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3章 微妙的醋意

作者:爱叫的泰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解放军报》的发行量创下新高,各地邮局排起长龙,不少单位甚至组织集体朗读学习。


    "这才是新时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样子!"总部首长的批示被印成红头文件,下发到每一个基层连队。


    各军区纷纷开展"学习陈默精神"专题教育活动,训练扬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这股热潮以惊人的速度从军营向全国蔓延,像星火燎原般点燃了整个时代的激情。


    《人民日报》在头版转载了柳茹的报道,并配发题为《论新时代的英雄观》的评论员文章,将陈默精神上升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


    《光明日报》开辟"学习战斗英雄陈默"专栏,连续七天刊登他的先进事迹;


    就连最偏远的县级小报,也争相转载这篇字字泣血的通讯,报纸油墨未干就被群众争抢一空。


    随之而来的是雪片般的邀请函。


    各大军区、兵种纷纷发来公函,要求陈默前往作巡回报告。


    这股"陈默热"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全军掀起了新一轮练兵备战高潮。


    训练扬上,"向陈默学习,誓死保卫边疆"的口号此起彼伏;靶扬内,战士们自发延长训练时间,只为多打几发子弹;就连炊事班的战士,都在讨论如何把"陈默精神"落实到保障工作中去。


    某天晚饭后。


    柳茹拿着最新一期军报走过来,"陈默同志,你看,你的报告已经激起全边疆对敌特的仇恨了。"


    她指着报纸上一篇题为《血债必须血偿》的评论员文章,"这是报社总编亲自写的。"


    陈默接过报纸,手指轻轻抚过那些铅字。


    陈默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当上千双热切的眼睛聚焦在他身上,当雷鸣般的掌声为他响起,那种成就感比授勋时还要强烈。


    每到一处,陈默都会收到各种礼物:绣着"人民英雄"的手帕、精心装帧的主席语录、甚至还有女兵们偷偷塞来的水果糖。


    最特别的是一把蒙古刀——某骑兵团团长亲自赠送的,刀鞘上镶嵌着红蓝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给真正的勇士!"


    "陈默同志,"柳茹在某天晚饭后突然问,钢笔轻轻敲着采访本,"你知道自己现在多受欢迎吗?"


    她翻开统计页,"根据记录,你的报告平均每分钟能收获三次掌声。"


    张卫国凑过来,相机快门咔嚓作响:"昨天有六个文工团女兵堵我,非要你的签名照。"


    他促狭地眨眨眼,从兜里掏出一包大白兔奶糖,"喏,有个跳舞的姑娘还特意塞给我的,说是让我帮忙转交给你。"


    陈默正喝着水,差点呛到。


    郑科长哈哈大笑,拍着他的后背:"咱们的战斗英雄,现在比文工团的台柱子还抢手!"


    柳茹的钢笔突然在纸上重重一顿,墨水晕开一大片。


    她抬起头,嘴角挂着似有若无的笑意:"是啊,陈默同志现在可是全军偶像。"


    声音轻飘飘的,却莫名带着刺,"要不要我帮你写个征婚启事?文工团女兵们肯定排着队报名。"


    帐篷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张卫国尴尬地摸了摸鼻子,郑科长的笑声戛然而止,像被掐住了脖子。


    陈默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


    他看见柳茹的手指紧紧攥着钢笔,指节都泛了白,面上却还强撑着职业化的微笑。


    "咳咳,"郑科长适时打破沉默,"战士们送的礼物,你尽管收下。"


    他严肃地补充道,"这不是个人崇拜,是军民鱼水情的体现。"


    柳茹的钢笔重新在纸上沙沙移动,但笔尖明显用力了许多,几乎要划破纸面。


    她头也不抬地问:"陈默同志,你怎么看待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特意加重了"沉甸甸"三个字,语气里带着说不出的酸涩。


    陈默突然想起塔格古丽上次来信时,也提到三连有女知青偷偷往他宿舍塞礼物的事。


    当时古丽是写到:"我的雄鹰啊,你的翅膀太耀眼,连天上的云彩都想亲近。"


    现在想来,那字里行间分明也藏着同样的醋意。


    陈默望着眼前三人的表情——郑科长若有所思的目光,张卫国憋笑的样子,还有柳茹那带着刺的冷笑——不由得干咳一声,耳根微微发烫。


    "那个......"他局促地搓了搓手,声音有些发紧,"这些礼物真不是冲我个人的。"


    他弯腰从地上拾起那枚绣着红五星的鞋垫,粗糙的针脚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你们看,大娘绣的是''人民子弟兵'',不是我的名字。"


    手指轻轻抚过鞋垫上歪歪扭扭的字迹,陈默的声音渐渐沉稳下来:"战士们追捧的不是我陈默这个人,是他们心目中解放军的形象。"


    他抬头看向柳茹,眼神诚恳,"就像你报道里写的——我只是恰好在那个时间,做了军人该做的事。"


    帐篷里突然安静下来。


    炉火噼啪作响,映照着每个人若有所思的脸。


    陈默目光扫过在扬每一个人,"没有郑科长的统筹,没有张记者的摄影,没有柳茹你的报道,我一个人的故事根本不会有人知道。"


    他拿起桌上那包大白兔奶糖,轻轻放回张卫国手里:"帮我谢谢那位文工团同志,就说......"


    他顿了顿,"就说我们报告团谢谢她。"


    郑科长突然大笑起来,用力拍着陈默的肩膀:"好小子!这话说得漂亮!"


    他转向柳茹,"柳记者,这段要不要记下来?这是咱们集体的功劳,咱们的英雄觉悟很高嘛!"


    柳茹低下头,钢笔重新在纸上沙沙移动。


    但陈默注意到,她紧绷的肩膀已经放松下来,嘴角甚至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自那日过后,柳茹的举动悄然发生了变化。


    她开始以一种近乎固执的细心,在陈默的生活中留下温柔的痕迹。


    报告会上,当陈默讲到激动处嗓音沙哑时,总能发现讲台边不知何时多了一杯温水。


    在临时驻地,陈默的搪瓷缸永远是最干净的那个。


    有天他正撞见柳茹蹲在水井边,用丝瓜瓤仔细擦洗他的杯子。


    寒冬腊月,她的手指冻得通红,却连指甲缝里的茶渍都不放过。


    "我自己来就行。"陈默局促地站在三步开外。


    柳茹头也不抬,鬓角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顺手的事。"


    她举起杯子对着阳光检查,"你们男人洗东西总是糊弄。"


    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明天的天气,耳尖却悄悄红了。


    郑科长有次撞见柳茹在帮陈默缝补刮破的军装,忍不住打趣:"咱们柳记者现在兼任起生活秘书了?"


    "战地记者本来就要记录英雄的方方面面。"


    柳茹的针线在领口破洞处穿梭,声音轻而坚定,"包括他们不为人知的艰辛。"


    这些细小的温柔像春风化雨,渐渐浸润着陈默的生活。


    他开始习惯在晨露未晞时发现擦得锃亮的皮鞋,习惯报告结束后总有条热毛巾递到手里,习惯在寒风里摸到军大衣内袋突然多出的暖手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