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档案编号:AQ-734

作者:墨哥墨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档案背景


    2019年,江城市老城区进行连片改造,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纺织二村”被纳入拆迁范围。该小区东临护城河,西接废弃铁路,因户型老旧、人口外流,拆迁前仅剩不足三十户居民,多为高龄老人与租住户。拆迁工作启动后,怪事频发:施工队夜间遭不明生物滋扰,设备线缆被啃噬断裂;留守居民反映深夜总能听见“婴儿啼哭般的猫叫”,且家中衣物、金属制品频繁失踪;更有三名拆迁工人在入户清拆时离奇昏迷,送医后始终处于浅度睡眠,脑电图显示其脑波与深度冥想状态高度吻合,医嘱无解。


    江城市特殊事件调查科(简称“特调科”)接警后介入。我,林砚,特调科三级调查员,主攻民间异闻与非常规生物事件,协同痕检员老周、民俗顾问陈婆组成专项小组,于2019年10月17日进驻纺织二村,展开为期七日的封闭调查。


    诡异事件


    初入纺织二村时,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过斑驳的红砖楼,墙体上的爬山虎枯藤如乱发垂落,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与铁锈气息。小区中央的老槐树下,几只流浪猫正蜷缩着晒太阳,见人靠近便四散奔逃,眼神中透着异样的警惕。


    “不对劲。”老周蹲下身,指尖捻起一点墙角的黑色粘液,“这东西不是油污,也不是动物排泄物,成分得回去化验,但触感像凝固的蛋清,带着点腥甜。”他用镊子挑起粘液,拉丝长达数厘米,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紫色光泽。


    我们先走访了唯一不愿搬迁的住户——72岁的张桂兰婆婆。她的屋子收拾得异常整洁,窗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陶土罐,罐口用红布封住,隐约能听见罐内传来细微的“沙沙”声。“别问,问了也没用。”张婆婆坐在藤椅上,眼神浑浊却异常锐利,“那些东西是来讨债的,拆了这房子,全城都得遭殃。”她的手腕上戴着一串黑色手串,仔细看去,竟是用数十颗细小的动物牙齿串成。


    当晚,我们在小区临时搭建的值班室过夜。凌晨三点,一阵尖锐的猫叫划破寂静,声音忽远忽近,像是有上百只猫同时嘶吼,却又带着人类婴儿般的哭腔。老周猛地起身,腰间的警棍瞬间出鞘:“外面有东西!”


    我们冲出值班室,手电光束在黑暗中扫过,只见数十只猫聚集在老槐树下,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它们姿态诡异,后腿站立,前爪抬起,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圆圈中央,一只通体雪白的猫正仰头嘶鸣,它的眼睛并非普通猫的琥珀色,而是呈现出纯粹的黑色,如同两颗黑曜石,周身萦绕着淡淡的白雾。


    “那猫不对劲!”陈婆突然拉住我,声音发颤,“它的尾巴,你看它的尾巴!”


    手电光束聚焦在白猫的尾巴上,我顿时倒吸一口凉气——那根本不是猫尾,而是一条布满鳞片的黑色长尾,末端分叉,如同蛇信般微微颤动。更诡异的是,随着白猫的嘶鸣,周围的流浪猫纷纷倒地,身体抽搐着,毛发脱落,皮肤下似乎有东西在蠕动。


    老周举枪瞄准:“是诡物!”


    “别开枪!”陈婆急忙阻止,“这些猫是被操控的,杀了白猫,它们也活不了!”


