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二十九话 回音魂瓮

作者:喜欢千瓣莲的龙君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此番二人行至巴蜀之地,蜀道艰险,群山叠嶂,云雾缭绕。在一处名为“悬棺峡”的险峻江畔,听闻当地山民谈及一桩困扰附近村落许久的诡事。


    悬棺峡,顾名思义,两岸峭壁如削,其上凿有无数孔洞,内置古时僰人悬棺,千年不腐,神秘莫测。近月以来,每逢子夜,峡谷深处便会传来阵阵幽咽歌声,如泣如诉,缥缈不定。更有甚者,附近村落中有几名胆大青年,听闻峡谷深处可能有古僰人遗留的宝藏,结伴深入探寻,竟一去不返。数日后,有人在江边发现其中一人,已然痴傻,口中反复吟唱着一段不成调的古老歌谣,眼神空洞,问之不应,仿佛魂魄已失。


    “公子,那峡谷里的‘声音’不对,”阿翎凝神感应片刻,秀眉微蹙,“不是寻常风声水响,更非精怪作祟。那歌声……带着很强的‘牵引’之力,像是在召唤什么,又像是在……收集什么。”


    宁瑜指尖轻捻,感知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灵机波动,沉吟道:“歌声引魂,痴者忘我。此非天灾,乃人祸,或更确切地说,是古代巫蛊之术遗祸。若我所料不差,峡中必有与‘声音’、‘魂魄’相关的邪异之物苏醒,或是被人无意触动。”


    二人遂至那发现痴傻青年的江边村落。村长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听闻宁瑜二人似有异术,如同抓住救命稻草,恳请他们探查真相,救回其他失踪的青年。


    “那歌声邪门得很啊,”村长心有余悸,“调子古老得很,我们这儿没人听得懂唱的是什么,但听了就心里发慌,像是有钩子在挠心肝。狗娃子(痴傻青年)回来后就只会唱那一句,饭不吃,觉不睡,眼看就要……唉!”


    宁瑜与阿翎查看那名为狗娃子的青年。只见他面色苍白,双眼无神,只是机械地、反复地哼唱着一段旋律古怪、发音晦涩的歌谣片段,对周遭一切毫无反应。宁瑜以灵力探查其识海,只觉一片混沌,其三魂七魄中的“幽精”一魂(主情志记忆)与“雀阴”、“伏矢”等几魄已然残缺不全,似被某种力量强行抽离。


    “魂魄不全,尤主情志记忆者缺失,故而成此痴傻之状。”宁瑜神色凝重,“那歌声并非单纯扰人,而是在摄取生魂!”


    阿翎闭目细感,轻声道:“公子,他哼唱的这段歌谣,残留着一种很特殊的‘印记’,像是……一种坐标,或者是一种回应。仿佛在向某个源头确认着什么。”


    为解真相,救回可能尚存的其他青年,宁瑜与阿翎决定当夜便深入悬棺峡,一探究竟。


    月明星稀,江风凛冽。两岸峭壁黑影幢幢,其上悬棺如一只只蛰伏的巨兽,在惨淡月光下显得格外阴森。子时将至,果然,一阵若有若无的歌声,自峡谷深处袅袅传来。


    歌声婉转凄迷,使用的是一种早已失传的古僰语,旋律古老而诡异,仿佛带着魔力,直透耳膜,钻入心神。宁瑜与阿翎立刻运转心法,护住灵台清明。那歌声在他们心防之外盘旋,试图寻找缝隙侵入,其力量果然带着一种勾魂摄魄的邪异特性。


    “跟紧我,凝神静气,勿被歌声所惑。”宁瑜低声道,二人施展身法,沿着崎岖的江岸,向歌声源头潜去。


    越往深处,雾气越浓,歌声也越发清晰。渐渐地,他们能看到雾气中,有一些模糊的、人形的虚影,正随着歌声,步履蹒跚地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这些虚影气息微弱,眼神空洞,正是之前失踪的那些青年!他们仿佛被无形的丝线牵引着,如同提线木偶。


    “他们的生魂已被摄走大半,如今只是被歌声驱使的躯壳!”阿翎惊道。


    宁瑜目光锐利,望向歌声传来的方向:“源头就在前面!”


