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章 倒计时

作者:涔漾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军训最后一天的汇报表演,陈颂站在队列里,看着周景恒举着班旗走在最前面。对方的眼镜换了新胶带,是陈颂用自行车胶水粘的,牢固得能经受正步走的震动。阳光把班旗上的“高二(七)班”晒得发亮,周景恒的后背挺得笔直,像根不会弯的尺子。


    “没想到书呆子走正步这么标准。”袁文阳凑过来小声说,“比你顺拐那天强多了。”


    陈颂踹了他一脚,目光却没离开周景恒。对方转头时,正好和他对视,嘴角弯了弯,像在说“看,没给你丢人”。


    表演结束后,教官把“优秀连队”的锦旗递过来,李明国接过来时,特意拍了拍陈颂和周景恒的肩膀:“你们俩这配合,比我当年和老战友还默契。”


    陈颂的耳朵有点发烫,周景恒已经低下头,假装整理被风吹乱的班旗,耳根却红得显眼。


    收拾行李时,袁文阳在旁边咋咋呼呼地打包零食,陈颂却对着周景恒的床铺发呆——那张蓝色格子桌布被叠得整整齐齐,旁边放着两双叠好的迷彩服,袖口的针脚在阳光下看得分明,一双是周景恒缝的,另一双是他自己学着缝的,歪歪扭扭却很认真。


    “在看什么?”周景恒抱着背包走过来,眼镜上的胶带在阳光下闪着光。


    “没什么。”陈颂把那两双迷彩服塞进同一个袋子,“留着当纪念。”


    周景恒的眼睛亮了亮:“我把你的防磨脚贴也收起来了,还剩大半包。”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塑料袋,里面的防磨贴叠得方方正正,“下次打球可以用。”


    陈颂接过袋子,指尖碰到对方的手,像触到了军训第一天的晨光。他突然想起这五天的点滴:站军姿时替他挡阳光的影子,被罚跑时递来的薄荷糖,半夜帮他盖被子的手,还有此刻叠得整齐的防磨贴——这些碎片像被阳光晒透的棉花,暖得让人想揣在怀里。


    大巴车启动时,袁文阳已经睡得东倒西歪,头差点靠在陈颂肩上。陈颂往旁边挪了挪,正好撞上周景恒的胳膊。对方往他这边靠了靠,把笔记本塞过来:“你看。”


    笔记本最后一页画着张军训总结图:罚跑圈数15圈,缝补衣物3件,共用防晒霜1瓶,共享薄荷糖12颗——最后用红笔写着“友情浓度:98%”。


    “少了2%去哪了?”陈颂笑着用笔圈住那个数字。


    “留着下次补。”周景恒的指尖点在“98%”旁边,“比如……回去教我投篮。”


    陈颂刚想答应,就看见窗外闪过个熟悉的身影。陈泊利蹲在路边的梧桐树下,手里捏着个塑料袋,里面是两盒冰镇橘子汽水——瓶身上的水珠顺着袋子往下滴,在地上洇出小小的湿痕。


    “我爸怎么来了?”陈颂的声音有点发紧。


    周景恒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大概是算着时间来的。”


    大巴车停稳时,陈泊利站起来,手在裤子上蹭了蹭,没上前,只是把汽水往这边举了举。陈颂抓起背包就往下冲,周景恒跟在后面,看着他和陈泊利站在树荫下说话,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两人身上,像幅被晒暖的画。


    “给。”陈颂把其中一瓶汽水塞给周景恒,瓶身冰凉的触感贴着掌心,“我爸买的,比小卖部的甜。”


    周景恒拧开瓶盖,气泡“滋滋”往上冒。他看着陈颂和陈泊利说话的侧脸,对方的嘴角带着笑,和军训第一天的紧绷截然不同。


    “走了。”陈颂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去就教你投篮,用你那套坐标系理论。”


    周景恒点头时,听见陈泊利对陈颂说:“军训晒黑了,回去给你炖排骨汤补补。”声音硬邦邦的,却藏着说不出的软。


    陈颂没回头,但周景恒看见他悄悄红了的耳根。


    回家的路上,两人并肩走着,手里的汽水瓶碰出清脆的响声。陈颂踢着路边的石子,突然说:“我爸那胶水果然好用,你眼镜没再掉吧?”


