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一个小发现

作者:芝心蚝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技术组的效率很高。当天下午,初步检测报告就送到了乌梢的办公桌上。


    在“月华流光”厅靠近“星空之泪”展柜区域的空气微粒样本中,确实检测到了一种微量的、成分复杂的挥发性有机物残留。报告指出,其气味特征描述与“带有凉感的、略显甜腻的芳香”有部分吻合,初步推测可能来源于某种特制的合成香料或冷凝剂,具体成分还需进一步色谱分析。


    报告上的化学名词是冰冷的,但乌梢看着它们,眼前浮现的却是监控室里,迟如意蹙着眉、努力捕捉记忆中那一丝虚无缥缈气味的模样。


    不是错觉。


    那个低着头、声音细弱、仿佛一碰就会碎掉的年轻人,在所有人都被视觉上的“完美盗窃”所迷惑时,他那近乎封闭的感官世界,却捕捉到了被忽略的关键。


    乌梢合上报告,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个发现,暂时无法直接指向窃贼,却彻底排除了迟如意的嫌疑。一个能虚构出如此具体且被证实的感官细节的人,如果是罪犯,那也太不符合逻辑。更重要的是,它印证了乌梢的直觉:迟如意那双怯懦的眼睛背后,有着非同寻常的感知力,像是对环境有着一种小动物般的天然敏锐。


    他拿起内线电话:“小陈,博物馆那边,后续的走访排查,重点可以稍微从内部安保人员的常规动机调查,转向近期接触过展厅,特别是能接触到通风系统或有机会携带特殊气味物品进入的人员。”


    放下电话,乌梢沉吟片刻。他需要再次接触迟如意,不是为了问询,而是确认一些事情,或许,也是想再看看那双偶尔会流露出别样神采的眼睛。


    于是,第二天,乌梢再次出现在了博物馆。借口是现成的,“跟进案件进展,需要进一步了解博物馆日常运作流程,特别是安保与其他部门的衔接。”


    博物馆负责人自然全力配合。


    迟如意看到再次出现的乌梢时,正抱着一摞巡更记录本从资料室出来,差点撞到乌梢身上。他吓得往后一缩,记录本哗啦散落一地。


    “对、对不起!乌警官!”他慌忙蹲下去捡,耳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透。


    乌梢没说什么,也蹲下身,帮他一起收拾。他的动作不疾不徐,手指修长有力,将散乱的纸张整齐地理好。迟如意偷偷抬眼,看到乌梢低垂的眉眼和专注的神情,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没关系。”乌梢将整理好的记录本递还给他,声音平静,“是我没注意。”


    迟如意接过本子,抱在怀里,像抱着一面盾牌,头垂得更低了。


    “巡更记录?”乌梢看了一眼他怀里的本子,自然地找了个话题,“每天都要核对?”


    “嗯,”迟如意小声应道,“要确保每个巡查点的时间都准确,路线没有遗漏。”


    “很繁琐的工作。”


    “还、还好。”迟如意抿了抿嘴,“习惯了就还好。而且看着这些按时打下的勾,会觉得一切正常。”


    一切正常。乌梢品味着这个词。对于迟如意这样的人来说,“一切正常”大概意味着最大的安全感。


    乌梢跟着他在博物馆里走了一段,问了一些关于安保交接、监控盲区等不痛不痒的问题。迟如意一开始回答得磕磕绊绊,但涉及到他熟悉的工作领域,尤其是那些具体到每个角落的细节时,他的话渐渐多了起来,虽然声音依旧不大,却流畅了许多。


    “……那个转角的地毯,有时候会翘起来一点,要小心别绊倒。”


    “……三楼东侧走廊的窗户,下午西晒的时候,反光会影响三号摄像头的清晰度,我们一般会手动调整一下角度。”


    “……古籍修复室的老师,不喜欢我们巡更时脚步声太重,说会惊扰纸上的‘魂儿’。”


    他说这些的时候,眼睛看着地面,但乌梢能感觉到,他对这个工作环境,倾注了远超寻常的注意力。他不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在真正地“守护”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尘一土。


