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也恢复过来后,秦思齐便与村长秦茂山一同,再次前往恩施县城。此行目的明确:一是礼节性回拜县令张子谦,感谢他日前亲临厚赏;二则是为了新宅建造之事,寻访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作头领。
拜会张县令的过程颇为顺利。在县衙二堂,双方又是一番亲切而客套的寒暄。张县令对秦思齐筹建新宅表示支持,并暗示若有需要,可让工房吏员行些方便。秦思齐自然谢过,但心中并不想过多借助官面力量,以免欠下不必要的官情。
辞别县衙,秦思齐二人便直奔县城西市。经人多方打听,他们找到了县城里名声最响、也最难请的大木匠——陈木匠。陈木匠年约五十,手指粗大布满老茧,眼神里带着匠人特有的专注与一丝傲气。他主持过的工程包括县里几座有名的祠堂和乡绅宅院,以做工扎实、设计合理、细节精湛著称。
寻常乡绅富户来请,陈木匠未必肯轻易出山。但听闻是新科亚元公秦举人亲自到访,陈木匠也不敢托大,连忙将二人迎进他那间堆满了木材、工具和各式草图的工作坊内,并吩咐学徒上好茶。
陈木匠言语客气,但神态间仍保留着技术权威的矜持:“不知秦老爷大驾光临,小老儿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秦思齐微笑还礼,开门见山:“陈木匠客气了,今日前来,是想请师傅主持营造家中新宅。”
陈木匠闻言,心中已有计较,按惯例说道:“秦老爷放心,小老儿营建多年,一进的宅院不知盖过多少。定然按规矩给您起一座端正亮堂、风水上佳的院子。不知秦老爷是喜欢五檩前出廊的格局,还是更宽敞些的七檩?山墙是做五花山墙还是简单的悬山?”
他本以为这位年轻的举人老爷会像其他雇主一样,大致说一下规模和预算,便全权交由他处理。岂料秦思齐却从袖中取出了一卷厚厚的宣纸,缓缓在旁边的木工台上铺开。
秦思齐语气平和,却带着认真:“陈木匠,您请看。这是学生闲暇时胡乱画的一些想法。”
陈木匠初时还有些不以为意,觉得这书生不过是画些花样子。但当他目光落到那图纸上时,轻慢之心瞬间收了起来。那图纸并非随意涂鸦,而是用界尺、规笔精心绘制的建筑草图!虽然笔法还带些书生的稚嫩,但比例、尺寸、结构关系却表达得异常清晰准确!
更让他吃惊的是图纸上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标准的一进四合院布局,但细节处却充满了前所未见的巧思:
采光与通风: 秦思齐指着图纸解释道:“正房、厢房的窗户,学生想比寻常制式做得更大些,并多用这种支摘窗(他画出了示意图),夏季可支起通风,冬季落下保暖。
尤其重要的是天井的位置和大小,学生反复测算过,以此尺寸,即便在冬日,阳光也能大半照入堂屋,确保室内干爽明亮。东西厢房的山墙上,或可开一高窗(气窗),以利东西向通风,避免潮湿。”
陈木匠听得目光炯炯,他做了一辈子房子,深知采光通风对居住舒适度的关键,但从未有雇主如此清晰、科学地提出要求。
排水系统: 秦思齐的笔指向屋檐和地面:“学生愚见,屋檐下的集水沟需略宽且深,并以青砖砌护,防止雨水冲刷墙体。最关键的是,”他的笔滑向天井四周和院墙根,“这些地方,需预埋陶制排水管道,形成暗渠,将天井积水和院内雨水统一引至院外预设的渗井或沟渠,务必确保雨停即干,院内无积水淤泥之患。” 陈木匠倒吸一口气,这种系统性的地下排水设计,他只在帮官府建粮仓时见过粗略应用,用于住宅,尤其是乡下宅院,简直是闻所未闻的讲究!
功能分区: 秦思齐将图纸细化到每一个房间:“正房三间,明间待客,东次间家母居住,西次间可为书房。东厢房两间,预留将来为客房或儿孙居所。西厢房靠南一间为厨房,需设独立小院堆放柴火,靠北一间为仓储。西南角临墙处,可隔出两小间,未来或可供仆役居住,有独立门户,与主院相通又略有分隔,流线清晰,互不干扰。”
这种对功能分区的极致细化,远超普通农家甚至一般乡绅的需求,带着一种强烈的预见性和规划性。
细节设计: 秦思齐甚至拿出了几张单独的草图,上面是他设计的家具图样——一张带抽屉和书架功能的书桌、一把符合人体工学的靠背椅;还有他对砖雕纹样(多以竹、兰等雅致图案为主)、窗棂格式(并非繁复的菱花,而是更简洁大方的步步锦、冰裂纹)的想法。
“陈木匠拿着那些图纸,看看图,又看看眼前这位年仅十六、面容尚带稚气的举人老爷,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困惑。这哪里是一个读书人该懂的东西?这分明是浸淫建筑行当多年的老师傅才能有的见识和想法!许多细节,甚至连他都未曾深思过!
然而,匠人的本能让他迅速被这些精妙的设计所吸引。他忘记了对方的身份年龄,指着图纸上的某个节点,急切地问道:“秦老爷,此处排水暗渠与地基相交,如何防止沉降导致管道破裂?还有,这大尺寸窗户,冬日保暖如何解决?这家具的样式,榫卯该如何做才既美观又牢固?”
秦思齐见状,心中大喜,知道遇到了真正的行家。仿佛回到了前世与导师、同学研讨方案时的状态,拿起炭笔(他特意让秦茂山找来的),在草图纸上一边画一边解释:
“陈木匠所虑极是。暗渠需深埋,且管道接口处需以桐油石灰密封,外围填充砂石缓冲。地基需格外夯实…”
“窗户可采用双层窗棂,内层糊坚韧的皮纸或薄绢,既透光又防风,必要时还可加设棉帘…”
“这件家具,此处可用攒边打槽装板之法,此处用抱肩榫,力求既美观又稳固…”
两人越聊越深入,越聊越投机,完全沉浸在设计与技术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炭笔在纸上飞舞,各种专业术语从两人口中不断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