    “没掉。”周景恒推了推眼镜,“比原来还稳。”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汽水喝到最后,陈颂发现瓶底沉着颗没化完的糖。他晃了晃瓶子,糖块撞在瓶壁上,发出闷闷的响声,像心里没说出口的话。


    “下周去篮球场?”他突然停下脚步。


    周景恒的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星:“好啊,用我的坐标系,你的投篮术。”


    风穿过巷口,带着橘子汽水的甜香。陈颂看着对方镜片后的笑脸,突然觉得军训这五天像场奇妙的化学反应,把原本平行的两条线,悄悄拧成了一股绳。


    而这绳子的两头,攥在他们手里,暖得刚刚好。


    期末考的铃声像块冰冷的铁,砸在高二(七)班的课桌上。陈颂捏着笔的手沁出细汗,余光瞥见周景恒正在答题卡上填姓名,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比窗外的寒风还清晰。


    “别紧张。”周景恒突然侧过头,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你上次模拟考的立体几何全对,比投篮还准。”他的指尖在草稿纸上画了个小小的篮球,旁边标着“正确率100%”。


    陈颂的心跳莫名稳了些。他想起考前一周,两人在空荡的教室刷题到天黑,周景恒把他错了三次的概率题抄在便利贴上,贴满了他的储物柜;而他则在对方的错题本上画简笔画——解不出的物理题旁边,总有个投篮的小人,配文“像这样找角度”。


    数学最后一道附加题,陈颂的笔尖悬在半空。题目里的立体几何模型像极了军训基地的瞭望塔,他突然想起周景恒画过的分解图,辅助线在脑海里清晰得像投篮轨迹。笔尖落下时,他听见自己的呼吸比罚球时还稳。


    考完最后一门英语,袁文阳抱着篮球冲过来:“解放了!去不去打球?庆祝期末考结束!”


    陈颂刚想答应,就看见周景恒在收拾书包,笔记本的边角露出半张纸条——是他写的“考试注意事项”,从“带2B铅笔”到“答题卡别折角”,密密麻麻列了十条,最后画了个笑脸。


    “去。”陈颂把纸条塞进笔袋,“不过得等书呆子把东西收完。”


    周景恒的耳朵红了红,加快了收拾的动作。他的书包里露出半截迷彩服——是军训时陈颂缝的那件,被当成了笔记本的衬垫,歪歪扭扭的针脚在阳光下晃得人眼热。


    篮球场的风带着凉意,陈颂运球突破时,周景恒突然喊:“左边45度角!符合你的命中率峰值!”


    篮球应声入网的瞬间,陈颂转身时撞进对方怀里。两人跌坐在地,周景恒的眼镜滑到鼻尖,陈颂伸手帮他推上去,指尖触到冰凉的镜片——上面沾着自己的指纹,像个没说出口的印记。


    “你怎么知道那个角度准?”陈颂的声音有点闷。


    “统计了你这学期所有的投篮数据。”周景恒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记录本,上面画着柱状图,“左边45度命中率68%,右边只有52%。”


    陈颂笑着抢过本子:“书呆子就是闲得慌。”却在翻到最后一页时顿住——那里贴着张期末考的座位表,他和周景恒的名字被红笔圈在一起,旁边写着“距离:0.5米,默契值:100% 5%(考试加成)”。


    暮色漫过球场时,陈泊利的身影出现在铁丝网外。他手里拎着个保温桶,看见陈颂时没说话,只是把桶往这边举了举。


    “我爸。”陈颂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估计来送吃的。”


    周景恒跟着站起来,突然说:“你上次说他是神射手,能不能……”


    “想让他教你投篮?”陈颂挑眉,“得看他心情。”


    陈泊利果然没给好脸色,把保温桶往陈颂怀里一塞:“考砸了看我怎么收拾你。”目光扫过周景恒时,却难得没皱眉,“你是那个帮他补数学的同学吧?一起回家,我顺道送你。”


    保温桶里是排骨汤,还卧着两个荷包蛋。陈颂往周景恒碗里拨了半个,看着对方小口喝着汤,突然觉得期末考这道关,就算答题卡涂错了行、附加题没写完,只要身边有个会算投篮命中率、会把你名字圈在座位表上的人,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车后座上,周景恒的头轻轻靠在车窗上,眼镜反射着路灯的光。陈颂悄悄把外套披在他肩上,听见对方的呼吸渐渐匀了——大概是累坏了。


    陈泊利从后视镜里瞥了眼,突然说:“你们俩,倒像亲兄弟。”


    陈颂没说话,只是把保温桶往周景恒那边推了推,确保汤不会洒出来。车窗外的树影飞快倒退,像这一学期的时光,带着篮球的弹跳声、笔尖的沙沙声、还有那些藏在保温桶里的暖意,悄悄酿出了甜。


    快到周景恒家时,陈颂把那张座位表从本子上撕下来,塞进他手里:“留着吧,下学期说不定还能坐同桌。”


    周景恒的指尖捏着纸条,在路灯下亮得像片光。他突然说:“寒假要不要一起刷题?我家有篮球场的平面图,我们可以用坐标系练投篮。”


    陈颂笑着踹了他一脚:“再说吧,先看期末考成绩过不过关。”


    车停在巷口时,周景恒抱着外套下车,转身时突然说:“不管成绩怎么样,你都是我见过最会用立体几何投篮的人。”


