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用“薄层剥离刀”(刀头薄如纸片)沿页岩的微薄层理轻轻划开——随着刀片移动,一层近乎透明的页岩薄片缓缓掀起,上面的多生态位印痕赫然显现:底栖的多刺三叶虫体长约3厘米,胸节上的尖刺清晰可数,足肢痕迹还留在页岩表面(证明其活动轨迹);浮游的水母状生物伞径约2厘米,边缘的6条触手痕迹向外展开,伞面中心有细小的消化腔印痕;穴居的管栖蠕虫通道直径约1厘米,通道内壁的体节印痕像细密的环纹,通道口还留着藻类残留(证明蠕虫以藻类为食);三者间的藻类残留呈网状分布,分别与三叶虫足肢、水母触手、蠕虫通道口接触,形成“生产者-消费者”的资源关联。“是完整的多生态位集群!”郑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5.2亿年前,寒武纪生态已经从‘爆发期的杂乱’走向‘优化期的有序’——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不争夺资源还能相互依存,比如藻类养活底栖、浮游、穴居生物,生物死亡后又为藻类提供养分,这是‘生态系统稳定循环’的最早证据!”
林晚凑到薄片前,聚灵玉佩贴在薄片旁,灵气与不同生态位的“分层活力”产生共振——她的左眼闪过连贯的演化画面:澄江期的奇虾捕食推动生物演化,三叶虫长出尖刺防御,水母演化出浮游能力躲避捕食,蠕虫钻进地下形成穴居;藻类随生物需求扩大分布,成为连接不同生态位的“资源核心”;这些变化让寒武纪生态从“靠捕食制衡”变成“靠生态位分化稳定”,为后续数亿年的生物演化打下“稳定基础”——比如后来的奥陶纪三叶虫、志留纪鱼类,都是在这个“优化框架”上发展而来……“这是‘寒武纪生态的稳定密码’!”林晚轻声说,“大爆发是‘搭好框架’,生态优化是‘填满细节’——就像盖房子,爆发期建好墙体,优化期装好门窗、铺好管道,让房子真正能住人,寒武纪生态也是这样,从‘能运转’变成‘能稳定运转’!”
顾倾城看着薄片上的生态位关联,感慨道:“以前总觉得‘生态稳定’是件自然的事,现在才知道,它是生命花了千万年优化出来的。5.2亿年前的这些物种,像是在‘试错’中找到最适合的生存方式,不抢不夺,各得其所——我们现在的地球生态,其实还在延续这种‘生态位分化’的逻辑。”
郑教授将页岩薄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定制的“恒温恒湿标本柜”(温度18℃、湿度50%,充惰性气体),解释道:“这组生态位集群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寒武纪大爆发不是昙花一现’。很多人以为爆发后生物会大量灭绝,但我们的发现说明,生物通过生态位分化实现了‘稳定延续’,为后续古生代的‘生物繁盛’埋下伏笔!”
当天傍晚,寻珍团队将多生态位集群标本送往国家古生物演化研究中心,用于构建“寒武纪生态优化模型”。郑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5.2亿年前寒武纪沧浪铺组遗址,存有多生态位生物集群印痕,是寒武纪生态系统从爆发走向稳定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禄劝沧浪铺组遗址,页岩坡的苔藓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从“分层活力”慢慢沉淀为“平和稳定”,像是吸收了寒武纪生态的有序与平衡。顾倾城递过来一杯温热的酸角汁:“现在我们算是把寒武纪从爆发到稳定的脉络全理清了吧?从启动、高潮到优化,生态系统终于走上了稳定的路。”
林晚接过酸角汁,看着杯中晃动的液体,轻轻点头:“算是理清了,但寻珍之路还有新方向——郑教授说,在禄劝的上覆地层‘龙王庙组’,可能藏着‘寒武纪晚期生物灭绝前的预警痕迹’,能看到生态系统如何应对危机。不过更让人期待的是,我们已经能从35亿年前的有机物质,一直连到5.2亿年前的生态稳定,这条演化链,终于能完整讲述‘生命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故事了。”
车子朝着昆明市区的方向疾驰,暮春的夕阳将天空染成橙红色,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生命的演化从不是一路坦途,从原始细胞的挣扎,到寒武纪的爆发与优化,每一步都是“适应与突破”的结果。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还将继续——向着更晚的地质时代,向着那些藏着生命应对危机、延续文明的线索,坚定地走下去。因为生命演化的故事,永远有新的篇章,等着被翻开。
喜欢剑狱符途请大家收藏:()剑狱符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