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2章 楚水(龙羽呀)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船犁开江水,顺流而下。船舱内弥漫着湿冷的潮气。刘氏裹着棉袄,靠坐在角落的草铺上,脸色依旧有些苍白,紧闭着眼,眉头微蹙。虽已不是初次乘船,但这舱内浑浊的空气,依旧让她难以适应,大部分时间都昏昏沉沉。


    秦思齐坐在母亲身边,手里捧着一卷书,目光却久久无法聚焦在字句上。耳畔回响的,是临行前村口风雪中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秦宝儿抱着车轮那倔强的眼神,是孩子们抽噎着比划名字的小手,是狗剩塞过来的那枚粗糙木马驹的触感……


    这些画面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他心头,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那枚小小的木马驹硌在胸口,带着一丝慰藉。


    舱外,甲板上传来一阵抑扬顿挫的吟诗声,穿透了江风的呼啸和水浪的拍击。


    《赴武昌府求学途中有寄》


    干帆劈浪送行舟,万橹摇开楚江秋。


    此去云程谁作岸,炊烟立尽古渡头。


    引来几声叫好与附和。


    秦思齐心中微动。这诗句,气象开阔,却又隐含羁旅之思,尤其是末句“炊烟立尽古渡头”,平白如话,却勾勒出送别之人久久凝望的身影,与他在村口回望时所见何其相似!一股知音之感油然而生。


    他轻轻起身掀开厚重的舱帘,一股凛冽的江风立刻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激得他打了个寒噤。


    甲板前方,几位身着儒衫的年轻士子正凭栏远眺。为首一人约莫二十出头,身材颀长,面容清俊,眉宇间带着读书人的矜持与意气,方才吟诗的正是他。旁边两人年纪相仿,一个微胖,笑容和气;一个略显清瘦,眼神沉静。


    秦思齐整了整衣冠,上前几步,对着那为首之人拱手一揖,朗声道:“方才听兄台吟诵‘炊烟立尽古渡头’之句,情真意切,动人心魄,不知是何人佳作?冒昧请教。”


    那清俊士子闻声回头,见秦思齐虽衣着朴素,但气度沉静,举止有礼,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回礼笑道:“谬赞了。在下龙羽,字振之。方才不过是行舟途中,见江阔云低,古渡渐远,心有所感,胡诌几句罢了,当不得佳作。”他语气谦逊,但眉梢眼角自有才子的傲气。


    “原来是龙兄即兴之作,更是难得!‘万橹摇开楚江秋’,劈波斩浪之气势,‘云程谁作岸’之迷茫,结以人间烟火之守望,浑然天成,足见功底。”秦思齐由衷赞道。


    龙羽眼中笑意更浓,显然对秦思齐精准的品评很是受用。旁边微胖的士子插话道:“龙兄乃我嘉鱼县有名的才子,此番正是与我等一同前往武昌府,入两湖书院进学!秦兄也是去求学的?”他语气热络,带着对龙羽的推崇。


    “武昌两湖书院?长沙,武昌湖广文脉聚集之地,名儒荟萃。我乃是江汉书院的生员。幸会诸位!”他连忙再次拱手。


    “哦?江汉书院!”龙羽也露出惊喜之色,“在下龙羽,这位是陈允陈兄,这位是周砚秀周兄。”他指着微胖和清瘦的同伴介绍道。


    当下几人便倚着船舷,迎着猎猎江风,谈论起江汉,两湖书院的盛名、山长的学识、学院学风,又交流了些经义文章的心得。龙羽才思敏捷,言谈间旁征博引,气度不凡;陈允圆融通达,善于调和;周砚秀言语不多,但每每开口,皆能切中要害,见解独到。


    秦思齐与他们交谈,只觉眼界为之一开。这些来自周边县城的学子,都有自已的眼界见识。然而,秦思齐谈及学问根本,也令龙羽等人暗暗称奇。


    “秦兄见解,常于细微处见真章,非闭门造车者可比。”周砚秀难得地赞了一句。


    寒风愈发凛冽,吹得人衣衫鼓荡,透骨生寒。秦思齐便向龙羽三人告罪:“江风甚寒。他日武昌府再叙,定当向诸位兄台多多请教!”


    “请便!”龙羽等人拱手相送。秦思齐裹紧了衣衫,快步返回船舱。身后,龙羽等人依旧在指点江山,吟诗之声复起,融入了浩荡的江风与水声之中。


    武昌府码头,依旧是熟悉的喧嚣鼎沸。秦思齐小心地搀扶着母亲下船。


    秦明文紧随其后,拎着简单的行李。秦茂山和秦大安也活动着坐得僵硬的腿脚。熟轻熟路的向着酒楼走去。


    秦明文看见秦茂才激动地喊了声“爹!”。


    秦思齐连忙上前见礼:“茂才叔!”


    “一路辛苦!一路辛苦!”秦茂才热情地拍着秦思齐的肩膀,又仔细看了看儿子秦明文,眼中满是欣慰,“好!都平安到了就好!”他转向刘氏,恭敬行礼:“,茂山,大安,弟妹一路受累了!你们先休息一下!我让人安排一些吃食。”


    席间,秦茂才谈笑风生,问着弟弟族里近况。


    而后几人回到小院,推开那扇熟悉的院门,小院内的景象让秦思齐和母亲都微微一怔。


    院中被清扫得干干净净,窗棂、门楣纤尘不染。一切都井井有条,甚至比他们离开时更显整洁清雅。


    “茂才叔定是常来打扫照看。真是有心了。”秦思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刘氏也连连点头,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寒气刺骨。秦思齐便与秦茂才,秦茂山,秦大安一道,踏着晨霜,前往江汉书院。


    缴纳今年的束脩。


    司计的声音不高,带着公事公办的冷淡。“姓名?籍贯?何处进学?”


    秦思齐躬身回答“”“学生秦思齐,武昌府恩施县生员,原江汉书院,新入秀才班。”


    司计眼皮都没抬,提笔记下:“秀才班,一年束脩,纹银十八两。”


    秦茂山连忙从贴身的褡裢里,取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码放着散银。司计示意旁边的小吏将银子放在铜秤上。


    小秤砣移动,秤杆高高翘起。“足纹十八两。”管干唱道。司计这才提笔,在一本厚厚的册子上仔细登记,然后取出一块小巧的竹制腰牌,用朱笔写上“秦思齐”三字和“丙字斋”字样,递给秦思齐:“收好。正月十八晨时开课。逾期不至,按院规处置。”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