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20章 国虽大,却无一寸多余之土

作者:楼顶望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老二这老登,一点人情都不通!”


    李宽收到老头子的回电,嘴上骂着,心里却有些美了。


    岭南虽然是瘴疠之地,但沿海的几处地方条件还是可以的。


    仅是一个珠江三角洲,改造好了,便是一块福地,还有海南的高品质铁矿和那些优良港口,都是现成的资源,不要白不要。


    老头子和那帮子世家人盯着北方,他就在南方大展拳脚。


    山高皇帝远,想想都乐呵呢!


    他又发了封电文,向老头子说明了一下林邑的情况,提出派舰队去“平叛”。


    李世民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找来李承乾、李靖、房玄龄、宇文士及和刚刚养好病的温彦博,商议了一下将交州都督府升级为安南都护府的可行性。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几人的强烈反对。


    他们给出的反对理由十分简单且具有说服力:


    交趾之地气候恶劣,人烟稀少,朝廷扩大在那里的统治力度,完全是笔赔本买卖!


    李世民全程黑着脸听完了他们的意见,很不情愿的表示暂时放弃这个想法。


    李靖等人见皇帝听劝,满意离开,李世民的脸色瞬间阴转晴。


    李承乾满肚子疑惑,“阿耶,您这是?”


    李世民捧腹大笑,“哈哈哈,我要的就是他们反对的态度,不然二郎如何在岭南施展拳脚?”


    “他们的态度就代表了朝中绝大多数人的态度。”


    “没有人真的在意岭南,这很好!”


    李承乾还是满头雾水,“阿耶,岭南多毒障,气候炎热,金官虽然说过那里可以成为平衡帝国发展的重要所在,但他也说过,想要开发岭南,难度不亚于移山填海呢!”


    “您现在就让金官涉足岭南,怕是不妥吧?”


    他的想法和房玄龄等人不同。


    从小开始,李世民就把他当做继承人培养,给他灌输的理念是“国虽大,却无一寸多余之地”之类。


    所以在他的认知里,岭南的环境再差,那也是大唐的国土。


    尽管江北才是帝国的核心区域,但也只是个优先级高低的问题,江南和岭南是绝对不能放弃的部分。


    他认同对岭南的开发,但是觉得老头子的决定有些激进了。


    李世民从御案的大抽屉里取出来一沓地图。


    他铺开地图,对李承乾道,“这些地图是二郎给青雀的资料,这几幅是岭南沿海的地形图。”


    “你看看,岭南腹地固然是山多地少、地势崎岖,但是一些江河的入海口及其中下游地区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勿要小看这些地方,面积不大,但开发出来,也是一批富庶之地。”


    李承乾趴在地图上看了半天,才说道,“阿耶,您是想以这些沿海河口的冲积平原和平坦河谷为基础,慢慢的向内陆深入?”


    李世民露出欣慰的笑容,“不错,近来你进步很大。”


    “做事不能只顾眼前,玄龄他们是臣子,求的是个安稳不出错。”


    “你是储君,应该着眼于全局。”


    “岭南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什么毒瘴遍地、酷热难耐,而是那边的人口太少,特别是汉人太少,寮人、俚人不服王化,根本在于他们接触不到朝廷,接触不到汉人。”


    “切记,打江山可以用兵,可要稳固江山,最好的办法是融合,唯有让各地各族的人都认同朝廷,认同华夏,便是王朝轮回,也不会动摇华夏之根基!”


    “孩儿受教......”


    “你去给二郎发报,告诉他,他不是想要建立真正的海军吗?


    朕给他这个机会,在岭南、安南、南洋等地多建港口,多迁人口。


    让他反手去做。”


    “是,我这便去。”


    “等等,告诉他,岭南和海外他如何折腾都行,但绝不能放松在江南的动作!”


    “阿耶,二郎经常向我抱怨,说他手里的人手不够,他若是兼顾江南和岭南,怕是力有未逮吧?”


    “不怕,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我已招募了数百寒门学子,中秋后便会陆续抵达岳州,他尽可量才而用。


    还有,第二批的荆州游学团已经准备成行了,二郎自己也能培养人才,过几年自然有足够的人才可用。”


    提到第二批荆州游学团,李承乾的脸皮不由的一颤,“阿耶,这第二批游学团真的没问题吗?”


    “要不要提前给金官说说,重新筛选一下?”


    李世民大手一挥,“不必,长孙焕、杜荷那等顽劣之徒他都能教好,更不要说那些不谙世事的小家子弟了!”


    “你要对二郎有信心才是!”


    李承乾相当的无语。


    您对老二也太有信心了吧?


    前几日他还为第二批游学团迟迟无法招收到足够的学员发愁。


    不过三天前,襄阳长公主回来了,从关中和陇右带回来了足足三百七十人。


    李承乾好奇这么多人都是哪里来的,是什么成色,便亲自去考察了一下。


    不考察不要紧,亲眼一看,他人都傻了。


    按照规定,游学团学员的出身是有要求的,至少是家中长辈有县男及以上爵位封号,要么是出身正八品上的官宦家庭。


    而且还有户口和年龄限制,要求必须是长安及京畿户籍,满十二至未满十八,还不能在官府任职或是官学就读。


    可襄阳长公主带回来的人里,符合所有条件的只有十来人,还都是窦家和公主府子弟,剩下的三百五十多人,一大半是直接从各地县学骗来的学子,要么是从边军军户和军府良家子中拉来的。


    县学学子还好,至少都是读书人,有基础的。


    可那些军户子弟和府兵子弟只能说不是文盲。


    把这些人千里迢迢送去岳州,有这个必要吗?


    更夸张的是,据襄阳长公主说,这只是男团的规模,八月初,还有一个规模超过两百人的女团可以成行!


    李承乾都没敢提前跟李宽说明情况,怕他直接暴走。


    他还想着找机会跟老头子商量一下,精简一下庞大的游学团规模的,但老头子似乎并不在意。


    今天更是直接拒绝了他的提议。


    “还是给金官打个招呼的好,省得到时候他怪罪我......”


    他把老头子的意思和第二批游学团的事情发给李宽,很快便收到了回电:


    “无妨,我精力有限,但有的是人急于建立功勋,岭南及海军之事可以推进。


    另,让游学团尽快启程,女团最好能一起来,教学这种事情我的想法跟韩信一样,多多益善!”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