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用微型金刚石钻沿灰岩的微晶裂隙缓慢打孔——随着钻杆转动,一股带着淡褐色的岩芯被取出,岩芯中清晰可见三类矿化生物的痕迹:螺旋壳的螺旋结构完整,每一圈壳壁的厚度均匀(证明矿化过程稳定);双壳的两瓣对称贴合,壳面的生长线细密(反映生物缓慢生长,适应稳定环境);锥壳的锥形直立,壳底有细小的固着痕(说明靠埋栖躲避捕食);更关键的是,三类壳的内壁都检测到“钙含量异常”(经现场X射线荧光仪检测,钙含量比同期正常壳高15%),是“矿化过度”的早期信号。“是完整的矿化多样性遗迹群!”贺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5.1亿年前,寒武纪生物的矿化已经‘百花齐放’——不同生物根据生存环境,演化出螺旋、双壳、锥形等不同壳结构,这是生态优化的‘巅峰表现’!但钙含量异常也说明,当时的海洋环境可能在发生变化,生物靠‘过度矿化’才能生存,这是‘生态危机的早期预警’!”
林晚凑到岩芯旁,聚灵玉佩贴在岩芯上,灵气与矿化痕迹的“精致感”产生共振——她的左眼闪过连贯的演化画面:禄劝的多生态位生物进入龙王庙组后,为应对海洋环境变化(如钙浓度上升),开始优化矿化策略:底栖生物演化出螺旋壳减少受力,浅海生物演化出双壳增强防御,埋栖生物演化出锥壳方便固定;但过度矿化也让生物负担加重,比如螺旋壳生物的运动速度变慢,双壳生物的繁殖效率降低,为后续寒武纪晚期的“小型灭绝事件”埋下隐患;而这些矿化痕迹,就是生物“努力适应环境”的最后记录……“这是‘寒武纪生态的巅峰与隐忧’!”林晚轻声说,“矿化多样性是生态优化的‘巅峰’,证明生物能灵活调整生存策略;但过度矿化是‘隐忧’,说明环境已经开始超出生物的适应极限——就像一个人靠过度透支体力维持状态,看似强大,实则暗藏危机。”
顾倾城看着岩芯里的三类壳痕,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演化’是一路向前的,现在才知道,它也有‘巅峰后的转折’。5.1亿年前的这些生物,不知道自己的‘矿化努力’只是暂时应对,也不知道环境会继续恶化——但正是这些‘努力的痕迹’,让我们能读懂寒武纪生态的‘盛与衰’,为理解现在的地球环境提供借鉴。”
贺教授将岩芯小心翼翼地放进定制的“防氧化标本盒”(内铺无菌滤纸,充氮气保护),解释道:“这组矿化遗迹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它填补了‘寒武纪晚期生态演化’的空白。之前我们只知道寒武纪有大爆发和优化期,却不清楚优化期如何过渡到晚期危机,现在这些‘矿化过度’的痕迹,直接证明环境变化早有预警,生物的适应也有极限,让整个寒武纪演化链更完整!”
当天傍晚,寻珍团队将矿化遗迹样本送往国家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进行壳结构分析与环境变化关联研究。贺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5.1亿年前寒武纪龙王庙组遗址,存有生物矿化多样性遗迹,是寒武纪生态巅峰与危机预警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富源龙王庙组遗址,缓坡的灰岩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从“精致感”慢慢沉淀为“厚重感”,像是吸收了寒武纪生态盛与衰的复杂情绪。顾倾城递过来一杯冰镇的薄荷水:“现在我们算是把寒武纪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脉络全串起来了吧?从爆发、优化到巅峰预警,终于能完整看懂寒武纪的生态故事了。”
林晚接过薄荷水,看着杯壁上的水珠,轻轻点头:“算是串起来了,但故事还没结束——贺教授说,在富源的上覆地层‘毛庄组’,可能藏着‘寒武纪晚期小型灭绝事件的直接证据’,能看到哪些生物熬过了危机,哪些永远消失了。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从35亿年前的有机物质,到5.1亿年前的矿化遗迹,已经摸清了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盛到忧’的第一段完整演化史——这不仅是寻珍,更是在读懂地球生命的‘第一本日记’。”
车子朝着曲靖市区的方向疾驰,初夏的晚霞将天空染成粉紫色,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生命的演化从不是一条直线,有爆发的热烈,有优化的从容,也有巅峰后的隐忧;但每一段痕迹,都是生命“努力活下去”的证明。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还将继续——向着寒武纪晚期的危机,向着更晚地质时代的生命故事,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地球生命的“日记”,还有更多篇章,等着被翻开。
喜欢剑狱符途请大家收藏:()剑狱符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