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0章 (上)曲靖富源寻矿化多样痕,施工队推土破遗迹

作者:遂心随笔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云南曲靖富源的初夏,寒武纪龙王庙组遗址的缓坡被雨水浇得湿润,5.1亿年前的灰白色灰岩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将寒武纪晚期“生态优化期”的关键痕迹——“生物矿化多样性遗迹”,藏进“灰岩与页岩的互层夹层”中。林晚站在“龙王庙组3号矿化区”的临时围挡旁,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比禄劝生态位痕更细腻的灵气——没有分层生态的清晰界限,却带着“矿化形态各异”的精致感:有的灵气带着“螺旋壳”的缠绕感,有的带着“双壳”的对称感,还有的带着“锥壳”的尖锐感,像是远古浅海里,不同壳生物展示“防御装备”时,留在岩层里的“矿化博览会”,数亿年未散。


    “根据禄劝生态位痕的‘稳定优化’线索和富源龙王庙组勘探报告,3号矿化区的‘寒武纪晚期灰岩-页岩互层’中,藏着‘生物矿化多样性遗迹群’。”顾倾城展开一张塑封的《富源龙王庙组岩性分布图》,指尖在互层的“灰白色灰岩夹层”处点了点,“这些遗迹包括三类典型矿化生物:一是‘螺旋壳生物’(如腹足类祖先,壳呈螺旋状,用于躲避底栖捕食者),二是‘双壳生物’(如腕足类早期形态,两瓣壳对称,靠闭壳防御),三是‘锥壳生物’(如软舌螺,壳呈锥形,垂直埋栖避敌),三者的壳结构差异能证明5.1亿年前,生物已从‘单一矿化’向‘多样矿化’演化,是寒武纪生态‘优化升级’的核心标志。2025年钻探时,曾在夹层边缘找到过锥壳碎片,但完整遗迹群藏在‘灰岩的微晶裂隙’中——灰白色灰岩遇外力易崩解,且一支‘乡村公路施工队’盯上了这里,他们想推平缓坡修通村路,昨天已经在矿化区北侧推了片路基,20米长的互层被掀翻,至少8处矿化痕迹被压碎,再推下去,微晶裂隙会坍塌,遗迹群会随碎石埋进路基,连矿化多样性的证据都留不下。”


    龙王庙组考古队的贺教授,穿着耐磨工装裤,手里拿着一块螺旋壳复制品(树脂翻模),神色焦灼:“施工队的工头叫‘老路’,说‘修路是为了村民方便,遗址又不能当路走’,昨天我们拿着矿化报告解释,他却嫌‘字多看不懂’——现在推土机还在往矿化区中心推,铲斗已经碰到含双壳痕迹的灰岩夹层,再推5米,就能挖到螺旋壳所在的核心裂隙!”


    贺教授指着路基旁的碎灰岩:“你看这些带壳痕的碎石,上面还能看到半截双壳的对称边缘,要是被埋进路基,我们连‘寒武纪生物怎么靠矿化适应环境’的关键证据都没了——这比任何一条乡村公路的短期便利都珍贵!”


    林晚走进围挡,蹲在灰岩-页岩互层旁,指尖轻轻触碰湿润的灰岩表面,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蓝色光晕。她清晰感应到微晶裂隙中,不同矿化生物的灵气像“多样的宝石”:螺旋壳的灵气呈螺旋状缠绕,双壳的灵气呈对称片状,锥壳的灵气呈锥形直立,三者嵌在灰岩中——而推土机的铲斗正对着双壳生物所在的夹层,司机已经踩下油门,铲斗缓缓抬起,即将落下。


    “绝不能让他们继续推土!”林晚站起身,擦去手上的泥渍,“顾倾城,你立刻联系当地交通局和文物局,出示龙王庙组矿化遗迹的科研价值报告,申请‘路基改道评估’;贺教授,你帮我准备‘灰岩加固剂’——含硅酸钾的糊状溶液,能填充微晶裂隙、防止崩解;我留在矿化区,用聚灵玉佩定位各矿化生物的准确位置,同时用灵气在灰岩表面形成‘缓冲层’,减缓推土机的冲击。”


    顾倾城立刻拿着报告去拨打电话,初夏的雨声里带着急切;贺教授则从考古车的储物箱里搬出加固剂,分给队员们用注浆机注入微晶裂隙。林晚走到矿化区中心,掌心贴着灰岩,聚灵玉佩的“精致感”灵气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遗迹的细节:螺旋壳的纹路像细密的弹簧,双壳的边缘像对称的月牙,锥壳的尖端像细小的针尖,共同组成“矿化多样性”的生动画面。


    没过多久,交通局的评估组和文物局的执法人员赶到,当场要求施工队暂停推土。老路看着复制品里的螺旋壳,又看了看灰岩上的壳痕,终于挠头:“没想到这石头里藏着‘这么多花样的壳子’,我们马上停活,等改道路线定了再施工!”


    喜欢剑狱符途请大家收藏:()剑狱符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