    话音未落,白猫猛地转头,那双纯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们,值班室的窗户突然“哐当”一声碎裂,屋内的文件、工具纷纷飞起,朝着我们砸来。我下意识地抬手遮挡,却见那些物品在半空中突然停滞,随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飞向老槐树的方向,消失在浓密的枝叶间。


    第二天清晨,我们发现老槐树下的猫全部消失,只留下一圈焦黑色的印记,地面上散落着数十颗细小的牙齿,与张婆婆手串上的牙齿一模一样。而三名昏迷的工人中,有一人突然苏醒,眼神空洞,嘴里反复念叨着:“尾巴……黑色的尾巴……罐子里的声音……”


    探索过程


    我们将工人的呓语与张婆婆的异常联系起来,再次登门拜访。这一次,张婆婆不再沉默,她打开了西厢房的门——房间里摆满了陶土罐,比窗台上的数量多上数倍,罐口的红布已经有些陈旧,部分红布上渗着黑色的污渍。


    “这些是‘守灵罐’。”陈婆凑近一个陶罐,鼻尖轻嗅,“用胎土混合糯米灰烧制,封着活物的魂魄,是老辈人用来镇宅的法子,但……”她顿了顿,眼神凝重,“正常的守灵罐不会有这么重的怨气,这里面封的不是普通魂魄。”


    张婆婆叹了口气,从箱底翻出一本泛黄的日记,封面已经破损,上面写着“纺织二村记事”。日记的主人是她的丈夫,建国初期纺织二厂的技术员,日记中记载了一件尘封的往事:


    1958年,纺织二村建成初期,护城河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污染,大量鱼虾死亡,周边的流浪猫也纷纷失踪。当时的厂长为了“破除迷信”,组织工人将捕获的流浪猫集中焚烧,声称可以“净化水源”。张婆婆的丈夫偷偷救下了一只怀孕的母猫,藏在工厂的废弃仓库里。不久后,母猫产下五只幼崽,其中一只便是通体雪白、尾巴异常的小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日记写到这里戛然而止,最后一页只有一行潦草的字迹:“它们回来了,带着鳞片的尾巴,要讨回公道。”


    “那只白猫,就是当年的幼崽。”张婆婆的声音带着哭腔,“我丈夫救下它后,一直偷偷喂养,直到1976年他去世。临死前,他让我用守灵罐收集那些被焚烧的猫的魂魄,说只有这样,才能安抚白猫的怨气。这些年,我一直守着这些罐子,也守着它,可现在房子要拆了,罐子保不住了,它的怨气也压不住了。”


    陈婆沉吟道:“这不是普通的诡物,是‘怨灵聚合体’。白猫吸收了所有被焚烧的猫的怨气,又因长期与人类共处,沾染了人气,形成了半人半妖、半灵半物的形态。它的尾巴是怨气凝聚的实体,那些失踪的衣物、金属制品,都是被它用来加固怨气的‘祭品’。”


    为了验证陈婆的推测,我们对老槐树进行了勘察。树干上布满了细小的划痕,像是指甲划过的痕迹,树洞里塞满了衣物碎片和生锈的铁钉,正是小区居民失踪的物品。老周提取了树洞中的土壤样本,化验结果显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猫毛和一种未知的生物组织,这种组织的细胞结构既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人类,更像是一种能量体的凝结。


    当晚,我们决定设下陷阱,引出白猫。张婆婆提供了一个当年她丈夫用来喂养白猫的陶碗,陈婆在碗底画上“镇魂符”,老周则在周围安装了红外摄像头和声波捕捉器。我们躲在值班室里,屏息等待。


    凌晨两点,白猫如期而至。它没有直接靠近陶碗,而是在老槐树下徘徊,黑色的长尾在地面上扫过,留下一道道淡淡的黑痕。突然,它猛地抬头,看向值班室的方向,纯黑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红光。紧接着,值班室的门窗开始剧烈摇晃,墙壁上出现了裂纹,那些被白猫偷走的衣物和金属制品从树洞里飞出,形成一道黑色的洪流,朝着我们袭来。


    “动手!”我大喝一声,按照陈婆的指示,将提前准备好的糯米灰撒向窗外。糯米灰接触到黑色洪流的瞬间,发出“滋滋”的声响,洪流如同遇到克星般退去。白猫发出一声尖锐的嘶鸣,身体周围的白雾变得浓稠,黑色的长尾暴涨数米,朝着我们的方向抽来。


    老周果断按下声波捕捉器的开关,高频声波瞬间扩散开来。白猫的动作明显迟缓,它痛苦地蜷缩在地上,长尾不断抽搐,白雾中浮现出无数只猫的虚影,它们尖叫着,挣扎着,像是想要挣脱束缚。


    “它的怨气太强,声波只能暂时压制!”陈婆大喊,“必须找到怨气的源头,才能彻底化解!”