    在一个展厅的拐角,乌梢注意到迟如意脚步顿了一下,视线飞快地扫过墙角一个不起眼的消防栓。


    “怎么了?”乌梢问。


    迟如意犹豫了一下,还是指了指消防栓底部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微划痕:“这里……好像是新的,昨天还没有。”


    乌梢蹲下身仔细查看,那划痕确实非常新鲜,像是被什么坚硬的东西快速蹭过。他拿出手机拍了下来。这或许与案件无关,只是某个游客或工作人员无意中造成的,但迟如意这种对环境中最微小变化的洞察力,再次让乌梢感到惊讶。


    “你很细心。”乌梢站起身,看着他说。


    迟如意愣了一下,随即脸上迅速漫上红晕,慌乱地摆手:“没、没有……我就是随便看看。”


    这不是随便看看。乌梢心里清楚。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环境扫描能力,只是被他用极度的内向和自卑包裹了起来。


    离开博物馆时,乌梢对送他出来的负责人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你们这位姓迟的安保员,对细节很留意,帮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观察。”


    负责人有些意外,随即笑道:“如意啊,他是个老实孩子,就是不太爱说话,工作倒是很认真负责的。”


    乌梢点了点头,没再多说。


    而博物馆内,迟如意回到监控室,心却久久无法平静。乌警官没有追问他甜味的事情,也没有责怪他差点撞到人,反而夸了他细心?


    那种感觉很奇怪,像是一颗被遗忘在角落的种子,突然感受到了一缕阳光的轻抚,痒痒的,暖暖的,带着一种陌生的、让人想要战栗又忍不住期待的悸动。他摸了摸制服口袋,那张名片硬硬的边角隔着布料,传来一种真实的存在感。


    乌梢坐在车里,没有立刻发动引擎。他回想着迟如意说起博物馆细节时,那双偶尔会亮起微光的眼睛,和被他肯定时,那瞬间的无措与细微的欣喜。


    这个案子,似乎不仅仅是在追回一颗失窃的宝石,更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颗蒙尘的珍珠。


    他拿起手机,给技术组发了条信息:“气味成分分析有进一步结果吗?另外,排查一下近期博物馆内所有维修、保洁、布展等外来人员的记录,重点关注是否有携带特殊工具或材料,可能产生异常气味的。”


    乌梢的调查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技术组对那股“甜味”的溯源指向了一种用于精密仪器润滑和冷却的特种冷凝膏,这种材料偶尔也会出现在某些高端珠宝加工或修复工具上。这无疑将嫌疑范围进一步缩小。


    与此同时,对博物馆外来人员的排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展公司、设备维护人员、甚至定期绿植养护的花匠,都被列入筛查名单。压力无声地在博物馆内部蔓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那种被审视的目光。


    迟如意依旧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只是心里多了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念想。他会下意识地在巡更时更加留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仿佛那双冷静锐利的眼睛随时会在身后出现,肯定他的发现。偶尔,当他独自在监控室轮值时,会忍不住看向门口,心底隐秘地期待那抹深挺的身影再次出现,尽管这念头总会让他面颊发烫,随即又被自己强行压下。


    这天下午,轮到迟如意整理近期的监控录像备份。这是一项枯燥且耗时的工作,需要将指定时间段内所有摄像头的记录核对时间戳,分类归档。他坐在布满屏幕的监控台前,戴着耳机,目光快速扫过一个个无声的画面。


    大部分画面都是固定角度的静态场景,偶尔有同事巡逻经过,或者清洁工在闭馆后打扫。迟如意熟练地快进、标记、归档。他的耐心在这种需要极度专注的重复性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当处理到“月华流光”厅斜对面、一个拍摄走廊与部分通风管道外部的摄像头录像时(失窃案发前48小时内的记录),他的手指在快进键上停顿了一下。


    画面里一切正常。但迟如意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他取消了快进,将播放速度调到正常,仔细看着。


    时间是案发前一天的凌晨两点多,走廊空无一人,光线昏暗。一切看起来毫无异常。


    他蹙起眉,一种模糊的感觉萦绕心头。像是节奏不对?


