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1章 噩梦剥棉花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秦茂山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插不上话,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老一少,一个举人老爷,一个资深木匠,为了一个排水沟的坡度、一个窗棂的疏密,争得面红耳赤,又时而抚掌大笑,达成共识。


    陈木匠心中的轻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崇拜的惊奇和遇到知音的狂喜。他做了一辈子手艺,从未见过如此懂行、如此有想法的雇主,而且对方还是一位年轻的举人!这简直颠覆了他的认知。


    “妙!妙啊!秦老爷!您这些想法,真是好!”陈木匠激动得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若是按此建造出来,恩施县难找第二家如此精巧实用的宅院!”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西斜。工作坊内点燃了油灯。两人伏案疾书,一张张更加详细、标注了精确尺寸、材料、做法的施工图逐渐成型。一个既严格遵守明代住宅规制、又巧妙融入诸多“现代”居住理念的家园蓝图,在这小小的县城木匠铺里,变得愈发清晰和可行。


    秦思齐也感到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创作快乐和成就感。


    最终,陈木匠握着那叠凝聚了两人心血的设计图,对秦思齐道:“秦老爷,您这宅子,小老儿接了!工钱您按市价给便是!能主持建造这样一座宅院,是我陈某人一辈子的荣幸!我定亲自带最好的徒弟,选用最好的材料,给您把这院子盖得漂漂亮亮、妥妥帖帖!”


    在恩施县城与陈大匠酣畅淋漓地敲定了新宅的详细图纸后,秦思齐在客栈修整了一夜,次日便与秦茂山一同返回了白湖村。建房非一日之功,需待秋收过后,农闲时分,才好大规模动员人力。陈大匠也需时间筹备木材、砖瓦等物料。


    归家后,一时竟显得有些清闲。科举大事已毕,新宅尚待时日,宴席的喧嚣也已散去。秦思齐便时常去村东头的柳秀才处坐坐,偶尔替他给蒙童们讲解几句浅显的经义,或是与他品茗手谈,讨论些学问文章,日子过得倒也恬淡。


    这日午后,他从柳秀才处出来,信步踱回大伯家。秋阳暖融融地洒在村落里,空气中弥漫着谷物干燥的香气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棉絮味?


    他拐过屋角,只见大伯家的院坝里,铺开了一大张粗麻布,上面堆着小山般的、刚刚从棉桃中剥离出来的、还带着些许枯叶杂质的雪白原棉。母亲刘氏和大伯母正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熟练地用手撕扯着棉絮,进一步剔除里面的硬籽和杂物,为接下来的纺线做准备。


    这是一幅再寻常不过的乡村秋日劳作图景,温馨而平和。


    然而,就在秦思齐的目光触及那堆蓬松的棉花,鼻腔吸入那熟悉的微痒的棉絮气息的瞬间,一段深埋于灵魂深处、属于前世极其不愉快甚至可称为噩梦的记忆,咆哮着冲入他的脑海!


    那不是阳光温暖的院坝,而是阴冷潮湿的孤儿院活动室。空气中同样飞舞着令人窒息的棉絮。


    “今天的任务,每人剥完这筐棉花!剥不完的,晚饭减半!剥得最多的前三名,奖励一瓶汽水!” 管理员冰冷而毫无感情的声音在回荡。


    汽水!对于常年寡淡的味蕾来说,那是何等巨大的诱惑!


    为了那瓶甜滋滋冒着气泡的小甜水,前世年幼的他像是发了疯一样,扑向那筐仿佛永远也剥不完的带籽棉花。小小的手指拼命地抠、扯、剥…


    棉花壳坚硬锐利的边缘,无数次划破他稚嫩的指尖和指甲周围的皮肤。血珠渗出来,混着棉絮,黏糊糊地沾在手上,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


