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赌石王》 第573章 别跟人 竹棚的绿豆汤还没喝够,溪里的小鱼就多了起来。小男孩编的小竹篮派上用场,天刚亮就拎着往溪边跑,裤脚卷到膝盖,脚丫子踩在鹅卵石上“咯吱咯吱”响。 “轻点,别惊着鱼,”结巴的孩子跟在后头,手里拿着竹制的小鱼竿,“咱……咱钓几条大的,炖……炖汤喝。” 哑女拎着竹桶,见小男孩的竹篮太浅,往里面垫了层荷叶,又怕他摔着,在他腰上系了根竹绳,自己攥着另一头,像牵小牛似的。 溪边的柳树下,小男孩蹲在石头上,眼睛瞪得溜圆盯着水面。鱼漂一动,他“嗷”地一声拽起来,竹篮里扑腾着条小鲫鱼,也就手指头长。 “够……够熬半碗汤了,”结巴的孩子憋着笑,往他竹篮里放了条自己钓的,巴掌大,“这……这条给你,别……别跟人说。” 哑女在旁边捡溪螺,竹桶里的螺壳“叮叮当当”响,她挑了个最大的,往小男孩手里塞,螺壳上还沾着青苔,滑溜溜的。 回到竹亭,扎羊角辫的姑娘正往凉席上摆竹盘,里面是刚摘的桃,粉嘟嘟的泛着光。 “钓着鱼没?”她往小男孩嘴里塞了块桃,“没钓着就吃桃,刚从张婶家摘的,甜得很。” “钓着了!”小男孩举着竹篮炫耀,“结巴哥钓的大的,晚上炖汤!” 结巴的孩子脸一红,赶紧蹲在火塘边拾掇鱼,竹刀刮着鱼鳞,溅了满脸也没察觉。哑女递过块布,趁他擦脸时,偷偷把鱼肚里的苦胆摘了——她知道他总忘这步,炖出的汤发苦。 鱼汤炖好时,竹亭里飘着奶白的香味。小男孩捧着竹碗蹲在凉席上,喝得“呼噜呼噜”响,鱼刺卡了嗓子也不吭声,使劲往下咽。 “慢点喝,没人抢,”扎羊角辫的姑娘给他夹了块桃,“卡着嗓子活该。” 李奶奶坐在竹凳上,喝着汤念叨:“还是土灶炖的鱼香,城里饭馆的汤,一股子调料味,哪有这鲜。” 喝了汤,日头正毒。竹棚下挤满了乘凉的人,张叔光着膀子摇竹扇,王大爷抽着旱烟讲古,孩子们围着小男孩听他吹钓了多大的鱼。 哑女坐在竹棚角,给大家补竹扇。谁的扇骨松了,她就用竹丝缠牢;谁的扇面破了,她就编块新竹篾补上,补好的扇子总比原来多朵小花。 “哑女的手跟抹了蜜似的,”张婶拿着补好的扇子扇风,“补过的扇子,摇着都比原来得劲。” 结巴的孩子在旁边编竹制的小鱼网,网眼织得细细的:“明……明天去捞虾,溪……溪里的虾肥了,炸……炸着吃香。” 小男孩凑过去看:“网眼再小点,能捞虾米!我妈说虾米熬粥,补钙!” 扎羊角辫的姑娘在竹棚柱上绑了串玉米,黄澄澄的晃人眼:“等玉米干了,编些玉米皮坐垫,铺在竹凳上,坐着不硌屁股。” 正说着,天边又滚起雷声。这次没下雨,倒刮来阵凉风,吹得竹棚的竹帘“哗啦”响。 “要变天了,”李奶奶起身要走,“把凉席收收,别被露水打湿了。” 四个人忙着卷凉席,竹篾碰着竹篾“沙沙”响。小男孩力气小,抱着席子的一角往前拖,脸憋得通红,像熟透的桃。 哑女见了,走过去帮他抬,两人的影子在地上挨在一起,像条长尾巴。 凉席收进竹棚时,月亮已经挂上竹梢。结巴的孩子蹲在火塘边烤虾,竹签串着的虾在火上蜷成小拳头,香味飘得老远。 “撒点盐,”扎羊角辫的姑娘递过竹制的盐罐,“上次烤的太淡,没滋味。” 小男孩举着烤虾跑,被竹帘绊了个趔趄,虾掉在凉席上,他捡起来吹了吹就往嘴里塞,烫得直哈气。 竹棚的灯亮起来,照得竹帘上的影子晃晃悠悠。结巴的孩子给哑女递了串烤虾,竹签上的虾油滴在凉席上,印出小油点。她接过来,掰了半只往他嘴里送,他嚼着虾,眼睛亮得像星星。 远处的溪水“哗哗”流,竹满堂桥的铃铛被风吹得“叮铃”响,混着竹棚里的笑声,像支没唱完的歌。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小鱼网,看着普普通通,网眼里却捞着满当当的鲜,网住了风,网住了月,还网着说不完的热乎气,让人心里头踏实得很。 烤虾的香味还没散尽,天就真凉下来了。小男孩早上起来穿鞋,脚丫子往竹鞋里一伸,凉得他一蹦三尺高:“这鞋跟冰窖似的!” “谁让你贪凉,”扎羊角辫的姑娘正往竹篮里装红薯,“早跟你说秋凉得快,偏不听,光着脚在竹席上跑。” 哑女找出块旧棉布,往他竹鞋里塞,絮得厚厚的,像垫了团棉花。她自己的竹鞋也换了,鞋面上缝了圈蓝布条,是用上次做袄剩下的边角料,看着比原来暖和。 结巴的孩子蹲在竹堆旁,正削竹制的暖手筒,竹刀在他手里转得溜:“早……早该做了,昨……昨晚我摸竹篾,冰……冰得手发麻。” “多编几个,”扎羊角辫的姑娘往火塘里添柴,“李奶奶和张婶都念叨呢,说去年的暖手筒揣着,比揣个热水袋还舒坦。” 编暖手筒得用软竹篾,哑女把竹篾泡在温水里,说是这样编出来不脆。她编的暖手筒带着螺旋纹,像拧着的小麻花,扎羊角辫的姑娘见了直夸:“这花纹俏,准能卖上价。” 小男孩在旁边给暖手筒缝布衬,针脚歪歪扭扭,还扎了手,他把血珠往嘴里一吮,接着缝:“我缝的衬里,保准不掉毛!” 后山的野栗子熟了,刺球炸得裂开,露出棕红的栗子。四个人挎着竹篮去摘,扎羊角辫的姑娘戴了副竹制的手套,是结巴的孩子编的,能防刺。 “慢点摘,别被扎着,”她边摘边说,“这栗子得用竹锅炒,放把沙子,炒出来又面又甜。” 结巴的孩子举着竹钩钩高处的栗子,钩下来一个,哑女就捡一个,竹篮很快满了半筐。他见她额角沾了片枯叶,伸手想摘,手到半空又缩回来,改用竹钩轻轻挑掉,惹得她“噗嗤”笑出声。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74章 能吃了不? 炒栗子时,竹锅里的沙子“哗啦”响,栗子在里面滚来滚去,裂开口的地方冒出白气,香得人直咽口水。 “能吃了不?”小男孩扒着竹锅沿直瞅,被热气烫得直缩脖子,“我闻着都甜。” “再炒会儿,”扎羊角辫的姑娘用竹铲翻了翻,“裂口大了才面,现在吃准硌牙。” 栗子刚出锅,张叔就来了,手里拎着串干山楂:“闻着香味就来了,给你们送点山楂,配着栗子吃,解腻。” “叔快坐,”结巴的孩子往他手里塞了把栗子,“刚……刚出锅的,热……热乎。” 张叔剥着栗子,看着他们编的暖手筒直点头:“今年的花纹比去年俏,给我留两个,送我那口子,她手冬天总冻。” 没过几天,凉席就彻底收起来了,竹亭地上铺了层干草,踩上去软乎乎的。李奶奶来串门,坐在草堆上,看着墙上的照片说:“这一年过得真快,开春还在摘荠菜,转眼就该收玉米了。” “可不是,”扎羊角辫的姑娘给她递了杯热茶,“今年编的竹器比去年多了一倍,光书架就编了十二套。” 小男孩趴在草堆上,数着竹筐里的钱:“够买三车竹料!明年咱编个竹制的戏台,让村里唱戏用。” 收玉米那天,天高气爽。结巴的孩子扛着竹筐走在前头,筐里的玉米棒子“咚咚”撞,他新做的蓝布护腕磨得发亮。哑女跟在后头,见他筐绳松了,追上去帮他系紧,手指在他手腕上绕了两圈,系了个蝴蝶结。 “你俩别磨蹭,”扎羊角辫的姑娘在后面喊,“太阳落山前得收完,不然露水打湿了玉米,不好晒。” 小男孩抱着个大玉米跑,玉米须蹭了满脸,像长了胡子,逗得大家直笑。 晚上在竹亭里剥玉米,火塘烧得旺,玉米粒“噼里啪啦”蹦进竹筐。结巴的孩子剥得快,玉米芯堆了老高,他说:“这……这芯能烧火,比……比竹枝耐烧。” 哑女把玉米粒串成串,挂在竹亭的梁上,黄澄澄的像挂了串小灯笼。 “等晒干了,磨成面,蒸窝窝头吃,”扎羊角辫的姑娘边剥边说,“再掺点栗子面,香得很。” 竹满堂桥的铃铛被秋风刮得“叮铃”响,桥边的芦苇白了头,像披了层雪。结巴的孩子和哑女去扫桥,他扫得快,她就跟在后面捡落叶,捡满一竹筐,就倒在竹亭的火塘边,说是烧着有股清香味。 “明儿编些竹制的小扫帚,”扎羊角辫的姑娘看着满地落叶,“让孩子们扫院子用,比塑料扫帚轻巧。”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风车跑,风车转得“呼呼”响,惊起几只麻雀,在竹亭顶上盘旋,叽叽喳喳的像在聊天。 火塘里的玉米芯烧得正旺,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竹筐里的栗子还剩小半筐,暖手筒编好了六个,墙上的照片又多了几张——有收玉米的,有炒栗子的,还有竹满堂桥的芦苇。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暖手筒,看着简简单单,里面却裹着热乎气,攥在手里暖,记在心里更暖,一年年,一辈辈,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下去了。 玉米芯在火塘里烧了半宿,第二天一早,竹亭的梁上就结了层白霜。小男孩摸了摸挂着的玉米串,凉得像冰碴子,他缩着脖子喊:“这天说冷就冷,比结巴哥说话还突然!” 扎羊角辫的姑娘正往竹筛里倒栗子,闻言笑骂:“就你嘴贫,赶紧把这些栗子装袋,张婶说要给城里的闺女寄点。” 哑女找出粗麻绳,把玉米串往竹棚高处吊,踮着脚够不着,结巴的孩子走过去,抬手就挂在了梁上,指尖蹭过她的头顶,像拂过片羽毛。 “该编些竹制的储物架了,”扎羊角辫的姑娘拍掉手上的栗子壳,“玉米、栗子堆得满地都是,再不来个架子,走路都得蹦着走。” 结巴的孩子蹲在竹堆旁画样子:“要……要三层的,底……底层放大的,上……上层放零碎。” 