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用竹制镊子小心夹起一片湿润的页岩薄片——薄片在灯光下近乎透明,随着镊子轻轻移动,一道淡褐色的带刺印痕渐渐显现:15厘米长的附肢主干清晰,两侧的刺状结构均匀排列,每根刺的尖端都保留着细微的磨损痕(疑似捕捉猎物时造成);薄片下方的另一层页岩上,嵌着一块三叶虫外壳印痕,外壳边缘有一道不规则缺口,缺口的弧度与奇虾附肢刺的形态完全吻合,缺口处还能检测到“几丁质分解残留物”(与奇虾口器分泌物成分匹配)。“是完整的捕食组合痕迹!”陈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5.3亿年前,奇虾就是寒武纪海洋的‘顶级猎手’——用带刺附肢抓住三叶虫,再用口器咬碎外壳取食,这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寒武纪捕食行为证据’!没有这一环节,寒武纪的生态系统就是‘缺了顶端的拼图’,算不上真正完整!”
林晚凑到薄片前,聚灵玉佩贴在镊子旁,灵气与捕食痕迹的“威慑感”产生强烈共振——她的左眼闪过连贯的演化画面:梅树村阶的多门类生物进入澄江期后,一部分软躯体生物演化出巨型体型与捕食结构(奇虾),成为生态顶端;三叶虫等带壳生物则靠矿化外壳防御,形成“捕食者-防御者”的制衡关系;这种互动推动生物不断优化:奇虾的附肢刺更锋利,三叶虫的外壳更厚重,进而带动更多物种演化(如为躲避奇虾而演化出快速运动能力的小型软躯体生物),最终让寒武纪生态系统从“简单关联”变成“复杂制衡”的完整网络……“这是‘寒武纪生态的最后一块拼图’!”林晚轻声说,“之前的共生、多门类萌芽,只是生态的‘基础框架’,而顶级捕食者的出现,才让框架有了‘动态平衡’——就像一个社会有了监管者,才能形成有序的运转体系,寒武纪生态也是如此!”
顾倾城看着薄片上的捕食痕迹,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奇虾是‘遥远的古生物’,现在才知道,它是寒武纪生态的‘关键调节器’。没有奇虾的捕食压力,三叶虫可能不会演化出这么多样的外壳形态,其他生物也不会有动力提升生存能力——正是这种‘捕食-防御’的博弈,才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多样性’真正落地。”
陈教授将页岩薄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定制的玻璃标本盒(内铺保湿海绵,充惰性气体),解释道:“这组捕食痕迹还有个更重要的全球意义——之前国际上发现的奇虾痕迹多是单独的附肢或口器,从未有‘附肢+猎物咬痕’的同层组合,我们的发现填补了‘寒武纪捕食行为研究’的空白,直接证明奇虾的捕食模式与生态角色,让澄江生物群的‘生态完整性’成为全球标杆!”
当天傍晚,寻珍团队将捕食组合标本送往国际古生物学会(IPS),用于修订“寒武纪生态系统演化模型”。陈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5.3亿年前寒武纪澄江生物群核心区,存有奇虾捕食组合痕迹,是寒武纪生态系统完整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海口镇澄江生物群遗址,页岩坡的雨雾在车窗外渐渐散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从“威慑感”慢慢沉淀为“厚重感”,像是吸收了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完整脉络。顾倾城递过来一杯热姜茶:“现在我们算是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从启动到高潮’全摸清了吧?从多门类萌芽到顶级捕食者,完整的生态链终于闭环了。”
林晚接过热姜茶,看着杯中晃动的姜丝,轻轻点头:“算是闭环了,但寻珍之路还没结束——陈教授说,在澄江生物群的上覆地层‘马龙组’,可能藏着‘寒武纪大爆发后的生物演化微调痕迹’,能看到哪些物种适应了环境、哪些被淘汰。不过现在,我们终于能完整讲述‘地球生命如何在寒武纪完成华丽绽放’的故事了。”
车子朝着昆明的方向疾驰,早春的夕阳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从原始细胞到多细胞生物、从组织分化到器官系统、从单一物种到完整生态的“数十亿年演化总爆发”。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还将继续向着更晚的地质时代延伸——因为生命演化的故事,永远有新的细节等着被发现,永远有新的感动等着被见证。就像此刻杯中温热的姜茶,既是当下的温暖,也是远古生命演化智慧的延续。
喜欢剑狱符途请大家收藏:()剑狱符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