    但他不敢停。旁边其他孩子的喘息声、棉花籽落入盆中的噼啪声,都像是催命的鼓点。他只能更快、更用力…


    眼前是白茫茫一片的棉花,手指早已麻木,只剩下机械的动作和内心深处对那瓶汽水的疯狂渴望…


    终于,他完成了,甚至是超量完成。他得到了那瓶汽水,小心翼翼地、无比珍惜地小口啜饮着,手指上满是破皮和血痂,火辣辣地疼。那甜味治愈了疼痛…


    “齐儿?回来了?傻站着干嘛呢?” 母亲的声音将其拉回现实。


    秦思齐回过神,才发现自已竟站在原地,下意识地将手缩回袖中,仿佛那上面还残留着前世剥棉花留下的伤痕和痛楚。


    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道:“没什么,娘,大伯母。就是…就是有点累了,我先回屋歇会儿。”


    他几乎是逃也似的,快步从院坝边走过,不敢再看那堆棉花一眼,径直钻回了自已暂住的小厢房。


    关上房门,背靠着门板,长长地、颤抖地吁了一口气。


    那种被强制劳动,用微不足道的奖励驱使,以至于伤害身体的恐惧和压抑感,是如此的真实和强烈,即使隔了一世,即使他如今已是举人老爷,依然能瞬间将他拉回那个无助而痛苦的童年阴影之中。


    他甩了甩头,试图驱散那不愉快的幻象。他走到书桌前,强迫自已坐下,拿起一卷书,试图用圣贤之言来平静心绪。然而,书上的字句却仿佛都在跳动,变成了一片片飞舞的棉絮。


    窗外,隐约传来母亲和大伯母继续劳作时低低的谈笑声,以及那轻微剥棉籽的声响。这声音,在此刻的秦思齐听来,竟觉得有些刺耳。


    他知道自已反应过度了。母亲她们是在为自已家的温暖而劳作,从容而自愿,与那孤儿院的强制与压榨截然不同。但理智明白,情感却一时难以扭转。


    他心烦意乱,索性放下书,吹熄了灯,和衣躺到了床上,试图用睡眠来逃避这突如其来的情绪低谷。然而,一闭眼,便是那阴冷的房间、无尽的棉花筐和刺痛的手指…


    窗外,天色渐渐暗沉。大伯家的堂屋里,油灯被点亮。堂哥秦思文和秦思武吃完晚饭,唉声叹气地坐到了灯下剥起了棉花。


    秦茂山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插不上话,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老一少,一个举人老爷,一个资深木匠,为了一个排水沟的坡度、一个窗棂的疏密,争得面红耳赤,又时而抚掌大笑,达成共识。


    陈木匠心中的轻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崇拜的惊奇和遇到知音的狂喜。他做了一辈子手艺,从未见过如此懂行、如此有想法的雇主,而且对方还是一位年轻的举人!这简直颠覆了他的认知。


    “妙!妙啊!秦老爷!您这些想法,真是好!”陈木匠激动得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若是按此建造出来,恩施县难找第二家如此精巧实用的宅院!”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西斜。工作坊内点燃了油灯。两人伏案疾书,一张张更加详细、标注了精确尺寸、材料、做法的施工图逐渐成型。一个既严格遵守明代住宅规制、又巧妙融入诸多“现代”居住理念的家园蓝图,在这小小的县城木匠铺里,变得愈发清晰和可行。


    秦思齐也感到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创作快乐和成就感。


    最终,陈木匠握着那叠凝聚了两人心血的设计图,对秦思齐道:“秦老爷,您这宅子,小老儿接了!工钱您按市价给便是!能主持建造这样一座宅院,是我陈某人一辈子的荣幸!我定亲自带最好的徒弟,选用最好的材料,给您把这院子盖得漂漂亮亮、妥妥帖帖!”


    在恩施县城与陈大匠酣畅淋漓地敲定了新宅的详细图纸后,秦思齐在客栈修整了一夜,次日便与秦茂山一同返回了白湖村。建房非一日之功,需待秋收过后,农闲时分,才好大规模动员人力。陈大匠也需时间筹备木材、砖瓦等物料。


    归家后,一时竟显得有些清闲。科举大事已毕,新宅尚待时日,宴席的喧嚣也已散去。秦思齐便时常去村东头的柳秀才处坐坐,偶尔替他给蒙童们讲解几句浅显的经义,或是与他品茗手谈,讨论些学问文章,日子过得倒也恬淡。


    这日午后,他从柳秀才处出来,信步踱回大伯家。秋阳暖融融地洒在村落里,空气中弥漫着谷物干燥的香气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棉絮味?


