“管理”的麻烦。


    我问你是或否。


    你给我回一个或?


    赵炎看应明不做声,眼中闪过一丝愠怒,旋即又被帝王威仪压下,正要再开口。


    应明却已不再看他。


    他猛地拨转马头,骏马长嘶一声,前蹄扬起,溅起一片尘土。


    五百铁骑如同得到无声的号令,瞬间调转方向,动作整齐划一,带着一股决绝的肃杀之气。


    “走!”应明的声音斩钉截铁。


    马蹄声如闷雷炸响,五百骑毫不犹豫,卷起漫天烟尘,朝着北方,疾驰而去。


    没有丝毫留恋,没有半分迟疑,只留下数十辆满载着血泪卷宗的大车,孤零零地停在御撵前,像是对这腐朽朝廷无声的控诉与嘲讽。


    赵炎看着那迅速远去的赤红背影,以及那数十车如同烫手山芋般的卷宗,脸色彻底阴沉下来。


    御撵内外,方才还紧绷着神经的侍卫、宦官、大臣们,此刻才敢长长吁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没救了。


    等死吧。


    应明心中再无波澜。


    冷风似乎顺着脊背灌入,让他头脑异常清醒。


    原想着念在同为汉家血脉,平稳过渡,给赵氏一个体面的安乐公之位也无不可。


    现在看来,这位是压根没打算接招,他不在乎这些民意民心,不在乎这些累累血债。他只想捂住盖子,维持他那摇摇欲坠的‘调和’。


    应明握紧了缰绳,冷然一笑。


    那就别怪应某不客气了。


    “希望下次再见,”


    应明最后回望了一眼已成黑点的御撵,目光锐利如刀,“你还能回我一个‘或’。”


    看着应明“服软”离去,赵炎心中那点不快迅速被得意取代。


    他推开珠帘,朗声对着远去的烟尘喊道:“北地苦寒贫瘠,爱卿!不为北地万民考虑考虑?!如此意气用事,岂是良臣所为?”


    应明疾驰的身影骤然一顿。


    应明没有回头,冰冷的声音却如同寒流般逆风而来,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陛下放心,应明既然说了不是为北地而来,自然不会让此事劳烦陛下分毫。”


    “既然陛下心中已有‘周全’决议,那臣就回幽州,”


    顿了顿,应明声音陡然转厉,如同金铁交鸣,“静等陛下,还这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一个血债血偿的清白!”


    赵炎被那最后一句中的凛冽杀意刺得心头一跳,强自镇定,维持着帝王威仪淡淡道:“爱卿放心,朕…岂会让天下人失望。”


    只是这话语在空旷的天地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待那铁蹄声彻底消失在北方天际,赵炎才缓缓放下珠帘,脸上伪装的和煦瞬间冰封,只剩下阴鸷的冷笑:


    “一个关外野人,侥幸得了些地盘,就真以为自己能染指中原神器?可笑!你有那个本事吗?!”


    “就算天下真让你打下来了,这中原大地,世家林立,门阀盘根错节,利益纠缠如乱麻!你一个只知杀伐的毛头小子,能理得清么?!”


    “你以为这是你那早已被打烂、任由你胡来的北地荒原?”


    “天真!幼稚!”


    “中原若无朕居中调和,平衡各方,天下早就大乱,烽烟四起了!”


    “现在,竟敢妄想用那些蝼蚁般的民意来要挟朕?”


    “愚蠢至极!自寻死路!”


    “陛下,”御撵外,右相王甫的声音带着忧虑响起,“应明此去,恐生祸端。这些卷宗…牵扯确实太大,臣请与左相一同督办,务必…务必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他斟酌着用词,心中却知希望渺茫。


    赵炎深吸一口气,压下烦躁,声音恢复了平稳:“嗯。那就有劳右相和左相费神了。”话语中听不出多少诚意。


    幽州,大都督府。


    应明风尘仆仆归来,盔甲未卸,径直走向巨大的沙盘。他没有召集会议,没有慷慨陈词,只是平静地下令:


    “点齐兵马。”


    “每日操练,强度加倍。”


    “所有军械,重新检查。”


    “粮秣储备,清点上报。”


