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3章 隋唐风云之朱温

作者: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年)深秋,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的寒风卷着枯叶,刮过村东头那间摇摇欲坠的破草屋。夜里三更时分,屋内突然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紧接着,邻居们竟看到朱家屋顶腾起一团淡淡的红光,像蒙着层薄纱的火焰,映得周围的树木都泛着暖光。有人惊呼 “着火了”,提着水桶、扛着木梯往朱家跑,可到了门口才发现,草屋好好的,只有婴儿的哭声不断从屋里传出来 —— 这哭声格外有力,不似寻常新生儿那般微弱,反倒像小兽嘶吼,透着股蛮横的劲儿。


    这孩子便是朱温。第二天,村里的算命先生 “活神仙” 被请来看相,他捏着朱温的小手,眯眼端详了半晌,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和下巴,突然脸色一变,压低声音对朱温母亲王氏说:“这孩子眉骨高耸,眼神带煞,又逢红光降世,是‘赤帝降世’的征兆。只是此‘赤帝’非彼‘赤帝’,不是救民于水火的汉高祖,而是搅乱天下的枭雄啊!将来要么权倾朝野,要么身首异处,您可得多留点心。” 王氏听了,心里又怕又慌,连忙塞给活神仙一吊铜钱,求他 “别往外说”。可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没过几天,全村人都知道朱家生了个 “会引红光的怪胎”。


    朱家本是穷苦农户,朱温的父亲朱诚是个落魄秀才,靠在村里教几个孩子读书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可朱温三岁那年,朱诚突然得了急病,没钱医治,没几天就咽了气。家里没了顶梁柱,王氏只好带着朱温、朱存、朱全昱三个儿子,去邻村地主刘崇家做佣人。刘崇是个刻薄人,见王氏带着三个半大孩子,本不想收留,可架不住王氏再三哀求,又看三个孩子里,朱温长得最壮实,能当个小劳力,才勉强答应下来,条件是 “管饭不管钱,做错事还要罚”。


    在刘崇家的日子里,朱温打小就显露出 “混不吝” 的本性。每天清晨,其他佣人都早早起来喂猪、挑水、扫地,唯独朱温躲在柴房里睡懒觉,刘崇发现了就骂,可他要么装没听见,要么嘴硬反驳 “活儿哪能干完,歇会儿再干也不迟”。到了晌午,他又抢着去厨房盛饭,每次都盛满满一大碗,还专挑碗里的肉吃,其他佣人有意见,他就瞪着眼说 “我力气大,吃得多才有力气干活”,可真到了干活的时候,他又磨磨蹭蹭,要么把镰刀藏起来说 “丢了”,要么把水桶摔在地上说 “太重了提不动”。


    不过,朱温也有个 “怪癖”—— 喜欢拿着一根木棍,在院子里模仿将军指挥士兵。他把村里的小孩叫来,分成两拨,一拨当 “唐军”,一拨当 “叛军”,自己站在土坡上,挥舞着木棍喊 “冲啊”“杀啊”,指挥得有模有样。有一次,他把刘崇家的鸡赶到一起,说 “这是敌军的粮草,我们要把它缴获”,结果把鸡吓得四处乱飞,还踩坏了刘崇种的菜。刘崇气得拿起扫帚就打,朱温抱着头就跑,躲到刘崇母亲的屋里。刘老太太是个心软人,见朱温哭得可怜,又想起活神仙说的 “枭雄命”,便护着他对刘崇说:“这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你别跟他一般见识。再说,他眼神里有股狠劲,将来定不是凡人,你现在打坏了他,将来可就后悔了。”


    刘老太太不仅护着朱温,还常偷偷给他留吃的。有一次,刘崇家杀猪,老太太特意藏了一块五花肉,晚上偷偷塞给朱温,说 “快吃吧,补补身子”。朱温接过肉,狼吞虎咽吃了一半,剩下的却偷偷揣在怀里,跑去分给村里几个穷苦孩子。老太太知道后,更觉得这孩子 “有义气,不像一般的泼皮”。可朱温的调皮捣蛋并没收敛,十三岁那年,他竟偷偷把刘崇家的耕牛牵走了 —— 那是刘崇家最值钱的东西,用来耕地、拉车,是全家的指望。朱温把牛赶到村外的树林里,杀了牛,分给村里的穷邻居吃,自己只留了一小块牛肉。