    陈颂没回头,但嘴角忍不住翘了起来。他摸了摸怀里还热着的保温桶,突然觉得这个期末,就算考不到第一,好像也赢了些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那个被红笔圈起来的名字,那道45度角的投篮轨迹,还有那个藏在保温桶里、暖得刚好的冬天。


    成绩出来那天,陈颂是被周景恒的电话吵醒的。对方的声音带着雀跃,像刚投进三分球的欢呼:“查分了吗?你数学附加题满分。”


    “知道了。”陈颂揉着眼睛坐起来,床头柜上的排骨汤保温桶还没洗——是陈泊利昨天送来的,说“不管考得怎么样,补补脑子总没错”。他点开查分页面,目光在“数学148”那栏停了停,突然想起最后那道附加题,辅助线画得像周景恒教的投篮角度。


    “我物理也进步了。”周景恒的声音在听筒里发飘,“比上次高了15分,你的‘投篮理论’果然管用。”


    陈颂笑着踢开被子:“那是,也不看是谁教的。”挂电话前,听见对方说“在你家楼下,带了错题本”。


    下楼时,周景恒正蹲在梧桐树下,笔记本摊在膝盖上。晨光落在最新一页,上面画着两人的分数对比图,用红笔标着“差距缩小至5分”,旁边画了个击掌的小人。


    “高二下学期,争取反超你。”周景恒合上本子,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


    “拭目以待。”陈颂把保温桶往他手里塞,“我爸炖的,给你补补物理脑子。”


    周景恒的手指触到温热的桶壁,突然说:“你爸好像……没那么凶了。”


    “那是你没看见他骂我的时候。”陈颂踢着路边的石子,却想起昨天陈泊利把保温桶递给他时,手指在成绩查询页面上悬了很久,最后只说“下学期别熬夜刷题,伤眼睛”。


    两人往篮球场走,路上碰见袁文阳,这家伙举着成绩单哀嚎:“完了完了,我妈肯定要让我寒假补课!”看见周景恒手里的保温桶,突然挤眉弄眼,“又是陈叔炖的?偏心!”


    “要吃自己买去。”陈颂把保温桶往周景恒身后藏了藏,却被对方笑着拽出来:“分你点。”


    袁文阳刚接过勺子,就被陈颂踹了一脚:“一边吃去,别打扰我们讨论寒假计划。”


    周景恒的寒假计划确实像份精密的作战图:每天上午刷题两小时,下午去篮球场练球,晚上整理错题本。“我把篮球场的坐标系画出来了,”他掏出张画满格子的纸,“每个区域的命中率都标好了,我们可以针对性练习。”


    陈颂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突然想起期末考那天,周景恒帮他推眼镜时,指尖沾着的墨水——和这图纸上的笔迹一模一样。他突然伸手,在对方的坐标系上画了个圈:“这里,下学期争取命中率提到80%。”


    “一言为定。”周景恒的指尖和他碰在一起,像在盖章。


    寒假的第一个雪天,两人被困在陈颂家刷题。陈泊利出去修暖气,临走时往暖气片上放了个烤红薯,香气漫得满屋子都是。


    “你爸好像很懂怎么修东西。”周景恒盯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上次我家水管冻裂,他来修的时候,连垫片的型号都记得清清楚楚。”


    陈颂的笔顿了顿:“他年轻时在工厂当维修工,什么都修过。”包括他小时候摔断的玩具车,还有那副焊得格外结实的篮球架。


    红薯烤得流油,陈颂掰了一半给周景恒,烫得对方直哈气。他看着周景恒嘴角沾着的焦皮,突然想起军训时帮他擦绿豆沙的瞬间,心跳莫名快了半拍。


    “喂,”陈颂别过脸,假装看错题本,“下学期篮球赛,你还当战术分析师?”


    “嗯。”周景恒的声音含着红薯的甜,“不过也想试试替补,万一你累了呢。”


    陈颂的笔尖戳在纸上,留下个小小的墨点。他想起期末考后那个击掌的小人,想起坐标系上的圈,突然觉得这个寒假的雪,好像比往年更暖些。


    雪停时,陈泊利带着身寒气回来,手里拎着个崭新的篮球:“超市打折买的,下学期比赛用。”他把球往陈颂怀里一扔,目光扫过桌上的红薯皮,没说话,转身去厨房烧热水了。


    陈颂抱着篮球,突然发现球身上印着个小小的坐标系图案——是周景恒画的那种。他抬头时,看见周景恒正对着陈泊利的背影笑,眼里的光像落了雪的星星。


    “走,去试试新球。”陈颂把球往地上一拍,弹跳声在安静的楼道里格外清亮。


    周景恒跟在后面,踩着他的脚印往篮球场走。雪被踩得咯吱响,像在数着那些没说出口的默契——从军训的防磨脚贴,到期末考的附加题,再到这个飘着烤红薯香的雪天。


    高二的故事还长着呢,但此刻,篮球在雪地上弹起的弧度,和身边人镜片后的笑脸,已经足够甜了。


    大年初二的篮球场覆着层薄雪,陈颂拍球的力道震得雪花簌簌往下掉。周景恒站在三分线外,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得慢,像在画无形的辅助线。


    “你这坐标系在雪地里不管用了吧?”陈颂运球突破,故意把雪溅到对方裤脚,“物理老师说,摩擦力会随接触面变化。”


    周景恒弯腰捡球时,眼镜上落了点雪花。他没擦,反而举着球往后退了两步:“调整参数就行。”篮球出手的瞬间,他喊了声,“风速1.2米/秒,修正角度3度!”