小男孩在旁边添乱,用竹片搭了个歪歪扭扭的小架子:“这样!像城里的货架,能摆好多好吃的!” 编储物架得用粗竹料,结巴的孩子扛着竹子往竹亭里拖,竹节在地上磕出“咚咚”响。哑女跟在后头,见他后背的衣服被汗浸湿,掏出竹布给他擦,擦着擦着,手突然顿住——他后颈有块新疤,是上次砍竹子被竹枝划的,她竟没注意。 “咋了?”结巴的孩子回头看她,脖子上的红痕还没褪。 哑女摇摇头,把布往他手里一塞,转身去劈竹篾,竹刀起落得又快又狠,像在撒气。扎羊角辫的姑娘看在眼里,偷偷撞了撞结巴的孩子胳膊:“傻小子,人家是心疼你。” 三个储物架编完时,竹亭突然显得宽敞了。玉米串挂在上层,栗子袋装在中层,底层堆着编了一半的竹器,整整齐齐的。 “比城里的铁架子好看,”张婶来取栗子时直夸,“这竹纹看着就舒坦,摆屋里像件摆设。” 小男孩趴在架子上数栗子袋:“还剩八袋!够咱吃到过年了!” 秋风刮了几天,竹满堂桥的芦苇被吹得只剩杆,光秃秃的像排小旗杆。结巴的孩子和哑女去割芦苇,说是编些芦苇垫,铺在竹凳上比干草暖和。 “慢点割,别割着手,”哑女比划着,把自己的竹手套摘下来给他戴,手套上还留着她的温度。 结巴的孩子脸一红,想摘下来,却被她按住手。两人蹲在桥边割芦苇,芦苇叶“沙沙”响,像在说悄悄话。 割完芦苇往回走,碰见校长带着个陌生人,说是县里非遗馆的,想征集几件竹器当展品。 “就……就编个竹满堂桥的模型吧,”结巴的孩子突然说,“让……让更多人知道咱的桥。” 哑女使劲点头,拉着陌生人往竹亭走,要给他看桥的照片,脚步轻快得像踩在棉花上。 编桥模型时,四个人都上了心。结巴的孩子量尺寸,竹尺在他手里比了又比;哑女编桥栏,缠枝纹比真桥的还俏;扎羊角辫的姑娘做竹灯笼,迷你版的红布条飘呀飘;小男孩最得意,他做的竹铃铛挂在模型上,风一吹“叮铃”响,跟真的一样。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75章 藏着东西 模型送进展馆那天,馆长亲自来接,看着巴掌大的竹桥直咂舌:“这手艺绝了!连桥板的缝隙都编得跟真的一样。” “底下还藏着东西呢,”小男孩掀开桥板,里面是四个迷你小人,分别举着竹篮、竹刀、竹篾和小风车,“这是我们四个!” 馆长笑得眼睛都眯了:“太有心了,我要放在最显眼的展柜里,给每个参观者讲这竹满堂的故事。” 回来的路上,夕阳把竹满堂桥的影子拉得老长。结巴的孩子突然蹲在桥边,捡起块扁石头往溪里扔,石头跳了三下才沉。 “我……我想给哑女编个竹制的发卡,”他挠挠头,声音比蚊子还小,“就……就编朵梅花的。” 扎羊角辫的姑娘拍着他后背笑:“早该编了,人家给你缝了多少回护腕,你这点心意算啥。” 小男孩凑过去:“我帮你画样子!保证比哑姐姐编的蝴蝶还好看!” 竹亭的灯亮起来时,结巴的孩子真的开始编发卡。竹篾削得比头发丝还细,在他手里弯出花瓣的形状,编坏了三次,手指被扎出三个小血点。哑女坐在旁边,假装看火塘,眼角的余光却总往他手里瞟,嘴角藏着笑。 火塘里的芦苇杆“噼啪”响,映得竹墙上的照片暖融融的。远处的溪水“哗哗”流,竹铃铛的“叮铃”声混着竹刀削篾的“沙沙”声,像支温吞的曲子。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手里的竹发卡,看着小巧,却藏着满当当的细心思,一针一线绕着的,都是说不完的惦记,让人心里头软乎乎的,甜得像刚剥壳的栗子。 梅花发卡编好那天,天上飘着细雪,像撒了把盐。结巴的孩子把发卡藏在竹制的小盒子里,攥在手心焐着,手心全是汗。 “你藏啥呢?”小男孩凑过来扒他的手,“是不是给我编的小玩意儿?” “去……去一边,”他把盒子往兜里塞,耳根红得要滴血,“没……没你的事。” 哑女正在竹亭里扫雪,竹扫帚划过地面“簌簌”响。她穿着那件红袄,在白雪里晃得人眼晕。结巴的孩子磨磨蹭蹭走过去,脚在雪地里碾出小坑,半天没敢说话。 “有事?”扎羊角辫的姑娘端着热水出来,瞅着他笑,“再磨蹭雪都化了。” 他被戳破心思,反倒豁出去了,掏出小盒子往哑女手里塞,转身就跑,差点被竹凳绊倒。哑女打开盒子,梅花发卡躺在里面,竹篾弯出的花瓣上,还沾着点没抖干净的竹屑,却比真花还俏。她捏着发卡往头上比,红袄配白花,映得脸像抹了胭脂。 “编得真不赖,”扎羊角辫的姑娘凑过去看,“比你编竹筐上心多了,针脚都没歪。” 小男孩踮着脚瞅,突然喊:“结巴哥的手被扎了!盒子里有血点!” 哑女赶紧捏着发卡翻看,果然在花瓣缝里见了点暗红,她抬头望向结巴的孩子跑走的方向,眼里的光比雪还亮。 雪停后,竹满堂桥的栏杆上结了层冰,像镶了圈玻璃。结巴的孩子扛着竹扫帚去扫,却见哑女早到了,正往冰上撒草木灰,头上别着那朵梅花发卡,风一吹,发卡上的红布条飘呀飘。 “我……我来扫,”他抢过扫帚,手却不听使唤,扫得东一下西一下,“你……你头上的卡子,挺……挺好看。” 哑女低头笑,从兜里掏出个竹制的小物件往他手里塞——是个竹制的指环,上面刻着片小竹叶,磨得光溜溜的,显然费了不少心思。 两人在桥上傻站着,手里攥着对方给的物件,直到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冰车跑来:“快!溪面冻实了,能滑冰车了!” 冰车是结巴的孩子前几天编的,竹板当底,竹条当座,推起来“咯吱咯吱”响。小男孩坐在上面,哑女在后头推,冰车滑得飞快,吓得他直喊“慢点”,笑声却比谁都响。 结巴的孩子蹲在溪边看,见冰车快撞到石头,赶紧跑过去挡,结果冰车没撞上,他自己摔了个屁股蹲,冰碴子钻进裤裆,凉得直哆嗦。 哑女跑过来扶他,手刚碰到他胳膊,他“腾”地站起来,反倒把她吓了一跳,两人对着笑,呼出的白气混在一起,像团棉花。 回到竹亭,火塘里的竹枝烧得正旺。扎羊角辫的姑娘往每人手里塞了个烤红薯,红薯皮焦得发脆:“刚才在桥边瞅见你俩了,傻不傻?天寒地冻的,站那儿喝西北风。” “我们在看冰车,”小男孩嘴硬,“结巴哥摔了个屁股墩,像只笨狗熊。” 结巴的孩子没反驳,啃着红薯偷偷看哑女,她头上的梅花发卡沾了点雪,像落了只白蝴蝶。 过了几天,县里非遗馆的馆长又来了,还带了个摄影师,说要拍组照片登报,专门讲他们的竹编故事。 “就拍你们平常干活的样子,”馆长指着竹堆,“不用特意摆姿势,越自然越好。” 摄影师举着相机对准哑女,她正低头编竹篮,梅花发卡别在耳后,竹篾在她手里转得像活的。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劈竹篾,眼角的余光总往她那边瞟,被摄影师抓了个正着:“这张好!有生活气!” 拍了半天,馆长看着照片直点头:“就用这组,标题我都想好了——《竹满堂里的暖心事》。”他掏出个红本本,“对了,你们这竹编合作社,县里批下来了,以后就能光明正大接单了。” “合作社?”小男孩没听懂,“能当糖吃吗?” 逗得大家直笑,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映得红本本上的字格外亮。 馆长走后,竹亭里的笑声还没歇。结巴的孩子摸着红本本,突然说:“以……以后咱教更多人编竹器,让……让外村人都知道,咱……咱竹满堂的厉害。” 哑女使劲点头,从竹筐里拿出个新编的竹制小灯笼,里面点着根蜡烛,暖黄的光透过竹篾,在墙上投出朵梅花影。 小男孩举着灯笼跑,灯笼晃呀晃,影子也跟着晃:“我要去告诉李奶奶,咱上报纸啦!以后是名人啦!” 竹亭的灯亮到后半夜,火塘里的红薯还在冒热气。结巴的孩子蹲在火边编竹筐,竹篾里掺了点红竹丝,编出的花纹像朵梅花。哑女坐在旁边纳鞋底,鞋底上绣的竹子,竹叶尖总往梅花那边歪。 扎羊角辫的姑娘靠在竹凳上打盹,嘴角挂着笑。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竹满堂桥的铃铛被雪埋了半截,却还在风里“叮铃”响,像在说:这日子啊,就该这么热热闹闹、甜甜蜜蜜地过下去。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76章 方方正正 报纸登出来那天,李奶奶拄着拐杖跑遍全村,见人就把报纸往人手里塞:“快看快看,咱竹满堂上报纸了!这照片拍得,比年画还好看!” 报纸上的哑女低着头编竹篮,梅花发卡别在耳后,竹篾在指尖绕出个圈;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劈竹篾,眼神往她那边瞟,嘴角藏着笑。小男孩举着小风车在竹亭前跑,风把风车吹得“呼呼”转,露着豁牙的笑比阳光还晃眼。 “这报纸得裱起来,”扎羊角辫的姑娘把报纸贴在竹墙上,用竹制的小镜框框住,“等以后老了,给孙子辈看,咱年轻时也风光过。” 小男孩踮着脚摸镜框,手在自己的照片上拍了拍:“我这姿势帅不帅?像不像戏里的小英雄?” 结巴的孩子没说话,蹲在火塘边编竹制的信插,竹篾绕出的格子方方正正,他说要把报纸寄给城里的阿姨,让她也瞧瞧。 信插还没编完,合作社就接到第一笔大订单——镇上的饭馆要一百个竹制的菜盘,说是客人就爱这原生态的调调。 “得编厚点,”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样品比划,“菜汤别漏出来,不然砸了招牌。” 