    刘崇发现耕牛丢了,急得团团转,四处打听,才知道是朱温干的。他气得浑身发抖,找了根粗木棍,就要打死朱温。王氏跪在地上求情,老太太也拦着,可刘崇这次铁了心,说 “这混小子再不教训,将来就要翻天了”。就在这时,村里的老秀才说话了:“刘老爷,朱温这孩子虽然调皮,可他把牛肉分给穷人,说明他心里有百姓。再说,一头牛没了可以再买,要是真把他打死了,万一他真是个有出息的,你可就造孽了。” 刘崇听了,才勉强放下木棍,把朱温赶出了家门,说 “再也不许你踏进我家大门”。


    被赶出刘崇家后,朱温跟着母亲去了萧县,靠王氏给人缝补浆洗度日。可朱温还是改不了好吃懒做的毛病,每天要么在街头闲逛,要么跟一群混混打架斗殴。王氏劝他 “找个正经活干”,他却满不在乎地说 “那些活太累,还赚不了几个钱,没意思”。就这样混到二十多岁,朱温长得人高马大,身高八尺,膀大腰圆,双手能举起百斤重的石头,可还是一事无成,成了村里人眼里 “没出息的泼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年),黄河流域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地里的庄稼被蝗虫啃得一干二净,百姓们吃树皮、草根,甚至出现了 “人相食” 的惨状。就在这时,黄巢率领起义军路过砀山,队伍浩浩荡荡,士兵们都头裹红巾,手持武器,喊着 “天补平均” 的口号,走到哪里都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朱温在街头看到起义军,又听说跟着黄巢有饭吃,还能当官,心里动了念头。他拉着二哥朱存说:“二哥,我们跟着黄巢干吧!在家里饿死也是死,跟着起义军说不定还能闯出一番名堂!” 朱存本就是个胆大的人,听朱温这么说,当即答应下来。


    兄弟俩辞别母亲,背着简单的行李,追上了起义军的队伍。黄巢见他们身材魁梧,看着有几分力气,便把他们编入了普通士兵的队伍。可刚参军没几天,朱存就在攻打郓州的战斗中战死了 —— 当时唐军从侧面偷袭,朱存为了掩护战友,被唐军的长矛刺穿了胸膛。朱温在战场上看到二哥的尸体,虽然心里难过,可眼泪没掉几滴,反而暗自庆幸:“二哥死了,没人跟我抢功劳了,我正好可以好好往上爬。”


    在起义军里,朱温凭着一股狠劲,很快就崭露头角。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把大刀,见人就砍,像不要命一样。有一次,起义军攻打亳州,亳州城高墙厚,唐军防守严密,起义军攻了三天都没攻下来。黄巢急得团团转,朱温却主动请战,说 “给我十几个兄弟,我能打开城门”。当天夜里,朱温带着十五个亲信,趁着夜色,顺着城墙外的老槐树爬了上去。城墙上的唐军正打着瞌睡,朱温等人突然发难,手起刀落,杀了十几个唐军士兵,然后打开城门,放起义军进城。亳州就这样被攻克了。


    黄巢得知后,亲自召见朱温。他见朱温身材魁梧,脸上带着战场上的血迹,说话却干脆利落,不卑不亢,心里很是喜欢。他拍着朱温的肩膀说:“你是个勇士,以后跟着我干,我不会亏待你。” 当即任命朱温为 “队正”,还把自己骑了三年的旧战马赏给了他。这匹马虽然毛色暗沉,却很健壮,跑起来又快又稳。朱温感动得跪地磕头,说 “愿为黄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可心里却在盘算:“队正太小了,我要当更大的官,要掌更大的权。”


    从那以后,朱温更加卖力地打仗,不仅冲锋在前,还懂得动脑子。有一次,起义军在攻打沂州时,遇到唐军的顽强抵抗,粮草也快断绝了。朱温向黄巢建议:“我们可以假装撤退,引诱唐军出城追击,然后在必经之路设下埋伏,一举歼灭唐军。” 黄巢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把唐军引入了埋伏圈,大获全胜。经此一役,黄巢更看重朱温,把他提拔为 “都虞候”,让他统领五千士兵。