    球擦着雪边进了篮筐,陈颂笑着跑过去:“行啊,连气象数据都用上了。”伸手帮他拂去肩上的雪,指尖触到校服下的温热,像碰了下暖手宝。


    周景恒的耳朵红得发亮,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红包:“我妈让给你的,说谢谢你期末帮我补物理。”红包上画着个戴眼镜的小兔子,旁边标着“物理进步奖”。


    陈颂刚想接,就看见巷口闪过个熟悉的身影。陈泊利背着工具箱往这边走,看见他们时脚步顿了顿,转身拐进了旁边的副食店。


    “我爸肯定又去修东西了。”陈颂把红包往周景恒手里塞,“你妈给的我不能要,下学期继续帮你补,算扯平。”


    周景恒没松手,反而把红包往他兜里塞:“这是‘战术咨询费’,你教我投篮,我付你报酬。”他的指尖在陈颂掌心划了个“√”,和考试那天的印记一模一样。


    两人正推搡着,陈泊利从副食店出来,手里拎着两串糖葫芦,山楂裹着亮晶晶的糖衣,在雪光里闪得晃眼。“拿着。”他把其中一串往陈颂怀里一塞,另一串递给周景恒时,动作明显慢了些,“寒假别总疯跑,作业写完了?”


    “早写完了。”陈颂咬了口糖葫芦,酸得眯起眼睛,心里却甜得发涨——陈泊利从来没给别人买过糖葫芦,小时候他哭闹着要,对方总说“酸不拉几的有什么好吃”。


    周景恒拿着糖葫芦,突然说:“陈叔,您上次修的暖气特别好用,我家室温比以前高了3度。”


    陈泊利的耳朵有点红,手在工具箱上蹭了蹭:“小事。”转身要走,又停下,“下学期篮球赛,需要人帮忙看场地的话,跟我说。”


    陈颂愣住时,周景恒已经点头:“好啊,正好想请教您投篮技巧。”


    陈泊利的脚步顿了顿,没回头,只是摆了摆手,背影在雪地里被拉得很长,像根终于不再紧绷的弦。


    糖葫芦吃到最后,陈颂发现周景恒那串的山楂都被去核了。“你妈弄的?”他举着自己那串带核的问。


    “我弄的。”周景恒的指尖沾着点糖渣,“怕你吃太快卡到,像上次抢篮球时那样。”


    陈颂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他想起那次抢球时,自己被核卡得直咳嗽,周景恒拍着他的背,手忙脚乱地递水,眼镜都滑到了鼻尖——原来这些碎事,对方都记着。


    雪又开始下了,两人往家走,脚印在雪地上并排着,像两道永远不会交叉的平行线,却在每一步都靠得很近。


    “下学期开学,”陈颂踢着路边的雪球,“我们早点去教室,把篮球赛的战术再完善下。”


    周景恒的眼睛亮得像雪地里的星:“好啊,用我的坐标系,你的实战经验,肯定能赢。”


    走到巷口时,陈颂突然停下:“那个红包,我收下了。”他把红包往口袋里塞得更深,“就当是……预支的冠军奖金。”


    周景恒笑着点头,眼镜上的雪花融成小小的水珠,像哭过的痕迹,却亮得让人心里发烫。


    陈颂看着他镜片后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个寒假的雪,这场没说透的默契,还有那个藏在糖葫芦里的核,都像高二这道题的已知条件——看似零散,却早把答案写在了彼此心里。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一步步走向那个写着“冠军”和“未来”的终点,像在雪地里运球那样,稳当,且坚定。


    寒假很快过去。


    高三开学那天,陈颂踩着早读铃冲进教室,看见周景恒已经坐在座位上。对方的眼镜换了新镜架,是陈泊利上周从眼镜店淘来的打折款,黑色塑料框,比原来的金属架更结实——“高三看书费眼睛,得戴稳当点的”,当时陈泊利把镜架往桌上一放,语气硬邦邦的,却特意避开了镜片的位置。


    “迟到三分钟。”周景恒推了推新眼镜,镜片反射着晨光,“方夏的早自习,你已经欠了三次账。”他从书包里掏出个小小的倒计时日历,上面用红笔圈着“距离高考还有278天”,旁边画了个正在刷题的小人,头顶冒着“加油”的气泡。


