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档案编号:苏姑-2024-079 青獭骨哨异闻档案

作者:墨哥墨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背景


    2024年6月,苏州姑苏区平江路深处的菉葭巷陷入一种诡异的沉寂。这条夹在现代化写字楼与网红商铺之间的老巷,保留着七座明清时期的临水宅院,巷尾连接着早已淤塞的古河道,河道旁的香樟树林遮天蔽日,将老巷的阳光切割得支离破碎。菉葭巷流传着一则极少人知晓的“獭守契”异闻:清代时,巷中望族沈家为守护祖传的一批古籍字画,曾与河道中的青毛水獭立契——沈家定期在河边供奉鲜鱼与糯米,水獭则以族群之力守护宅院不受水火盗贼侵扰,契约载体是一枚用老獭头骨制成的骨哨,沈家世代相传,若契约断裂,青獭便会化为“怨獭”,向违约者索偿。


    随着城市发展,古河道被填埋大半,沈家宅院几经易主,如今只剩巷尾最后一座宅院住着年过七旬的沈玉珍老人,她是沈家最后一位知晓“獭守契”异闻的人。老巷其余宅院多被改造成民宿或工作室,35岁的林砚便是其中一家民俗工作室的主理人,他痴迷于收集各地冷门异闻,曾出版过《江南异闻录》,对菉葭巷的“獭守契”早有耳闻,却一直未能找到实证。


    6月初,菉葭巷开始出现异常。改造民宿的施工队频繁遭遇怪事,工具无故失踪、夜间听到河道方向传来尖锐的哨声、工人在施工时频繁看到青黑色的影子在墙角窜动。起初众人以为是流浪猫作祟,直到6月12日,施工队负责人老王在古河道遗址附近晕倒,被发现时手中紧攥着一撮青黑色的兽毛,额头有一道细密的齿痕,现场地面残留着湿漉漉的爪印,爪印旁画着一个扭曲的“契”字。这起事件让老巷人心惶惶,民宿改造工程被迫停工,有租户声称深夜看到河道方向有青毛水獭出没,眼睛泛着幽绿的光,不少人开始搬离,曾经热闹的老巷渐渐变得冷清。


    诡异事件


    6月12日凌晨三点,施工队负责人老王为赶工期,带着两名工人在古河道遗址清理建筑垃圾。夜色浓稠,香樟树叶的阴影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腥味。突然,河道深处传来一声尖锐的哨声,像是骨片摩擦发出的声响,穿透力极强,让三人耳膜发麻。老王正想呵斥是谁恶作剧,却看到工人小李突然脸色惨白,指着他身后说:“王哥,那是什么?”


    老王回头,只见河道遗址的土坡上蹲着一只体型异常的水獭,通体青黑,毛发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嘴角沾着暗红色的液体,一双眼睛泛着幽绿的光,正直勾勾地盯着他们。更诡异的是,那水獭的前爪握着一枚寸许长的骨哨,正对着他们的方向,哨声正是从那里发出的。“哪来的野东西!”老王捡起一块石头扔过去,水獭却灵活地窜进了旁边的灌木丛,哨声戛然而止。


    三人惊魂未定,正要继续干活,却发现放在一旁的电钻、卷尺等工具全都不见了。小李提议赶紧离开,老王却不甘心,执意要找回工具。他顺着灌木丛的痕迹摸索,突然脚下一滑,摔进了一个土坑。坑底布满潮湿的淤泥,他挣扎着爬起来时,感觉额头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一阵刺痛传来。借着手机微光,他看到坑底蹲着那只青毛水獭,正用前爪把玩着他的卷尺,看到他醒来,水獭突然扑了过来,用牙齿轻轻咬了一下他的额头,随后丢下卷尺,叼着一枚骨哨窜出了土坑。


    老王只觉得额头一阵发麻,眼前开始出现幻象:他看到一条清澈的河道,河面上漂浮着鲜鱼和糯米,一群青毛水獭在水中嬉戏,岸边站着一位身着清代服饰的男子,手中拿着一枚骨哨,正在吹奏。突然,河道被填埋,水獭们在淤泥中挣扎,男子的身影渐渐消散,幻象中传来撕心裂肺的哀嚎声。老王猛地惊醒,发现自己躺在古河道遗址的空地上,两名工人正焦急地摇晃着他,额头的齿痕已经结痂,手中攥着一撮青黑色的兽毛,地面的爪印旁,用淤泥画着一个扭曲的“契”字。