    就在这时,张婆婆突然冲出值班室,朝着白猫跑去。“孩子,我知道你苦!”她举起手腕上的牙齿手串,“这些年,我一直替你丈夫赎罪,替那些无辜的猫赎罪。现在,我把它们还给你,你别再害人了,好不好?”


    白猫停下了挣扎,黑色的长尾缓缓垂下,看向张婆婆手中的手串。手串上的牙齿开始发出微弱的白光,与白猫周身的黑雾相互交织。突然,白猫猛地扑向张婆婆,我们都以为它要伤害张婆婆,却没想到它只是用头蹭了蹭张婆婆的手,纯黑的眼睛里流下两行血泪。


    “怨气的源头,是它对人类的不信任,是对当年被焚烧的同伴的愧疚。”陈婆恍然大悟,“张婆婆的丈夫救下了它,却没能救下其他的猫,这份愧疚一直积压在它心里,转化成了怨气。张婆婆多年的守护和赎罪,才是化解怨气的关键。”


    结局


    张婆婆将牙齿手串放在地上,手串上的牙齿纷纷脱落,化作一道道白光,融入白猫的体内。白猫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黑色的长尾逐渐缩短、变淡,纯黑的眼睛恢复了猫的琥珀色,周身的白雾也渐渐消散。它抬起头,对着张婆婆叫了一声,声音不再尖锐,而是带着一丝温顺。


    就在我们以为事情已经解决时,白猫突然朝着护城河的方向跑去。我们紧随其后,发现护城河岸边的淤泥中,埋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桶。老周将铁桶挖出,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烧焦的猫骨,正是当年被厂长下令焚烧的流浪猫的遗骸。


    “这才是真正的怨气源头。”陈婆看着铁桶,感慨道,“白猫一直想把同伴的遗骸找回来,重新安葬。那些失踪的物品,都是它用来标记位置的。”


    我们联系了环保部门,将猫骨妥善安葬在城郊的宠物公墓。张婆婆也决定搬离纺织二村,她临走前,白猫一直跟在她身边,直到她坐上出租车,才转身消失在护城河的方向。


    三名昏迷的工人在白猫的怨气化解后,陆续苏醒,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对昏迷期间的事情毫无记忆。纺织二村的拆迁工作如期进行,老槐树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小区唯一的纪念。


    调查结束后,我们将档案上报给特调科。档案的最后,我写下了这样的结论:AQ-734事件的核心并非诡物作祟,而是人性的贪婪与冷漠引发的悲剧。白猫并非天生的恶物,它的怨气源于无辜生命的惨死,源于人类对生命的漠视。张婆婆数十年的守护与赎罪,告诉我们,任何过错都可以弥补,任何怨气都可以化解,只要我们心存敬畏,善待生命。


    半年后,我再次路过纺织二村,新的居民小区已经建成,老槐树枝繁叶茂,树下有几个孩子在玩耍。我隐约看见,一只通体雪白的猫蹲在树枝上,琥珀色的眼睛温柔地注视着孩子们,它的尾巴轻轻摆动,不再是黑色的鳞片,而是覆盖着柔软的白毛。


    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恩怨都已尘埃落定,生命的美好,终究会战胜黑暗与怨恨。而AQ-734档案,也成为了特调科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份记录,提醒着我们,在探索未知的同时,更要坚守人性的底线。


    喜欢悬疑解密档案请大家收藏:()悬疑解密档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