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9章 好友近况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斋长落定,秦思齐在江汉学院的日子,进入了规律而充实的运转。


    每日卯时初刻,学子们先是运动跑步,而后高声诵读“四书”,或默默踱步沉思。


    六艺选修之事,也由新任斋长李楚枫着手统计。这日午后讲学结束,李楚枫立于讲席旁,身姿挺拔,气度从容。他手持一份名册,声音清朗地宣布:“诸生,六艺选修之期已至。琴、棋、书、画、射、御,择其一二精进,乃我辈修身养性、通晓礼乐之道所必须。有意向者,可至我处登记。”


    一时间,书斋内议论纷纷。正如赵明远所料,选择最多的,毫无意外是琴与书。琴乃君子之器,抚琴弄操是高雅身份的象征;书则是立身之本,一手好字关乎门面。


    秦思齐在名册上写下笛与画。赵明远凑过来一看,咧嘴一笑,在埙和书后面打了个勾。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思齐兄,真选笛?”一个略带讶异的声音响起。秦思齐抬头,是李辰阁。


    秦思齐坦然点头:“嗯,笛声清越,便于携带,亦可抒怀。”


    李辰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多言,赵明远则拍了拍秦思齐的肩膀,低声道:“放心,有我在,定不让你在张夫子面前丢人。”


    斋长李楚枫收齐名册,略一翻看,目光在秦思齐的笛字上短暂停留一下后,将名册恭敬地呈给了周教习。


    府学的讲学安排亦有其章法。每月初一、十五,会延请致仕的武昌府老进士来讲学。这位老翰林姓陈,讲起经义典故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尤其对《春秋》微言大义见解独到。


    每逢他讲学之日,书斋总是座无虚席,连窗外廊下都挤满了旁听的学子。秦思齐每次都凝神静听,感觉视野被大大拓宽,对“破题立骨”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陈老翰林讲学时,李楚枫总是坐在前排最显眼的位置,提问、应答皆显露出良好的家学渊源,引得陈老频频颔首。


    每月初十,二十,三十则是固定的特长课。琴艺由一位据说曾在宫廷乐坊待过的张夫子教导;书法则由府学里以铁画银钩著称的吴教谕负责;至于笛,只有秦思齐和另外两个边缘学子选了,教授乐器的张夫子看到名册时,眉头就拧成了疙瘩。


    在正式面对那位据说脾气火爆、耳朵挑剔的张夫子之前,赵明远成了秦思齐的笛艺启蒙恩师。每日下学后,在小院练习。


    起初的日子,依旧是“魔音”不断。秦思齐的腮帮子常常酸痛,指尖也因用力按压音孔而微微发红。赵明远则化身最严格的听众兼最毒舌的评论家:


    “停!气又冲了!思齐,你是要吹笛还是要给灶膛鼓风?”


    “哎哟喂,这音跑的,从武昌府跑到襄阳府去了!”


    “指孔!指腹按实!漏气声比笛声还大!”


    秦思齐被他说得面红耳赤,却也咬牙坚持。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白天研读经义时那份专注,此刻完全转移到了这支小小的竹笛上。他反复练习赵明远教的缓送长息之法,控制着气息的力度与平稳。一遍遍调整口型,感受唇与吹孔接触的微妙角度。如何让下一个音更准、更稳。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那刺耳的“杀猪声”和“破风箱”声少了。虽然吹出的曲调依旧简单、生涩,甚至常常中断,但至少单个的音节开始变得清晰、稳定,有了笛子应有的清越雏形。


    他能磕磕绊绊地吹出《小开门》的前几个音了。当第一个连贯的、勉强成调的短句从笛孔中流淌出来时,连赵明远都惊讶地挑了挑眉,随即用力拍了他后背一下:“好家伙!有门儿了!我就说你行!”


    秦思齐长长舒了口气,抹了把额头的汗。为了感谢赵明远这段时日“耳膜受损”的付出,这日休沐,秦思齐拉着赵明远,来到了一个巷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小吃摊。摊主是个姓孙的老汉,支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几张简陋的矮桌条凳摆在墙根下。


    “孙伯,两碗莲藕排骨汤,再来两块三鲜豆皮!”赵明远熟稔地喊道,显然已是常客。


    “好嘞!赵小相公稍等!”孙伯手脚麻利端来。


    赵明远迫不及待吸溜了一大口汤,满足地眯起眼:“香!还是孙伯这口地道!”


    “明远,”秦思齐放下筷子,问道好友近况:“今年过年文焕和静之两个都没有回来,不知道他俩最近怎样。”


    提到旧日同窗,赵明远咀嚼的动作也慢了下来。他咽下口中的食物,从怀里那出拿出文焕托人捎来的信。说道:“思齐你是算命的吗?刚刚到的信,小厮刚刚在你付钱是拿来的。”


    秦思齐打开信,看完后,给赵明远说道:“文焕没过。他说江南题目偏难,自已临场又有些紧张,发挥得不好。放榜那日,他在榜下站了许久,看着那些上榜的名字,心里…不是滋味。”


    秦思齐顿了顿,模仿着信中的语气,“‘名落孙山,愧对父母师长,更无颜见父母。他这个年,就不回武昌了,留东林书院里闭门苦读,明年定要雪此耻!”


    秦思齐眼前仿佛浮现出李文焕在寒风中伫立于榜前,落寞又倔强的样子。他能体会那份失落与不甘。院试,是无数读书人迈向功名的第一道真正门槛,多少人倒在其下。只能感慨好友遭遇,无法安慰其心。


    秦思齐又问起另一位好友林静之。赵明远拿出信笺,递给秦思齐,你自已看吧。祖母入冬后一直病着,时好时坏,他放心不下,要留在床前侍奉汤药,今年不回武昌府,与父母相见。


    秦思齐展开信纸。林静之的字迹清秀飘逸,却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思。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母病情的忧虑、不能归乡的歉疚以及对友人的挂念。秦思齐仿佛能看到林静之在昏暗的油灯下,守着病榻上的祖母,一边小心侍奉,一边提笔写信的模样。那份沉甸甸的孝心与无奈,透过纸背传来。


    看完信,两人一时都沉默了。碗里的美食似乎也失去了些许滋味。小吃摊的烟火气依旧喧嚣,邻桌几个脚夫模样的汉子在高声谈笑,更衬得他们这一角的安静。


    “唉,”赵明远重重叹了口气,打破了沉默,“文焕落榜独留异乡,静之给祖母侍疾。”


    秦思齐缓缓开口:“文焕心志未堕,静之孝心可嘉。他们都在做自已该做、必须做之事。这便很好。”


    “是啊,”赵明远咀嚼着秦思齐的话,心中的烦闷似乎也消散了些,“文焕那小子,憋着股劲儿呢,下次定能成!静之的孝心,老天爷也会感动的。咱们两就好好学咱们两的,等他们回来!”


    秦思齐点点头,拿起筷子,将碗里剩下的面慢慢吃完。


    回到清冷的小院,秦母已点上了灯。秦思齐拿出那支湘妃竹笛,走到院中。老桂树的叶子在寒风中沙沙作响。他摆好姿势,这一次,气息送出,不再是刺耳的噪音,也不是跌跌撞撞的麻雀。几个简单的音符连贯地流淌出来,是《小开门》的片段,虽仍显生涩,音色也略显单薄,却清越、稳定,带着初学者的认真,在寂静的夜里传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