    朱温知道,光靠打仗还不够,还得讨好黄巢身边的人。黄巢的亲信孟楷,是起义军的 “左仆射”,掌管着粮草和兵器,权力很大。朱温便经常给孟楷送金银财宝,有时是从唐军那里缴获的玉佩,有时是从民间搜刮的绸缎,甚至还把自己抢来的一个美女送给了孟楷。孟楷收了好处,便常在黄巢面前夸朱温 “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孟楷的推荐下,朱温的职位越来越高,从都虞候升到了 “同州防御使”—— 同州是长安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黄巢把这么关键的地方交给朱温,可见对他的信任。


    可朱温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见黄巢虽然攻克了长安,当了皇帝,却面临着唐军的反扑 ——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率领沙陀骑兵,忠武军节度使周岌率领步兵,都在逼近长安,起义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朱温心里渐渐有了二心:“跟着黄巢,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唐军打败,不如趁早投靠唐朝,还能当个大官。”


    野史中说,朱温私下里派自己的亲信蒋玄晖去联络唐朝的忠武军节度使周岌。蒋玄晖带着十箱金银财宝,还有朱温亲笔写的信,连夜赶到周岌的大营。信里说:“我朱温本是唐朝百姓,只因天下大乱,才被迫投靠黄巢。如今黄巢残暴不仁,百姓受苦,我心里很是不忍。若朝廷肯接纳我,我愿率军归顺,为朝廷平定叛乱,只求能为国家效力,不求荣华富贵。” 周岌见朱温势力不小,手下有几万士兵,又控制着同州,若是能归顺唐朝,对平定起义军大有好处,便把这事上报给了唐僖宗。


    唐僖宗当时正在成都避难,听说朱温愿意归顺,大喜过望,当即下旨:任命朱温为 “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 “全忠”,希望他能 “全心全意为唐朝效力,平定黄巢叛乱”。还派宦官带着圣旨和赏赐的绸缎、珠宝,去同州安抚朱温。朱温接到圣旨那天,特意穿上唐朝的官服,在同州的城门楼上举行了 “归顺仪式”,还让士兵们换上唐军的服装,喊着 “效忠大唐” 的口号。百姓们见朱温投靠了唐朝,有的高兴,有的担心 —— 高兴的是不用再受起义军的骚扰,担心的是朱温会不会像之前一样残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朱温投降唐朝后,当天就率领同州的士兵,反过来攻打起义军。他深知起义军的部署和弱点,很快就攻克了起义军控制的几个县城,斩杀了几千起义军士兵。黄巢得知后,气得大骂 “朱温叛徒,忘恩负义”,派孟楷率领三万大军讨伐朱温。可朱温早有准备,他一边向周岌求援,一边在孟楷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孟楷以为朱温还是当年那个跟在自己身后的小喽啰,没把他放在眼里,率军贸然前进,结果中了埋伏,三万大军死伤大半,孟楷也被朱温的士兵活捉。


    朱温亲自审问孟楷,孟楷瞪着他说:“我当初真是瞎了眼,才会推荐你,你这个叛徒,不得好死!” 朱温冷笑一声:“识时务者为俊杰,黄巢大势已去,你若肯归顺唐朝,我还能饶你一命。” 孟楷宁死不屈,朱温便下令把他斩首示众,还把他的头颅送到成都,献给唐僖宗。唐僖宗见了,更加信任朱温,又把他提拔为 “宣武军节度使”,让他镇守汴州(今河南开封)。


    汴州是中原地区的重镇,交通便利,粮草充足。朱温到了汴州后,更是把 “墙头草” 的本色发挥到了极致。他知道唐僖宗信任宦官田令孜,便经常派人给田令孜送美女和珠宝 —— 有一次,他听说田令孜喜欢听曲,便在汴州找了十个会弹琵琶的美女,连夜送到成都,还附上一封信,说 “小小薄礼,望田公公笑纳”。田令孜收了好处,便常在唐僖宗面前说朱温的好话,把他夸成 “平定叛乱的功臣”。


    他知道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势力强大,手下的沙陀骑兵战斗力强悍,便主动上门拜访。李克用当时刚打败黄巢的起义军,驻扎在汴州城外。朱温亲自出城迎接,把李克用请到汴州城内的节度使府,摆了三天三夜的宴席招待他。宴席上,朱温不停地给李克用敬酒,还说 “李将军英勇善战,是天下少有的英雄,我朱温佩服得五体投地,愿认李将军为‘大哥’,以后跟着李将军混”。李克用见朱温说得诚恳,又觉得他是个可用之才,便答应了。可他没想到,朱温心里打的是另一副算盘 —— 他想趁机拉拢李克用,若是拉拢不成,就除掉他。


