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材质上乘,碑面打磨得光滑如镜,上面以遒劲的楷书,铁画银钩般镌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便是蒲娇娇倡议立下的功德碑。
碑文开头,简述了黎城县遭遇百年不遇雪灾的危急,而后,便是长长的名录,某乡某甲,捐粮几何;某商某户,献银几何;某善堂某人,施粥几何。
每一笔捐赠,无论多寡,都被清晰地记录在案,碑文末尾,则是江县令亲笔撰写的铭文,字字恳切,表达了对所有伸出援手之人的感激,以及对黎城县百姓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赞颂。
功德碑一立,立刻引来了无数百姓围观。
“快看,快看!那是我爹的名字!”一个半大小子兴奋地指着碑上的某个名字,对着身旁的妇人喊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
那妇人眼眶微红,伸手轻轻抚摸着碑上自家男人的名字,声音带着哽咽:“你爹他……总算是做了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何止是你家,我家也捐了三斗糙米,你看,也刻上去了!”旁边一个汉子粗声大气地说道,脸上却笑开了花,仿佛那碑上刻的不是名字,而是金子。
“这功德碑立得好啊!往后咱们黎城县的人,谁家做了好事,都能有个念想!”
“可不是嘛!江县令真是个好官,体恤咱们百姓,不像有些当官的,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
议论声此起彼伏,百姓们望着那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脸上都是激动的神色。
一开始,县衙本来是只想着给大户人家捐赠粮食,但是不少小商户知道这件事情,也动了心思。
谁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不少人就主动到县衙。
因为这件事情,江县令还专门将蒲娇娇请过去,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蒲娇娇当时还笑着说,“我觉得有人愿意捐赠,就应该接受。”
“只要将他们捐赠的东西全部记录在案,就算是只捐赠一斗米那又如何?难道不是大人治下的地方都是有仁义之心吗?”
江乐章恍然大悟,之前是他想的狭隘了,以为只要接受大户人家的捐赠即可,还没想到居然还能从这上面做文章。
而且因为小商户和普通人家的加入,导致原本已经捐赠过的大户,又追加了一笔,生怕自己捐的少了,被那些小门小户的人比过去。
雪灾无情,人有情,这块功德碑,不仅记录了善举,更凝聚了人心,让经历过灾祸的黎城县百姓,在寒冬中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力量。
不少人看到自家或亲友的名字,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只觉得这份荣耀,比任何赏赐都来得珍贵。
就像是蒲娇娇说的,这无疑是一件很有凝聚力的事情。
更别说还将江县令的声望刷到了顶峰。
就在功德碑的事迹在黎城县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对江县令的称颂达到顶峰之时,东都郡的救济粮,才姗姗来迟。
几辆盖着油布的粮车,在几名官差的押送下,缓缓驶入县衙。
为首的官差见了江乐章,皮笑肉不笑地拱了拱手:“江大人,郡守大人体恤黎城县灾情,特命我等押送一批救济粮前来,还请江大人查收。”
江乐章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他略一点头,吩咐一旁的崔明达:“崔师爷,你带人清点一下,登记造册。”
崔明达应声而去,不多时便回来禀报,粮车上的粮食数量,与公文上所列,倒是分毫不差,只是这数量,对于整个黎城县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
江乐章听了,脸上依旧没什么波澜,他对那几名东都郡来的官差温和地说道:“有劳诸位一路辛苦,本官已备下薄酒,为诸位接风洗尘。”
那为首的官差连忙摆手:“不敢不敢,我等还需尽快赶回郡城复命,就不叨扰江大人了。”
他们此行前来,本就有些心虚,见江乐章态度如此,反倒有些摸不着头脑。
江乐章也不强留,客客气气地将人送出了县衙。
待人走后,崔明达忍不住叹了口气:“大人,这东都郡送来的粮食,也太少了些。若是指望他们,咱们黎城县这次,不知要饿死多少百姓。”
江乐章负手立于堂前,望着庭院中尚未完全消融的积雪,淡淡道:“聊胜于无罢了。好在蒲娘子的法子得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心中很是清楚的,这批粮食,不过是东都郡为了堵悠悠众口,做做样子罢了。
此刻,远在东都郡的郡守府内,周郡守正焦躁不安地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他肥胖的身体使得每一步都显得有些沉重,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
“人呢?派去黎城县的人,怎么还没回来?”他对着门外厉声问道。
一名下人慌忙进来禀报:“启禀郡守大人,派去黎城县的衙役,已经回来了,正在门外候着。”
“快!让他进来!”周郡守急切地一挥手。
很快,一个风尘仆仆的衙役被带了进来,正是之前去黎城县为首的那个衙役。
他一进门,便跪地叩首:“小的参见郡守大人。”
“不必多礼!”周郡守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黎城县那边情况如何?本官让你打探的事情,可都清楚了?”
衙役连忙回话:“回大人,小人仔细打探过了。黎城县东城门外,确实立了一块功德碑,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捐粮捐银的百姓和商户的名字,还有具体的数目。
小的还听说,这功德碑是那江县令提议立的,整个黎城县的百姓,对此都是赞不绝口,都说江县令是百年难得的好官。”
周郡守的眉头拧得更紧了,他追问道:“那粮食呢?黎城县如今缺粮吗?粮价如何?”
衙役答道:“回大人,小的特意去粮铺看过,黎城县的粮铺都是正常开门售粮,粮价也与往日无异,并未出现高价粮的情况。
街头巷尾,百姓们虽然也提及雪灾,但并无多少愁苦之色,反而对那江县令感恩戴德。
从小的观察来看,黎城县……似乎并不缺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