哑女找出最韧的竹篾,在菜盘边缘编了圈小波浪纹,既好看又防烫。 结巴的孩子负责编盘底,用粗竹篾打底,细竹篾缠边,结实得能站上个人:“保……保证摔地上都……都不裂。” 编菜盘的日子,竹亭里堆了半人高的竹料。村里的姑娘媳妇都来帮忙,竹篾碰撞的“沙沙”声、说笑的“叽叽喳喳”声混在一起,比赶集还热闹。 “哑女这花纹编得,比饭馆的瓷盘还俏,”张婶编着盘边说,“以后咱也不用买塑料盘了,就用自己编的,又结实又好看。” 小男孩在旁边当“质检员”,拿个小竹锤敲每个菜盘:“响脆的就是好的,发闷的就得返工!”惹得大家直笑。 菜盘送过去那天,饭馆老板亲自来接,看着堆成小山的竹盘直咂舌:“比样品还好!这波浪纹握着不烫手,太贴心了。”他当场又订了五十个,说要给老主顾当伴手礼。 结巴的孩子数着定金,手指在钱上捻来捻去,像在数竹篾:“够……够买两车新竹料了,还……还能给大家发点工钱。” 哑女往每个菜盘里放了片干荷叶,老板见了直夸:“细节见功夫,就冲这点,以后订单全给你们!” 晚上分工钱,竹桌上摆着花花绿绿的票子。扎羊角辫的姑娘一张张数,数完往每个人手里塞:“这是大家应得的,拿着买肉吃,补补力气。” 张婶捏着钱笑:“这辈子没想着编竹器还能挣钱,比种地轻快多了。” 哑女把自己的工钱分了一半给小男孩:“他跑前跑后没少忙活,该得的。”小男孩却往她手里塞,说要给她买新的绣花线。 结巴的孩子拿着钱,偷偷去镇上给哑女扯了块花布,上面印着竹子和梅花,他觉得跟她很配。往回走时路过糖铺,又买了两斤水果糖,用竹纸包着,像个小包袱。 “给……给你的,”他把花布往哑女手里塞,糖纸在兜里硌得慌,脸憋得通红,“做……做件新衣裳,春……春天穿。” 哑女捏着花布,上面的竹梅图案像活的,她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糖还甜,突然踮起脚,往他兜里塞了个东西,转身就跑,辫子甩得像小鞭子。 他掏出来一看,是个竹制的小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薄荷叶,香味清清凉凉的。香囊上编着两个小字,歪歪扭扭的,是“平安”。 竹亭的灯亮到深夜,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扎羊角辫的姑娘在算新订单,嘴里念念有词;小男孩趴在竹桌上,嘴里含着水果糖,睡得口水都流出来了;结巴的孩子蹲在火边,手里攥着那个小香囊,闻着薄荷香,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哑女坐在竹凳上,手里拿着那块花布,手指在竹梅图案上轻轻划,嘴角的笑像偷喝了蜜,甜得藏不住。 窗外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竹满堂桥的铃铛又开始响,“叮铃叮铃”的,像在数着日子,一天比一天甜,一天比一天暖。这日子啊,就像他们编的竹器,看着普普通通,却一针一线都藏着盼头,编着编着,就成了心里最踏实的模样。 花布在竹桌上摊了没两天,哑女就动手裁了。她把布铺在竹制的案板上,用竹尺比着画粉线,手却没之前抖了,画错了就抿嘴笑笑,重新画,竹尺在布上挪得稳稳的,像踩着鼓点走。 “这花样真俏,”扎羊角辫的姑娘凑过去看,“竹子配梅花,跟你俩似的,天生一对。”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编竹篮,听见这话,竹篾“啪”地折了,他赶紧低头假装捡竹篾,耳根红得能滴出血。小男孩举着块水果糖跑进来,糖纸在阳光下闪金光:“哑姐姐,给我也绣个小梅花呗?绣在书包上,比二丫的蝴蝶好看!” 新衣裳做好那天,天刚放晴,竹满堂桥的雪化了一半,露出青白色的桥板。哑女穿着新衣裳站在桥头,竹梅图案在风里晃,梅花发卡别在鬓角,跟画上走下来的似的。 “转个圈看看,”扎羊角辫的姑娘拍着手笑,“比城里姑娘穿的连衣裙好看十倍!” 结巴的孩子站在桥另一头,看得直愣神,手里的竹篮“咚”地掉在地上,竹篾散了一地也没察觉。哑女见了,笑着跑过去帮他捡,手指碰到他的手,两人像被烫着似的往回缩,却又忍不住偷偷笑。 合作社的订单越来越多,不光有菜盘,还有城里来的客人订竹制的屏风、灯罩,说是放在新装修的房子里,比红木家具还显雅致。 “得招几个徒弟了,”扎羊角辫的姑娘翻着订单本,“就咱几个,累死也赶不完。” 结巴的孩子点头:“要……要手脚勤快的,心……心细的,别……别糟蹋了好竹料。” 哑女从竹棚里抱出个竹制的小牌子,上面刻着“竹满堂合作社”,是她跟着字典一笔一划刻的,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77章 看好了 招徒弟那天,竹亭里挤了二十多号人,有年轻媳妇,有半大的孩子,还有邻村来的小伙子。 “先学劈竹篾,”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竹刀示范,“劈不匀的,回家练三天再来。” 结巴的孩子给每人发了根竹子:“慢……慢点来,别……别割着手,竹刀利……利得很。” 哑女在旁边摆竹盆,里面盛着清水,谁的手被扎了,就赶紧拉到盆里泡,再用竹布包扎,动作又快又温柔。 小男孩也当起了“小师傅”,教新来的孩子编最简单的竹蜻蜓:“看好了,竹片要削得薄,翅膀要对称,不然飞不起来。”他边说边演示,竹蜻蜓“呼”地飞起来,撞在竹亭顶上,引得大家直笑。 忙了一个多月,新订单总算赶完了。扎羊角辫的姑娘提议去镇上饭馆吃顿好的,就当犒劳大家。 “我要吃红烧肉!”小男孩举着手喊,“上次送菜盘,我闻着香味直流口水。” 结巴的孩子挠挠头:“还……还是去李奶奶家吃吧,她……她做的炖鸡香。” 哑女使劲点头,从竹篮里拿出几个新烤的栗子,往每个人手里塞,栗子壳还带着热乎气。 去李奶奶家那天,老太太早杀了只老母鸡,炖在竹锅里,香味飘出半里地。竹桌上摆着七八个菜,都是用他们编的竹盘装的,看着比瓷盘还像样。 “你们这合作社啊,就像这锅鸡汤,”李奶奶给每个人盛汤,“越熬越香,日子准能越过越红火。” 结巴的孩子给李奶奶夹了块鸡腿:“您……您多吃点,补……补身子。” 小男孩趴在竹凳上,啃着鸡骨头含混道:“等咱挣了大钱,给奶奶买个竹制的躺椅,晒太阳舒服。” 吃完饭回来,月亮已经挂上竹梢。竹满堂桥的铃铛在风里“叮铃”响,像在哼小曲。结巴的孩子和哑女走在后面,他手里拎着个竹制的小灯笼,是特意给她编的,里面点着根小蜡烛,暖黄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缠在一起分不出谁是谁。 “明……明天教你编竹……竹蝴蝶吧,”他突然说,声音比蚊子还小,“你……你上次看二丫的,眼……眼睛都直了。” 哑女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灯笼还亮,使劲点了点头,伸手挽住了他的胳膊。 竹亭的灯还亮着,扎羊角辫的姑娘在算账目,嘴里念叨着:“这月的工钱能多发三成,再买台新的竹制打磨机……”小男孩趴在竹桌上睡着了,嘴角还沾着点鸡汤油。 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远处的溪水“哗哗”流,混着竹铃铛的“叮铃”声,像支没唱完的歌。 这日子啊,就像哑女身上的新衣裳,看着普普通通,针脚里却藏着数不清的甜,穿在身上暖,记在心里更暖,一天天,一年年,就这么热热闹闹、踏踏实实往下过,谁都舍不得停下。 竹蝴蝶还没编出个模样,春天就踩着竹满堂桥的影子来了。溪水解冻的那天,“哗啦”一声淌得欢,把桥洞下的冰碴子冲得老远,像撒了把碎银子。 小男孩拎着竹制的小网兜往溪边跑,说是捞刚冒头的小鱼苗。裤脚卷到膝盖,脚丫子踩在鹅卵石上,凉得直吸气也不挪窝:“快看!这鱼小得像面条!” 结巴的孩子蹲在桥边编竹笼,竹篾绕出的网眼细细的:“放……放进这笼里,养……养在竹盆里,能……能看一春天。” 哑女坐在桥栏上,手里拿着刚抽芽的柳条,编成个小圆环往小男孩头上套,柳条上的嫩芽蹭得他脖子痒,咯咯直笑。 合作社新招的徒弟里,有个叫小翠的姑娘,手巧得很,学编竹篮三天就出师,编的花纹比哑女的还俏几分。 “你这手是长了眼睛咋的?”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她编的篮子直夸,“比我当年强多了,我学了半个月还编得歪歪扭扭。” 小翠红着脸摆手,手里的竹篾却没停:“是哑姐姐教得好,她比画两下,我就懂了。” 结巴的孩子在旁边劈竹料,听着这话,嘴角忍不住往上翘,手里的竹刀都轻快了几分。 城里的阿姨带着设计师又来了,这次没空手,拎着个大竹箱,打开一看,全是新样式的竹器图纸。 “这是给你们的新订单,”阿姨指着图纸,“竹制的茶桌、竹制的书架,还要一套竹编的屏风,客户指定要你们合作社的。” 设计师蹲在竹堆旁,拿着尺子量来量去:“我觉得可以加些本地的元素,比如把竹满堂桥编进屏风里,肯定独一份。” 