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8章 初试笛音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两人刚进院门,赵明远便声音洪亮,带着十二分的亲昵和夸张:“伯母!明远又来叨扰您啦!大半年没吃着您做的家常菜,可把我肚里的馋虫都饿瘦啦!梦里都惦记着您坐的菜!”


    他本就生得圆润喜气,此刻更是挤眉弄眼,嘴巴甜得像抹了上好的槐花蜜。


    正在灶间忙碌的秦母闻声探出头来。看到赵明远那副馋样儿和夸张的表情,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心花怒放,眼角的细纹都舒展开了:“哎哟,是明远来了!快进来快进来!瞧你这孩子,还是这么会哄人开心!大半年不见,倒是愈发富态了!” 她本就喜欢赵明远活泼开朗的性子,此刻更是被他哄得眉开眼笑。


    “伯母,我这叫心宽体胖,都是托您的福,想着您做的饭菜才长肉的!”赵明远笑嘻嘻地凑到灶边,探头探脑。


    秦母被哄得满心欢喜,拿出珍贵的精米煮饭。此刻被赵明远一捧,再想到儿子秦思齐也难得有好友来访,心思便活络起来。她解下围裙,擦了擦手,对秦思齐道:“齐儿,你陪明远坐会儿,娘去街上买点东西,很快回来。”


    秦思齐看着母亲被赵明远逗得喜笑颜开的样子,又看看好友那挤眉弄眼的得意劲儿,无奈地笑了笑,眼中却满是暖意:“娘,您慢点。”


    秦母风风火火地出门,直奔巷口的市集。不一会儿便提回来一条活蹦乱跳的武昌鱼,一块油亮喷香的腊肉。“今儿高兴,给你们做顿好的!明远,尝尝这‘油香’,刚出锅的!”秦思齐准备伸手接,没想到母亲将点心塞给赵明远。


    秦思齐独自懵圈凌乱,赵明远塞过一个油香,更像主家人一样。


    秦思齐拆开粗纸包,赵明远接过来,神情变得认真。他用拇指和食指熟练地量了量音孔的间距,点点头:“嗯,孔距还算匀称。” 又捻起一张薄如蝉翼的淡黄色苇膜笛膜,对着灯光看了看透光度。


    “我帮你贴。这膜得松紧适中,太紧音色发干发尖,太松则发虚发闷。得让它像蜻蜓的翅膀,能自然颤动,音色才润。”赵明远俨然一副行家模样。


    他变戏法似的从怀里摸出个拇指大小的青花小瓷瓶,拔开软木塞,倒出一点粘稠透亮的阿胶,用指尖细细匀开。精准地覆盖在笛子中段的膜孔上,用指尖蘸着阿胶,极其轻柔地按压边缘,动作流畅而专注。贴好后,他凑近吹孔,轻轻吹了口气,只见那层薄薄的苇膜微微颤动着,果然如同蜻蜓点水时振动的翅膀。


    “喏,好了。试试?”赵明远眼中带着鼓励,将笛子递回。


    秦思齐接过这支寄托着“实在”选择的乐器,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着赵明远在回廊里的讲解。他摆好姿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拇指稳稳托住笛身中段,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弯曲,指腹尽量严实地按住了对应的音孔。他调整了一下略显僵硬的口型,嘴唇微收,然后,鼓足丹田之气,猛地向吹孔灌去——


    “呜——嘎!!!”


    一声又尖又破、如同被踩了尾巴的野猫在深夜里发出的凄厉尖叫,毫无预兆地撕裂了小院的宁静!那声音极具穿透力,震得桌上的油灯火苗剧烈摇晃,窗纸也簌簌作响!


    “哎呀!”厨房里传来秦母一声惊叫,紧接着是“哐当”一声脆响,怕是切菜的刀都吓得掉地上了。


    赵明远正端着粗瓷茶杯喝水,这突如其来的“魔音贯耳”,惊得他浑身一哆嗦,一口水呛在喉咙里,剧烈地咳嗽起来,脸都憋红了。他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死死捂住耳朵,五官痛苦地皱成一团,声音都变了调:“我的亲娘哎!思齐!你这是在吹笛还是在杀猪啊?!气!气要匀!要悠长!像叹气一样,别跟鼓风箱似的往里使劲灌啊!”