    怪事并未就此终结。6月15日深夜,租住在沈家宅院隔壁的设计师陈小姐被一阵急促的抓门声惊醒。她起身查看,透过猫眼看到门外站着一只青毛水獭,正用前爪拍打着房门,骨哨挂在脖颈上,发出微弱的哨音。陈小姐吓得不敢出声,直到抓门声消失,她才敢透过窗户向外看,只见那只水獭正蹲在巷口的路灯下,对着沈家宅院的方向呜咽,像是在哀求什么。次日清晨,陈小姐发现自家门口放着一枚丢失多日的耳环,耳环旁是一撮青黑色的兽毛。


    6月18日,菉葭巷突然停电,黑暗中,尖锐的骨哨声在老巷中回荡,不少住户都听到了水獭的呜咽声。住在巷口民宿的游客小张在停电时想去卫生间,却在走廊里看到成群的青毛水獭窜动,它们的眼睛泛着幽绿的光,却没有攻击人,只是朝着沈家宅院的方向聚集。小张吓得躲回房间,直到来电后才敢出来,发现走廊地面残留着湿漉漉的爪印,爪印组成的图案与“獭守契”异闻中记载的契约符号一模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更令人心惊的是6月20日,沈玉珍老人在自家院子里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施工队丢失的所有工具,还有一枚骨哨和一张泛黄的纸片。纸片上用毛笔写着“契不存,獭不宁”六个字,字迹潦草,像是在极度焦急的情况下写的。老人看到骨哨后脸色大变,将自己反锁在屋内,再也不肯出门,只是偶尔在窗口对着河道方向喃喃自语:“该来的还是来了。”


    探索过程


    林砚得知老王晕倒的消息后,立刻赶到菉葭巷。他在古河道遗址看到了地面的爪印和淤泥画的“契”字,又从老王手中接过那撮青黑色的兽毛,兽毛潮湿且带着淡淡的鱼腥味,质地与普通水獭毛截然不同。老王向林砚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和幻象,提到了青毛水獭手中的骨哨,这让林砚立刻联想到了“獭守契”异闻中的骨哨载体。


    为了弄清真相,林砚首先找到了沈玉珍老人。老人起初不愿开门,直到林砚在门外提到“骨哨”,房门才缓缓打开。老人面色憔悴,手中紧紧攥着一枚同样的骨哨,只是这枚骨哨更为陈旧,表面刻着细密的契约符号。“那不是普通的水獭,是守契的青獭,”老人叹了口气,将林砚请进屋内,“沈家世代守护着契约,骨哨是信物,一边在獭群手中,一边在沈家手中,双方各守其责,才能相安无事。”


    老人告诉林砚,沈家先祖与青獭立契后,一直恪守承诺,定期供奉鲜鱼与糯米。但到了她父亲那一代,城市开始发展,古河道被填埋,供奉变得困难,父亲便渐渐荒废了祭祀。十年前,她父亲病重,临终前将骨哨交给她,嘱咐她一定要恢复供奉,修补契约,可她年事已高,又不懂如何与青獭沟通,此事便一直搁置。“施工队挖断了河道的根基,惊扰了獭群,它们是在提醒我履行契约,”老人指着桌上的布包,“那些工具和纸片,都是它们送回来的,‘契不存,獭不宁’,是在怪我们违约啊。”


    林砚接过老人手中的骨哨,发现骨哨内壁刻着“顺治八年,沈氏与獭立契”的字样,与异闻中的记载一致。他又仔细查看了布包中的骨哨,这枚骨哨更为新鲜,像是近期制成的,表面没有契约符号,只有几道浅浅的爪痕。为了验证兽毛的来历,林砚将样本送到了苏州大学生物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兽毛确实属于水獭,但含有一种罕见的生物酶,这种酶能让水獭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更长时间,且毛发颜色发生变异,呈现出青黑色。


    随后,林砚在老人的指引下,找到了沈家祖传的一本线装古籍,里面详细记载了“獭守契”的全过程:立契时,沈家先祖与獭群首领共同将鲜血滴在骨哨上,契约生效;供奉需在每月初一、十五,将鲜鱼和糯米放在河道边的石台上;若契约断裂,需用沈家后人的鲜血重新激活骨哨,修补契约。古籍中还画着河道的原始地图,标注着供奉石台的位置,而那个位置,正是现在施工队挖掘的区域。


    为了找到供奉石台,林砚联系了施工队,希望能暂停挖掘,配合调查。施工队负责人老王经历过怪事,对林砚的话深信不疑,立刻同意了请求。林砚根据古籍地图,在古河道遗址的土坡下开始挖掘,经过半天的努力,终于挖出了一个青石板砌成的石台,石台上刻着与骨哨上一致的契约符号,只是石台已经被挖掘机砸坏了一角。