哑女眼睛一亮,抓起竹篾就在地上画,三两下就画出座歪歪扭扭的桥,桥栏上还飘着小铃铛,活灵活现的。 编屏风的日子最熬人,得蹲在地上编,一天下来,腿麻得站都站不稳。结巴的孩子心疼哑女,每天提前半个时辰起来,把竹篾泡软了,再劈得细细的,让她编起来省劲。 “你俩别总腻歪,”扎羊角辫的姑娘故意逗他们,“屏风编不完,客户可要退货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哑女脸一红,往结巴的孩子手里塞了块烤红薯,红薯是她早上特意在火塘里埋的,焦皮里裹着蜜似的瓤。 屏风快完工时,出了点小岔子——哑女编的桥栏歪了半寸,看着有点别扭。小翠说:“拆了重编吧,不然送出去丢人。” 哑女却摇头,拿起红竹篾在歪的地方编了朵小梅花,正好遮住不整齐的接口,远看像桥边真的开了朵花。 “这样才好,”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看,“就……就像咱的竹满堂桥,不……不那么周正,却……却看着亲。” 屏风送进城那天,客户亲自来接,看着上面的竹满堂桥直咂舌:“这桥编得有灵气!比照片上还好看!”当场又订了两套,说要送朋友。 回来的路上,结巴的孩子突然停住脚,从兜里掏出个竹制的小盒子,跟上次送发卡的盒子很像。 “给……给你的,”他把盒子往哑女手里塞,手都在抖,“前……前几天编的,不……不知道你喜不喜欢。” 哑女打开一看,是个竹制的小戒指,比上次那个指环精致多了,上面编着圈小梅花,花心还嵌着颗红豆。她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太阳还亮,把戒指往手上一套,紧紧攥住了他的手。 竹亭的灯亮得越来越晚,火塘里的竹枝换了一茬又一茬。扎羊角辫的姑娘在算新订单,笔尖在竹制的账本上划得“沙沙”响;小翠和其他徒弟在编竹篮,竹篾碰撞的声音像串小鞭炮;小男孩趴在竹桌上,给新画的竹满堂桥涂颜色,桥栏上的梅花涂得红扑扑的。 结巴的孩子和哑女坐在火塘边,他在编竹制的小摆件,她在旁边给他递竹篾,偶尔碰一下手,就像触电似的,却谁都舍不得挪开。 远处的溪水“哗哗”流,竹满堂桥的铃铛“叮铃”响,混着竹亭里的笑声,像首唱不完的歌。这日子啊,就像他们编的竹器,一针一线都攒着盼头,看着普普通通,却结结实实,透着股让人稀罕的热乎劲儿,一天比一天甜,一天比一天暖。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78章 滴出水 红豆戒指在哑女手上戴了三天,竹满堂桥的柳丝就绿得能滴出水。小男孩编了个竹制的小渔网,天天往溪边跑,说是要捞些小鱼养在新做的竹鱼缸里——那鱼缸是结巴的孩子编的,六角形的,边角还缠了圈红布条,摆在竹亭的桌上,像件小摆设。 “慢点跑,别摔进溪里,”扎羊角辫的姑娘在后头喊,手里拿着件刚缝好的小褂子,“给你新做的,再疯跑也不怕磨破衣裳。” 小男孩头也不回,裤脚卷得老高,脚丫子踩在青石板上“啪嗒啪嗒”响。结巴的孩子扛着竹梯跟在后面,要去修桥栏上松动的竹铃铛,哑女拎着竹钉桶,见他梯子没放稳,赶紧用石头垫住梯脚,像只护崽的老母鸡。 修完铃铛,结巴的孩子蹲在桥边削竹片,要给鱼缸做个小盖子。竹刀在他手里转得溜,竹片削得薄如纸,哑女凑过去看,他突然把竹片往她眼前一亮:“像……像不像蝴蝶翅膀?” 她笑着点头,从兜里掏出块薄荷糖往他嘴里塞——那是上次他给的水果糖换的,她知道他不爱吃甜的,就换了清清凉凉的薄荷味。 合作社的新订单里,有批竹制的婴儿床,客户特意说要编得软和些,别硌着孩子。 “得用最嫩的竹篾,”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竹料挑拣,“再往里面衬层棉花,保准比木头床舒服。” 哑女找出细竹篾,编床栏时特意编了圈小碎花,像野地里开的星星草。 结巴的孩子负责编床底,用粗竹篾打底,再用软竹篾交叉缠牢:“保……保证结实,就是……就是胖小子也……也压不坏。” 做婴儿床的日子,竹亭里总飘着股奶香味——是张婶送来的羊奶,说给大家补补身子。小男孩捧着竹碗蹲在凉席上,喝得“呼噜呼噜”响,嘴角沾着奶沫也不擦,眼睛直勾勾盯着婴儿床:“编完这个,能给我编个竹制的小马车不?我想让二丫当新娘子。” 惹得大家直笑,哑女往他嘴里塞了块奶糖,糖纸在他手心里捏成个小团,半天舍不得扔。 婴儿床送出去那天,客户是个城里来的年轻媳妇,抱着孩子来看,小家伙趴在竹床上直乐,小手抓着床栏上的小碎花不放。 “这手艺太绝了,”年轻媳妇摸着竹床直咂舌,“比商场里卖的实木床还精致,我家娃就爱这竹香味。” 结巴的孩子挠挠头:“还……还行,要是……要是不结实,您……您再找我们。” 哑女往婴儿床里放了个竹制的小摇铃,红绳系着竹球,一晃就“叮当”响,小家伙抓着摇铃,笑得口水都流到竹床上。 回来的路上,路过镇上的布店,结巴的孩子突然停下脚,拽着哑女往里走。柜台里的红布看得人眼晕,他指着块绣着并蒂莲的料子,脸憋得通红:“要……要这块,做……做件新衣裳,等……等收麦子时穿。” 哑女使劲摇头,往他手里塞钱——那是她攒的工钱,想给他买把新竹刀,他那把刀豁了个口子,总割手。 “都……都买,”他把钱推回去,声音比蚊子还小,“刀……刀还能用,衣……衣裳得新的。” 回到竹亭,夕阳正往竹满堂桥的栏杆上爬,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条拧在一起的红布条。扎羊角辫的姑娘见他俩手里的布,突然笑了:“这是要办喜事啊?红得晃眼!” 小男孩凑过去看,指着并蒂莲直嚷嚷:“这花像俩小喇叭,吹起来‘嘀嘀嗒’!” 结巴的孩子没说话,蹲在火塘边编竹筐,竹篾里掺了些红竹丝,编出的花纹像朵并蒂莲,跟布上的一模一样。 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映得竹墙上的报纸更亮了。上面的照片里,哑女还没戴梅花发卡,结巴的孩子的袄袖还没补,可看着比现在还亲。 “等收完麦子,咱给合作社盖间新竹棚吧,”扎羊角辫的姑娘往火里添柴,“现在人多了,老竹亭挤得转不开身。” “我……我来编棚顶,”结巴的孩子接话,“用……用最粗的竹子,保……保证不漏雨。” 哑女点头,从竹筐里拿出个新做的竹制小灯笼,里面点着蜡烛,光透过竹篾上的并蒂莲,在墙上投出朵颤巍巍的花。 小男孩举着灯笼跑出去,灯笼在桥上晃呀晃,像颗会跑的星星。竹满堂桥的铃铛被风吹得“叮铃”响,溪水里的月影碎成片,像撒了把银豆子。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并蒂莲竹筐,看着普普通通,却一针一线都绕着甜,装着满当当的盼头,让人心里踏实得很,就这么一天天过下去,比蜜还稠,比酒还暖。 并蒂莲布料还没来得及裁,麦香就飘满了村道。村里的收割机“突突”跑着,结巴的孩子和哑女扛着竹制的麦耙去帮忙,竹耙齿上缠着红布条,在金黄的麦浪里晃得人眼晕。 “慢点耙,别把麦粒耙到沟里,”扎羊角辫的姑娘跟在后面捡麦穗,竹篮挎在胳膊上,晃出“哗啦”响,“今年的麦子稠,掉在地上怪可惜的。”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镰刀瞎比划,割得麦秆东倒西歪,却跑得比谁都欢:“我要割一捆最大的,送给李奶奶当柴烧!” 结巴的孩子见他要摔跤,赶紧伸手扶,结果自己被麦茬绊了个趔趄,怀里的麦耙“哐当”砸在地上,红布条缠成了团。哑女跑过来帮他解,手指在布条里翻来翻去,像在拆个小谜题,两人的手碰在一起,麦香混着汗味,竟比蜜还甜。 收完麦子,合作社的新竹棚开工了。村里的壮劳力都来帮忙,夯地基的“嗨哟”声、劈竹子的“咚咚”声混在一起,比过年还热闹。 “棚顶得编双层,”结巴的孩子站在竹梯上量尺寸,竹尺在手里晃,“夏……夏天能遮阳,冬……冬天能挡雪。” 哑女在地上摆竹桩,每个桩子都用红绳缠了圈,说是讨个吉利。 扎羊角辫的姑娘端着绿豆汤来回递:“歇会儿再干,别中暑了,这日头毒得能晒掉层皮。” 新竹棚搭好那天,村里放了串鞭炮,红纸屑落进竹缝里,像开了串小红花。棚里摆着新做的竹桌竹凳,都是徒弟们合力编的,桌腿上还刻着每个人的名字。 “以后就在这儿教徒弟,”扎羊角辫的姑娘摸着光滑的竹桌,“老竹亭留着,当咱的‘纪念馆’。”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79章 总算撑起来了 李奶奶拄着拐杖来看,坐在竹凳上直点头:“这棚子比当年的大队部还气派,咱村的手艺总算撑起来了。” 小男孩在棚里跑来跑去,指着梁上的竹制吊灯喊:“晚上点灯肯定好看,像星星掉在棚里!” 没过几天,城里的报社又来人了,这次是来拍新竹棚的,还带来个好消息——他们的竹编手艺要上省电视台了。 “明天来拍纪录片,”记者举着摄像机四处扫,“就拍你们平常干活的样子,越真实越好。” 结巴的孩子紧张得手心冒汗,劈竹篾的手都在抖:“我……我说话结……结巴,上……上电视不好看。” “结巴才真实呢,”记者笑着拍他肩膀,“这才是手艺人的样子,不装。” 哑女往他手里塞了片薄荷糖,用手比划:别怕,我陪着你。 