    宴席的第三天夜里,李克用喝得酩酊大醉,被手下扶回房间休息。朱温见时机成熟,便让人关闭城门,放火烧了李克用的住处。大火很快就蔓延开来,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李克用的手下见火势太大,连忙叫醒李克用,保护着他从城墙上跳下来,骑着马逃了出去。李克用虽然逃了命,却烧伤了胳膊,手下的十几个亲信也被烧死了。从此,朱温与李克用成了死对头,两人打了一辈子仗,直到朱温去世,都没能分出胜负。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 年),黄巢起义失败,在泰山狼虎谷自杀身亡。可唐朝的统治并没有因此稳定下来,反而更加腐朽 —— 唐僖宗沉迷于游戏和酒色,不理朝政;宦官田令孜专权跋扈,随意任命官员;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互相攻打,争夺地盘。朱温见时机成熟,便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先是吞并了附近的感化军节度使时溥的地盘 —— 时溥曾是朱温的盟友,后来因为争夺徐州,两人反目成仇。朱温率军攻打徐州,打了两年多,终于攻克徐州,杀了时溥,吞并了他的军队和地盘。


    接着,他又把矛头指向了天平军节度使朱瑄。朱瑄是朱温的同乡,曾在朱温攻打黄巢时帮过他。可朱温见朱瑄的地盘富庶,便找了个借口,说 “朱瑄偷偷招降我的士兵”,率军攻打天平军。朱瑄虽然奋力抵抗,可终究不是朱温的对手,最后兵败被杀,地盘也被朱温吞并。短短几年时间,朱温就控制了河南、山东、安徽一带的大部分地区,手下有几十万士兵,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藩镇。


    唐僖宗去世后,唐昭宗即位。唐昭宗是个有抱负的皇帝,想收回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先是下令削弱宦官的权力,然后又试图调动朱温的军队,去攻打其他藩镇。可朱温根本不把唐昭宗放在眼里,他不仅拒绝调动军队,还率军逼近长安,威胁唐昭宗。唐昭宗无奈,只好封朱温为 “梁王”,还把自己的女儿普宁公主嫁给了朱温的儿子朱友贞,想通过联姻来拉拢他。可朱温并不满足,他心里想的,是推翻唐朝,自己当皇帝。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 年),宦官韩全诲等人害怕唐昭宗削弱自己的权力,便带着唐昭宗逃往凤翔(今陕西凤翔),投靠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李茂贞是个野心勃勃的人,想把唐昭宗控制在自己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朱温得知后,当即率领大军包围了凤翔,声称 “要救出皇帝,清除宦官”。凤翔城被围了一年多,城里的粮草断绝,百姓们饿死了很多,连李茂贞的士兵都开始吃树皮、草根。李茂贞见大势已去,只好把唐昭宗交还给朱温,还杀了韩全诲等宦官,向朱温求和。


    朱温把唐昭宗带回长安后,并没有让他重掌朝政,反而把他当成了傀儡。他先是杀了所有的宦官,彻底清除了宦官势力,然后又把长安的宫殿拆了 —— 他说 “长安离我的地盘太远,不方便控制皇帝”,要把唐昭宗迁到洛阳。士兵们把宫殿的木材拆下来,用船沿着黄河运往洛阳,长安的百姓见了,纷纷落泪,说 “大唐要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唐昭宗天佑元年(904 年),唐昭宗被迁到洛阳。朱温知道唐昭宗心里不满,怕他联合其他节度使来反对自己,便决定杀了他。八月的一个深夜,朱温派自己的亲信蒋玄晖和史太,带着十几个士兵,潜入唐昭宗的寝宫。唐昭宗当时正在看书,见士兵们闯进来,吓得连忙站起来,说 “你们要干什么”。史太二话不说,拔出刀就朝着唐昭宗砍去,唐昭宗躲闪不及,被砍中了脖子,当场死亡。随后,朱温立唐昭宗的儿子李柷为帝,也就是唐哀帝 —— 这是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当时只有十三岁,什么都不懂,完全被朱温控制。