    陈颂把书包往桌上一甩,带起的风差点吹飞日历:“知道了,书呆子。”他瞥见对方的错题本,封面换成了纯黑色,比高一时的蓝格子严肃了不少,却在角落画了个迷你篮球,旁边标着“课余放松项目”。


    第一节课的铃声里,李明国抱着一摞复习资料走进来,黑板上的“高二(七)班”被改成了“高三(七)班”,粉笔字的边角带着点颤抖,像在宣告什么。“高三了,”他拍了拍讲台,“该收收心,篮球、游戏都得往后排——当然,陈颂,周景恒,你们俩的‘默契学习法’可以保留,上次模考咱们班理科平均分年级第一,有你们俩一半功劳。”


    全班哄笑起来,陈颂的耳朵有点发烫,却看见周景恒把日历往他这边推了推,在“278天”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向两人的名字,像道没说出口的约定。


    午休时,陈颂拽着周景恒往操场跑。高三的篮球场比以前冷清,只有几个零星的身影。他运球突破时,突然发现对方的脚步慢了些——是熬夜刷题熬的,眼下有淡淡的青黑,像没擦干净的墨渍。


    “喂,”陈颂把球扔过去,“晚上别熬到两点,你那坐标系扛不住。”


    周景恒的投篮偏了,篮球撞在篮板上弹回来:“你不也一样?上次发现你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篮球战术分析。”他捡起球,往陈颂怀里一塞,“高三的第一投,得由你这个‘主力’来。”


    陈颂的指尖触到篮球,突然想起高一军训时的罚跑,高二期末考的附加题,还有此刻对方眼里的光。他起跳投篮的瞬间,听见周景恒在算角度:“高三的重力加速度和高一一样,放心投。”


    篮球空心入网的脆响里,陈颂转身时撞进对方怀里。两人的校服后背都沾着草屑,像高三这年刚冒头的慌张,却被彼此的温度熨帖得服服帖帖。


    放学时,陈泊利的自行车停在巷口,车后座绑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走近了才发现,里面是些崭新的笔记本和中性笔,封面上印着“高考加油”的字样——是他从工地附近的文具店批的,说是“多买划算,你们俩分着用”。


    “我爸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贴心了?”陈颂把布包往周景恒手里塞了塞,声音有点闷。


    周景恒的手指捏着笔记本,突然说:“其实他高一就去看过你的篮球赛,躲在观众席最后一排,手里还拿着本《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假装是来查资料的。”


    陈颂的脚步顿了顿,没回头,只是把布包里的笔往对方兜里塞了两支:“拿着,高三的笔得用快些。”


    暮色漫过巷口时,两人并肩走着,影子在地上被拉得很长,像两条终于找到交点的线。周景恒突然停下:“等高考结束,我们去南城大学的篮球场打一场吧?用你的投篮术,我的坐标系,像夏令营时说的那样。”


    陈颂踢着路边的石子,踢得很远:“一言为定。”他抬头时,看见对方的眼镜片上落了只小蝴蝶,停在“高三(七)班”的字样上,像在说“别怕,有我”。


    高三的风带着点凉意,却吹不散篮球的弹跳声,笔尖的沙沙声,还有那些藏在笔记本里的小心思。陈颂看着周景恒的侧脸,突然觉得这278天的倒计时,好像没那么难熬。


    至少,身边有个会算重力加速度、会记得你熬夜看战术、会把“高考”和“篮球”悄悄画成等号的人。


    这样想着,陈颂的嘴角忍不住弯了弯,在心里默默给高三的第一天打了分。


    周景恒辅导陈颂功课,总带着股“坐标系”式的严谨。


    数学题卡在最后一步时,陈颂的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篮球。周景恒拿过笔,在篮球旁边画了个立体几何模型:“你看,这个三棱锥的高,就像你投篮时的起跳高度,找对了顶点坐标,体积一算就出来。”他指尖点在模型顶点,“就像你跳投时总得瞄准篮筐中心,思路偏了就会‘三不沾’。”


    陈颂盯着模型看了半分钟,突然拍了下桌子:“懂了!原来这破锥子是我的投篮点!”笔下的公式顺理成章地铺开,比任何时候都流畅。


    物理课讲到动量守恒,陈颂对着碰撞问题皱成了苦瓜脸。周景恒从书包里掏出两个小球,在桌上演示:“你把这个黄球当你,白球当防守队员,碰撞后的速度变化……就像你突破时被人撞了下,得调整步幅才能不丢球。”他让两球相撞,黄球弹开的角度刚好是45度,“看,和你最准的投篮角度一样,守恒着呢。”


    陈颂抓起小球抛了抛,突然想起上次篮球赛的防守反击,自己就是借着对方的冲撞力变向得分。“行啊,书呆子,这招比老师讲的明白。”他笔下的动量公式写得飞快,连方夏路过都多瞅了两眼:“陈颂,开窍了?”


