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3章 疫情起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知府衙门内,武昌知府周兆麟。案几上,摊着一份八百里加急公文,巡抚衙门的回复终于到了!打开信封逐句地读下去,紧锁的眉头先是松开,随即又拧得更紧。


    巡抚的手令写得明白:着武昌府即刻按《大封会典》历年洪水成例办理!首要便是“清理秽源,以防疫疠”!同时严令地方官绅,开仓平粜,安辑流民,分划区域,严防民变!疫情散开!


    周知府对外喊着:“来人!传府同知、通判、经历、照磨,还有卫所的陈千户!立刻到二堂议事!”


    府衙这台因洪水而瘫痪的机器,在巡抚严令的驱动下,重新开动起来。一道道盖着鲜红府印的告示刷上城墙根下,传递着令:


    “府衙饬令:凡江河水道所见人畜尸骸,着附近保甲、船户即刻打捞,运至乱葬岗深坑掩埋,撒以生石灰!每捞埋一具,赏糙米半升!知情不报、任其漂流者,枷号示众!”


    “即日起,于各灾民聚集点设粥厂数处,按丁口每日施粥一次!严禁哄抢,违者严惩!”


    “着令水性精熟者,于水流稍缓处下网捕鱼,所得之鱼,七成归公,三成自留,以补粮秣之不足!”


    “城外灾民,按籍贯、乡里重新编伍,划区安置!各保甲长严加管束,不得随意走动!凡有煽动滋事、妖言惑众者,立斩不饶!”


    命令下达,开始是零星试探性的行动。几个汉子,为了那半升糙米,强忍着巨大的恐惧和恶心,用自制的简陋钩杆,从浑浊的江边浅滩和护城河的死角里,费力地拖拽起尸体。


    运往城西那早已挖好的巨大深坑。生石灰被成袋地倾倒下去,覆盖其上,再覆上薄土。每一次倾倒石灰升腾起的白烟。


    江边,几条渔船在浊流中。渔网撒下,很快鱼堆满了一小船的鲫鱼和杂鱼。煮汤分食,在众多人面前,显得过于太少,不少人为此发生争执。


    最艰难的是灾民的编伍分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的百姓,如同惊弓之鸟,本能地抗拒着官府的驱赶和分隔。衙役和临时征召的民壮挥舞着水火棍,将人群分割成一个个稍小的方块。


    秩序的重建,每一步都伴随着混乱和血泪。但棍棒和衙役腰间明晃晃的腰刀,终究是暂时压服了混乱。一片片用草绳和木桩勉强圈出的安置区在城墙下形成。


    或许是母亲长江愤怒发泄完了,持续了近五天的暴雨停了。云并未完全散去,但缝隙中竟透下了久违的光。


    浑浊的长江水位,开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地下降。被淹没的田埂、道路、低矮的屋脊,如同沉船般,一点点从浑浊的水中重新显露出来,留下满目狼藉的淤泥、断木和垃圾。


    府衙的动作立刻变得积极起来。更多的告示贴出,这一次的语气似乎温和了些:


    “洪水已退,皇恩浩荡!着令城外灾民,即刻各归本乡本里!官府将于各主要路口设立赈济点,发放返乡口粮!速速回乡,清理家园,补种秋粮,以图自救!滞留府城者,不予赈济!”


    返乡口粮四个字,让众人兴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武昌城并非归宿,那片被洪水蹂躏过的故土,才是根之所系。


    生的希望,最终压过了对路途艰险的恐惧。如同来时一样,人群令完救济粮后,开始沿着刚刚显露出来的泥泞道路,向着各自家乡的方向走着。并非所有人都离开了府城,依旧有很多人偷偷留在府城。


    秦记酒楼二楼临街的窗户紧闭着,听着窗外传来的咳嗽声。


    起初是零星的咳嗽声,夹杂在嘈杂的人声中,并不起眼。但过了两天,这咳嗽声开始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秦思齐打开窗户,露出一丝缝隙!看到远处一个临时搭起的草棚下,几个人蜷缩在一起,身体剧烈地抽搐着咳嗽,脸憋得通红发紫。其中一个汉子咳着咳着,猛地弯下腰,“哇”地一声吐出一滩浑浊粘稠的秽物。旁边一个妇人慌忙去拍他的背,自已却也忍不住剧烈地干呕起来。


    秦思齐急切道:“茂才叔!酒楼,绝不能开门!一张桌子都不许摆出去!立刻关门落锁!”


    正在楼下指挥伙计清点东西的秦茂才吓了一跳,抬头看着侄子异常凝重的脸色:“思齐?这雨停了,水退了,灾民也走了大半,官府都让人回乡了,咱们这生意……”


    秦思齐让秦茂才上来,指着窗外:“走了大半?您看看外面!留下的还有多少?瘟疫已经起来了!就在城根下!那咳嗽声还有呕吐!您听听!这绝不是寻常风寒!一旦传开,城门挡不住!酒楼开门,人来人往,就是引火烧身!”


    秦茂才侧耳细听,令人心头发毛的咳嗽声清晰地传来。他脸色瞬间白了,经商多年,他深知疫字的可怕。“关门!快!把门板都给我上严实了!后门也闩死!快去!”他再无半分犹豫,额角瞬间渗出了冷汗。


    “光关门还不够!”秦思齐快步下楼,语速飞快,“娘!您针线好,家里还有干净的棉花和白棉布吗?越多越好!”


    秦母和王婶,正坐低声诵念着模糊不清的经文,为亲人祈福。闻声抬起头:“有倒是有一些,思齐你要做什么?”


    “做口罩!”秦思齐解释道:“用几层细密的棉布,中间夹上棉花,缝制起来,捂住口鼻!能挡住一些秽气病气!古书上说,时疫之气,多从口鼻而入!”


    “捂嘴?”秦茂才一愣,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已的脸,“这大热天的,闷着多难受……”


    秦思齐耐心回复着:“茂才叔!难受总比丢命强!…一旦染上瘟疫,九死一生!这口罩,就是一道保命的屏障!命只有一条!外就要带口罩。”


    秦母和王婶起身道:“这就去找布和棉花。”


    很快,针线、剪刀、干净的白棉布和一小包棉花被找了出来。秦思齐亲自示范,用毛笔在棉布上画出轮廓,要求至少三层布,中间均匀铺上薄薄一层棉花,四角缝上布带以便系紧。穿针引线,细细密密地缝制起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