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3章 拜佛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秦思齐坦诚道:“回教习,学生暂时打算在家温习旧课,陪伴母亲,亦要料理些家中琐事(指胥吏名额送回老家之事)。学问一道,定当勤勉自修。”


    严教习一目十行看着秦思齐带来的册子,边看边提问,秦思齐一一作答。秦思齐提问时,严教学便会停下,思考片刻回复。就在一问一答间,时间飞逝。


    秦思齐见天色已晚,恐耽误教习休息,便起身告辞。严教习看时间已晚,并没有挽留,而且把自已收集的锦绣文章送给秦思齐,让其好生在家自修。


    次日清晨,秦思齐照例早起读书。刚翻开书页,母亲刘氏便走了进来,神色间带着一丝踌躇,又有些期待。


    刘氏轻声唤道:“齐儿,今日天气尚好,娘想去趟宝通禅寺,拜拜佛,还个愿。”


    秦思齐放下书,有些意外。在他的记忆中,母亲虽敬畏鬼神,逢年过节也上香,却从未如此郑重其事地要去大庙还愿。“娘,您何时信佛如此诚心了?”他温和地问道,扶着母亲坐下。


    刘氏坐在椅子上,目光慈爱地落在儿子日渐成熟的脸庞上,沉默了片刻。母亲轻轻叹了口气道:“娘不是一直信,是看着你,才慢慢信的。”


    望向窗外未知的远方,“娘知道,我的齐儿有本事,心气也高。这武昌城,困不住你。你又经历了府衙那么大的事…迟早有一天,你会飞得更远,去更大的地方。娘跟不上你的脚步,也护不了你周全了。这心里头啊,空落落的,没个着落。就想着去求求佛祖菩萨,让他们保佑你,无论走到哪儿,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娘也就这点念想了…”


    秦思齐愣住了。母亲的话语,平淡无奇,却深深刺入他的心窝。他从未想过,自已可能的远行,竟成了母亲心头最大的牵挂和不安,甚至让她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佛!一股强烈的酸楚和愧疚瞬间涌上鼻腔,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娘,孩儿今日就陪您去宝通禅寺。咱们一起去拜佛,还愿。”


    宝通禅寺坐落于武昌城东的洪山南麓,是湖广有名的大丛林,香火鼎盛。虽经瘟疫,但劫后余生的人们,对神佛的依赖与祈求之心似乎更重了。通往山门的石阶上,香客络绎不绝,有衣着光鲜的士绅商贾,也有衣衫褴褛的贫苦百姓,人人脸上都带着虔诚或愁苦的神情。


    秦思齐小心搀扶着母亲,沿着长长的石阶缓缓而上。山风凛冽,吹动着寺檐下的铜铃,发出清越悠远的声响。秦母一路絮叨着,说着不知从哪位老街坊或烧香婆子那里听来的“灵验”故事,无非是哪家求子得了,哪家病人拜佛后好转了,语气笃定而充满希望。


    秦思齐心中明白,这些大多是附会之言,但他只是安静地听着,不时“嗯”一声,绝不去反驳或质疑。他知道,此刻母亲需要的不是理智的分析,而是这份寄托带来的心安。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飘动,那虔诚而卑微的姿态,让他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心疼。


    山门巍峨,殿宇重重。大雄宝殿内,巨大的鎏金佛像宝相庄严,俯视着芸芸众生。殿内香烟缭绕,烛光摇曳,诵经声与木鱼声交织,营造出一种肃穆而神圣的氛围。秦思齐在知客僧处买了上好的檀香和一对粗大的红烛。


    刘氏在蒲团上虔诚地跪下,双手合十,闭目默祷。她嘴唇翕动,声音极低,但秦思齐站在一旁,隐约能捕捉到几个词:“…保佑我儿平安顺遂,无病无灾…前程…佛祖慈悲…” 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一个母亲最深沉的牵挂和毫无保留的爱。她一遍又一遍地叩首,额头轻轻触碰到冰冷的地砖,虔诚而执着。