拍纪录片那天,天刚亮竹棚就热闹起来。哑女在编竹篮,梅花发卡别在耳后,竹篾在指尖绕出朵小花;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劈竹篾,眼角的余光总往她那边瞟,被摄像机拍个正着;扎羊角辫的姑娘在教徒弟编竹席,声音洪亮得像敲竹板;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风车跑,风车转得“呼呼”响,对着镜头做鬼脸。 中午吃饭时,电视台的人带来了盒饭,大家却更爱李奶奶送来的麦饼,竹盘里堆得像小山。 “还是咱这麦饼香,”摄影师咬着饼直夸,“城里的面包哪有这股麦香味。” 小男孩往他手里塞了个竹制的小蚂蚱:“这个送你,当纪念!比城里的塑料玩具结实。” 拍完纪录片,夕阳把竹棚的影子拉得老长。结巴的孩子蹲在新竹棚的角落里,给哑女编竹制的发簪,簪头是只小蝴蝶,翅膀薄得能透光。 “明……明天就能在电视上看……看见你了,”他把发簪往她手里放,声音低得像耳语,“你……你笑起来最好看。” 哑女拿起发簪往头上插,转身从竹篮里拿出个竹制的小盒子,里面是双布鞋,鞋面上绣着竹子,针脚密得像竹篾,是她熬了三个晚上做的。 竹棚的灯亮起来时,新做的竹吊灯洒下暖黄的光,照得每个人脸上都笑眯眯的。 远处的溪水“哗哗”流,竹满堂桥的铃铛“叮铃”响,混着竹棚里的笑声,像首唱不完的歌。 这日子啊,就像他们编的竹器,看着普普通通,却一针一线都藏着热乎气,编着编着,就成了心里最踏实的模样,甜得让人舍不得眨眼睛。 纪录片播出那天,竹棚里挤满了人,连李奶奶都搬着竹凳坐前排,手里攥着老花镜,生怕看漏了啥。电视里刚出现新竹棚的镜头,小男孩就蹦起来喊:“那是我编的小风车!在梁上转呢!” 画面里,哑女低头编竹篮,梅花发卡闪着光,竹篾在她手里绕出朵小花;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劈竹篾,劈着劈着就往她那边瞟,被镜头逮个正着,惹得满棚子人笑。扎羊角辫的姑娘在教徒弟编席子,嗓门亮得像喇叭:“左手压三篾,右手挑两篾,记准了!” “你看你看,”李奶奶拽着旁边的张婶,“咱哑女上电视了!比城里明星还俊!”结巴的孩子蹲在角落,脸憋得通红,手里的竹刀把竹篾削得碎碎的,听见自己结巴的声音从电视里传出来,恨不得找个竹缝钻进去。 节目还没播完,就有人打合作社的电话,说要订竹制的屏风,点名要电视里哑女编的那种,带小花纹的。扎羊角辫的姑娘接完电话直乐:“这电视真管用,比咱跑断腿吆喝强!” 新订单多到手软,不光有屏风,还有人要竹制的茶具、花盆,连城里的咖啡馆都来订竹制的杯垫,说要给客人当伴手礼。 “得再招些徒弟,”扎羊角辫的姑娘翻着订单本,“小翠都能带徒弟了,咱得把摊子铺大点。” 结巴的孩子点头:“要……要肯学的,别……别学两天就嫌累。”哑女从竹筐里拿出个竹制的价目表,上面的字是她练了好久的,一笔一划挺周正,旁边还画了小图,怕人看不懂。 招新徒弟那天,来了个戴眼镜的姑娘,说是从城里来的大学生,学设计的,想跟着学竹编。 “我能吃苦,”姑娘举着自己编的小竹篮,“就是编得不好,您多担待。” 扎羊角辫的姑娘接过篮子看:“底子编歪了,不过篾劈得还行,留下吧。”哑女拉着她的手往竹堆走,比划着教她怎么选竹料,指尖碰着姑娘的手,软乎乎的。 大学生学得快,还会画图纸,把竹器设计得花里胡哨的,有带小抽屉的竹盒,有能装手机的竹袋。 “这样年轻人准喜欢,”她举着图纸给大家看,“我在网上开个店,保准卖得火。” 小男孩凑过去看:“给我设计个竹制的弹弓!要能打鸟的那种!”被扎羊角辫的姑娘敲了脑袋:“学啥不好,学打鸟?” 入秋时,合作社接了个大活——给县里的文化节编组竹制的雕塑,要做成竹满堂桥的样子,还得有四个人物模型,代表他们几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得用粗竹子,”结巴的孩子扛着根老竹根,“根……根须都带着,才……才有劲儿。” 哑女在地上画草图,桥栏上的铃铛、桥头的梅花,都画得清清楚楚。大学生帮着算尺寸,拿尺子量来量去:“高度得三米,不然显不出气势。” 编雕塑的日子,竹棚里堆了半棚子竹子。结巴的孩子雕人物模型,把自己雕得憨憨的,手里还攥着竹刀;哑女的模型头上别着梅花发卡,手里编着竹篮;扎羊角辫的姑娘的模型举着竹尺,像在训人;小男孩的模型举着小风车,脚丫子还翘着,活灵活现。 文化节开幕那天,竹满堂桥雕塑摆在广场中央,红布条缠着架子,老远就看得清。好多人围着拍照,有个老太太摸着模型直念叨:“这不是电视里那几个娃吗?编得真像!” 结巴的孩子站在雕塑旁,看着自己的模型,突然不结巴了:“这是……咱的桥。”哑女拉着他的手,往模型手里塞了朵真梅花,花瓣落在竹手上,像活了似的。 回村的路上,月亮升得老高,竹满堂桥的铃铛“叮铃”响。结巴的孩子突然停下脚,从兜里掏出个竹制的小盒子,跟送发卡、戒指的盒子一个样。 “给……给你的,”他把盒子往哑女手里塞,手都在抖,“前……前几天编的,想……想了好久。” 哑女打开一看,是个竹制的发钗,钗头是并蒂莲,花瓣上还嵌着两颗红豆,红得像血。她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星星亮,把发钗往头上插,突然踮起脚,在他脸颊上轻轻碰了下,像羽毛扫过。 竹棚的灯亮到后半夜,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大学生在画新图纸,笔尖在竹制的画板上划得沙沙响;小翠带着徒弟编杯垫,竹篾碰撞的声音像串小鞭炮;小男孩趴在竹桌上,给雕塑的照片涂颜色,把桥栏涂成红的,像缠了红布条。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80章 摸着热乎乎的 结巴的孩子蹲在火边,给哑女编竹制的暖手筒,里面衬了层软布,摸着热乎乎的。哑女坐在旁边纳鞋底,鞋底上绣的并蒂莲,花瓣往竹子那边歪,缠缠绵绵的。 远处的溪水“哗哗”流,竹满堂桥的铃铛“叮铃”响,混着竹棚里的笑声,像首没唱完的歌。这日子啊,就像他们编的竹器,看着普普通通,却一针一线都绕着甜,编着编着,就成了心里最盼的模样,热热闹闹,踏踏实实,让人舍不得挪眼。 并蒂莲发钗在哑女头上别了没几天,文化节的奖状就寄到了合作社,红本本烫着金字,扎羊角辫的姑娘特意找了个竹制的相框裱起来,挂在新竹棚最显眼的地方,比墙上的报纸还气派。 “这下咱竹满堂的名字,全 county 都知道了,”张叔来送红薯干时,指着奖状直咂舌,“我那城里的外甥看了文化节直播,非让我给他带套竹制的茶具,说比紫砂的还显档次。” 小男孩举着奖状跑,差点撞翻竹桌上的竹制笔筒:“我要拿给学校的老师看!就说咱村的竹子上电视、得奖状了!” 结巴的孩子蹲在竹堆旁,给新收的徒弟示范劈竹篾,竹刀起落得匀,竹篾薄得能透光:“慢……慢点,别……别学那小子毛躁,竹篾劈不匀,编……编啥都歪。” 哑女在旁边编竹制的灯罩,用青黄两色竹篾编出月亮图案,大学生姑娘举着手机拍:“这图案太有意境了,我发网上,保准有人订。”果然没过半天,订单就来了,说要订二十个,挂在民宿的房间里。 “加把劲编,”扎羊角辫的姑娘往每人手里塞了块烤红薯,“编完这单,咱去镇上饭馆搓一顿,点那道竹香排骨,听说用的就是咱编的竹笼蒸的。” 竹香排骨没吃成,先等来场秋雨。雨下得不大,却缠缠绵绵的,把竹棚顶的竹篾打湿了,透出股清香味。哑女找出旧棉布,往竹凳上缝坐垫,怕大家坐着凉,布面上绣的小竹子沾了点雨水,倒像刚淋过雨的新竹,鲜灵得很。 结巴的孩子见她手冻得发红,往火塘里添了把竹枝,火苗“腾”地起来了,映得她脸颊红扑扑的。他从兜里掏出个竹制的小暖手宝,是用粗竹节做的,里面灌了热水,塞到她手里:“捂……捂捂,别……别冻着。” 雨停后,后山的野柿子红了,像挂在枝头的小灯笼。四个人挎着竹篮去摘,大学生姑娘踩着竹梯往上够,吓得直喊:“慢点扶梯子!我恐高!” “谁让你穿皮鞋来,”扎羊角辫的姑娘在底下扶着梯脚,“下次穿竹编的凉鞋,防滑。” 哑女摘得最认真,专挑红透的摘,竹篮很快满了,她往结巴的孩子嘴里塞了个,柿子甜得发腻,他龇牙咧嘴地咽,却没舍得吐。 野柿子摘回来,扎羊角辫的姑娘用竹锅熬柿子酱,放了把冰糖,甜香味飘满竹棚。小男孩捧着竹碗蹲在火塘边,用竹勺挖着吃,嘴角沾了酱也不擦,像只偷吃东西的小花猫:“比超市买的果酱香!没那些乱七八糟的添加剂。” 哑女往玻璃罐里装柿子酱,罐口用竹制的盖子封好,大学生姑娘说要寄给她的导师:“让教授也尝尝咱这原生态的甜。” 合作社的竹器越卖越火,连邻县的人都开车来买,说要给家里的新房添置几件竹制家具。结巴的孩子和几个老徒弟开始琢磨编竹制的衣柜、书架,大学生姑娘画图纸,哑女负责编花纹,扎羊角辫的姑娘管着下料,忙得脚不沾地。 “这衣柜得编三层,”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尺子量,“最底下那层要高些,能放鞋盒。” 结巴的孩子在柜门上编锁扣,用竹条弯出个小钩子:“这……这样关得牢,不……不怕老鼠钻。” 