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章 窃语与教导

作者:我是你的小心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张先生收回望向远方的目光,转而开始讲解方才诵读的兵法。他学识确实渊博,引经据典,将枯燥的条文拆解成浅显易懂的道理,甚至穿插些前朝的战例故事。可惜,底下真正在听的孩子并不多。


    大多数孩童对这位被贬而来、不怒自威的武将存着几分惧怕,不敢大声喧哗,却也耐不住性子认真听讲。于是祠堂里便响起一片压低的、窸窸窣窣的窃窃私语声。有互相逗弄着玩闹的,有偷偷交换从家里带来的零嘴的,也有干脆支着脑袋打瞌睡的。


    张先生目光扫过,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却也并不多加管束。他来此教书,一半是因着边疆岁月实在无聊,找些事做排遣寂寥;另一半,或许也存着几分“礼失求诸野”的无奈心思。在这重文轻武的景朝,他一身兵略韬略无处施展,能在这破败祠堂里为这些懵懂孩童种下一点尚武知兵的种子,也算聊胜于无了。


    王一梅是为数几个认真在听的孩子之一。她坐得端正,目光随着张先生移动,努力理解着他话语里那些“奇正”、“虚实”的道理。这些知识,像是一把钥匙,隐隐为她打开了一扇窥探井外世界的窗。


    然而,听着听着,她的思绪也不由得飘开了一些。先生的话语和孩子们的低语混杂在一起,变成了模糊的背景音。她想起早上奶奶的郑重其事,想起母亲默默的准备,想起四叔王大湖。


    “捐书……” 她在心里默默念着这两个字。


    私塾里书太少了,仅有的几本也被翻得起了毛边。四叔要捐书,会是什么书呢?还是更多的兵书?或者是那些讲述京城繁华、各地风物的游记杂谈?她渴望看到新的东西,渴望那些印在纸上的、来自遥远世界的文字,能告诉她更多井口之外天空的模样。这份对“新书”的期待,竟让她觉得这原本沉闷的等待时光,也变得有些难熬起来。


    一阵略显散乱的钟磬声响起,算是下了课。孩子们如同出了笼的雀儿,呼啦啦地涌出祠堂,嬉闹声瞬间在门外炸开。


    王一梅却没有立刻离开。她看着张先生收拾着桌上那本他自个儿用的、边角都已磨损的旧书,略一迟疑,还是走了过去。


    “先生。”她声音清亮地唤道。


    张先生抬起头,见是她,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几不可察的缓和。他在这里七八年,是看着这孩子从豆丁大长到如今的年纪,也是少数几个能一直静下心来听他讲课的学生。


    “一梅啊,”他放下手中的书,语气平和,“今日所讲,可有什么不明白之处?”


    王一梅点了点头,将心头盘旋的几个关于“势”与“节”的问题清晰地问了出来。她三岁在此启蒙,十一年下来,基础极为扎实,问的问题也往往能切中要害,不再停留于表面字句。


    张先生耐心地听着,眼中掠过一丝赞赏。他详细地为她剖析讲解,甚至随手在蒙尘的桌面上画出示意图。于他而言,教导学生并无男女之别。他出身京城世家,族中从祖母、母亲到姐妹,乃至有些家生婢女,皆是识文断字、能读会写的。女性求学问道,在他眼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这边疆之地,能遇到王一梅这样一个天资不错又肯用心的学生,反倒让他觉得是件幸事。


    解答完她的疑问,张先生看着女孩儿沉静而专注的面容,不由得又多说了两句:“兵法之道,存乎一心。不仅要熟记,更要知变通。京城…那些居于庙堂之上者,有时反倒容易忘了最简单的道理。”他的话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随即挥了挥手,“去吧,玩去吧。”


    王一梅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谢先生指点。”这才转身离开。


    走出祠堂,夏日的阳光有些刺眼。她回味着先生的话,心里对那套据说来自京城的、精妙却也容易僵化的用兵理念,有了最初的一丝模糊质疑。而先生提到“京城”时那复杂的语气,也让她对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生出了更多一丝难以言说的好奇。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