    秦思齐也跟着母亲依礼拜了拜,但他的动作更像是遵循一种礼仪。他望着那高高在上、悲悯众生的佛像,心中却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屑。


    经历了瘟疫中的尸山血海,更相信事在人为,因果自担。神佛若有灵,为何坐视苍生罹难?香火若通神,富者心安,贫者何依?这些念头在他脑中盘旋,但他绝不会在在母亲面前表露分毫。


    还愿完毕,走出香烟缭绕的大殿,清冷的空气令人精神一振。秦母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秦母犹豫了一下,对秦思齐说:“齐儿,娘娘想请本佛经回去。”


    秦思齐又是一愣:“娘,您还不识字啊?”他记得小时候自已兴致勃勃要教母亲认字,母亲学了不到两天就哈欠连天,直说看着字像蚂蚁爬,头昏脑涨,便再也不肯学了。


    刘氏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眼神却很坚定:“是不认识。可娘想学着念念。在家里没事的时候,念念经,心里头踏实,就当是替你在菩萨面前多念几声好话。齐儿能教教娘吗?娘这次一定好好学,不犯困了!”


    秦思齐看着母亲眼中的期盼,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用对母亲道:“好!娘想学,孩儿就教!咱们这就去请经!”


    他们来到寺内的“法宝流通处”(类似经书流通处)。负责的是一位年约六旬的老和尚,法号似乎叫永信。听闻母子二人要请经,尤其是一位不识字的妇人想学念经,老和尚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赞许。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女施主向佛之心虔诚,老衲感佩。”永信和尚合十行礼,然后从经架上取下一本装帧朴素、字迹清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义理精深,然文字相对晓畅,且篇幅适中,适合初学诵读。每日持诵,可得清净智慧,消灾免难。”


    秦思齐接过经书,翻看了一下,对老和尚道:“多谢大师。家母虽不识字,然向佛之心甚诚。晚辈自当每日抽空,为家母讲解诵读。”


    永信和尚点点头,目光落在秦思齐身上。他见这少年气度沉稳,谈吐有礼却无一般香客的盲目敬畏,心中微动。他试探着问道:“小施主气度不凡,言谈间似有慧根。不知对佛法可有涉猎?对此番大疫,又有何感悟?”


    秦思齐本不欲多言,但看着眼前这位目光澄澈、并无一般僧人市侩之气的老和尚,心中积压已久的困惑与激愤,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他需要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来探讨这世间的苦难与担当。


    他看了一眼母亲,对永信和尚道:“大师见谅。晚辈对佛法粗浅涉猎,不敢妄言感悟。然心中确有诸多困惑,如鲠在喉。若大师不弃,晚辈斗胆想与大师清茶一杯,略作请教。不知寺中可有清净偏房,容家母稍事歇息?”


    永信和尚眼中精光一闪,他感受到这年轻人话语中的挑战与真诚求索之意,非但不恼,反而升起了浓厚的兴趣。他久居禅林,见惯香客愚诚,少有能论道者。眼前这青年,似乎不同。


    “阿弥陀佛,善缘难得。小施主既有心论道,老衲自当奉陪。偏房就在隔壁,请女施主随小沙弥前去歇息,茶水果点自会奉上。”永信和尚欣然应允,唤来一个小沙弥引刘氏去隔壁休息。


    刘氏有些担忧地看了看儿子,秦思齐温言安抚:“娘,您先去喝口热茶歇歇脚,儿子向大师请教些学问,很快就好。”


    永信和尚引着秦思齐来到一间雅致的禅室。室内陈设简单,一榻、一几、两个蒲团,壁上挂着一幅“禅”字,笔力遒劲。小沙弥奉上清茶,悄然退下。茶是寺中自采的野山茶,汤色碧绿,入口微涩回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