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4章 乡试(1)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秦思齐浑身汗毛倒竖,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头顶。他几乎要失声惊呼!求生的本能和强大的意志力发挥了作用。


    他死死咬住牙关,硬生生将那声惊呼咽了回去!在贡院内喧哗是大忌,轻则警告,重则可能被视为扰乱考场秩序而被驱逐!他绝不能功亏一篑!


    那条蛇似乎也被这狭小空间里浓烈的雄黄气息和突然出现的人影惊到了,落地后并未攻击,只是迅速扭动着身躯,如同一条诡异的暗影,嗖地一下钻进了对面号舍墙角的阴影里后,转眼消失不见!


    冷汗瞬间浸透了秦思齐的内衫。他扶着冰冷的砖墙,大口喘着粗气,心脏狂跳如擂鼓。过了好一会儿,那令人窒息的恐惧感才稍稍退去。


    秦思齐不敢怠慢,加倍仔细地在所有缝隙、角落,尤其是刚才那条蛇窜出的屋檐处,撒上了更多的雄黄粉,确保不留死角。


    接着,他取出那块厚重的油布。号舍没有门,他便将油布展开,费了一番功夫,牢牢固定在号舍敞开一面的门楣和两侧墙壁上,形成一道垂落的门帘,下端则用考篮等物压住。这块油布,既能阻挡外面窥探的视线,增加一丝隐秘感,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防止突如其来的风雨侵袭!一场秋雨足以毁掉考卷和考生的心血,绝不能在天灾栽跟头!


    做完这些,他才开始清扫号板上的灰尘污迹,用带来的抹布沾水擦拭干净。将笔墨砚台、镇纸、裁纸刀一一取出,整齐摆放在号板一角。水桶、食物篮放在顺手又稳妥的位置。驱虫香暂时未点燃。


    当这一切有条不紊地完成,狭小的号舍虽依旧简陋压抑,却已初步具备了奋笔疾书的基本条件。秦思齐在矮墩上坐下,闭上眼睛,缓缓调整着呼吸。刚才的惊魂一刻似乎还在心头萦绕。


    贡院内,数千名秀才已各就各位。


    三声炮响!沉重的贡院大门在身后轰然关闭,落锁的声音清晰可闻。


    此刻,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这一方小小的号舍,和他自已。


    点燃燃香驱散了蚊虫的滋扰,秦思齐在狭小的考舍内,强迫自已入睡,也不知何时睡着,听着铛—铛—铛!的锣声醒来,迅速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四肢。


    接过考卷和题目纸从栅栏外递进来时,乡试的鏖战,正式开始。


    首场: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题目纸展开,墨字清晰:


    一.“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二.“《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大学》传文)


    三.“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孟子·告子上》)


    四.(五经题,以秦思齐本经《尚书》为例)“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 (《尚书·吕刑》)


    ...(其余三道五经题略)


    秦思齐先研墨。首场重根基,需紧扣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及钦定《五经大全》义理,阐发精微,代圣人立言。他脑中飞速运转,将平日所学与严教习的点拨一一对应、拆解、重组。


    时间在笔尖沙沙声中流逝。闷热如同蒸笼,汗水不断从额角、鬓边渗出,滑落,滴在粗糙的号板上。


    秦思齐早有准备,取过水桶里的葫芦瓢,里面泡着藿香、佩兰的碎叶和几片薄荷。


    他舀起一瓢带着药草清香的凉水,大口灌下,一股清凉从喉咙直透胸腹,稍稍压下了烦恶的燥热。又含了一小片薄荷叶在舌下,辛辣清凉的气息直冲脑门,驱散昏沉。


    吃食成了另外一直折磨。打开考篮,取出糕点,香甜依旧,但在如此闷热油腻的环境下,胃口全无,自能强迫自已小口咀嚼吞咽补充体力。


    最难熬的,是出恭。贡院的便桶集中设在远离号舍的角落,美其名曰“粪号”或“臭号”。一旦被分到靠近那里的号舍,简直是噩梦。


    秦思齐距离适中,但每当有人使用或差役清理时,那难以言喻的恶臭便随风飘散,无孔不入。一次,一阵浓烈的气味袭来,秦思齐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喉头滚动,强忍着才没有当场呕吐出来。


    捂住口鼻,脸色发白,心中只能无奈苦笑:“抽中此位者,心神受扰,气息不畅,中举之难,倍增矣!” 每次出恭秦思齐迅速解决,几乎是逃离般回到自已的号舍,深呼吸了好几口相对洁净的空气才缓过劲。


    三天的煎熬,如同在泥沼中跋涉。精神高度集中,身体承受极限。当第三日(八月十一)交卷的锣声响起,秦思齐放下笔,手指因长时间紧握而僵硬麻木。


    立马去重新取水后,秦思齐在贡院指定的公共活动区域庭院适当休息伸展四肢,顺便寻找着熟人,但是一个都没有找到,摇了摇头回到舍号中。


    (第二场:八月十二 - 十四)空气比首场似乎更加闷热粘滞,一丝风也没有。


    次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


    题目纸发下:


    论: “重农抑末与通商惠工辩” (此为模拟明代常见的经济政策论题)


    判语: (模拟地方司法案例)


    1.“豪强侵占民田案”


    2.“商贾匿税案”


    3.“斗殴致伤案”


    4.“借贷利息纠纷案”


    5.“婚姻悔约案”


    诏、诰、表(内科选一): 拟《贺平胡寇之乱表》 (模拟明代常见贺表题目)


    次场更重实务与文笔。秦思齐沉心静气,调动起在武昌府接触实务的经验。论题需辨析农本商末的传统思想与现实中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矛盾,他引经据史(如《史记·货殖列传》)力求持论公允,切中时弊。


    判语则需熟知《大丰律》精神,文辞简练,法理清晰。贺表则需骈俪文体,歌功颂德,辞藻华丽,格式严谨,他亦不敢怠慢。


    闷热成了最大的敌人。水桶里的药草水消耗得飞快。薄荷叶含在口中,清凉感转瞬即逝。汗水浸透了里衣,黏腻地贴在身上。号舍如同蒸笼,连呼吸都带着灼热感。食物更难以下咽。他不断提醒自已:坚持,再坚持!


    终于熬到第三日(八月十四)交卷。打完水后,在可以自由活动处。看到许多考生的脸上已显露出麻木或濒临崩溃的迹象。或许是前两场的消耗太大,或许是心理负担过重,秦思齐告诉自已还需坚持三天。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