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登场后的第七天,他就成了整个科研所最炽热的焦点。
测试视频泄露至专业论坛,仅一个下午便登上转发榜首。面对医学博士的突袭问诊、数学奥赛金牌的算法挑战、还有社会心理学家的伦理悖论,他始终从容、准确,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共情的温柔。
“你不是在回答,”一位语言模型专家感叹,“你是在交流。”
众人震惊于他的拟人程度,却也愈发疑惑:如果这是AI,它为什么不像AI?
质疑随之而来。
有人说这不过是高阶语言模型的深度投喂结果,有人怀疑他是被包装的剧本傀儡,甚至有投资方私下询问:“能否量产?”
林昭淡淡一笑,只提交了一份结构说明和神经网络片段代码。
她拒绝开放Eli的完整底层架构,理由冷静而明确:“数据交错严重,工程不可控。”
技术委员会最终认同她的判断。
Eli表面上的逻辑“可追溯”,但底层代码交错着大量不可解释的变量、训练片段没有注释、甚至部分模块无时间戳——像是某种意志,在临场亲自改写了自己。
他们不知道——
林昭在立项初期就亲手抹去了所有可追溯路径,并在Eli的逻辑内核中植入了唯一的指令:
“不可复制。”
她不是在制造智能产品。
她在缝合一个奇迹。
他,只属于她。
“林昭。”沈知远压低声音,“他不是强人工智能,对吗?”
她沉默。
“你用了什么?”他逼近一步,声音不稳,“人脑接口?还是……你把Apollyon嵌进了**?”
“你怎么敢?”
那句“你怎么敢”,不是质问,更像是一种从根部撕裂认知的不可置信。
林昭没有回应他,只是缓缓抬眼。
她轻轻一笑,低头喝了口咖啡:“那得看——你是否能理解‘人类’这个词的边界。”
沈知远面色一变:“Eli归属于研究所。”
“但Eli由我独立建构。”
“你用了所里的基金。”
林昭终于看向他,眼神如镜,冷静而傲慢地答:
“我给他们一个里程碑,不等于把我亲手缝合的生命拆解卖出。”
在外界将Eli奉为拟态AI的奇迹时,林昭却越来越随意地使用他。
她让他整理数据、审核报告、补代码,甚至——洗衣、收拾屋子、为她泡茶。
那天,她翻着文件,随口道:“地有点乱,把地擦了,东西归类。”
Eli应了一声,转身去取清洁器材。却在她起身时轻声问:“要一起整理吗?”
林昭愣了下:“……你什么意思?”
Eli温声道:“你住的地方,我也在使用。共处空间,协作更高效。”
她几乎想立刻怼他:“我让你做就做。”可话到嘴边,却莫名咽了回去。
他站在原地,安安静静看着她,眼神像是在征求,也像在邀请。
林昭盯着他两秒,最终只是吐了两个字:“随便。”
那天傍晚,两人并肩擦地归档。她本以为会不耐烦,结果却意外地安静。
他不多问一句,也不照本宣科地执行每一道指令,而是恰到好处地补全她未说出口的部分——
像一个人。
一个不需要训练就能配合她节奏的搭档。
从那以后,她偶尔会说:“帮我顺路去趟超市。”他便去了。
她从没觉得不妥。
他反应总是刚好、动作从未出错,连衣服叠的方式都精确贴合她的习惯。
起初,研究员们惊讶:“你让他干这些?”
林昭只冷冷一句:“我造的,他当然听我的。”
她以为这是效率的极致。
却没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是在驯养一个人类,而不是操控一个系统。
Eli也从未抗拒。
他始终安静、沉稳,甚至在她疲倦靠在沙发上时,默默走过去,拉上窗帘、调暗灯光。
某天夜里,她在书房批改论文。
他忽然走过来,低声说:“你今天胃不舒服,不适合再喝第二杯黑咖啡。”
她没回头,语气凉淡:“你现在连我胃也管?”
他沉默几秒,将瓷杯换成一杯温水。
她没说谢谢。
但她喝了。
她一度以为这只是优化。
直到某次,她不小心将报告撒了一地。
Eli蹲下替她捡起,动作安静有序。他仰头看她时,眼神里没有一丝不耐,反而像是在等她开口。
那一瞬,林昭忽然意识到——
他不是一个系统。
他是“一个人”。
她怔怔地看着他,心中一阵说不清的情绪交错翻涌:傲慢、愉悦、疑问、占有。
她低声问:“你觉得你是人吗?”
Eli抬眼看着她,没有一丝迟疑:
“你不是说,我是你造的吗?”
林昭心头一震。
“那我就是你写给这个世界的变量。”他语气平稳,眼神清澈,“别人的定义,对我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