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74章 能吃了不?

作者:花果山穿黑丝性感母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炒栗子时,竹锅里的沙子“哗啦”响,栗子在里面滚来滚去,裂开口的地方冒出白气,香得人直咽口水。


    “能吃了不?”小男孩扒着竹锅沿直瞅,被热气烫得直缩脖子,“我闻着都甜。”


    “再炒会儿,”扎羊角辫的姑娘用竹铲翻了翻,“裂口大了才面,现在吃准硌牙。”


    栗子刚出锅,张叔就来了,手里拎着串干山楂:“闻着香味就来了,给你们送点山楂,配着栗子吃,解腻。”


    “叔快坐,”结巴的孩子往他手里塞了把栗子,“刚……刚出锅的,热……热乎。”


    张叔剥着栗子,看着他们编的暖手筒直点头:“今年的花纹比去年俏,给我留两个,送我那口子,她手冬天总冻。”


    没过几天,凉席就彻底收起来了,竹亭地上铺了层干草,踩上去软乎乎的。李奶奶来串门,坐在草堆上,看着墙上的照片说:“这一年过得真快,开春还在摘荠菜,转眼就该收玉米了。”


    “可不是,”扎羊角辫的姑娘给她递了杯热茶,“今年编的竹器比去年多了一倍,光书架就编了十二套。”


    小男孩趴在草堆上,数着竹筐里的钱:“够买三车竹料!明年咱编个竹制的戏台,让村里唱戏用。”


    收玉米那天,天高气爽。结巴的孩子扛着竹筐走在前头,筐里的玉米棒子“咚咚”撞,他新做的蓝布护腕磨得发亮。哑女跟在后头,见他筐绳松了,追上去帮他系紧,手指在他手腕上绕了两圈,系了个蝴蝶结。


    “你俩别磨蹭,”扎羊角辫的姑娘在后面喊,“太阳落山前得收完,不然露水打湿了玉米,不好晒。”


    小男孩抱着个大玉米跑,玉米须蹭了满脸,像长了胡子,逗得大家直笑。


    晚上在竹亭里剥玉米,火塘烧得旺,玉米粒“噼里啪啦”蹦进竹筐。结巴的孩子剥得快,玉米芯堆了老高,他说:“这……这芯能烧火,比……比竹枝耐烧。”


    哑女把玉米粒串成串,挂在竹亭的梁上,黄澄澄的像挂了串小灯笼。


    “等晒干了,磨成面,蒸窝窝头吃,”扎羊角辫的姑娘边剥边说,“再掺点栗子面,香得很。”


    竹满堂桥的铃铛被秋风刮得“叮铃”响,桥边的芦苇白了头,像披了层雪。结巴的孩子和哑女去扫桥,他扫得快,她就跟在后面捡落叶,捡满一竹筐,就倒在竹亭的火塘边,说是烧着有股清香味。


    “明儿编些竹制的小扫帚,”扎羊角辫的姑娘看着满地落叶,“让孩子们扫院子用,比塑料扫帚轻巧。”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风车跑,风车转得“呼呼”响,惊起几只麻雀,在竹亭顶上盘旋,叽叽喳喳的像在聊天。


    火塘里的玉米芯烧得正旺,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竹筐里的栗子还剩小半筐,暖手筒编好了六个,墙上的照片又多了几张——有收玉米的,有炒栗子的,还有竹满堂桥的芦苇。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暖手筒,看着简简单单,里面却裹着热乎气,攥在手里暖,记在心里更暖,一年年,一辈辈,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下去了。


    玉米芯在火塘里烧了半宿,第二天一早,竹亭的梁上就结了层白霜。小男孩摸了摸挂着的玉米串,凉得像冰碴子,他缩着脖子喊:“这天说冷就冷,比结巴哥说话还突然!”


    扎羊角辫的姑娘正往竹筛里倒栗子,闻言笑骂:“就你嘴贫,赶紧把这些栗子装袋,张婶说要给城里的闺女寄点。”


    哑女找出粗麻绳,把玉米串往竹棚高处吊,踮着脚够不着,结巴的孩子走过去,抬手就挂在了梁上,指尖蹭过她的头顶,像拂过片羽毛。


    “该编些竹制的储物架了,”扎羊角辫的姑娘拍掉手上的栗子壳,“玉米、栗子堆得满地都是,再不来个架子,走路都得蹦着走。”


    结巴的孩子蹲在竹堆旁画样子:“要……要三层的,底……底层放大的,上……上层放零碎。”


    小男孩在旁边添乱,用竹片搭了个歪歪扭扭的小架子:“这样!像城里的货架,能摆好多好吃的!”


    编储物架得用粗竹料,结巴的孩子扛着竹子往竹亭里拖,竹节在地上磕出“咚咚”响。哑女跟在后头,见他后背的衣服被汗浸湿,掏出竹布给他擦,擦着擦着,手突然顿住——他后颈有块新疤,是上次砍竹子被竹枝划的,她竟没注意。


    “咋了?”结巴的孩子回头看她,脖子上的红痕还没褪。


    哑女摇摇头,把布往他手里一塞,转身去劈竹篾,竹刀起落得又快又狠,像在撒气。扎羊角辫的姑娘看在眼里,偷偷撞了撞结巴的孩子胳膊:“傻小子,人家是心疼你。”


    三个储物架编完时,竹亭突然显得宽敞了。玉米串挂在上层,栗子袋装在中层,底层堆着编了一半的竹器,整整齐齐的。


    “比城里的铁架子好看,”张婶来取栗子时直夸,“这竹纹看着就舒坦,摆屋里像件摆设。”


    小男孩趴在架子上数栗子袋:“还剩八袋!够咱吃到过年了!”


    秋风刮了几天,竹满堂桥的芦苇被吹得只剩杆,光秃秃的像排小旗杆。结巴的孩子和哑女去割芦苇,说是编些芦苇垫,铺在竹凳上比干草暖和。


    “慢点割,别割着手,”哑女比划着,把自己的竹手套摘下来给他戴,手套上还留着她的温度。


    结巴的孩子脸一红,想摘下来,却被她按住手。两人蹲在桥边割芦苇,芦苇叶“沙沙”响,像在说悄悄话。


    割完芦苇往回走,碰见校长带着个陌生人,说是县里非遗馆的,想征集几件竹器当展品。


    “就……就编个竹满堂桥的模型吧,”结巴的孩子突然说,“让……让更多人知道咱的桥。”


    哑女使劲点头,拉着陌生人往竹亭走,要给他看桥的照片,脚步轻快得像踩在棉花上。


    编桥模型时,四个人都上了心。结巴的孩子量尺寸,竹尺在他手里比了又比;哑女编桥栏,缠枝纹比真桥的还俏;扎羊角辫的姑娘做竹灯笼,迷你版的红布条飘呀飘;小男孩最得意,他做的竹铃铛挂在模型上,风一吹“叮铃”响,跟真的一样。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