    语文背诵是陈颂的死穴,《离骚》背到第三句就卡壳。周景恒拿出笔记本,把难记的句子拆成短句,旁边画了对应的场景:“‘长太息以掩涕兮’是你输了比赛蹲操场叹气,‘哀民生之多艰’就当是心疼队友跑不动——联想你熟悉的画面,比硬背管用。”


    陈颂盯着那些简笔画笑出声,试着把诗句往篮球场上套,居然顺顺当当背完了。李明国抽查时,他背得字正腔圆,对方惊讶地挑眉:“看来周景恒的‘跨界教学法’真有用。”


    英语单词记不住,周景恒就把高频词写在篮球上。陈颂拍球时,视线扫过球面的“ambition”“persistence”,运球三圈就记住了意思。“你看,”周景恒笑着抢过球,“这叫‘运动记忆法’,比抄单词表效率高30%。”


    晚自习的灯光下,陈颂看着周景恒在错题本上标注重点,突然觉得高三的功课没那么可怕了。对方的笔尖在纸上滑动,像在画一条通往南城大学的直线,而自己跟着那道线走,再绕的弯、再难的坎,好像都能找到方向。


    “喂,”陈颂戳了戳他的胳膊,“等考上大学,你也这么辅导我?”


    周景恒抬头时,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可以,但你得教我扣篮——等价交换。”


    陈颂笑着踹了他一脚,却在低头看题时,把“等价交换”四个字悄悄写在了草稿纸角落,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等号,左边是“周景恒的坐标系”,右边是“陈颂的投篮术”。


    高三的夜还很长,但有个人拿着“解题说明书”陪你啃知识点,连公式都变得甜了些。


    历史大题总让陈颂头疼,那些年份和事件像散落的篮球,怎么也串不成线。周景恒翻出张历史时间轴,用红笔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间画了条箭头:“你看,这就像篮球赛的两节之间,得有过渡——前者是突破,后者是上篮,都是为了‘进球’。”


    他指着时间轴上的节点:“1919年是关键传球,1949年是终场绝杀,记住这个逻辑,比死记硬背强。”陈颂盯着那条箭头,突然想起高二时的那场决赛,自己就是借着队友的传球完成绝杀,瞬间把年份和事件对号入座。


    “行啊,”陈颂拍着他的肩膀,“连历史都能扯上篮球,你这坐标系快成万能公式了。”


    化学的元素周期表更是块硬骨头。陈颂对着“钠镁铝硅磷”唉声叹气,周景恒突然从书包里掏出包水果糖:“把元素符号当球员号码记——钠是11号,和你球衣一样;镁是12号,像袁文阳总爱抢镜。”他剥开颗柠檬糖,“你看,‘C’是碳,‘O’是氧,合起来是CO?,就像你和我,凑一起才完整。”


    陈颂的耳朵有点发烫,却把元素周期表往他那边推了推:“那‘Fe’是什么?”


    “铁,”周景恒的指尖在“Fe”上敲了敲,“像你爸的工具箱,扎实,靠谱。”


    这话让陈颂愣了愣。最近陈泊利总往学校跑,有时送炖品,有时送新买的台灯,每次都说是“路过”,却总在教室外站一会儿才走。昨晚他还看见父亲在台灯包装盒上写“护眼模式,适合高三”,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公式都让人心里发暖。


    “喂,”陈颂突然说,“明天让你妈也来,我爸炖的汤分她一半。”


    周景恒的眼睛亮了亮:“好啊,我妈总说想谢谢你爸,上次修暖气帮了大忙。”


    晚自习的铃声里,陈颂看着周景恒在错题本上画的“知识篮球图”——每个科目都是个篮球场,历史是边线,化学是篮筐,而他和周景恒的名字,被画成两个正在传球的小人,中间用红笔写着“高三联队”。


    “等高考结束,”陈颂把错题本往书包里塞,“咱们这‘联队’得拿个冠军。”


    周景恒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笑意比台灯还亮:“早就算好了胜率,100%。”


    走出教学楼时,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陈颂摸了摸口袋里的水果糖,是柠檬味的,和周景恒刚才递给他的一样。他突然觉得,高三这堆看似杂乱的知识点,被对方用“篮球逻辑”一串,竟变得像场有趣的比赛——每解对一道题,就像投进一个球,而身边总有个最佳队友,帮你算角度,递助攻,陪你打完整场。


    “明天早自习,”陈颂踢着路边的石子,“教我生物的遗传定律,用你的坐标系。”


    周景恒点头时,他听见对方的声音里带着笑:“没问题,保证让你明白,为什么‘你和我’的组合,是最完美的遗传因子。”


    夜风穿过巷口,带着远处的虫鸣。陈颂捏紧了口袋里的糖,突然觉得这场高三的“比赛”,他们稳赢。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早辰。


    陈颂正在啃包子。周景恒的身子突然往桌上一歪,眼镜“啪”地掉在地上,笔尖在试卷上划出道歪歪扭扭的线,像道突然断裂的辅助线。


    “周景恒!”陈颂的包子掉在地上,伸手去扶时,摸到对方后颈滚烫得吓人。方夏冲过来摸了摸周景恒的额头,脸色一变:“发烧了,快送医务室!”