    穿过一片浓密的芦苇荡,眼前豁然开朗,是一处隐藏在峭壁下的水湾。水湾旁,有一片明显是人工开凿的平台,平台上散落着一些古老的石砌建筑遗迹,似是祭祀之所。而在平台中央,矗立着一座约一人高的、用黑色石头垒成的奇异装置。装置形似一个巨大的蜂巢,又像是一个扩音的石螺,无数孔洞朝向四面八方。那诡异的歌声,正是从这“石螺”的孔洞中发出,经过特殊结构放大共鸣,传遍整个峡谷。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石螺”周围,摆放着数十个陶土烧制的、约尺许高的瓮。这些陶瓮样式古朴,表面刻画着扭曲的符文和一些舞蹈、祭祀的人形图案。此刻,正有丝丝缕缕的、肉眼难辨的淡薄气流,从那些被牵引而来的青年头顶冒出,被吸入那些陶瓮之中。而每一个陶瓮,都在微微震颤,发出低沉的和鸣,与那“石螺”的主歌声相应和。


    “回音魂瓮!”宁瑜瞳孔一缩,认出了此物的来历,“古籍有载,古僰人有秘术,能以特殊歌声辅以巫器,摄取生灵魂魄,封于特制的‘魂瓮’之中。这些魂瓮能记录、模仿、甚至放大特定的声音与意念。中央那物,应是‘引魂螺’,乃发出核心牵引歌声的枢纽。此术常用于守护重要之地,或进行某种邪恶的祭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就在这时,那“引魂螺”的歌声陡然一变,从之前的凄迷婉转,变得高亢尖锐,充满了命令与压迫的意味。那些围绕在周围的“回音魂瓮”也随之震动加剧,其表面的符文开始闪烁幽光。


    嗖!嗖!嗖!


    只见那些魂瓮的盖子纷纷自动掀开一道缝隙,一道道模糊的、扭曲的、由声音和残魂凝聚而成的虚影,从瓮中飘出!这些虚影形态各异,但都保持着生前某种强烈的情绪或动作——有的在无声嘶吼,有的在疯狂舞蹈,有的在跪地祈祷,有的在痛苦挣扎……它们皆是千百年来被这“回音魂瓮”阵法所吞噬的无数生灵的残魂印记!


    这些“回音残魂”发出各种混乱的、充满负面情绪的声响——哭泣、嘶吼、诅咒、呓语,汇成一股污浊的音波洪流,朝着宁瑜和阿翎席卷而来!同时,它们也张牙舞爪地扑向那些被牵引至此的青年,似乎要将他们彻底拉入魂瓮,完成最后的吞噬!


    “不好!阵法被全面激发了!”宁瑜大喝一声,金光咒瞬间爆发,璀璨金光如旭日东升,将他与阿翎护在其中。那污浊的音波冲击在金光之上,发出嗤嗤的声响,竟能侵蚀灵力!


    阿翎亦不敢怠慢,灵鹤清辉绽放,如月华流淌,试图净化那些充满怨念的“回音残魂”和混乱的音波。清辉所过之处,残魂发出痛苦的尖啸,稍微退却,但它们数量众多,且被魂瓮持续加持,前仆后继,难以彻底净化。


    更棘手的是,那“引魂螺”的歌声再次变化,开始模仿宁瑜和阿翎的声音,甚至模拟他们的法术波动!


    “宁瑜……放弃吧……”


    “阿翎,救我……”


    “金光咒,不过如此!”


    “清辉净化,徒劳无功!”


    模仿的声音惟妙惟肖,夹杂在混乱音波中,直攻心神。虽然明知是假,但那熟悉的语调和内容,依旧让人心神动荡,法术运转都出现了一丝滞涩。


    而那些扑向青年的“回音残魂”,已经抓住了几个青年,他们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透明,更多的生魂气息被抽离,注入魂瓮之中!


    “必须先切断魂瓮对生魂的吸取!”宁瑜心知不能再拖延,他并指如剑,纯阳真火凝聚于指尖,化作一道炽烈的火线,射向其中一个正在吸收生魂的魂瓮!


    轰!


    魂瓮被真火击中,剧烈震动,表面出现裂纹,吸收生魂的过程被打断。但与此同时,那“引魂螺”仿佛被激怒,所有孔洞齐齐对准宁瑜,一道凝聚了至极怨念与邪力的音波,如同无形之矛,狠狠刺来!


    宁瑜全力运转金光抵挡,仍被震得气血翻涌,护体金光一阵明灭。而其他魂瓮则趁机加速吸收生魂!