新衣柜做好那天,李奶奶拄着拐杖来试,打开柜门直点头:“比我家那木头柜能装,还不占地方,竹篾透气,衣裳放里面不发霉。”她从兜里掏出块红布,往柜门上一挂:“讨个吉利,祝你们生意越来越红火。” 晚上算完账,扎羊角辫的姑娘把钱往竹桌上一摊:“这月的利润够给合作社添台竹制的打磨机了,以后磨竹篾不用手搓,省劲。” 小男孩数着硬币,突然说:“结巴哥,你啥时候跟哑姐姐成亲啊?成亲了,我给你们编竹制的喜字,比红纸剪的还好看!” 结巴的孩子脸“腾”地红了,抓起竹刀假装劈竹篾,竹篾却“啪”地折了。哑女低头笑,手里的竹针在布上绣出朵并蒂莲,针脚比往常密了三分。 竹棚的灯亮到深夜,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映得墙上的奖状和照片暖融融的。远处的溪水涨了点,“哗哗”地流,竹满堂桥的铃铛被风吹得“叮铃”响,像在数着日子。 结巴的孩子蹲在火边,给哑女编竹制的发绳,用红竹丝缠了圈小梅花。哑女坐在旁边纳鞋底,鞋底上的竹子和梅花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竹哪是梅。 这日子啊,就像这火塘里的竹枝,看着普普通通,烧起来却热乎得很,火苗舔着竹枝,噼啪作响,像在说些掏心窝子的话,让人心里头踏实,甜得想眯起眼睛笑。 红竹丝发绳还没编完,小男孩的竹制喜字倒先编好了,歪歪扭扭的“囍”字上,还缠了圈红布条,他举着往结巴的孩子眼前凑:“你看你看,像不像镇上娶媳妇贴的?” 结巴的孩子手一抖,竹篾“啪”地折了,他捡起竹篾往火塘里扔,火苗“腾”地窜了窜:“小……小孩子家,懂……懂啥。” 哑女坐在旁边,手里的鞋底绣得正欢,听见这话,针脚突然歪了,她抿着嘴笑,把绣歪的地方拆了重绣,竹针在布上戳出密密麻麻的小孔,像撒了把小芝麻。 入了冬,合作社的订单更杂了,有要竹制圣诞树的,有要竹编礼盒的,还有个老板脑洞大,让编批竹制的小火车,说是放在商场当装饰。 “这火车轮咋编?”小翠拿着图纸犯愁,“圆滚滚的,怕不结实。” 结巴的孩子蹲在地上画样子:“用……用粗竹条打底,再……再用细竹篾缠,保……保证转得溜。”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81章 让人心里发颤 哑女找出红黄绿三色竹篾,往火车头上编花纹,像画了道彩虹,大学生姑娘举着手机拍:“这颜值,准能上热搜!” 编小火车的日子,竹棚里堆了半棚子竹料,徒弟们分工忙活,有的编车厢,有的做车轮,有的缠花纹,竹篾碰撞的“沙沙”声比下雪还热闹。 “你看这车轮,”小男孩举着个编好的轮子往地上滚,“比我那竹制的小弹珠还溜!” 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竹尺量车厢:“再放宽点,能塞进个苹果,过年当礼品盒正合适。” 小火车送进城那天,老板亲自来拉,看着二十辆花花绿绿的竹火车,笑得合不拢嘴:“比样品还出彩!这花纹太喜庆了,我得多订五十辆!” 结巴的孩子数着定金,手指在钱上捻来捻去,像在数竹篾的根数:“够……够给大家发年终奖了,再……再买台新竹锯。” 哑女往每辆火车里塞了个小竹牌,上面刻着“竹满堂”三个字,字刻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年底时,县里评先进,合作社得了块“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的牌子,红底金字,比文化节的奖状还气派。扎羊角辫的姑娘找人把牌子挂在竹棚门口,风吹得牌子“哐当”响,像在敲锣。 “得请个戏班子来唱两天,”李奶奶拄着拐杖来看牌子,“咱村的手艺露脸了,得热闹热闹。”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喇叭喊:“我要当报幕员!说‘接下来请欣赏竹满堂合作社带来的竹编表演’!” 请戏班子那天,竹棚前搭了个竹制的戏台,是结巴的孩子带着徒弟们编的,台柱上缠了圈红布,像系了个大蝴蝶结。戏还没开演,村里的老老少少就搬着竹凳来占座,竹棚里的竹桌竹凳都被搬空了,连李奶奶的竹制小轮椅都派上了用场。 戏唱到一半,结巴的孩子突然拉着哑女往后台走,手里攥着个竹制的小盒子,跟送发卡、戒指、发钗的盒子一个样。 “给……给你的,”他把盒子往她手里塞,手冻得通红,“今……今天人多,我……我想……” 哑女打开盒子,里面是个竹制的手镯,上面编着圈并蒂莲,花心嵌着两颗红豆,跟发钗上的一对儿。她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戏台的灯还亮,把手镯往腕上一套,突然踮起脚,在他嘴唇上轻轻碰了下,像雪花落在脸上。 戏台的锣鼓声“咚咚锵”响,台下的叫好声震得竹棚顶的竹篾“哗哗”动。扎羊角辫的姑娘看着后台,笑着抹眼泪:“这俩孩子,总算开窍了。”小男孩举着竹喇叭喊:“接下来请欣赏……结巴哥和哑姐姐的竹编定情表演!”惹得满场哄笑。 戏散后,竹棚的灯亮到后半夜,火塘里的竹枝烧得正旺,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结巴的孩子蹲在火边,给哑女烤红薯,红薯皮焦得发脆,他剥开皮往她手里塞,烫得她直甩手,却舍不得扔。 哑女往他嘴里喂了口红薯,甜得他眯起眼睛,她突然比划着问:开春,成亲? 结巴的孩子使劲点头,嘴里的红薯渣喷了出来,惹得她“噗嗤”笑出声,笑声混着火塘的“噼啪”响,像支甜滋滋的歌。 窗外的雪下了起来,竹满堂桥的铃铛被雪埋了半截,却还在风里“叮铃”响。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手镯,看着简简单单,却一圈圈都绕着热乎气,戴在手上暖,记在心里更暖,一年年编下去,就成了最盼的模样,热热闹闹,甜甜蜜蜜,让人舍不得眨眼睛。 开春的风刚带点暖乎气,竹满堂桥的柳丝就抽出嫩芽,结巴的孩子和哑女的婚事就定在了清明后。村里的姑娘们凑在新竹棚里,帮着缝喜被,竹桌上堆着红布绿线,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剪刀裁被面,嘴里念叨:“被角要绣对鸳鸯,早生贵子。” “绣竹子梅花多好,”小翠笑着打趣,“他俩最亲竹子,说不定生个娃都爱编竹器。” 哑女红着脸低头穿针,线却总穿不进针眼,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劈竹篾,见她手忙脚乱,赶紧放下竹刀,捏着线头帮她穿,指尖碰着她的手,两人都像被烫着似的缩了缩,惹得姑娘们直笑。 小男孩拿着竹制的小算盘,算着办喜事要多少竹器:“竹碗二十个,竹筷四十双,还得编个竹制的喜轿,让哑姐姐坐着成亲!” “你那喜轿能坐人?”扎羊角辫的姑娘敲他脑袋,“去年编的竹车都能散架,还是用张叔家的三轮车,咱往车上编圈红布花,比喜轿还俏。” 结巴的孩子真的编了辆“花车”,用张叔的三轮车当底,四周缠满红竹丝和绿柳条,车头上编了对并蒂莲,花心嵌着红豆,远看像团会跑的花。他推着车在村里转了圈,引得娃们追着跑,李奶奶扶着车把直点头:“比城里的婚车好看,透着股清气。” 成亲前一天,合作社的徒弟们把新竹棚收拾得亮堂堂,竹墙上挂着红绸子,梁上垂着竹制的灯笼,灯笼里点着蜡烛,暖黄的光透过竹篾,在地上投出花花绿绿的影子。 “明儿一早去接亲,”张叔给结巴的孩子整了整新衣裳,“别结巴得说不出话,让外村人笑话。” 他攥着竹制的聘礼盒,里面装着哑女最喜欢的薄荷糖和新做的竹簪,脸憋得通红:“我……我练了好几天,保……保证不结巴。” 接亲那天,天刚蒙蒙亮,结巴的孩子就推着花车,带着徒弟们往哑女家去。哑女穿着红棉袄,头上别着并蒂莲发钗,坐在竹凳上,见他进来,突然站起来,往他手里塞了个竹制的小香囊,跟当年送的那个很像,只是里面的薄荷叶换成了干桂花,香得人心里发颤。 拜堂就在新竹棚里,李奶奶当主婚人,拿着竹制的惊堂木(其实是个旧竹根)一拍:“一拜天地!” 结巴的孩子和哑女对着竹满堂桥的方向鞠躬,风从竹棚缝里钻进来,带着柳丝的清香,吹得红绸子“哗啦”响。 “二拜高堂!”李奶奶又一拍,两人对着空竹凳鞠躬——他们的爹娘都走得早,这凳子是留给念想的。 “夫妻对拜!”哑女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灯笼还亮,他突然不结巴了,轻声说:“以……以后,我……我护着你。”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82章 长长的一排 吃喜宴时,竹桌拼成长长的一排,竹碗里盛着红烧肉、炖鸡,都是用合作社编的竹盘装的,透着股竹香。小男孩举着竹杯,给每桌人敬酒(其实是糖水),奶声奶气地喊:“喝了我的喜酒,以后买竹器打折!” 晚上闹完洞房,竹棚里总算安静下来。结巴的孩子蹲在火塘边,给哑女烤红薯,火苗“噼啪”响,映得她脸上的红晕像抹了胭脂。