    陈颂打横抱起他往医务室跑,怀里的人轻得像片叶子,呼吸却烫得灼人。跑过操场时,他想起昨晚周景恒还在帮他改物理错题,台灯亮到后半夜,自己催他睡觉,对方总说“这道题解完就睡”——草稿纸上的最后一步,算错了个简单的乘法,是他从未犯过的错。


    校医量完体温,眉头拧成个结:“39度5,得去医院。”她翻着周景恒的书包找家长联系方式,却在夹层摸出个小小的药盒,里面装着退烧药,生产日期是上周,却没拆封。


    “这孩子怎么不早说。”校医叹气时,陈颂突然想起昨天周景恒总往额头上贴湿巾,说是“天热”,其实是在降温;课间他递来的橘子糖,自己咬了半颗,剩下的被对方捏在手里,指尖凉得像冰。


    “我去叫我爸。”陈颂抓起手机往外跑,拨通电话时声音发颤,“爸,周景恒发烧了,你送他去医院,快点!”


    陈泊利赶来时,工装裤上还沾着水泥点子,手里却拎着个新的保温桶:“刚炖的小米粥,想着他可能没胃口。”他把周景恒往背上一驮,动作比抱水泥袋还稳,“你回去上课,我带他去医院,有事给你打电话。”


    陈颂站在医务室门口,看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周景恒的书包还留在长椅上,错题本摊开着,上面有他昨晚画的小篮球,旁边标着“离高考还有189天”。


    一整天的课,陈颂都坐立难安。物理课讲的动量守恒,他盯着黑板发呆,总觉得少了个人在旁边画小球碰撞的示意图;晚自习的灯光下,周景恒的座位空着,像道突然出现的缺口,让整个教室都显得冷清。


    放学时,陈泊利的电话打了过来:“烧退了,在输液,你过来吗?”


    陈颂抓起书包就往医院跑。病房里,周景恒靠在床头看错题本,手背上扎着针,陈泊利坐在旁边削苹果,动作笨拙得像在拆零件,果皮断了好几次。


    “你怎么来了?”周景恒的声音还有点哑,眼镜换成了备用的,是高一时那副缠着胶带的旧款。


    “看你死了没。”陈颂把书包往床上一扔,却看见对方的错题本上,新写了道物理题,解法旁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向“陈颂:这步易错”。


    陈泊利把削好的苹果往周景恒手里塞,果皮削得坑坑洼洼,却去了核:“医生说你是累着了,高三也不能这么拼。”他往陈颂手里塞了半块,“你也一样,别总熬夜看球。”


    周景恒咬着苹果笑:“其实是想早点把错题讲完,让他赶上进度。”


    陈颂的喉咙突然发紧,从书包里掏出颗橘子糖,往对方嘴里塞:“先管好你自己,病秧子。”指尖碰到周景恒的嘴唇,比早上烫人的呼吸凉了些,却依旧让人心跳失序。


    窗外的天色暗下来,陈泊利说要去买晚饭,走出病房时,悄悄把保温桶往陈颂手里塞了塞,里面的小米粥还温着。


    “你爸好像……”周景恒的声音很轻,“把我当家人了。”


    陈颂没说话,只是把粥往他面前推了推。灯光落在两人交叠的手背上,周景恒手背上的针孔还泛着红,自己的指尖沾着点苹果汁,像道无声的连接。


    他突然想起高三开学时,周景恒在日历上画的小人,想起那些串着篮球的知识点,想起此刻病房里的小米粥和橘子糖——原来所谓的“突发事件”,从来不是坏事,它像场意外的暂停,让你看清谁在真心为你着急,谁会在你生病时,带着未拆封的药,熬着没说出口的夜。


    “等你好了,”陈颂的声音有点闷,“我请你喝橘子汽水,冰镇的。”


    周景恒笑着点头,眼镜后的眼睛亮得像输液瓶里的光:“还要你补今天的课,用你的‘篮球教学法’。”


    陈颂踹了他一脚,却在低头时,看见自己的手背上,多了个小小的“√”,是周景恒用指尖沾着果汁画的,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分数都让人安心。


    病房外传来陈泊利的脚步声,带着外卖的香气。陈颂突然觉得,这场意外的发烧,像道加试的附加题,答案早就写在了彼此心里——是关心,是在意,是高三这年,藏在退烧药和小米粥里的,说不尽的暖。


    ……


    周景恒出院那天,陈颂特意旷了早自习去接他。对方穿着件宽大的外套,是陈泊利临时从工地拿来的,袖口卷了两圈,露出里面还贴着纱布的手背——输液时扎的针孔还没好透。


    “你怎么来了?”周景恒的声音还有点沙哑,却在看见陈颂手里的保温桶时笑了,“又是小米粥?”


