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万物的道理,溪水流淌的道理,以柔克刚的道理,乃至整个天地的“道”,不必向外去求!
它们的一切,都映照在、存在于我这颗心中!我心光明,则万物皆明!我心不动,则万物皆静!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才是真正的答案!不是去成为身外之物,而是要明悟本心!本心之外,再无一物可求,再无一理可寻!所谓的“天人合一”,不是“我”去合“天”,而是明悟我心本就与“天理”同在!
昨日的修行,不是为了忘我,而是为了扫除遮蔽本心的尘埃!劈柴、担水,是为了让这颗心在行动中保持纯粹与觉知!这便是“知行合一”!
“轰——!”
这一刻,王歌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
或者说,世界没变,是他变了。
王歌眼中的世界,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外部景象,而是自身内心的延伸与映照。
手中的木剑,也不再是一把剑。它是自己此刻“心”的延伸。
王歌没有使用任何天宗的招式。
他只是平平常常地,向前挥出了一剑。
这一剑,没有风声,没有剑气。它只是那么简单,那么纯粹。
然而,当它挥出时,晨风仿佛为它让路,阳光仿佛为它聚焦,林间的鸟鸣仿佛为它伴奏。
这一剑,与周围的一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绝对的和谐。它不是在“劈开”空气,而是在“梳理”世界。
观妙台上,晓梦正欲转身,准备开始今日的打坐。
然而,就在某人挥剑的那一刹那,她猛地回过头,眼中第一次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骇之色!
晓梦没有“看”到那一剑,而是“感受”到了!
那不是一股力量,也不是一种技巧。
那是一种“理”!
一种圆融自洽、无懈可击的“天理”,以一个十二岁少年的身体和一把木剑为载体,在这天地间,做出了它的宣告!
这……这不是天宗的道!天宗的道,是“忘我”,是“顺应”,是“以柔克刚”。
而对方这一剑中蕴含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信”!一种“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强大!
它不顺应外物,因为它本身就是“理”的源头!
晓梦的道袍在山风中猎猎作响,心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
“他……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路……”
王歌那一剑挥出,便静立不动。
整个世界在他眼中,都化作了内心的倒影,清晰、和谐、圆融自洽。
一阵微风拂过,却带来了一股极致的清寒。
王歌甚至没有察觉到她是如何移动的,只是一瞬间,那道青色的身影已经站在了你的面前,距离他不过三尺。
师尊,晓梦,正静静地看着他。
她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清冷,也没有方才的惊骇,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度复杂的平静。
那对眼眸深处,仿佛有日月在升落,有大道在碰撞。
她手中的“秋骊”不知何时已经出鞘,剑身如一泓秋水,不染尘埃,散发着令人心魂冻结的寒意。
“你刚才那一剑,叫什么名字?”
晓梦的声音很轻,却仿佛直接在他的心湖中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王歌抬起头,迎上对方的目光。
在这一刻,他没有丝毫的畏惧。
他看着师尊,也看着对方手中的秋骊,就像看着山间的另一块石头,另一道溪流。他恭敬地躬身,但语气却无比坚定。
“回师尊的话,它没有名字。”
“弟子的心动了,所以剑动了。那一剑,是弟子的心,也是这天地的理。”
晓梦的眼神微微一凝。秋骊剑的剑尖,轻微地颤动了一下,周围的空气仿佛都被这股无形的剑意撕裂。
“心即是理……好一个‘心即是理’。”
“言语终是虚妄。既然你的心就是天理,那便用你的‘理’,来接我这天宗的‘道’。”
话音未落,她已经出剑!
这一剑,没有惊天动地的气势,甚至没有一丝声音。
秋骊剑仿佛消失了,融入了风中,融入了光中,融入了天地万物之中。
它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这是天宗至高的剑意——“和光同尘”,是“道”的体现。
它不与你为敌,它只是存在,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一切“我执”的抹杀。
面对这无法抵挡、无法闪避的一剑,
王歌却做出了一个让晓梦都感到不可思议的动作。
他没有防守,没有闪避,甚至没有去看那把剑。
而只是,将手中的木剑,同样轻轻地、缓慢地,向前递出。
王歌眼神清澈而明亮,内心一片空明。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对方的剑,没有对方的道。只有自己那颗朗照万物的本心。
他的木剑,就是本心的延伸。
“叮——”
没有金属交击的巨响,只有一声仿佛玉磬相碰的轻鸣。
秋骊的剑尖,精准地点在了那把粗糙木剑的剑尖上。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