    “公子,这样下去我们被动挨打,救不了人!”阿翎焦急道,她的清辉在无数残魂和模仿音波的冲击下,范围也在不断缩小。


    宁瑜目光扫过整个平台,大脑飞速运转。这“回音魂瓮”阵法,核心在于“引魂螺”发出的特定频率歌声,以及魂瓮的收集、放大、反馈机制,形成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要破此阵,必须打断这个循环!


    硬碰硬显然不行,阵法依托地利和千年积累,力量源源不绝。或许……可以从其运作原理入手?


    “阿翎!”宁瑜忽然传音道,“这阵法依靠‘声音’与‘魂魄’共鸣。声音有其频率,魂魄亦有其波动。我们能否找到一种频率,一种意境,能够干扰甚至覆盖那‘引魂螺’的邪异歌声?”


    阿翎闻言,灵光一闪:“公子是说……以‘正声’破‘邪音’?”


    “没错!”宁瑜眼中精光一闪,“世间之声,有乱人心魂者,亦有安魂定魄者。儒家雅乐,道家仙音,佛门梵唱,皆有净化心魔、安定神魂之效。这邪阵依靠混乱、负面的情绪与魂力驱动,最惧的,便是至纯至正、蕴含天地浩然之气的‘正声’!”


    然而,无论是儒家雅乐、道家仙音还是佛门梵唱,宁瑜与阿翎虽有所涉猎,但皆不精通,难以发挥其精髓对抗这积累了千年怨力的邪阵。


    就在这时,宁瑜目光落在了那些被吞噬的青年身上,以及那些充满了痛苦与混乱的“回音残魂”之上。他心中一动,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不,我们不一定需要现成的‘正声’。”宁瑜沉声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极致的混乱之中,亦暗藏着归于和谐的契机。这些残魂虽被怨念支配,但它们最初被吞噬时,何尝不是无辜的生灵?它们的魂力本身,并无正邪,关键在于引导!”


    他看向阿翎:“阿翎,你灵鹤一族天生亲近自然,能感应万物韵律。我需要你帮我,不是去净化它们,而是去倾听,倾听这些残魂深处,那被怨念掩盖的、最初的、属于它们自身的、独特的‘魂音’!每一个魂魄,无论强弱,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频率!”


    阿翎虽觉此法匪夷所思,但出于对宁瑜的绝对信任,她立刻收敛了具有攻击性的清辉,将灵觉提升到极致,如同最精密的乐器,开始细细感知那漫天飞舞的、混乱的残魂波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摒弃了厌恶与排斥,以纯粹的感知去“倾听”。渐渐地,在那一片嘶吼与哭泣的噪音之下,阿翎真的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微弱、但却各不相同的“音色”——有的曾属于一个热爱歌唱的少女,她的魂音清澈如溪;有的曾属于一个勇敢的猎人,魂音沉稳如山;有的曾属于一个慈祥的老人,魂音温暖如阳……甚至那些被牵引的青年,他们未被完全吞噬的生魂,也在发出微弱的、求救的“颤音”……


    “公子,我听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声音!”阿翎激动地传音。


    “好!”宁瑜精神一振,“现在,将我传授于你的‘安魂咒’的意境,不以固定音律,而是以这些独特的‘魂音’为基础,为每一个残魂,量身定做一段安抚的‘旋律’!不是强行净化,而是共鸣与疏导!如同大禹治水,堵不如疏!我们将这万千混乱的魂音,引导向一个共同的、安宁的归宿!”


    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对魂魄波动有着入微的洞察力和强大的神念操控力。阿翎屏息凝神,将自身灵觉与那些微弱的魂音连接,如同一个最高明的乐师,开始即兴创作,以安魂咒的宁静、平和、超脱的意境为核心,为每一个感知到的残魂,编织一段独属于它的、能引起其本源共鸣的安抚之音。


    起初,只是零星几点微光在混乱的残魂中亮起,仿佛黑暗中的萤火。那些被针对性安抚的残魂,狂暴的举动明显一滞,脸上的扭曲表情出现了一丝松动。


    宁瑜也没有闲着。他盘膝坐下,双手结印,并非攻击,而是将自身浩瀚磅礴的灵力与神念,化作一个无形的、巨大的“共鸣腔”或者说“调音器”,笼罩整个平台。他以其对天地法则的深刻理解,调整着这片区域的“声之法则”基础频率,使其更倾向于“和谐”与“有序”,为阿翎的“安魂之音”提供最佳的传播与放大环境。


    同时,他开口吟诵起一段古老的祷文,并非任何已知的驱邪咒语,而是蕴含着天地初开、万物共生、阴阳平衡的至理宏音。这声音不高,却深沉厚重,如同大地之心跳,天空之呼吸,为阿翎那纷繁复杂的“安魂变奏”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宏大的“背景基调”。