    朱温为了早日称帝,还大肆屠杀唐朝的宗室和大臣。野史里说,唐哀帝天佑二年(905 年),朱温把三十多个唐朝大臣骗到白马驿(今河南滑县),说 “要跟他们商量国事”。这些大臣里,有宰相裴枢、崔远,还有尚书左仆射独孤损等,都是唐朝的忠臣。他们到了白马驿后,才发现上当了 —— 朱温的士兵早已埋伏在那里,把他们团团围住。朱温站在高台上,对他们说 “你们这些人,自命清高,说自己是‘清流’,整天反对我,今天我就让你们去黄河里做‘浊流’”。说完,便下令士兵把这些大臣全部杀死,然后把尸体扔进黄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白马驿之祸”,经此一役,唐朝的宗室和大臣几乎被斩尽杀绝,再也没有人能反对朱温了。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 年),朱温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逼迫唐哀帝禅位给自己。禅位仪式上,唐哀帝穿着白色的衣服,站在宫殿外,把传国玉玺交给朱温,哭着说 “我愿意把天下让给梁王”。朱温接过玉玺,哈哈大笑,当即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 “梁”,年号 “开平”,定都开封,史称 “后梁”。从此,统治了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 “五代十国” 的乱世。


    朱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可他当上皇帝后,却变得更加残暴和荒淫。他不仅对百姓征收重税,还随意杀人 —— 有一次,他在宫中设宴,看到一个宫女长得漂亮,便强行把她拉到自己的寝宫,宫女反抗,他就把宫女杀了,还把尸体扔到宫门外,警告其他人 “谁敢反抗我,就是这个下场”。


    更荒唐的是,他还霸占自己儿子的妻子。朱温有几个儿子,其中朱友珪和朱友贞最有势力。朱友珪的妻子张氏,长得很漂亮,朱温见了,便经常让张氏入宫陪他,张氏不敢反抗,只好顺从。朱友珪知道后,心里又恨又怕,却不敢发作 —— 他怕朱温杀了自己。朱温的其他儿子,为了讨好父亲,甚至主动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宫里,希望能得到父亲的重用。


    朱温不仅荒淫,还生性多疑,经常怀疑自己的儿子和大臣要谋反。他曾多次想废黜朱友珪,立自己的养子朱友文为太子 —— 朱友文很会讨好朱温,经常送他金银财宝和美女。朱友珪知道后,再也忍不住了,他怕自己迟早会被朱温杀死,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后梁乾化二年(912 年)六月的一个深夜,朱友珪带着自己的亲信冯廷谔,还有几百个士兵,偷偷潜入皇宫。他们避开巡逻的士兵,来到朱温的寝宫门外。朱温当时正在睡觉,听到动静,连忙坐起来,说 “是谁”。冯廷谔一脚踹开房门,冲进去,拔出刀就朝着朱温砍去。朱温躲闪不及,被砍中了腹部,肠子都流了出来。他指着朱友珪,骂道 “你这个逆子,我后悔当初没杀了你”。冯廷谔又补了一刀,朱温当场死亡,时年六十一岁。


    朱温死后,朱友珪自立为帝。可他当了皇帝后,更加残暴,很快就引起了大臣和士兵们的不满。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趁机联合其他节度使,起兵讨伐朱友珪。朱友珪见大势已去,只好让冯廷谔杀了自己和妻子张氏。随后,朱友贞即位,成为后梁的第二个皇帝。


    可朱友贞也不是个有能力的皇帝,他重用奸臣,疏远忠臣,导致后梁的国力越来越弱。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继承了父亲的势力,不断率军攻打后梁。公元 923 年,李存勖攻克开封,杀了朱友贞,灭亡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朱温辛苦一生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毁在了自己儿子手里,前后只存在了十七年。


    虽然朱温是个反复无常、残暴不仁的枭雄,可他在唐末乱世中,也确实结束了唐朝的统治,开启了 “五代十国” 的时代。野史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 “乱臣贼子”,是 “毁灭大唐的罪人”;也有人说他是 “顺应天命的枭雄”,在乱世中统一了中原,让百姓们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可无论如何,朱温这个名字,都成了唐末五代时期一个无法被忽视的传奇符号 —— 他从一个泼皮无赖,一步步爬上皇帝的宝座,又因为自己的残暴和荒淫,落得个被儿子杀死的下场,他的一生,就像一场荒唐又惨烈的闹剧,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和思考。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