    “我爸五点起来熬的,说比医院的白粥养胃。”陈颂把保温桶往他怀里塞,“还有你爱吃的溏心蛋,这次没煮老。”他瞥见对方的书包,比平时沉了不少,伸手想接,却被按住手。


    “里面是你的错题本。”周景恒的指尖在他手背上划了划,“住院时帮你改完了,用红笔标了重点,像画战术图那样。”


    走到校门口,袁文阳抱着篮球冲过来,看见周景恒就嚷嚷:“学霸你可算回来了!陈颂这两天跟丢了魂似的,物理课老师提问,他张口就说‘周景恒会’,全班都笑疯了!”


    陈颂的耳朵腾地红了,踹了袁文阳一脚:“滚去练球,再废话扣你上场时间。”


    周景恒笑着拉开两人:“别闹,快上课了。”他把书包往陈颂手里塞了塞,“我自己能背,你快把粥喝了,凉了就不好吃了。”


    第一节课的铃声里,陈颂翻开自己的错题本,发现周景恒在最后一页画了张小小的病床,旁边站着两个小人,一个举着输液瓶,一个捧着保温桶,旁边写着“高三联队·紧急救援任务完成”。


    “喂,”陈颂用胳膊肘碰了碰他,“你这画功比高一时强多了。”


    周景恒低头时,眼镜滑到鼻尖,陈颂伸手帮他推上去,指尖触到温热的耳廓——比住院时暖了不少,像揣了颗刚捂热的橘子糖。


    “医生说要多休息,”陈颂的声音压得很低,“晚上别陪我刷题了,你那坐标系得充电。”


    “没事。”周景恒翻开课本,在“能量守恒”那页画了个小小的电池,旁边标着“陈颂牌充电宝,续航能力:24小时”,“你在旁边,我就不困。”


    这话让陈颂的心跳漏了半拍,却看见李明国抱着一摞试卷走进来,黑板上的倒计时被改成了“185天”。“周景恒身体刚好,”李明国把试卷往桌上一放,“陈颂,你多帮他分担点,别让他太累——当然,也别趁机偷懒,你们俩的‘默契学习法’还得继续。”


    全班哄笑起来,陈颂的耳朵更烫了,却看见周景恒把试卷往他这边推了推,在两人的名字中间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像在说“别怕,有我”。


    午休时,陈颂拽着周景恒去了操场。阳光把篮筐晒得发烫,他运球时故意放慢速度,却在转身时被对方精准断球——周景恒的动作还有点虚,却比住院前灵活了不少。


    “进步挺快。”陈颂笑着抢回球,“看来病没白养。”


    周景恒弯腰喘气时,陈颂突然把球往他怀里一塞:“投一个,就当检验下‘康复成果’。”


    对方的投篮偏了,篮球撞在篮板上弹回来,却在落地前被陈颂稳稳接住。“差一点,”他把球扔回去,“角度算错了,应该再偏左3厘米。”


    周景恒的眼睛亮了亮:“像解物理题时的误差范围?”


    “对,”陈颂笑着跑过去,撞了下他的肩膀,“等你彻底好了,咱们打场全场,我让你三个球。”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周景恒突然说:“其实住院时我想了想,咱们考南城大学肯定没问题——你的物理弱点我都标在错题本上了,我的语文作文素材你也帮我整理了,加起来刚好够线。”


    陈颂踢着路边的石子,踢得很远:“不止够线,得超分,像你投篮总爱空心入网那样。”


    晚自习的灯光下,陈颂看着周景恒帮他改的错题,红笔标注的“关键步骤”旁,画了个小小的篮球,旁边写着“像这样发力”。他突然觉得,这场意外的生病,像块试金石,磨掉了高三的慌张,露出底下藏着的默契——是知道对方的手背上有针孔,就主动接过所有重活;是明白他的坐标系需要充电,就悄悄把台灯调暗两度;是不管发生什么,都笃定“我们能赢”。


    “喂,”陈颂把错题本往他那边推了推,“明天教我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用你的‘投篮角度法’。”


    周景恒抬头时,镜片后的笑意比台灯还暖:“早就准备好了,保证让你一看就懂。”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落在两人交叠的试卷上,像层薄薄的糖霜。陈颂摸了摸口袋里的橘子糖,是周景恒下午塞给他的,甜味顺着舌尖漫到心里,像在说:高三这条路再难,只要身边有个愿意陪你生病、帮你改题、和你约定未来的人,就永远不会孤单。


    而他们的约定,就像这颗橘子糖,甜得刚刚好,也稳得刚刚好。


    期待[彩虹屁][彩虹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倒计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