    秦思齐自已也吓了一大跳,脸颊瞬间涨得通红,耳朵根都热了。他握着笛子,看着赵明远那狼狈痛苦的样子和厨房里传来的动静,尴尬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定了定神,看着那小小的吹孔,再次将笛子凑到唇边,这次吸取教训,努力控制着气息的力度,试图让它平稳悠长。


    “咿——呃——呼——嗒……”


    声音稍微连贯了些,不再像刚才那般刺耳欲裂,却依旧干涩扭曲,如同一个破旧的老风箱在苟延残喘,忽而拔高如同裂帛,忽而低沉如同呜咽,断断续续,完全不成腔调。指腹按孔处总感觉有丝丝缕缕的气息漏出,发出恼人的“嗤嗤”声。吹了不到半盏茶功夫,腮帮子就酸胀得难受,额角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那支原本质朴清雅、颇具风骨的湘妃竹笛,在他手中仿佛变成了一件难以驯服的顽铁,固执地发出各种古怪的噪音。


    赵明远好不容易止住咳嗽,揉着发疼的耳朵和胸口,看着秦思齐那副全神贯注、眉头紧锁、嘴唇抿成一条倔强的直线、鼻尖上沾着点晶莹汗珠的笨拙模样,再联想到他白天在讲堂上引经据典、剖析义理时那份沉稳自信、甚至隐隐让周教习都为之侧目的风采……


    这巨大的反差,非但没有让赵明远感到丝毫失望或轻视。原来,这个能学习处事的天才,并非无所不能。原来,他也有如此力所不及、窘迫狼狈的一面。也会被一支小小的竹笛弄得满头大汗、手足无措,像个初学步的稚童,笨拙得可爱。


    这吹得“鬼哭狼嚎”的笛声,终于再也忍不住的赵明远,“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随即笑声越来越大,捂着肚子,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快出来了。


    “停!停一下!我的秦大才子!”赵明远笑得喘不过气,指着秦思齐,“哎哟!不行了,肚子疼…你这笛声,简直能退千军万马!周亚夫细柳营若得你助阵,何须甲胄?单凭这笛声,保管让匈奴人以为汉军请来了九幽魔神,吓得屁滚尿流!”


    秦思齐被他说得又是尴尬又是好笑,放下笛子,无奈地看着笑得毫无形象的赵明远:“你还笑!快说,到底哪里不对?”


    赵明远好不容易止住笑,擦着眼角,凑上前来,神情认真了些:“好了好了,不笑了。你这架势,劲儿都用在脸上了。你看,这样……”拿回秦思齐的笛子。他没有吹复杂的音,只是轻轻一送气,一个清亮圆润、如同山涧清泉叮咚落石的“宫”音便飘了出来,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纯净悦耳,与刚才的噪音判若云泥。


    秦思齐看着那支在自已手中桀骜不驯的笛子,在赵明远唇下竟如此温顺,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眼睛不由得亮闪闪的,充满了惊奇和渴望。他接过笛子,眼神更加专注,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再次尝试。这一次,他努力模仿赵明远那轻柔的送气方式。


    “呜……咿……呃……”


    声音果然没那么刺耳了,虽然依旧干涩,跑调跑到不知哪里去,像一只羽翼未丰、跌跌撞撞刚学飞的麻雀,扑棱棱地四处乱撞,找不到方向,但至少不再是“魔音”。这微小的进步让秦思齐精神一振。


    此时,秦母端着热腾腾的饭菜走了进来。


    “来来来,吃饭了!饿坏了吧?”秦母笑容满面地招呼,“明远,快尝尝这腊肉,今年新熏的,味道正!还有这鱼,新鲜着呢!思齐,别鼓捣那笛子了,先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学!” 她显然也听到了刚才那阵“热闹”,但看着儿子难得如此投入地做一件事(虽然结果惨烈),眼中满是慈爱和包容。


    “伯母,您这手艺真是绝了!光闻着味儿我就得吃三大碗!”赵明远早已食指大动,毫不客气地坐下,夹起一块油亮的腊肉塞进嘴里,满足地眯起了眼,“嗯!香!肥而不腻,咸香适中,有嚼劲!比‘酒楼’的大厨也不差!”


    秦母被夸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多吃点!管够!”她又夹了一大块鱼腹肉放到赵明远碗里,又给秦思齐也夹了,“齐儿,你也多吃点,瞧你瘦的。”


    饭桌上气氛温馨融洽。赵明远妙语连珠,讲着书院里的趣事,逗得秦母笑声不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