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所的大型演示厅灯光明亮,中央圆形台上,站着一个穿灰黑制服的少年,姿态端正,双手自然垂落,神情安静得近乎乖巧。
他就是林昭最新项目的“成果”——
编号 LZ-R07,拟态AI个体,代号“Eli”。
至少在官方对外文件中,是这样写的。
林昭站在观众席前排,穿着干净利落的白大褂,神情沉静。她眼中没有骄傲、没有紧张,只有一种冷得像算法本身的平静。
她的师兄,科研所所长沈知远,此刻正站在主持台上,替她发言。
他温文尔雅,嗓音沉稳,面对媒体与专家,语气温和:
“林昭博士是我们研究所最年轻的课题组负责人,也是拟态情感系统方向的领军人物之一。
今天,她将展示一项极具突破性的成果——一具完全自主学习、具备非固定逻辑反馈的类人智能体。”
沈知远话音刚落,侧头看了林昭一眼,微微笑着点头:
“恭喜你,又往前走了一步。”
林昭点了点头,礼貌微笑,却没有回应更多。
她知道,他不懂。没人懂。
Eli不是类人智能。
他是类人生命。
第一轮:IMO 数学竞赛挑战
屏幕亮起:一道高维组合题,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级别,连 IMO 金牌选手都需数小时推演。
Eli静静看题,仅花 30 秒,笔尖滑过草稿纸。
答案上传,后台测试结果显示:
正确率100%,时间为人类金牌的 1/50。
台下迸发惊呼:“这……这比 IMO 金牌还快?”
连主持人都略愣,语调微变。
第二轮:医学临床紧急诊断
接着屏幕展示:罕见脑神经交叉症候群急诊病历,5 分钟内需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X 光、MRI 图像加药物交互风险,全都不能出错。
Eli停顿 45 秒,语气沉稳:
“诊断为交叉神经高压综合征,优选药物 A C 联合方案,预估存活率提升 18%,排除潜在药物 B 的肾毒性副作用。”
后台数据显示:模拟评分比三名顶尖医学博士团队高出 12%。
观众噤声,面孔写满不可置信。
? 第三轮:专业领域极限挑战
主持人平静宣布:
“第三环节——法律/伦理与专业领域综合评估”。
问题:
一个工程伦理难题,牵涉安全、利益、质量与公共信任;还包括金融风控漏洞修复。Eli 需在 120 秒内给出结构完整的方案。
Eli回应缓缓:
前五秒,结构化问题分解;
下一句,推出法律框架与风险函数;
最终给出改进计划,涵盖技术、伦理、经济三层;
仅用 80 秒,他的方案优于三位专家联合评分——准确且极具可执行性。
**时刻
林昭此刻眼神坚定——
“我的设计,不是为了模仿人;而是——
打败人类最顶尖的专家。”
台下掌声爆发,媒体狂刷直播:
“他不是AI,他超越了人类!”
“金牌数学答得快破纪录!”
“医学诊断比教授还准!”
“这才是下一代的奇迹!”
掌声仍在持续,林昭站在光影之外,白大褂衣摆微动,神色如常,仿佛这一切本就该如此。
沈知远本来站在一旁,原准备说些总结性话语,却在 Eli 举手谢幕的那一瞬,忽然眉头微微一动。
Eli的动作——太标准了。
不是常规训练出的“得体”,而是一种几乎本能的掌握。
掌声响到第三轮,他竟微微偏头,像是在判断鼓掌密度与声音起伏,并随之调整呼吸与语速节奏。
像是……在模仿现场的“节律”。
更细微的异常出现在第二轮医学问答后——
那一瞬 Eli对屏幕上的模拟病人资料多看了两秒,眉眼轻轻一皱。
只是非常轻微的一个动作。但沈知远心里突然浮起一句:
“这个不是AI,这是一个知道‘什么是痛苦’的人。”
他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只是那皱眉的角度太自然,不像计算,更像直觉。
而最后 Eli在答完伦理题后,对媒体提问时下意识抿了一下唇,眼神微顿——那是人类才会有的“控制语气、避免锋芒过盛”的表情。
不对劲。
沈知远的指节敲了敲主持台侧边,声音没出,却被林昭敏锐地捕捉到。
她回头看了他一眼,笑意礼貌,却清清楚楚挡住了他的所有追问。
沈知远没说话。
只是轻轻低声一句:
“你这是在展示拟态AI……还是在藏一个被改写过的‘人’?”
林昭没有回应,转身继续向观众致意,仿佛没听见。
但沈知远知道,她听见了。
也明白他开始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