他从兜里掏出个竹制的小盒子,里面是枚竹戒指,比之前的都精致,戒面上刻着“满堂”两个字。 “咱……咱的家,就叫……叫竹满堂,”他把戒指往她手上套,声音低得像耳语,“一……一辈子都热热闹闹的。” 哑女摸着戒指笑,从枕下拿出个竹制的账本,上面歪歪扭扭记着日子:三月初三,他送梅花簪;冬月初八,他送红豆镯;今日,成亲。 窗外的月光透过竹棚缝照进来,落在两人身上,像盖了层薄纱。远处的溪水“哗哗”流,竹满堂桥的铃铛“叮铃”响,混着新竹棚里的笑声,像首唱不完的歌。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竹器,看着普普通通,却一针一线都攒着热乎气,编着编着,就成了心里最盼的模样——有竹香,有笑声,有身边人,一年年,一辈辈,就这么甜甜蜜蜜地过下去,谁都舍不得停下。 成亲后的竹满堂,日子过得像刚熬好的柿子酱,稠乎乎的甜。哑女把新竹棚收拾得亮堂,结巴的孩子编竹器的角落,总摆着杯温好的茶水,竹杯沿上还沾着点桂花蜜——她知道他编起活来就忘喝水。 开春头茬竹笋冒尖时,哑女的肚子悄悄鼓了起来。扎羊角辫的姑娘摸着她的腰直乐:“这才刚成亲,就揣上了?咱竹满堂要添丁了!” 结巴的孩子吓得不敢碰她,编竹篮时竹篾总往手上扎,夜里睡觉都蜷着身子,生怕压着她。哑女看在眼里,晚上给他掖被角时,往他手里塞了个竹制的小娃娃,娃娃手里攥着根小竹篾,是她照着梦里的样子编的。 “以……以后,咱……咱教他编竹器,”他摸着小娃娃的头,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竹枝,“从……从竹蜻蜓教起,再……再教编竹篮。” 哑女笑着点头,往他嘴里塞了颗话梅——大夫说她得多吃酸的,他就跑遍镇上的铺子,把所有话梅都买了回来,竹盘里堆得像座小山。 合作社的活计没停,订单比往年还多。小翠带着徒弟们编竹席,大学生姑娘设计的新款竹制婴儿床,刚挂上网店就被抢空。 “这床栏得再编密点,”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样品比划,“别让小娃的手指头伸出去卡着。”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给婴儿床编了个小摇篮,摇起来“咯吱咯吱”响,上面还缠了圈红布条:“这……这样哄娃睡,准……准快。” 入夏时,哑女生了个大胖小子,哭声亮得像竹满堂桥的铃铛。李奶奶抱着娃直咂舌:“这眉眼,像他爹的憨,像他娘的俊,长大准是个好把式!” 小男孩扒着竹摇篮看,突然说:“我当哥了!以后教他编竹蚂蚱,比二丫的弟弟强百倍!” 结巴的孩子守在床边,看着哑女和娃,手都不知道往哪放,最后笨手笨脚地给娃盖了层竹制的小薄被——那被子是他熬了三个晚上编的,竹篾软得像棉花,怕扎着嫩皮肤。 坐月子时,村里的媳妇们轮流来帮忙。张婶送鸡蛋,王大娘炖鸡汤,竹桌上的竹碗总堆得满满的。哑女没奶水,结巴的孩子急得满嘴燎泡,骑着三轮车跑了几十里地,买回头奶牛,每天早上挤了奶,用竹锅炖得温乎乎的,端到床边才敢叫醒她。 “你看你这爹当的,”扎羊角辫的姑娘打趣他,“娃还没满月,你倒瘦了圈,竹筐都编不动了?” 他挠挠头,往哑女手里塞了个竹制的小奶瓶,瓶身上编着朵小梅花:“这……这比玻璃的稳当,不……不怕摔。” 哑女摸着奶瓶笑,眼里的泪掉在竹席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娃百天时,合作社请了满月酒。竹棚里摆了十几桌,新做的竹制婴儿床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娃躺在里面啃竹制的小玩具,口水淌得满脸都是。 “给娃起啥名?”李奶奶喝着喜酒问。 结巴的孩子红着脸,从兜里掏出个竹制的小牌牌,上面刻着“竹安”两个字:“平……平安安的安,像……像竹一样,扎……扎稳根。” 哑女抱着竹安,往他手里塞了块红蛋,两人对着笑,眼里的光比桌上的烛火还亮。 竹安会爬时,总爱在竹堆里打滚,抓着竹篾往嘴里塞。结巴的孩子就编了个竹制的小围栏,把他圈在里面,围栏上编着小鱼、小猫,都是娃爱看的图案。哑女坐在旁边缝衣裳,看娃抓着围栏晃,嘴里“咿咿呀呀”的,像在跟竹篾说话。 “你看这娃,”扎羊角辫的姑娘逗竹安,“长大准跟你爹娘一样,是个编竹器的料。” 竹安咯咯笑,伸手去抓她手里的竹针,结巴的孩子赶紧把竹针收起来,换了个竹制的小摇铃给他,铃声“叮铃”响,跟竹满堂桥的铃铛一个调。 秋分时,合作社新招了批徒弟,最小的才十二岁,是邻村的孤儿。结巴的孩子把他领到竹堆旁:“慢……慢点学,不……不急,管……管你饭。” 哑女给他找了身干净衣裳,是用竹安穿小的改的,还往他兜里塞了块桂花糕——那是她自己蒸的,用竹制的模具压出小梅花的样子。 竹棚的灯亮到深夜,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结巴的孩子在给竹安编学步车,竹轮上缠了圈软布,怕走起来磕着;哑女坐在旁边,给新徒弟缝护腕,针脚密密的,像竹篾编的花纹。 竹安躺在摇篮里,嘴里含着竹制的小奶嘴,睡得正香,小脸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苹果。 远处的溪水“哗哗”流,竹满堂桥的铃铛被风吹得“叮铃”响,混着竹棚里的竹刀声、哄娃声,像首温吞的歌。 这日子啊,就像结巴的孩子编的学步车,看着简简单单,却每个竹篾都透着心思,推着走在道上,稳稳当当的,甜得让人想多走几步,再走几步。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83章 惦记上竹刀了 竹安学会走路那天,正赶上合作社收新竹料。结巴的孩子编的学步车,被他推着在竹堆里横冲直撞,车轱辘碾过竹篾“咯吱咯吱”响,他倒笑得口水直流,像只刚出窝的小笨熊。 “慢点推,别撞着竹料,”哑女跟在后面追,手里拿着块竹制的小挡箭牌——是结巴的孩子特意编的,怕竹安磕着碰着,挡箭牌上还画着个歪脑袋的小竹子,像在跟他做鬼脸。 结巴的孩子蹲在竹堆旁劈篾,看儿子推着学步车往他这边冲,赶紧张开胳膊接住,竹安一头撞进他怀里,伸手就去抢他手里的竹刀,吓得他赶紧把刀扔在竹桌上。 “这小子,跟你一样野,”扎羊角辫的姑娘端着米汤过来,往竹安嘴里喂了一勺,“才刚会走,就惦记上竹刀了?” 竹安含着勺子“咿咿呀呀”,小手还在结巴的孩子胳膊上抓,像在摸竹篾的纹路。哑女笑着掏出个竹制的小玩意儿——是个能啃的竹磨牙棒,上面刻着圈小梅花,竹安一把抢过去,抱着啃得“咯吱”响。 入了冬,竹安开始学说话,第一个会喊的不是“爹”也不是“娘”,是“竹”。每次结巴的孩子劈竹篾,他就坐在竹围栏里喊“竹!竹!”,喊得越响,结巴的孩子劈得越欢,竹篾在他手里飞,像在跳舞。 合作社的生意越做越大,连省里的博物馆都来订做竹制的展柜,说要专门陈列他们的竹编作品。大学生姑娘设计的展柜图纸,画得花里胡哨,有带小射灯的,有能转的,徒弟们看着图纸直犯愁。 “别瞅着复杂,”扎羊角辫的姑娘拍着图纸,“拆开来编,先编框架,再装配件,跟搭积木似的。”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拿着竹尺比来比去:“这……这射灯得留空,别……别挡着光。”哑女在图纸上画了个小太阳,意思是要亮堂,惹得大家直笑。 编展柜的日子,竹棚里堆了半棚子细竹篾,徒弟们分工忙活,有的编框架,有的做抽屉,有的缠灯带。最小的那个徒弟,才十三岁,编抽屉时总把竹篾编反,哑女就握着他的手教,一遍不行就两遍,直到他编得周正了,才笑着往他嘴里塞颗糖。 展柜送进博物馆那天,馆长亲自来接,看着雕花的竹框架直咂舌:“这手艺,比红木的还显档次!以后你们的作品展在这里,保管火!” 结巴的孩子摸着展柜的边角,突然说:“以……以后带竹安来,告……告诉他人,这……这是爹编的。”哑女使劲点头,从包里掏出竹安的小照片,往展柜里塞了张,像藏了个小秘密。 过年时,竹棚里办了场联欢会,徒弟们自编自演节目。小翠唱了段山歌,大学生姑娘跳了个现代舞,最小的徒弟表演劈竹篾,竹刀在他手里转得溜,引得竹安直拍手。 轮到结巴的孩子,他抱着竹安站在竹台上,脸憋得通红:“我……我给大家编个竹……竹灯笼。”竹刀在他手里翻飞,没一会儿就编出个小灯笼,哑女往里面放了根蜡烛,递到竹安手里,灯笼晃呀晃,像颗会跑的小星星。 竹安举着灯笼在竹棚里跑,嘴里喊着“竹!亮!”,结巴的孩子和哑女跟在后面追,笑声撞在竹棚顶上,又弹回来,裹着竹香,甜得像刚熬好的柿子酱。扎羊角辫的姑娘靠在竹柱上笑,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暖意:“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稠。” 开春时,竹安满两岁了,会跟着结巴的孩子喊“竹篾”“竹刀”,还会抢哑女手里的竹针,学着缝补竹器。有次他偷偷拿了根竹篾,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圈,哑女见了,赶紧拿竹刀把圈刻在竹板上,像宝贝似的收起来。 “这是竹安画的第一个竹器,”她比划着告诉结巴的孩子,眼里的光闪闪烁烁,“以后给他留着。” 结巴的孩子把竹板揣进怀里,编竹篮时都带着笑,竹篾在他手里绕出朵小花,花心嵌着颗红豆,像在说:这日子啊,就该这么热热闹闹,带着盼头过下去,一辈辈,一年年,像竹根扎在土里,稳稳当当,透着股让人稀罕的热乎劲儿。 竹满堂桥的铃铛又响了,“叮铃叮铃”的,像在数着竹安的笑声,数着竹棚里的竹刀声,数着这稠乎乎、甜滋滋的日子。溪水“哗哗”地流,带着竹香,淌向老远老远的地方,像在把这竹满堂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竹安三岁那年,已经能踩着小板凳,在竹棚里帮着递竹篾了。就是眼神不太准,递过去的篾不是长了就是短了,结巴的孩子也不恼,接过篾来笑笑:“没……没事,爹……爹再劈。” 哑女坐在旁边编竹篮,看儿子踮着脚够竹筐,小胳膊晃得像根细竹枝,赶紧伸手扶一把。竹安却挣开她的手,举着根短篾喊:“娘!编!”那意思是让她用这根编,惹得满棚子徒弟直笑。 入夏时,合作社在镇上开了家小店,专卖他们的竹器。小翠带着两个徒弟守店,每天回来都乐滋滋的:“今天卖了十个竹篮,有个老太太说,咱的篮子比超市的塑料筐结实,能传辈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扎羊角辫的姑娘翻着账本:“等攒够钱,咱再在县城开个分店,让更多人知道竹满堂。” 结巴的孩子蹲在竹堆旁,给新店编招牌,竹片上刻着“竹满堂”三个大字,旁边还刻了只小竹鼠,是竹安画的样子:“这……这样显眼,小……小孩都爱瞅。” 竹安最爱跟爹去后山砍竹子,背着个比他还高的小竹篓,里面装着水壶和干粮。结巴的孩子砍竹时,他就蹲在旁边挖竹笋,小手刨得全是泥,还举着个小笋芽喊:“爹!长!”意思是这笋能长成大竹子。 哑女怕他们中暑,每天早上都往竹篓里塞个竹制的小风扇,是她用细竹篾编的,摇起来“呼啦啦”响。结巴的孩子总把风扇给竹安,自己扛着竹子走在前头,后背的汗浸湿了衣裳,像洇开的水墨画。 有天砍竹回来,竹安突然发烧,小脸烫得像火塘。结巴的孩子抱着他往镇上跑,竹安趴在他肩上,嘴里还念叨着“竹……竹”。哑女跟在后面,手里攥着竹安的小摇铃,摇得“叮铃”响,像在给他打气。 医生说没啥大事,就是中暑了,结巴的孩子却守在床边一夜没睡,用竹扇给儿子扇风,扇得胳膊都酸了。哑女看他眼皮打架,接过扇子替他扇,他却抓住她的手:“我……我来,你……你歇着。” 竹安好利索后,迷上了编竹蜻蜓。结巴的孩子教他劈竹片,他握着竹刀的手抖得像筛糠,劈出的竹片厚的厚、薄的薄,却偏要自己编,编出来的蜻蜓翅膀一个大一个小,飞起来直转圈。 “比……比爹编的好,”结巴的孩子举着蜻蜓跑,“能……能飞三里地。”竹安乐得拍手,扑进他怀里抢蜻蜓,父子俩滚在竹席上,笑声震得竹棚顶的灰尘都掉下来。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84章 小窗户的那种 秋天收玉米时,合作社放了几天假。结巴的孩子带着竹安去地里掰玉米,竹安抱着个小玉米棒啃,玉米粒溅得满脸都是。哑女在旁边编竹筐,装掰好的玉米,竹筐编得矮矮的,正好够竹安提。 “你看这筐,”扎羊角辫的姑娘笑着说,“专为小劳力做的,待遇不低啊。” 竹安听见“劳力”两个字,举着玉米棒往筐里扔,扔了半天也没扔进去,反倒砸在自己脚上,咧着嘴要哭,看见爹在笑,又憋回去,继续扔,逗得大家直乐。 年底盘点时,合作社的账本攒了厚厚的一摞,都是哑女用竹笔写的,字迹比以前工整多了。扎羊角辫的姑娘数着钱直咂舌:“今年赚的够给竹安盖间竹制的小房子了,带小窗户的那种。” 竹安听不懂,却举着个竹制的小算盘瞎拨,珠子“噼里啪啦”响,像在算自己的压岁钱。 结巴的孩子往竹安兜里塞了块糖,摸着他的头说:“明……明年,爹……爹教你编竹筐,卖……卖的钱给你买糖。”竹安使劲点头,把糖纸剥了塞进爹嘴里,自己含着糖,吧嗒吧嗒嚼得香。 除夕夜,竹棚里挂满了竹灯笼,都是徒弟们编的,红的、绿的、黄的,像挂满了小太阳。竹安穿着新做的小袄,在灯笼下跑,手里举着个竹制的小鞭炮,是哑女用红竹篾编的,摇起来“沙沙”响。 结巴的孩子和哑女坐在火塘边,他在编竹制的小存钱罐,要给竹安存学费;她在旁边给他递竹篾,偶尔碰一下手,就像刚成亲时那样,心里甜丝丝的。 远处的溪水结了薄冰,竹满堂桥的铃铛裹着雪,“叮铃”声闷闷的,像在说悄悄话。这日子啊,就像竹安编的竹蜻蜓,看着不咋周正,飞起来却带着股子冲劲,往高里飞,往远里去,带着满当当的盼头,一年比一年有滋味。 竹安四岁那年,已经能像模像样地编个小竹圈了。虽然圈总是编不圆,歪歪扭扭像个扁南瓜,他却宝贝得不行,天天揣在兜里,见人就掏出来显摆:“我编的!比爹的圆!” 结巴的孩子听了,蹲在他旁边笑,手里的竹刀削着竹片,声音软乎乎的:“是……是比爹强,以……以后准……准是个好把式。”哑女坐在竹堆旁,给竹安缝新布兜,布兜上绣着个小竹篮,针脚歪歪扭扭的,像刚学步的娃,却透着股认真劲儿——她知道儿子爱装自己编的小玩意儿。 开春时,合作社接了个稀罕订单:给城里的幼儿园编一批竹制的玩具,有小推车、小水桶、小铲子,说是让娃们在院子里玩沙子。 “这得编得软和点,”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样品比划,“别让小娃磕着碰着,棱棱角角都得磨圆了。”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给小推车的轮子缠软布:“包……包上布,推……推起来不响,还……还稳当。”竹安凑过来,拿着个小竹铲瞎比划,铲头往竹凳上磕得“咚咚”响,嘴里喊着“挖沙子!挖沙子!” 玩具送过去那天,幼儿园的老师拍了段视频发过来:一群小娃围着竹玩具疯跑,竹推车“咯吱咯吱”响,小水桶里装满沙子,洒得满地都是,笑声比竹满堂桥的铃铛还亮。 竹安趴在竹桌上看视频,小手指着屏幕喊:“我的!我的铲子!”其实那铲子是结巴的孩子编的,比他编的规整多了,他却认死了是自己的,惹得大家直笑。 入夏时,竹棚后面的空地上种了片竹子,是结巴的孩子特意栽的,说是给竹安练手用的。竹安每天早上都要去浇竹子,拿着个竹制的小水壶,壶嘴歪得厉害,水洒得比浇进去的还多,他却跑得满头大汗,嘴里念叨着:“快快长!我要编大车!” 有天浇水时,他不小心踩翻了竹水壶,摔在竹丛里,膝盖蹭破块皮,哭得惊天动地。结巴的孩子跑过去,把他抱起来往竹棚跑,竹安搂着他的脖子,眼泪鼻涕蹭了他一肩膀,嘴里还喊着“我的竹子!” 哑女早在竹棚门口等着,手里拿着竹制的小药箱——那是她编的,里面装着碘伏、棉签,都是给竹安备的。她给儿子擦药时,竹安疼得直咧嘴,却咬着牙不吭声,眼睛直勾勾盯着爹手里的竹水壶,生怕摔坏了。 秋天的时候,大学生姑娘设计了款竹制的儿童餐椅,带小桌板的那种,刚挂上网店就被抢光了。 “这桌板得能卸下来,”她举着图纸给大家看,“娃长大点还能当小书桌用,不浪费。”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给餐椅编了个小脚踏:“这……这样娃脚不……不着地,不……不累。”竹安坐在样品椅上,拍着小桌板喊:“吃饭!吃饭!”哑女赶紧端来碗小米粥,他却用手抓着吃,粥粒掉得满桌都是,像撒了把小珍珠。 年底时,合作社评了“最佳小帮手”,奖了竹安一个竹制的小奖杯,杯身上刻着个歪脑袋的小竹子,是他自己画的。颁奖那天,他站在竹台上,小胸脯挺得老高,接过奖杯就往爹手里塞,意思是让他拿着,惹得满棚子人笑出眼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除夕夜,竹安跟着爹去贴春联,手里拿着个竹制的小胶带架,是结巴的孩子特意编的,方便他撕胶带。他踮着脚往竹柱上贴,春联贴得歪歪扭扭,上半截还卷着边,却拍着手喊:“好看!比去年的好看!” 哑女站在竹棚门口,看着父子俩忙活,手里端着盘刚炸好的小麻花,竹盘里堆得像座小山。结巴的孩子贴完春联,走过去从盘里捏了根,塞到她嘴里,麻花的香味混着竹香,甜得人心里发颤。 竹安跑过来,举着个竹制的小灯笼,灯笼里点着根小蜡烛,暖黄的光映得他小脸通红:“放烟花!放烟花!”结巴的孩子抱着他,哑女跟在旁边,三人往竹满堂桥走,灯笼的光在雪地上拖出长长的影子,像串糖葫芦。 桥边的雪地里,早有人放起了烟花,“砰砰”的响声震得竹铃铛“叮铃”响。竹安趴在爹肩膀上,指着天上的烟花喊:“竹!像竹!”那烟花炸开时,真像棵炸开的竹子,绿的叶,黄的杆,在黑夜里亮得晃眼。 这日子啊,就像竹安编的小竹圈,看着不咋周正,却圈着满当当的热乎气,圈着竹香,圈着笑声,圈着身边人。一年年转下去,转得稠乎乎、甜滋滋的,让人稀罕得紧,想一直这么转下去,转到竹安长大,转到竹子成林,转到日子像竹满堂的溪水,哗啦啦,甜滋滋,流个没完没了。 喜欢鉴宝赌石王请大家收藏:()鉴宝赌石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