    他拐过屋角,只见大伯家的院坝里,铺开了一大张粗麻布,上面堆着小山般的、刚刚从棉桃中剥离出来的、还带着些许枯叶杂质的雪白原棉。母亲刘氏和大伯母正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熟练地用手撕扯着棉絮,进一步剔除里面的硬籽和杂物,为接下来的纺线做准备。


    这是一幅再寻常不过的乡村秋日劳作图景,温馨而平和。


    然而,就在秦思齐的目光触及那堆蓬松的棉花,鼻腔吸入那熟悉的微痒的棉絮气息的瞬间,一段深埋于灵魂深处、属于前世极其不愉快甚至可称为噩梦的记忆,咆哮着冲入他的脑海!


    那不是阳光温暖的院坝,而是阴冷潮湿的孤儿院活动室。空气中同样飞舞着令人窒息的棉絮。


    “今天的任务,每人剥完这筐棉花!剥不完的,晚饭减半!剥得最多的前三名,奖励一瓶汽水!” 管理员冰冷而毫无感情的声音在回荡。


    汽水!对于常年寡淡的味蕾来说,那是何等巨大的诱惑!


    为了那瓶甜滋滋冒着气泡的小甜水,前世年幼的他像是发了疯一样,扑向那筐仿佛永远也剥不完的带籽棉花。小小的手指拼命地抠、扯、剥…


    棉花壳坚硬锐利的边缘,无数次划破他稚嫩的指尖和指甲周围的皮肤。血珠渗出来,混着棉絮,黏糊糊地沾在手上,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


    但他不敢停。旁边其他孩子的喘息声、棉花籽落入盆中的噼啪声,都像是催命的鼓点。他只能更快、更用力…


    眼前是白茫茫一片的棉花,手指早已麻木,只剩下机械的动作和内心深处对那瓶汽水的疯狂渴望…


    终于,他完成了,甚至是超量完成。他得到了那瓶汽水,小心翼翼地、无比珍惜地小口啜饮着,手指上满是破皮和血痂,火辣辣地疼。那甜味治愈了疼痛…


    “齐儿?回来了?傻站着干嘛呢?” 母亲的声音将其拉回现实。


    秦思齐回过神,才发现自已竟站在原地,下意识地将手缩回袖中,仿佛那上面还残留着前世剥棉花留下的伤痕和痛楚。


    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道:“没什么,娘,大伯母。就是…就是有点累了,我先回屋歇会儿。”


    他几乎是逃也似的,快步从院坝边走过,不敢再看那堆棉花一眼,径直钻回了自已暂住的小厢房。


    关上房门,背靠着门板,长长地、颤抖地吁了一口气。


    那种被强制劳动,用微不足道的奖励驱使,以至于伤害身体的恐惧和压抑感,是如此的真实和强烈,即使隔了一世,即使他如今已是举人老爷,依然能瞬间将他拉回那个无助而痛苦的童年阴影之中。


    他甩了甩头,试图驱散那不愉快的幻象。他走到书桌前,强迫自已坐下,拿起一卷书,试图用圣贤之言来平静心绪。然而,书上的字句却仿佛都在跳动,变成了一片片飞舞的棉絮。


    窗外,隐约传来母亲和大伯母继续劳作时低低的谈笑声,以及那轻微剥棉籽的声响。这声音,在此刻的秦思齐听来,竟觉得有些刺耳。


    他知道自已反应过度了。母亲她们是在为自已家的温暖而劳作,从容而自愿,与那孤儿院的强制与压榨截然不同。但理智明白,情感却一时难以扭转。


    他心烦意乱,索性放下书,吹熄了灯,和衣躺到了床上,试图用睡眠来逃避这突如其来的情绪低谷。然而,一闭眼,便是那阴冷的房间、无尽的棉花筐和刺痛的手指…


    窗外,天色渐渐暗沉。大伯家的堂屋里,油灯被点亮。堂哥秦思文和秦思武吃完晚饭,唉声叹气地坐到了灯下剥起了棉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