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4章 隋唐风云之韦庄

作者: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 年),京兆府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的韦家宅院里,传来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这家人是关中望族韦氏的旁支,虽不复早年显赫,却仍保留着书香门第的底蕴 —— 婴儿的祖父韦应物,曾是中唐有名的诗人,写下过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的千古名句。野史里说,韦庄出生那天,院里的一株老海棠突然开出了双瓣的红花,家里的老仆啧啧称奇,说 “这孩子定有文曲星护体,将来能续写韦家的诗名”。


    韦庄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诗才。三岁时,母亲教他念韦应物的诗,他听两遍就能完整背诵;五岁时,就能对着院里的花草随口吟出 “庭花沾露重,檐柳带烟轻” 的句子;十岁那年,父亲带他去拜访当地的文人,他当场写下一首《咏月》诗,其中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一句,让在场的文人都惊叹 “此子日后必成诗坛名家”。可韦家当时已家道中落,父亲只是个小官,俸禄微薄,家里常常入不敷出。为了让韦庄能安心读书,母亲把自己的首饰当了,换钱给他买笔墨纸砚;父亲则每天下班后,亲自教他读《诗经》《楚辞》,希望他将来能通过科举重振家声。


    韦庄也没辜负父母的期望,日夜苦读,不到二十岁,就把经史子集读了个遍,诗名也在京兆府一带传开了。可他的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 年),韦庄第一次参加科举,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写下的文章立论新颖,诗句清丽,自认为定能高中。可放榜那天,榜单上却没有他的名字。他不甘心,找到主考官询问,主考官却敷衍道 “你的文章虽好,却少了些‘庙堂气’,还需再历练几年”。韦庄心里清楚,这不过是托词 —— 当时的科举考场,早已被权贵子弟垄断,像他这样没背景的寒门子弟,即便有才,也难有出头之日。


    从那以后,韦庄开始了漫长的 “应考生涯”。他一次次走进考场,又一次次失望而归。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四处漫游,靠给人写碑文、题诗赚取生活费。唐僖宗乾符二年(875 年),韦庄漫游到江南,在苏州遇到了温庭筠。温庭筠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也是个科举失意的文人,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论时事。野史里说,有一次两人在苏州的寒山寺饮酒,温庭筠借着酒劲,对韦庄说 “你的诗比我好,可你太老实,不懂钻营,若想中举,得找些门路”。韦庄却摇头说 “我宁可一辈子考不上,也不愿用旁门左道获取功名”。温庭筠听了,叹了口气说 “你这性子,怕是要在科场熬到白头了”。


    果然,韦庄这一考,就考了二十多年。期间,他经历了黄巢起义的战乱 ——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长安,韦庄当时正在长安准备科举,只好跟着逃难的百姓一起逃出城,一路上吃尽了苦头。野史里记载,他曾在洛阳城外的破庙里躲了三天,靠吃树皮、喝雪水度日;还曾在逃往江南的路上,被起义军抓住,幸好他会写诗,给起义军的将领写了一首赞美 “天补平均” 的诗,才被放了出来。这段逃难经历,让韦庄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也为他后来创作《秦妇吟》埋下了伏笔。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 年),韦庄在江南安定下来,开始整理自己逃难时的见闻,创作长诗《秦妇吟》。这首诗长达两千三百多字,讲述了一个长安女子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故事,其中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长安被起义军攻克后的惨状,读来让人落泪。野史里说,韦庄写完《秦妇吟》后,先拿给江南的文人看,文人看了都赞不绝口,纷纷传抄;后来这首诗传到长安,连唐僖宗都听说了,让人把诗抄来读,读后也感慨 “韦庄此诗,道出了乱世之苦啊”。《秦妇吟》很快传遍天下,韦庄也因此获得了 “秦妇吟秀才” 的称号,诗名更盛。


    可科举的大门,仍未向韦庄敞开。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 年),已经六十五岁的韦庄,才终于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校书郎。这一年,他已经满头白发,走路都有些蹒跚,同僚们见了,都忍不住感叹 “韦校书郎真是毅力过人,六十多岁还能中举”。韦庄却很淡然,他说 “我考科举,不是为了当官,只是想证明自己的才华,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虽然中了进士,可韦庄的仕途并不顺利。当时的唐朝,早已四分五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政混乱。韦庄在朝廷里当了几年小官,始终得不到重用,还因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臣朱温,被外放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司户参军。在虢州,韦庄虽然官职低微,却仍心系百姓 —— 他减免百姓的赋税,兴修水利,还创办学校,教百姓的孩子读书。当地百姓都很感激他,称他为 “韦青天”。野史里说,有一次虢州遭遇旱灾,韦庄亲自带着百姓去山上找水源,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粮食分给受灾的百姓。百姓们感动得跪倒在地,说 “韦大人真是父母官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唐昭宗天复元年(901 年),西川节度使王建派人邀请韦庄入蜀,担任自己的掌书记。王建是个有野心的人,想在蜀地建立自己的势力,他早就听说韦庄有才,便想请他来辅佐自己。韦庄当时已经七十二岁,厌倦了朝廷的纷争,便答应了王建的邀请,前往成都。在成都,韦庄深受王建的信任,王建对他言听计从 —— 韦庄建议王建 “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王建便下令减免蜀地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韦庄建议王建 “招揽人才,整顿吏治”,王建便派人四处寻访贤才,严惩贪官污吏。在韦庄的辅佐下,蜀地渐渐安定下来,百姓们安居乐业,成为了晚唐乱世中的一片 “乐土”。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 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唐朝灭亡。王建得知后,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任命韦庄为宰相。韦庄虽然年事已高,却仍尽心尽力辅佐王建 —— 他制定了前蜀的法律制度,规范官员的行为;他重视文化教育,派人整理典籍,修建学校;他还与周边的政权交好,避免战争,让蜀地保持了稳定。野史里说,王建曾想效仿朱温,大肆屠杀唐朝的宗室,韦庄极力劝阻,说 “宗室无罪,杀之会失民心”,王建听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韦庄在担任宰相期间,仍不忘写诗。他的诗风变得更加沉郁,多反映乱世中的百姓疾苦和自己的人生感慨,其中《菩萨蛮》组词中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他还整理了自己的诗作,编成《浣花集》,收录了自己多年来的诗作三百多首。这部诗集后来成为了晚唐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蜀武成三年(910 年),韦庄病逝,享年八十二岁。王建得知后,悲痛欲绝,下令追赠韦庄为司空,还亲自为他题写墓碑,称他为 “开国元勋,一代诗宗”。蜀地的百姓们也纷纷为他哀悼,有的百姓还自发为他修建祠堂,每逢清明,都有人去祭拜。


    韦庄的一生,历经了晚唐的战乱与动荡,他科举失意二十多年,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才华的追求;他身处乱世,却始终心系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百姓谋福祉;他是个诗人,用诗句记录下乱世的苦难与希望,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野史里对他的评价极高,称他为 “晚唐诗魂”,说他 “以诗明志,以文济世,是文人中的楷模”。直到今天,人们仍在诵读他的诗句,缅怀这位在乱世中坚守初心的文人宰相。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