    越来越多的残魂被那独特的、直抵本源的安抚之音所触动。它们停止了攻击,茫然地停留在空中,脸上疯狂的神色逐渐褪去,露出了或悲伤、或迷茫、或宁静的原本表情。它们开始不自觉地跟随那属于自己的“安魂旋律”,发出与之相和的、纯净的魂音。


    奇迹发生了。


    万千原本混乱不堪的魂音,在阿翎的引导和宁瑜的调和下,开始从杂乱无章的噪音,逐渐转向一种虽然复杂、但却内在和谐、充满安宁意境的“大合唱”!这声音不再充满怨念与痛苦,而是如同星空下的夜曲,如同母亲的呢喃,如同回归自然的叹息。


    这由万千被安抚的残魂共同发出的、蕴含着“回归”、“安宁”、“解脱”意念的和谐之音,形成了强大的声浪,反过来冲击着那“引魂螺”发出的邪异歌声!


    邪异歌声试图反抗,试图模仿,试图干扰。但在这种源于魂魄本源、由无数个体真心共鸣产生的、充满了“正面”与“真实”力量的宏大和声面前,它的模仿显得苍白无力,它的干扰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它的邪异本质被那浩瀚的安宁之意不断冲刷、消融!


    “不……不可能……”


    “这是什么声音……”


    “好温暖……想睡觉……”


    引魂螺发出的意念开始变得混乱、衰弱。


    咔嚓!


    终于,在宏大安魂和声的持续冲击下,那巨大的“引魂螺”表面,出现了一道清晰的裂纹!其发出的邪异歌声戛然而止!


    嗡——!


    失去了核心牵引,那些“回音魂瓮”纷纷停止了震动,盖子闭合,表面的符文光芒彻底黯淡下去。从瓮中飘出的残魂,也彻底摆脱了控制,它们在安魂和声中变得愈发透明、安详,最终化作点点纯净的灵光,升腾而起,消散于天地之间,得以解脱轮回。


    而那些被牵引的青年,失去了歌声的操控,纷纷软倒在地,虽然依旧昏迷,但他们被抽离的生魂,因为源头被切断,开始缓缓回归本体。那个最早被发现、已然痴傻的狗娃子,其空洞的眼神中也逐渐恢复了一丝神采,虽然依旧虚弱,但至少不再是那副魂不附体的模样。


    平台之上,万籁俱寂,只剩下江风吹拂和水流潺潺的自然之音。那弥漫的诡异雾气也开始消散,露出朗朗星空。


    宁瑜和阿翎长舒一口气,相视一笑,皆看到对方脸上的疲惫与欣慰。方才一番较量,看似没有刀光剑影,实则凶险异常,乃是对心神、悟性以及对天地法则理解的极致考验。


    “音由心生,境随念转。”宁瑜望着恢复平静的平台和那些失去邪异的魂瓮,感慨道,“邪术亦源于对法则的运用,然其心不正,故其术亦邪。以邪心驱动之声,虽能惑人一时,终难敌万众一心之正声。这‘回音魂瓮’阵法,若能以慈悲心、智慧力引导,未尝不可化为安魂定魄之利器,可惜布阵者只知其害,不知其利,徒造杀孽。”


    阿翎看着那些升腾消散的灵光,轻声道:“嗯,声音本身没有好坏,就像力量一样,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的心。用对了,是救赎;用错了,便是灾难。”


    二人将昏迷的青年们安置好,并彻底毁去了那“引魂螺”和所有“回音魂瓮”,杜绝后患。随后通知了村中来人,将青年们接回休养。


    离开悬棺峡时,朝阳初升,金光洒满江面,驱散了最后一缕夜寒。


    “《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宁瑜悠然道,“故欲正其音,先正其心。心正而后声正,声正而后气顺,气顺而后阴阳和。此番经历,不仅破一邪阵,更让我等明了‘心’、‘声’、‘气’、‘境’相连之理。处世之道,亦当常怀正念,发正声,行正道,则外邪不侵,内心安宁。”


    阿翎含笑点头,挽住他的手臂。两人的身影,沐浴在晨曦之中,沿着蜿蜒蜀道,继续前行,去往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而那“回音魂瓮”的诡异传说,则随着邪阵的湮灭,化作了一个关于声音力量与心灵选择的警示,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


    (本故事完)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民间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