    他重新将进度条拉回这个时间段的前后,反复对比观看。终于,他发现了问题所在。


    画面中,走廊尽头那个原本应该每隔三十秒闪烁一次的红色安全指示灯,在某一个大约十分钟的时段里,闪烁的频率似乎慢了一点点?如果不是对这里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每个细节的人,根本不可能察觉到这种差异。那差异极其微小,就像是钟表电池即将耗尽时的挣扎。


    指示灯本身或许没问题,可能是电压波动。但迟如意的直觉告诉他,没那么简单。他想起了乌梢警官追问“甜味”时的专注,想起了他对细节的重视。


    心跳有些加快。他应该报告吗?这算不算有价值的发现?会不会又被认为是小题大做,或者更糟,被当成干扰视线的无用信息?


    他盯着屏幕上那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的频率变化,内心挣扎着。报告,意味着要再次面对可能的不解和审视。不报告,万一……万一这真的很重要呢?


    他想起了乌梢递过来的那杯水,想起了他平静地说“任何细微的感知都可能很重要”,想起了他肯定自己“细心”时,那短暂却真实的温暖。


    迟如意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段异常时间段的录像单独截取出来,标注好摄像头编号和具体时间。然后,他拿出那张被珍藏的名片,手指微微颤抖着,编写了一条措辞极其谨慎、反复删改了好几次的短信:


    「乌警官您好,我是博物馆的迟如意。我今天整理监控时,发现案发前一天凌晨两点左右,七号摄像头画面里,走廊尽头的安全指示灯闪烁频率有非常微小的异常,持续了大约十分钟。不知道这个有没有用。打扰您了。」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他几乎能听到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声,立刻把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上,不敢再看,仿佛那是什么烫手的东西。


    警局里,乌梢刚结束一个案情分析会,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拿出来,看到发信人名字时,目光微顿。


    点开短信,内容让他眉梢轻轻一挑。


    指示灯闪烁频率异常?这确实是一个从未被注意到的角度。技术开锁或许需要时间,如果窃贼利用了某个极短的监控干扰或系统延迟窗口,电压的微小波动可能是一个侧面印证。


    他几乎没有犹豫,直接拨通了迟如意的电话。


    手机骤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乌梢警官”四个字,吓得迟如意差点把手机扔出去。他手忙脚乱地接起来,声音细弱得几乎飘忽:“……喂?乌、乌警官?”


    “是我。”电话那头的声音依旧沉稳,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短信我看到了。你做得很好,这个发现可能很重要。”


    迟如意愣住了,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


    “能把那段录像的具体时间和摄像头编号再跟我说一遍吗?我让技术组重点分析一下那个时间点的系统日志和电力供应记录。”乌梢继续说道,语气平常得像是在讨论一项普通工作。


    “好、好的。”迟如意连忙应道,将信息清晰地复述了一遍,这次声音稳了不少。


    “嗯,收到了。”乌梢记下,“以后如果再有类似的发现,可以直接联系我。”


    “……好。”迟如意低声应道。


    电话挂断后,迟如意还保持着握手机的姿势,久久没有动弹。心底那种陌生的、被肯定的暖流再次涌起,比上一次更加清晰、汹涌。他没有被当成麻烦,他的发现被认真对待了。


    乌梢放下手机,看向窗外。夕阳给城市镀上了一层暖金色。他想,那个容易脸红的小安保,在发出那条短信时,一定鼓足了巨大的勇气。而他提供的这条线索,像一颗投入迷雾中的小石子,虽然微小,却可能激起意想不到的涟漪。


    他不仅是在寻找案件的真相,似乎也在见证一颗封闭心灵的悄然开启。这种感觉,比他破获任何一起大案都要来得特别。


    技术组很快反馈,在迟如意指出的那个时间段,博物馆的安保系统日志确实记录到一次极其短暂、几乎被系统自动修复忽略的电压波动,同时,负责那片区域的一个网络节点有微小的数据包异常。


    线索,开始串联起来了。而这一切,始于那个安静得如同博物馆影子般的年轻人,在时间尘埃里,发现的那一道几乎不存在的划痕。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