    在石台附近,林砚还挖出了一个腐朽的木盒,里面装着几张泛黄的祭祀记录和半块玉佩。祭祀记录显示,沈家最后一次供奉是在二十年前,之后便因河道填埋而停止。玉佩质地温润,上面刻着“沈氏”二字,与沈玉珍老人身上佩戴的玉佩恰好能拼成完整的一块。“这是立契时,先祖与獭群首领交换的信物,”老人看到玉佩后说道,“玉佩合二为一,才能证明契约双方的身份。”


    林砚意识到,青獭的异常行为并非恶意报复,而是在提醒沈家履行契约。但他心中仍有疑惑:为何青獭会攻击老王,又为何会出现幻象?为了弄清这一点,林砚带着骨哨找到了苏州大学民俗学教授张启明。张教授研究江南异闻多年,他告诉林砚,骨哨不仅是契约载体,还蕴含着青獭的灵力,哨声能影响人的心智,产生与契约相关的幻象。“青獭没有恶意,攻击老王只是为了引起注意,幻象是在展示契约的起源和断裂的过程,”张教授说道,“它们的目标不是伤人,而是希望沈家能恢复契约,让河道和獭群都能得到安宁。”


    6月25日,林砚再次来到古河道遗址,此时天色已晚,香樟树林中传来阵阵虫鸣。他刚走到石台旁,就听到一阵熟悉的哨声,只见十几只青毛水獭从灌木丛中窜出,围在石台周围,为首的正是老王遇到的那只体型异常的青獭,它脖颈上挂着骨哨,眼神中没有了之前的幽绿,反而带着一丝哀求。林砚慢慢拿出沈家的骨哨和玉佩,青獭看到后,立刻安静下来,用前爪轻轻拍打石台,像是在催促他履行契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就在此时,沈玉珍老人拄着拐杖来到遗址,她手中拿着鲜鱼和糯米,颤巍巍地放在石台上。“孩子,帮我激活骨哨吧,”老人将骨哨递给林砚,“沈家欠它们的,该还了。”林砚按照古籍中的记载,用针刺破自己的手指(老人年事已高,不宜见血),将鲜血滴在两枚骨哨上。鲜血接触到骨哨的瞬间,骨哨发出柔和的光晕,契约符号开始闪烁,青獭们纷纷对着石台跪拜,哨声变得悠扬而平和。


    突然,石台下方传来一阵水流声,原本淤塞的河道竟开始缓缓渗出清水,青獭们欢呼着跳进水中,嬉戏起来。林砚看着眼前的景象,正想感叹,却发现为首的青獭叼着一个东西游了过来,放在他的脚边。那是一个腐朽的小木盒,里面装着几卷古籍字画,正是沈家先祖当年让青獭守护的宝物。


    结局


    随着契约的修补,菉葭巷的怪事彻底消失。施工队恢复了民宿改造工程,这次他们特意避开了供奉石台和河道遗址,还在古河道旁修建了一个小型的生态水池,方便青獭栖息。沈玉珍老人每天都会带着鲜鱼和糯米来到石台供奉,青獭们也渐渐不再惧怕人类,时常在水池中嬉戏,甚至会主动与路过的游客互动。


    林砚将挖掘出的古籍字画交给了苏州博物馆,经过鉴定,这些字画都是清代初期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博物馆为沈玉珍老人颁发了捐赠证书,并在菉葭巷设立了一个小型的“獭守契”陈列馆,展示骨哨、玉佩和祭祀记录,让更多人了解这则冷门异闻。


    施工队负责人老王痊愈后,特意买了不少鲜鱼送到水池边,他说每次看到青獭,都会想起当时的幻象,心中充满愧疚。“我们不该破坏它们的家园,”老王感慨道,“契约不仅是承诺,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那些搬离的租户也陆续返回,菉葭巷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只是人们路过生态水池时,都会自觉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水中的青獭。


    沈玉珍老人在林砚的帮助下,将“獭守契”的故事整理成文,收录在林砚的新书中。老人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契约一直延续下去,让沈家与青獭的羁绊永远流传。林砚则在新书的序言中写道:“都市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与传统为代价,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民间异闻,往往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青獭不是作祟的诡物,而是坚守承诺的守护者,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提醒着我们敬畏自然、恪守契约。”


    7月初,菉葭巷的生态水池旁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獭守契”三个大字,旁边记载着沈家与青獭立契的故事。每当清晨或黄昏,沈玉珍老人都会坐在石碑旁,看着青獭在水中嬉戏,骨哨的悠扬声偶尔在老巷中回荡,与写字楼的鸣笛声、网红商铺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现代都市与民间异闻和谐共存的画面。林砚时常会回到菉葭巷,坐在香樟树下,听老人讲述沈家与青獭的过往,他知道,这则异闻不会再被遗忘,它将在江南的烟雨朦胧中,永远流传下去。


    喜欢悬疑解密档案请大家收藏:()悬疑解密档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