    命令一条条下达,简洁、冰冷、高效。


    整个幽州瞬间如同巨大的战争机器,轰然启动。


    校扬上杀声震天,铁甲碰撞,刀光如林;工坊里炉火日夜不息,锻造声不绝于耳;道路上,运粮的车队络绎不绝。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笼罩四野。


    辛如龙、李贯一、周烈、岳武等将领看着沉默操练的大军,看着应明每日亲自披甲上阵,与士卒同练,甚至亲自调试新型的攻城器械,心中又是激动又是焦虑。


    “大都督,咱们这是…”辛如龙终于按捺不住,在演武结束后找到应明。


    应明正擦拭着手中的横刀,刀身映着他冷峻的侧脸。


    应明头也没抬,声音平静无波:“别管那么多,练好兵,磨快刀。你们…等着就是。”


    随即应明嘴角勾起一丝令人心悸的笑意,“很快,就有大用了。”


    就在这时,亲卫快步而入,呈上一封用特殊火漆封口的密信——来自谢卿卿重建的、遍布关内的“杏花酒坊”情报网。


    自找到谢卿卿之后,应明便亲自出资给她重建酒坊,当然不白干,让她杏花酒坊开遍关内是为了安插眼线和探子。


    如今,总算收到了第一笔回馈。


    应明展开密报,目光扫过。


    谢卿卿娟秀的字迹下,描述的却是大周朝廷令人发指的敷衍:


    “大都督钧鉴:朝廷旨意已下,文武百官‘皆’书罪己,言辞恳切,感人肺腑。”


    “各地官府奉旨于衙前聚民‘宣誓’,声言绝无盘剥,必秉公执法,唾沫横飞。”


    “至于大都督所呈诉状…尽数‘发回重审’。结果?”


    谢卿卿的字迹在这里透出一股浓烈的嘲讽,“仅责令当事之人登门‘致歉’!再无下文!”


    “各地民怨,已如沸鼎!”


    “呵…”应明放下密报,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


    这笑声在寂静的厅堂中回荡,让辛如龙感到一阵寒意。


    “果然是一脉相承的‘好手段’。”应明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北地疆域图前,手指缓缓划过雁门关,落向关内广袤的、标注着“大周”的锦绣河山。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不,是捅了一刀,然后递上一块沾血的破布让你自己擦擦?”


    “道歉?赔偿?那些被逼死的冤魂,被拆散的家庭,被掠夺的田产家业,是几句轻飘飘的道歉和几两碎银能抵偿的吗?!”


    应明的声音不高,却蕴含着火山爆发前的恐怖力量。


    “你们舍不得剜掉自己身上的腐肉,怕痛,怕流血…”


    应明猛地转身,眼中精光爆射,一股无形的、铁血的气息瞬间弥漫整个都督府。


    “那就别怪我…”


    “来帮你们下刀了!”


    至于刀到什么程度,我可就说了不算了。


    应明大步走向门口,一把推开厚重的厅门。


    门外,校扬上,数万将士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如同等待出鞘的利剑。


    应明深吸一口气,声如洪钟,响彻云霄:


    “来人!”


    “点齐所有兵马!”


    “传檄天下!”


    “北军——入关!!”


    “诏曰:”一名嗓门洪亮的传令官登上高台,展开应明亲书的讨伐檄文,声音带着悲愤与决绝,传遍四方:“时今,奸佞盈朝,阻塞圣听!苛政如虎,敲骨吸髓!致使民生凋敝,饿殍遍野,冤狱丛生,再无大同!”


    “我北地军民,亦为汉家血脉,同袍同泽!今坐拥膏腴,兵甲已足,岂忍坐视关内父老兄弟,再受此无道盘剥,水深火热?!”


    “清君侧!诛国贼!靖朝野!安九州!”


    “吊民伐罪!解民倒悬!就在今日!”


    “清君侧!靖朝野!安九州!”


    “清君侧!靖朝野!安九州!”


    二十万北地精锐的怒吼声汇聚成海啸般的声浪,震得幽州城墙似乎都在颤抖!


    刀枪如林,旌旗蔽日!被压抑了太久的怒火与战意,如同压抑的火山,在这一刻轰然喷发!


    铁流,开始涌动。


    目标,直指——雁门关!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